-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简答题作品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1)》简答题作品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1)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 简述《诗经•氓》中的比兴的手法。 答:比兴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是此诗的一大特色。(2 分)特别是“桑之未落”,“桑之落矣”两处, (2 分) 分别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与年老色衰时不同的遭遇,十分贴切传神。(4 分)这两处比兴对揭示悲剧 根源起到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2 分) 2. 筒述《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答:指《三国演义》塑造的三个重要人物。(2 分)因其有鲜明的特色与突出的特征而被称为“绝, (2 分)诸 葛亮是“智绝”。(2 分)关羽被塑造为“义绝”,当作义气所化身。(2 分)曹操则是被当作 一个反面人物、一个 暴君来塑造的,是“奸绝”。(2 分) 3. 简述《诗经•氓》中的比兴的手法。 答:比兴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是此诗的一大特色。(2 分)特别是“桑之未落”,“桑之落矣”两处, (2 分) 分别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与年老色衰时不同的遭遇,十分贴切传神。(4 分)这两处比兴对提示悲剧 根源起到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2 分) 4. 筒述《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答:指《三国演义》塑造的三个重要人物。(2 分)因其有鲜明的特色与突出的特征而被称为“绝(2 分)诸葛 亮是“智绝”。(2 分)关羽被塑造为“义绝”,当作义气的化身。(2 分)曹操则是被当作一个 反而人物、一个暴 君来塑造的,是“奸绝”。(2 分) 5. 《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有何不同? 答:木兰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以前的女性形象在文学题材中都是与爱情、婚姻有 关的,(3 分)且往往是弱者和被动者,是受损害的形象。(2 分)而木兰的形象则与一般爱情婚姻题材无 关,(2 分)且她已 是一个主动者,一个强者的形象。(3 分) 6. 筒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对比手法。 答:对比在此词中表现为三个方面:(1 分) a. 古今赤壁对比。(1 分)显示出孤单寂寞的心情。(2 分) b. 身游与神游的对比。(1 分)是抒情与写景的结合。(2 分) c. 自己与英雄人物的对比。(1 分)与出了自己失意落魄。(2 分) 7. 简述《诗经•氓》中的对比手法。 答:对比有两层,(2 分)一是女子与男子的对比,(1 分)是美与丑、真诚与虚伪的对比;(2 分)一 是男子 自身前后行为不一的对比,(2 分)显示“氓”自私、“二三其德”的性格。(2 分)这两层对比对 塑造人物形象起 到极大的作用。(1 分) 8. 简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对比手法。 答:对比在此词中表现为三个方面:(1 分)a ・古今赤壁对比。(1 分)显示出孤单寂寞的心情。(2 分) b. 身游与神游的对比。(1 分)是抒情与写景的结合。(2 分)c.自己与英雄人物的对比。(1 分)写出了 自己失意落 魄。(2 分) 9. 简述《诗经•氓》中的比兴的手法。 答:比兴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是此诗的一大特色。(2 分)特别是“桑之未落”,“桑之落矣”两处, (2 分) 分别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与年老色衰时不同的遭遇,十分贴切传神。(4 分)这两处比兴对揭示悲剧 根源起到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2 分) 10. 简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对比手法。 答:即桃花源中世界与外而世界的对比。(4 分) 桃花源是美的,外而的世界是丑的。桃花源是善的,外而的世界是恶的。可惜的是,外面的世界是真 的,而桃 花源的世界却是虚构的、假的、不可追寻的。(3 分) 在这种对比中包含着陶渊明对社会的批判、讽刺和否定,也包含着他的悲伤:那个美好的“有父子无 君臣”的 社会,是仅在虚构中的。(3 分) 11. 《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有何不同? 答:木兰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以前的女性形象在文学题材中都是与爱情、婚姻有 关的,(3) 且往往是弱者和被动者,是受损害的形象。(2)而木兰的形象则与一般爱情婚姻题材无关,(2) 且她已是一个主 动者,一个强者的形象。(3) 12. 简述张养浩《潼关怀古》的深刻主题。 答:这首短曲虽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精警深刻,(3)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把统治阶级 的利益 与广大百姓的利益摆在尖锐对立的位置,(4)其深刻性,尖锐性,思想性足抵一篇史论。(3) 二、作品分析题 1. 阅读下列作品,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 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1. 烛之武为秦穆公分析了哪两种关系?利害如何?(18 分) 2. 烛之武这段说辞的立足点是什么?秦穆公为什么听从了烛之武的劝谏?(13 分) 答:1.展示了两种关系:一是秦郑关系:(2 分)烛之武假定两种情况:亡郑、存郑。(2 分)然后指 出,亡郑, 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2 分)存郑,于秦有百利而无一害。(2 分)从而使秦郑关系由敌我关 系变为合作互利关系。 (2 分)二是秦晋关系。(2 分)烛之武从历史与未来两点指出秦晋之间的竞争关系: 就历史看,晋负(对不起)秦; (2 分)就未来看,晋阙(损害)秦(2 分)。从而使秦晋由合作关系变成 了竞争关系。(2 分) 2. 