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没有土地,可以设法开辟土地:没有政权,可以设法重新建立政权;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该思想 A. 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 B. 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 C.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D. 说明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来看,该思想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认为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民主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对“民意”的态度,排除B项;C项中的“社会的广泛认同”说法绝对,排除。‎ ‎2.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一主张 A. 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B. 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的愿望 C.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D. 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反映的是墨家的尚贤主张,即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这一主张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的愿望,故答案为B项;“尚贤”主张没有违背当时社会发展潮流,排除A项;C、D项是法家思想,均排除。‎ ‎3.“昭宣之治”时期,凡遇灾荒、地震,汉昭帝、汉宣帝皆免除当年的租赋与徭役。此后,东汉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的出现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 A. 道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B. 历代统治者敢于自我反省 C. 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的决策 D. 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凡遇灾荒、地震,汉昭帝、汉宣帝皆免除当年的租赋与徭役”和“发布罪己诏”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后,影响到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故答案为C项;董仲舒新儒学形成过程中是将道家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而不是道教思想,排除A项;材料只叙述了汉代统治者,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的表现,排除D项。‎ ‎4.如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据此可知 ‎ 学者(著作)‎ 观点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1957年)‎ ‎(二程)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和他们的政治立场相应,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极端反动的。‎ ‎《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 ‎(1974年)‎ 程、朱是法家对立面的反动儒家人物,程颐要寡妇守节而带来了“贞节杀人不见血”的后果。‎ 尹协理《重评理学》‎ ‎(1985年)‎ 它所维护的不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而是成熟发展的封建制度不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A. 专著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B. 历史解释易受时代的影响 C. 历史研究难有最终的结论 D. 历史文献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代中国学者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有显著的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易受时代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如1974年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明显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排除;C项说法错误,历史研究是可以有定论的,排除;历史真相的还原需要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排除D项。‎ ‎5.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下列能为此提供佐证的科技成果是 A. 《黄帝内经》 B. 《氾胜之书》 ‎ C. 《授时历》 D. 《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郭守敬的《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故答案为C项;《黄帝内经》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汉时期,排除A项;《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公元1578年明朝李时珍的著作,排除D项。‎ ‎6.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以下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 苏豪柳俗易安体 B. 知善知恶是良知 C. 李杜诗篇万口传 D. 老旦青衣水袖长 ‎【答案】A ‎【解析】“苏豪柳俗易安体”反映的是宋词代表性词人作品的风格,属于“造极于赵宋之世”,故答案为A项;B项是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C项是唐朝的诗歌成就,D项是清朝出现的京剧的特点,均排除。‎ ‎7.元代倪瓒曾说:“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下列绘画作品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洛神赋图》 B. 《清明上河图》‎ C. 《墨兰图》 D. 《游春图》‎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写胸中逸气耳”,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墨兰图》是文人画的代表作品,故答案为C项;《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宋朝张择端的风俗画,《游春图》是隋朝展子虔的山水画,均不属于文人画,排除A、B、D项。‎ ‎8.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宇宙为非人格的物质本原,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有其自在的规则性,并不受神的任意支配,而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这表明,古希腊哲学家 A. 具有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 B. 均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 C. 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D. 都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宇宙为非人格的物质本原,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有其自在的规则性,并不受神的任意支配,而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家反对神的支配,强调人的价值,并强调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均具有”和D项中的“都摆脱了”说法绝对,均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分别是 A. 人文主义、因信称义 B. 人文主义、因行称义 C. 民主政治、蒙昧主义 D 城邦文明、因信称义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的信息是“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思想复活”指“文艺复兴”,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原始基督教复活”指“宗教改革”,其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人文主义的发展的情况,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时期产生,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发展到理性阶段。‎ ‎10.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 A. 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B. 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 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改革是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宗教改革的比文艺复兴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C项正确。AB项属于启蒙思想的内容,排除。宗教改革没有摧毁信仰,依然保留信仰,排除D。‎ ‎11.“他感觉自己使动力学成为成熟的科学,感觉自己空前揭露了惊人巨大的宇宙,拓宽了人类心灵和眼……他与开普勒共同承认哥白尼,也与牛顿共同展示了天空的法则。”据此推断,“他”是 A. 布鲁诺 B. 