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翻译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翻译 【考点简说】 “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指在理解文言短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 “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地强化和灵活地把握。 【命题规律】 句子的翻译一般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①考查对较难词语的理解;②对人称的把握;③对省略内容的把握;④对句式等特殊现象的把握;⑤对局部及全文意思的理解。 【知识归纳】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 译文要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 2. 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 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雅”的要求很高,考生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内很难做到,故高考不做要求。 二、文言文翻译的具体要求: 1.字字落实 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 例如: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 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不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 三、翻译的技法。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在高考阅卷中,评卷老师的给分原则是“采点给分”,这些点主要包括该句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如省略的、倒装的、被动的、判断的等)。也就是说,即使你整句的大概意思翻译正确了,而偏偏没有将相关的“采分点”翻译出来或翻译错误,那也是不能得分的。因此,中学生文言文练习、测试,翻译题一般都要求直译,实在无奈才进行意译。 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等),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偏义复词中的陪衬在翻译时也要删略。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译文:在长勺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出入:偏义复词)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要加括号。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 回答了他。 ⑥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就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些调整。如倒装句、互文见义句等。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意译 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视事(官吏到职办公)”、“乞骸骨(告老还乡)”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翻译,这就是意译。 [意译练习] 1、山陵崩:皇帝去世 2、填沟壑:士兵战死沙场 3、更衣:上厕所 4、东曦既驾:太阳已经升起 5、下车:国君初即位或官吏到任 6、[2004年全国卷(II)]乃疑(司马)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解析:“善壮其说”,其中的“壮”,一般有“健壮”、“雄壮”、“强盛”等义项,但无论选哪一个义项直译起来都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只好依语境,将“善壮其说”意译为“在叙事中善于渲染”。 四、文言文翻译的主要训练点: 1.文言实词注意要点: (1)基本模式是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2)积累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相结合。 (3)重点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4)专用词语不译,一般词语译彻底。 2.文言虚词注意要点: (1)积累,大体了解重点虚词的一般用法。 (2)对句中的关键虚词要确译。 (3)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实词意义进行推断。 3.文言句式注意要点: (1)注意并准确反映分句间的关系。 (2)注意并准确补上句中省略成分。 (3)注意词语调序以符合现代习惯。 (4)注意根据全文和上下文意推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