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10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10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

‎【专题十】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 ‎【考情分析】‎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指根据提供的条件,确定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特征;我们关注空间定位能力不仅仅是因为高考考,更重要的是它是地理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一项基本素养,也是进行地理空间联系、地理空间想象的基础。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发现,这项能力的要求有减弱的趋向,但更注重考查空间信息的提取和空间思维的质量。‎ 分析高考试题发现:空间定位仅仅是解题的一个突破口,建立在空间定位基础上的综合考查则是区域考查的主要方式。‎ 领会空间定位试题的命题趋向:‎ ‎(1)在地理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区域识图、地理要素的认定;‎ ‎(2)以经纬网为背景,通过提供关键性点、线和面的信息,综合各要素进行定位;‎ ‎(3)以某一地理要素为中心话题,采取辐射式问题探究;‎ ‎(4)从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出发,构建要素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知识交汇】‎ 地理空间地位是进行地理分析、地理探究的前提,学好地理的关键是会定位,它是入图解题的关键。与其说空间定位是高考考查的一项能力,不如说它是一种学科思想,这种理念应该贯穿地理学习的始终,而且越早越好。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有利于加强地理复习的针对性,增强地理学习的时效性。‎ ‎31°‎ ‎32°‎ ‎121°‎ ‎122°‎ A●‎ ‎35°‎ ‎30°‎ ‎15°‎ ‎20°‎ B●‎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下图A、B分别表示不同的城市,说出北半球夏季时两城市的气候特征。如果不能定位出这两个城市是哪,就 不能回答与它有关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因此 空间定位是高考地理的瓶颈。对于区域地理 题目绝大多数要考查空间定位。一般先根据 位置特征联想自然地理特征,再由自然地理 特征联想人文地理特征。如下图:‎ 联想 联想 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例题:右图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05全国一卷)‎ ‎5、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 ‎ A红海、亚丁湾 B安达曼海、泰国湾 ‎ C地中海、波斯湾 D阿拉泊海、孟加拉湾 解析:本题要将海陆分布和经纬网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分析定位。第一步,判断东西经、南北纬。亚洲 是东侧的白令海峡经度接近180°,最西侧的土耳 其海峡接近30°E,所以图中的经度数都为东经;‎ 亚洲只有东南部分地区位于南半球,所以图中的纬度数都为北纬。第二步,参照特征经纬线确定大致位置。开罗的经纬度约为(30°E、30°N),根据①图示的经纬度可知,图①在开罗的东北方向;临海只有两种可能——黑海或地中海。第三步,结合选项中的海域名称确定具体位置。选项中只有C有地中海;于是判定①临地中海,②临波斯湾。‎ 上题由于很多考生对世界地图整体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对局部区域在整体地图中的整合程度不高,因而不能很好地定位;局部地图在整体地图中的把握可以通过参照海陆位置、特征地理事物、特征经纬线,从这一点上讲,在平时学习中,我们要强化记忆世界和中国地图,在头脑中构建思维地图,整 体把握一些特殊的经纬线、控制性的点,作为我们答题判读理性分析的依据。‎ 就世界地图而言,我们可以整合为下面的知识,作为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1、 西半球南北美,六九十、河入海。‎ 南北美洲都处在西半球,60°W穿过北美洲的中部,90°W穿过南美洲的中部,且经过两河河口,一个是拉普拉塔河的河口,一个是密西西比河的河口,分别对应两个重要的城市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美国石油化工和造船为主的城市新奥尔良。‎ 2、 北纬30°通过四条河流的河口,如下图:‎ 四条河流分别是埃及尼罗河河口(30°N、30°E)、西亚两河河口(30°N、50°E)、中国钱塘江河口(30°N、120°E)、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30°N、90°W)‎ F ‎20°N E ‎40°N D B A ‎60°E 新地岛 ‎66°34′N ‎60°N C ‎30°N 3、 ‎60°E经线所经过的地区,如右图:‎ A喀拉海 B乌拉尔山C咸海D图兰平原 E伊朗高原F阿拉伯海 ‎4、赤道穿过的地区,如下简图:‎ ‎5、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如下简图:‎ ‎ ‎ 就中国地图而言, 我们可以整合为下面的知识,作为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120°N ‎53°N ‎4°N ‎73°N ‎135°N ‎●C ‎●‎ D ‎●‎ B ‎●A ‎40°N ‎110°N 1、 我国的疆域四至,如下简图:‎ 北点B在53°N, 南点D在4°S;‎ 东点A在135°E,西点C在73°E。