普朗克 C. 伽利略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他与开普勒共同承认哥白尼,也与牛顿共同展示了天空的法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伽利略,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有关运动的观念,故答案为C项;布鲁诺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排除A项;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排除B项;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排除D项。‎ ‎12.据《科学简史》记载,“1859年11月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书中的观点震撼了世界。”该书的发表 A. 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B. 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C. 打破了牛顿力学绝对化思维模式 D. 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859年11月24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发表,这本书动摇了禁锢人们思想许多世纪的神创论,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沉重打击了神学统治,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牛顿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C选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D选项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如下图是19世纪初的漫画,该漫画的创作背景是 A. 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发展 B. 电气时代重化工业兴起 C.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生活 ‎【答案】A ‎【解析】通过图中漫画“他究竟能跑多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的创作背景是蒸汽机发明后应用于交通领域,说明动力革命引起交通领域重大变革,故答案为A项;电气时代和“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B、C项;信息技术是20世纪中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 ‎14.如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图中曲线c为 A. 木材 B. 石油 C. 核能 D. 煤炭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能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系所学可知,该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能源是石油,故答案为B项;木材是曲线a,核能是曲线d,煤炭是曲线b,排除A、C、D项。‎ ‎15.陈旭麓认为,“它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那个时候的中国多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它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材料中“它“指的是 A. “中体西用” B. “君主立宪” ‎ C. “民主共和” D. “扶清灭洋”‎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包庇封建”“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可知,反映的是学习西方文化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思想,故答案为A项;B、C两项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排除。‎ ‎16.维新变法期间,顽固派指贵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是因为康有为 A. 借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B. 倡导革命以救亡图存 C. 是中体西用的践行者 D. 不信儒学遭官员反对 ‎【答案】A ‎【解析】康有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托古改制,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变法,故答案为A项;康有为主张改良变法,不主张革命,排除B项;洋务派是中体西用思想的践行者,排除C项;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7.1923年梁启超曾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这段话 A. 解释了中体西用的局限 B. 表彰了辛亥革命的贡献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转型 D. 分析了新文化运动起因 ‎【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思想觉悟低,强调的是思想解放的必要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的思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性,表彰了辛亥革命的贡献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分析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转型无关,C选项排除。‎ ‎18.1930 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发文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认为它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材料反映当时 A. 党内有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党内右倾错误严重 C. 农民阶级成为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力量 D. 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 “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认为它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信息可知,当时党内有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答案为A项;“城市中心论”不是右倾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此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已经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D项。‎ ‎19.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一农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以下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文章是 A.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论十大关系》‎ D. 《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答案为B项;A项是李大钊的著作,排除;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D两项是新中国成立后,均排除。‎ ‎20.一位外国学者对当代中国某位政治家作出了如下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据此推断,“其四”应该是 A.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创者 B. 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D. 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当代中国某位政治家”是邓小平,邓小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故答案为B项;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创者,排除A项;李大钊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排除C项;胡锦涛同志是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排除D项。‎ ‎21.1952 年我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这表明当时 A. 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 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 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 经济建设的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注重培养理工科人才,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苏联模式并非就是国际前沿,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在1995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向苏联学习,而不是对苏联经验进行反思,排除C项。‎ ‎22.