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是因为他抓住了 “利害”二字(4 分)。这二字是这段说辞的核心与 立足点。 (5 分)泰穆公之所以被烛之武说服,是他在烛之武的分析中,看清了利害。(4 分) 2. 阅读下列作品,回答问题。 杜甫《登高》 1. 此诗作于何时?(杜甫的早年、中年、晚年?)此时的杜甫处境如何?(10 分) 2.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称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你能否一一指出来?(16 分) 答:1.作者写此诗时是他的晚年(五十六岁)(3 分),他漂泊异乡滞留夔州,(2 分)一生的抱负志 向都已付 之东流。(3 分)重九登高,所见所闻与所感融江一篇,遂成此千古绝唱。(2 分)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全诗的重心所在,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赞此联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 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外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乙编卷十五)(可用自己的话说明。每答 出一意给 2 分,共 16 分) 3.阅读下列作品,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7 分) 2. 这首诗的基本手法是什么?(7 分)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简述叠字的使用在传情写物上的作用。(12 分) 答:1.借天上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3)写人间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是这首诗的主题。(4) 2. 全诗字字句句都在写天上的织女,(2)却又字字句句都在抒发地上思妇的离恨,(2)既有象征的特 色,又 有浪漫的色彩(3)。 3. 诗中连用六个迭字,(2)不仅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3)更多的是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 物性 与情思。⑷象用“纤纤”来写手,用“盈盈”来写银河,贴切而形象,用“脉脉”来写情,更是含 而不露,却又尽得 风情。(3) 4. 阅读下列作品,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9 分) 2. 这首诗的基本手法是什么?(9 分) 3. 简述叠字的使用在传情写物上的作用。(13 分) 答:1.借天上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4 分)写人间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是这首诗的主题。(5 分) 2. 全诗字字句句都在写天上的织女,(3 分)却又字字句句都在抒发地上思妇的离恨,(3 分)既有象 征的特 色,又有浪漫的色彩。(3 分) 3. 诗中连用六组迭字,(3 分)不仅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3 分)更多的是自然而贴切地 表达了 物性与情思。(4 分)象用“纤纤”来写手,用“盈盈”来写银河,贴切而形象,用“脉脉”来写 情,更是含而不露, 却又尽得风情。(3 分) 5.阅读下而的作品,回答问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 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峭头。耕者忘 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蜘踢。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 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 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坐中数 千人,皆言夫婿殊。” 1. 诗中如何描写罗敷的美?(8 分) 2. 罗敷为何要夸夫?(8 分) 3. 综述罗敷的人物形象。(10 分) 答:1.写罗敷的美,作者没有直接写罗敷的容颜,(2 分)而是通过对环境美、器物美、服饰美的描 写来衬托, (3 分)同时又写了观者的反映,这是通过写美的效果来写美丽的方法。(3 分)2.后而一段罗 敷夸夫未必是实情, 从诗意来分析,罗敷不会有这样一位丈夫,(2 分)她虚构出这么一位杰出的丈夫是 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太 守以势压人诱人,她也就以势相抗,这显示出罗敷不仅勇敢而且机智,并 不失活泼。(3 分)这一段对罗敷形象的刻 划极其重要。同时,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般这种题材的悲剧套路, 使一般的严肃的道德性主题一变而为轻松愉快的喜剧。 (3 分) 3. 坚贞(1 分),勇敢(1 分),机智(1 分),不慕权势(1 分)。外貌的美色和内在的美德完美结合, 其 形象丰满而光彩夺目。(3 分)(能结合作品作较为充分的论述,3 分) 6. 阅读下列作品,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缱而出。风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 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1 .烛之武为秦穆公分析了哪两种关系?利害如何?(16 分) 2.烛之武这段说辞的立足点是什么?秦穆公为什么听从了烛之武的劝谏?(10 分) 答:1.展示了两种关系:一是秦郑关系:(2 分)烛之武假定两种情况:亡郑、存郑。(2 分)然后指 出,亡郑, 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2 分)存郑,于秦有百利而无一害。(2 分)从而使秦郑关系由敌我关系 变为合作互利关系。 (1 分)二是秦晋关系。(2 分)烛之武从历史与未来两点指出秦晋之间的竞争关系: 就历史看,晋负(对不起)秦; (2 分)就未来看,晋阙(损害)秦。(2 分)从而使秦晋由合作关系变成了 竞争关系。(1 分) 2.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就是因为他抓住了 “利害”二字。(3 分)这二字乃是这段说辞的核 心与立足点。(4 分)秦穆公之所以被烛之武说服,正是他在烛之武的分析中,看清了利害。(3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