‎ 2、 中国区域山脉、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的 知识整合图。如下:‎ F E C B A D ‎1‎ ‎4‎ ‎3‎ ‎2‎ b a c ④‎ ⑤‎ ①‎ ②‎ ③‎ ‎50°‎ ‎80°‎ ‎90°‎ ‎100°A ‎110°A ‎120°A ‎130°A ‎40°‎ ‎30°‎ ‎23°26′′‎ B 注释:高原(1内蒙古高原2黄土高原3青藏高原4云贵高原)平原(A松嫩平原B辽河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E长江中下游平原F珠江三角洲)丘陵(a山东丘陵b东南丘陵C辽东丘陵)盆地(①准噶尔盆地②塔里木盆地③柴达木盆地④四川盆地⑤吐鲁番盆地)‎ ‎【思想方法】‎ 一、以理解光照图为出发点,利用经纬度进行时空定位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光照图的考查虽有一定程度的弱化,但考查方式由直接转为间接,更强调对光照图的理解,从知识层面上升到能力立意,重在灵活与变通。光照图一直是必修教材第一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变形和变式较为多样,命题角度常变常新,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定位。‎ ‎ 例1:下图为地球上某日一条完整的昏线,ac为昏线的顶点,b点为昏线的中心点,昏线在地球上为东北-西南走向,a点地理坐标为(74º24'N,150ºE),完成1-3题。‎ ‎1.a 点与c点的经度数相差是( )‎ A.0º  B.90º C.180º D.160º ‎2.C点位于北京的( )‎ ‎ A.西南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北京的时间是( )‎ ‎ A.‎5月21日左右22点 B.‎6月22日10点 ‎ C.‎12月22日14点 D.‎12月22日10点 ‎ 参考答案:1.C 2.A 3.A 思维路径:题目所给信息为点、线信息,是截取了光照图中晨昏线及晨昏线与纬线的两个交点。根据b点位置、昏线倾向和a点坐标将条件转化为如下简图。通过读图知:‎ ‎(74º24'N,150ºE)‎ ‎(74º24'S,30ºW)‎ ‎(74º24'N,150ºE)‎ ‎(74º24'S,30ºW)‎ ‎①b点位于赤道,南北纬74º24'‎ 以南以北地方分别出现极夜和极昼;‎ ‎②a和c点分别位于相对的两条 经线上,由a点坐标可求c点坐标,即可判知相对于北京的位置;‎ ‎③根据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可知直射点纬度15º36'N,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点,由此可进行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方法点拨:应对光照图题目,要强化对二分二至光照图侧视图和极地图的理解,无论考查图像怎样变式,都源于这种基本图形。但需要在完全解读题目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图图转换,由陌生到熟悉。利用光照图中经纬度进行时空定位,关键是要找位置信息并用经纬度表示,找时间信息包括直射点所在经线为12点、晨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18点),然后以经度为突破口进行时区和地方时的换算。另外纬度位置等于北极星仰角,也可使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求得。‎ 二、以经纬线为背景,利用等高线实现气候定位 经纬线是地理事物平面位置的反映,如将等高线叠加在经纬线上,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等高线地形图呈现的是地表形态,通过经纬线能够对区域进行初步定位,将经纬线位置与地表的高低起伏联系起来,能够实现等高线地形的具体定位,其位置所对应的气候特征与植被类型将非常明了。‎ 例2: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图回答4—5题。‎ ‎4.地形区A、B所对应的自然带依次是( )‎ A.热带雨林带 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C.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D.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5.导致B地与A地自然带差异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厄尔尼诺现象 C.地势高低 D.人类活动 参考答案:4.C 5.C 思维路径:首先,根据赤道及东经20°(刚好穿过非洲中部)穿过地区,可初步定位为非洲地区,其次根据等高线数值特征及分布特征进行判断。根据A处数值最低,地形为盆地,结合赤道穿过的盆地可确定为刚果盆地;B处数值高于‎1300米,定为东非高原,‎1700米等高线为闭合曲线,两侧等高线数值分别为1300、1700(等高距为400),按照闭合等值线数值判读法则“大于大的”,等高线等于大值,则内部定大于这个值,‎1700米等值线内部为山地,可定位为东非高原上的乞力马扎罗山。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同为赤道穿过地区,但由于地势高,改变了原来的水热状况,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凉爽的热带草原气候。‎ ‎ 方法点拨:以经纬线为背景的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根据经纬线进行初步定位,然后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研究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联系经纬线所通过的地形区进行具体定位。