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 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 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 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同的史学观点可以进行讨论,反映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故答案为C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针对中共和民主党派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史学观点相互讨论,没有体现出左倾思想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排除B项;历史研究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排除D项。‎ ‎23.被西方赞叹“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并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的科技成就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 自主研发大客机顺利升空 ‎【答案】B ‎【解析】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的科技成就,是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答案为B项;原子弹爆炸成功和“宇宙开发”“太空”无关,排除A项;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是在2003年,中国早已进入航天时代,排除C项;大客机不符合题干中的“宇宙开发”“太空”等信息,排除D项。‎ ‎24.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对摇滚乐疯狂追崇。RCA公司将摇滚乐歌手“猫王”普莱斯利的7首单曲同时发行,结果从8月到12月,普莱斯利每周都居排行榜首。这反映出,当时美国青少年 A. 精神颓废,严重脱离现实 B. 对经济危机强烈不满 C. 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 D. 勇于进取,富于创新 ‎【答案】C ‎【解析】50年代美国的摇滚音乐主要体现的是当时青少年对传统的和主流思想的叛逆,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现代摇滚音乐的特点,重点是突出叛逆思想,而不是强调精神的颓废和脱离现实,排除A项;经济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和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勇于进取赋予创新不是当时摇滚音乐的特点,排除D项。‎ ‎25.某画派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光学理论,他们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以下属于该画派的美术作品是 A. 《泉》 B. 《自由引导人民》‎ C. 《播种者》 D. 《向日葵》‎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可以看出,该作品强调光与色的结合,这是印象画派的特点,梵高的《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故答案为D项;安格尔的《泉》是新古典主义作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米勒的《播种者》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A、B、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26题26分,27题2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大大削弱了中世纪艺术创作对宗教世界的过度关注,转而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经验,促使人们对自然的兴趣日益浓厚。人文主义者对自然进行细致的观察,为培养科学实验者的直接观察能力“提供了敏锐而重要的刺激”。文艺复兴时期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削弱了理论家原先对技术工艺的社会偏见,艺术家和工匠也开始积极吸收数学等理论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技巧。‎ ‎——摘编自郝苑等《论文艺复兴对科学复兴的深刻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对人的思想解放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是“自然”的概念取代了“上帝”的概念;另一方面还为人们在世俗的人间重建“天国”提供了工具和视野。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继承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用来分析客观世界,论证资产阶级的权利观和民主制度,在他们的努力下,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在法国深入人心。‎ ‎﹣﹣摘编自马世力、膝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然科学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权利观和民主制度”的具体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就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影响:激发探索自然的新风气;有助于培养科学实验者的观察能力;减少社会对技术工艺的偏见;推动科学理论多领域渗透。‎ ‎(2)作用:使人从宗教世界观中解放出来;提供了构建理性王国的工具和视野。‎ 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人民主权;法律至上;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 ‎(3)认识: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依据材料中的“转而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经验,促使人们对自然的兴趣日益浓厚”,可以得出激发探索自然的新风气;依据“人文主义者对自然进行细致的观察,为培养科学实验者的直接观察能力‘提供了敏锐而重要的刺激’”,可以得出有助于培养科学实验者的观察能力;依据“文艺复兴时期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削弱了理论家原先对技术工艺的社会偏见,艺术家和工匠也开始积极吸收数学等理论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技巧”,可以得出减少社会对技术工艺的偏见和推动科学理论多领域渗透。‎ ‎(2)自然科学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依据材料中的“一方面是‘自然’的概念取代了‘上帝’的概念;另一方面还为人们在世俗的人间重建‘天国’提供了工具和视野”可以得出使人从宗教世界观中解放出来、提供了构建理性王国的工具和视野。材料中“权利观和民主制度”的具体主张,应当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从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等方面来回答。‎ ‎(3)对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认识,可以结合所学从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等方面来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把其政权所能达到的地方称为天下,而不是称为国家。古代中国人所认知的“天下”之下的共同体是王朝,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忠君即爱国。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 ‎﹣﹣摘编自刘风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反省传统天下观,思考什么是国家。在一些报刊上系统介绍西方的国家观念,《清议报》有系列文章介绍西方国家学说。戊戌时期维新志士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出现了“国民立宪”的概念,并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活动,“公民”开始展示自己的力量。传统天下观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民族国家观,由此催生了民族国家意识,国家主权观念凸显,民族主义勃兴。‎ ‎﹣﹣摘编自张春林《解构与建构:近代天下观向国家观转变历程解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答案】(1)特点:有天下意识,无国家观念;国家等同于王朝;国家观念深受儒家理念影响;家国一体。‎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的传播;国内舆论的推动;清末立宪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新内涵:世界意识。意义: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把其政权所能达到的地方称为天下,而不是称为国家”可以得出有天下意识,无国家观念;根据“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可以得出国家等同于王朝;根据“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可以得出国家观念深受儒家理念影响和家国一体。‎ ‎(2)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当时政治经济特征可以得出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根据材料中的“在一些报刊上系统介绍西方的国家观念”可以看出西方思想的传播;根据“戊戌时期维新志士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可以得出国内舆论的推动;根据“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出现了‘国民立宪’的概念”,可以看出清末立宪运动的影响。‎ ‎(3)家国观念的新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得出。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爱国主义精神、世界意识培养等角度来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