最后在定位基础上,联系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进行成因分析。在进行成因分析过程中要重点联系等高线地形对区域特征的影响。气候是区域自然特征的突出反应,复习时要构建“成因分析——特征表述——分布规律”体系,并注意纵向联系“气候——自然带——植被——土壤——动物”,以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 三、给定某一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探讨不同纬度(经度)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按一定比例沿地表某一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它能直观地显示某地区垂直方向上的坡度陡缓和地面起伏变化。判读地形剖面图关键是利用剖面线进行定位,在确定剖面线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地形的认定,并思考其地形变化的方向。 ‎ 由于地形剖面图能够将地理空间位置和地形特征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实现对地理图像图表分析能力和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双向考查,因此成为高考命题的钟情点。其命题趋向主要表现为:①利用地形剖面图,判读沿某一经线或纬线所作剖面经过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工农业、城市等经济地理特征,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②以某 一经纬线为背景,考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以及对世界典型地区的地理事物的识别。‎ 例3:读“某大洲沿60°W的地形剖面图”,完成6—8题。‎ ‎6.有关图中B处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该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群落 B.该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耕区 ‎ C.该处的河流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D.该处所属国家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7.C处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企业化种植园 B.混合农业 ‎ C.水稻种植业 D.大牧场放牧业 ‎8.C所在国家的城市化或经济发展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 ‎ A.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 B.少数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 ‎ C.工业部门齐全,发展迅速 D.出现明显逆城市化现象 ‎ 参考答案:6.A 7.D 8.B ‎ 思维路径:沿60°W的地形剖面体现了纬度变化方向的地形起伏状况,根据纬度分布的特点可判断该大洲为南美洲。南北美洲的地形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南美洲西部是安第斯山地,东部是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自北向南依次是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60°W是通过南美洲的中部经线,因此可作为大洲定位的依据。‎ 第6题:B处为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最大的农垦区在密西西比河平原;受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的影响,水量大且稳定,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流平稳;巴西粮食不足需要进口。‎ 第7题:C为拉普拉塔平原,属于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是典型的大牧场放牧业。‎ 第8题:C所在国家为阿根廷,肉类加工和机械制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部门不齐全,部分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低,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少数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如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等。‎ 方法点拨:建立在判读地形剖面图基础上的区域具体知识考查,才是最终归宿。如果说识图是能力的话,应对区域特征的考查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落实双基才是复习的根本,将知识牢牢抓住,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用经纬线将重要的地形区串连起来,实现整体记忆。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在“细”上下功夫,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分析方法,把握问题的根本实质。‎ 四、以线性分布为背景的河湖特征描述与区域问题分析 地理图像信息中有一类是线性信息,如河流、山脉、经纬线、交通线、等值线、国界线、洲界线等,根据其在区域中的表现形式进行区域认定是综合命题的常见形式。对线性信息的识别,需要建立足够的知识储备,如山脉要明确世界上一些具体山脉的走向,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去识别具体河流,以经纬线作为控制点的空间定位等,还要明确各种线性信息的相互关系或影响,如山脉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对河流流向的影响等。‎ 例4:如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等温线图”,读图回答9—11题。‎ ‎9.B地区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是( )‎ ‎ A.纬度影响 B.大气环流影响 ‎ C.地形影响 D.人类活动影响 ‎10.图中B地西侧地区荒漠化的产生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 是( )‎ ‎ A.由于过度农垦,引起固定沙丘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 ‎ 点状及片状分布 B.由于过度放牧,在地表集水坑和牲畜饮水井周围形成斑点状的荒漠化圈 C.由于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等建设过程中破坏植被,荒漠化土地成点状线状分布 D.由于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植被,造成固定沙丘活化 ‎11.关于A湖泊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流湖——咸水湖 细毛羊 B.外流湖——淡水湖 三河马、三河牛 ‎ C.外流湖——咸水湖 滩羊 D.内流湖——淡水湖 牦牛 参考答案:9.C 10.B 11.B 思维路径:题目中提供的线性信息有两条经纬线、河湖相连水文线、“几”字型国界线、两条向南凸出的等温线,区域认定要将区域中的各线性信息结合起来。由120ºE可判断图中纬线为48ºN,由经纬线和国界线可判断该区域为内蒙古地区,由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可知判断受地形影响,故大兴安岭以西,高原叫呼伦贝尔高原,湖泊为呼伦湖和贝尔湖,是额尔古纳河上游的湖泊。‎ 第9题:B区域等温线向南(低纬热的地方)凸出,说明实际温度低,受山地地形(下垫面)的影响,即大兴安岭。‎ 第10题:大兴安岭西侧为呼伦贝尔草原,是半干旱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通常集中了大群牧畜,过牧尤其严重,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常常可以见到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第11题:呼伦湖和贝尔湖是额尔古纳河上游的湖泊,而额尔古纳河又是黑龙江的上游,黑龙江是一条外流河(最终注入鄂霍次克海),故A湖泊为外流湖,是淡水湖,三河马和三河牛是优良畜种。‎ 方法点拨:对于提供多种线性信息的图像,首先要对各种线性信息进行识别,关注其相对位置,并思考其相互间的作用与影响。构建线性信息间的联系,在信息获取中逐一解读,在信息解读中实现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各种线性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抓住其分布的规律性,对于有特定含义或特殊标志的信息要格外关注,比如贯穿南北美大陆的科迪勒拉山系、地球的巨大伤疤——东非大裂谷、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界线、秦岭——淮河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等。线性信息提供的是空间定位的依据,命题与考查更钟情于对线性信息的深入理解与区域背景分析,因此更要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五、设定河流区域背景,利用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进行判读和推理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时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其它地理要素关系密切。河流考查主要关注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描述与成因分析,从特征入手对河流进行识别,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对河流进行区域分析及综合整治。河流区域背景更强调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要从研究河流特征入手,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分析。‎ ‎ 例5:下面四幅图是长江四条主要支流年内水量分配图,据图完成12—14题。‎ ‎12.图①②③④与下面选项排列顺序一致的是( )‎ ‎ A.乌江、汉江、湘江、嘉陵江 B.湘江、乌江、嘉陵江、汉江 ‎ C.汉江、湘江、嘉陵江、乌江 D.嘉陵江、湘江、乌江、汉江 ‎13.下列对各河流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①河流域空气湿度大,多云雾、阴天 ‎ ‎ B.②河盛夏水量大减,注入我国最大淡水湖 ‎ C.③河大部分流经高原,冬半年多阴雨冷湿天气 ‎ D.④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泄洪不畅 ‎14.上述四河流域的共性( )‎ ‎ A.春夏之交梅雨期较长 B.水田比重均大于旱地 ‎ C.能源、原材料开发潜力大 D.梯级开发的重点地区 参考答案:12.D 13.B 14.C 思维路径:本题提供的是长江这一较大的区域背景,从四大支流入手,要抓住答案信息:乌江、汉江、湘江、嘉陵江。要想对这四条支流进行正确区分或定位,就要在头脑中对它们进行细致比较,从河流特征入手加以排除和区分。‎ 第12题:长江的最大 支流是汉江(汉水),流程最长为④;湘江和乌江都是长江南岸支流要先进入汛期(水量增大月份靠前),故①为嘉陵江;湘江在7、8月份明显出现水量剧减,故为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而且与乌江相比要先进入汛期。②为湘江,③为乌江。‎ 第13题:①河(嘉陵江)处于四川盆地,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多雾,太阳辐射值低;②河(湘江)盛夏(指7、8月份)由于伏旱水量大减,注入洞庭湖(鄱阳湖为我国最大淡水湖);③‎ 河(乌江)大部分流经云贵高原,冬半年受地形阻挡形成准静止锋形成冬雨,一雨便成秋,气温降低;④河(汉江)下游流经江汉平原,水流平缓,泄洪不畅。‎ 第14题:夏初(6月份)的梅雨发生的区域是长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嘉陵江、乌江位于中游;乌江大部分流经云贵高原,以旱田为主;长江水能集中在上游段,四河流域未全实现梯级开发;四河流域能源和矿产丰富,开发潜力大。‎ 方法点拨:关于河流的复习,除要掌握河流的基本概况外,还要从问题角度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①关注河流功能,考查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②关注河流特征,考查对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③关注流域范围,比较流域面积并分析其影响因素;④关注河流航运,突出对河流航运条件分析的考查;⑤关注河流水能,探究流域内水能开发的条件;⑥关注人地矛盾,探寻河流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 六、以中国省区为背景,探讨粮食生产与资源、人口协调发展问题 省区和国家一样,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而存在。对某一省区情况分析是中国区域考查的一个着力点。要关注省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位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综合评价区域协调问题。省区地形是影响农业结构的重要因素,粮食生产是关系省区民生的大事,人均粮食占有量是评价省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中国省区为背景,探讨粮食生产与资源、人口协调发展问题是现代高考中国区域考查的一个关注点。‎ 例6:下表为我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资料。回答15—16题。‎ 省市 水稻 ‎(百万吨)‎ 小麦 ‎(百万吨)‎ 玉米 ‎(百万吨)‎ 人均粮食 ‎(吨/人)‎ 人均耕地 ‎(公顶/人)‎ ‎①‎ ‎0.9‎ ‎1.0‎ ‎0.05‎ ‎0.02‎ ‎②‎ ‎3.8‎ ‎16.2‎ ‎0.81‎ ‎0.19‎ ‎③‎ ‎17.3‎ ‎6.8‎ ‎3.0‎ ‎0.4‎ ‎0.06‎ ‎④‎ ‎3.8‎ ‎22.7‎ ‎12.6‎ ‎0.43‎ ‎0.08‎ ‎⑤‎ ‎12.7‎ ‎1.0‎ ‎0.19‎ ‎0.04‎ ‎15.与①、②、③三个省市对应的依次是( D )‎ ‎ A.京、粤、吉 B.苏、鲁、粤 C.吉、苏、鲁 D.京、吉、苏 ‎ 16.①代表的省市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较低的原因是( D )‎ ‎ A.山区广、发展多种经营 B.生态退耕,耕地减少 ‎ C.人口稠密 D.建设用地多 参考答案:15.D 16.D 思维路径:本题关注的是省区的农业粮食生产,解题要从粮食作物的分布入手,抓住省区粮食生产的主要特征,优选最熟悉的,逐渐缩小选择范围,最后确定答案。‎ 第15题:从题目答案提供的信息看五个序号分别对应五个省区。玉米产量最多的是吉林省,有全国著名的“玉米带”,②为吉林省;北京市城市化水平高,人均耕地最少,人均粮食占有量最少,地处华北缺水,不适宜种水稻,①为北京;江苏省是一农业大省以种植水稻为主,产量最大,③为江苏省;⑤为广东省夏季高温多雨,气候不适宜种小麦,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因此产量高;④为山东省,属于北方,小麦产量最高,由于缺水自然条件不足,水稻产量低。‎ 第16题:①代表的省市为北京市,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较低是由于城市化所导致的建设用地多。‎ 方法点拨:省区考查具有多样化,既可以关注整体区域协调问题,又可从某一自然或人文特征入手分析评价各要素间的联系。因此,中国区域地理复习中,要加对省区研究,并给合当前发展实际,运用高中的系统理论从区域整体特征入手,关注省区内部和省区间发展的差异性。解答省区考查比较类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区域发展的典型特征,比如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华北是冬小麦,东北是春小麦,青藏是青稞,在南北方交界的地方小麦和水稻都有种植;同为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是商品谷物农业,南方的却是水稻种植业等,然后利用这些特征对答案进行优选排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方面要积累关于省区的知识并按照自然和人文进行分类整理,另一方面要将高中内容中区位分析理论、可持续发展观运用到解决省区发展实际中来。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