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第13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第13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学案)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3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学案)‎ 总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文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2)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 国家 美国 苏联 政治 推行杜鲁门主义 组成社会主义阵营 经济 推行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3.“冷战”与“热战”‎ ‎(1)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2)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3)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 ‎(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一体化 ‎(1)背景: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西欧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 ‎(3)影响:西欧国家加强政治联合,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后来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冲击了两极格局。‎ ‎4.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 ‎(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实力增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1.两极格局背景下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3)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4)对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真题例证1] 马歇尔计划中的美国对欧政策 ‎(2016·课标全国卷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 A 解析 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实施时,西欧是受制于美国的,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C;美苏“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排除D。‎ ‎[考向预测1] 美国霸权主义政策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援助 ‎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亿美元。该计划(  )‎ 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 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 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 B 解析 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故A项错误;美国实施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援助,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B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2.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出现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两层内涵: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去理解。‎ ‎(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点拨: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真题例证2]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2017·课标全国卷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成员国的变化,说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B项不是题干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故排除;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已经加入了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 ‎[考向预测2]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016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SDR是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解决国际金融市场美元供应不足而进行的一种补充货币,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此被称为“纸黄金”。从二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到人民币特别提款权的出现,本质上说明(  )‎ A.世界金融秩序亟待稳定 B.国际贸易体系的规范化 C.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D.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答案 C 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稳定金融的工具,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体系的规范化,故B项错误;人民币加入提款权,意味着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更多的发言权,大国独断的格局进一步削弱,是经济多极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开始多元化,故D项错误。‎ 短板36 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欠缺 例题 (2015·课标全国卷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查短 把握不住历史线索发展的核心,误选错误答案。例如本题中,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有一个核心即美苏冷战对峙,双方实力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考生误选A、B、D项就是因为没有抓住这个核心。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补短 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其发展变化的核心。例如本题中,两极格局演变的历史线索为: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60年代,美苏对峙,美攻苏守→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20世纪80年代美攻苏守→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贯穿这一演变过程的核心是美苏对峙;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故C项正确。‎ 答案 C ‎[针对练1]‎ ‎(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报告(  )‎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 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 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 答案 C 解析 由题中的时间1962年可知,正是美苏争霸的时期,故A项错误;虽然题中提到了核武器,但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故B项错误;从题中“理智地对待国家间的不和”可知主要是对美国示好,看不到争锋相对的斗争,故C项正确;题中的“报告”主要在说明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涉及国内的建设,故D项错误。‎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农业:以农业为突破口,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以工业改革为重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农场的经营自主权 重点在重工业,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领域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失败 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 ‎(3)利弊: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4.“新经济”的出现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4)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③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④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员之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①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②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③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1.苏联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1)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2)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4)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之间的关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点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真题例证3]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共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013·课标全国卷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B 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 ‎[考向预测3]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苏联模式的认知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忧”指的是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喜”则表明毛泽东希望中国借此(  )‎ A.冲破苏联的外交禁锢 B.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C.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D.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苏联全盘否定斯大林报告的看法,可知中国借此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利于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故D项正确。‎ ‎2.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 ‎(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点拨: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称霸世界。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一战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力量,但此时的美国还没有在全球称霸。二战后,美国凭借经济、军事空前的优势确立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霸权地位并与苏联形成了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 ‎[真题例证4] 美国经济霸权的确立 ‎(2016·天津文综,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 C 解析 威尔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总统,此时美国还没有确立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故A项错误;罗斯福时期,美国经济受到打击,不具备领导世界的能力,故B项错误;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获得世界金融和贸易的主导地位,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杜鲁门,故C项正确;肯尼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优势开始下滑,故D项错误。‎ ‎[考向预测4] 苏联漫画上的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下面是二战后苏联某刊物登载的一幅《山姆大叔的和平之路》的漫画。此漫画(  )‎ A.反映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 B.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C.说明了美苏同盟关系已破裂 D.欲意为与美国争霸制造舆论 答案 B 解析 漫画是苏联对美国推行军事霸权主义政策的讽刺,与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无关,故A项错误;漫画以“山姆大叔”手持军事武器推行所谓的和平之路,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漫画不能反映美苏同盟关系的变化,故C项错误;漫画是苏联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讽刺,不是寓意与美国争霸,故D项错误。‎ 短板37 数据信息与所学史实衔接不到位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Ⅰ,34)读下表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查短 ‎ 不能把题干材料中的数据信息与相关史实进行衔接,从而误选错误选项。例如本题中,考生误选A、C、D选项。材料中的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所成立的国际组织,联系相关史实可排除A、C、D选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对外进行资源掠夺,表格所列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资源紧缺无关,排除A;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涉及生产领域,排除C;表格中的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D。‎ 补短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提炼其核心主旨,衔接相关史实选出正确选项。例如本题中“原材料生产、输出国走向联合”是材料隐含的核心信息,这是判断选项的唯一依据,明显是发展中国家联合捍卫民族利益、权益的活动,对比备选项,明显只有B项与此主题相符,其他备选项无论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针对练2]‎ ‎(2017·江苏七校高三检测)下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 厂商/合作者 产品/服务 成本 苹果Apple(美)‎ 设计 ‎—‎ 东芝Toshiba(日)‎ 闪存、触摸屏 ‎ 40.00‎ 三星Samsung(韩)‎ 应用处理器 ‎ 14.46‎ 英飞凌Infineon(德)‎ 相机组件、GPS接收器 ‎ 11.80‎ 富士康 Foxconn(中)‎ 组装 ‎ 6.50‎ ‎——《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生产情况表》 ‎ A.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B.推动信息技术的更新 C.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D.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 D 解析 该表格只是涉及手机零件生产,难以反映出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手机零件跨国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更新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从各国产品服务的成本来看,中国所占成本最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故C项错误;从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生产情况表中可以看到世界不同国家为其生产提供不同的服务,从而体现出资源的优化配置,故D项正确。‎ 一、现代信息技术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功能: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 ‎3.影响 ‎(1)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 ‎(3)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4)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成就:贝克特《等待戈多》,海明威《老人与海》。‎ ‎3.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4.影响: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三、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也对到底什么是艺术产生了长久的迷惘。‎ 四、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2.爵士乐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3.二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五、电视的发展 ‎1.普及运用: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2.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 ‎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④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2)对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点拨: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发生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第二次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电气化革命,第三次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指包括计算机普及带来的信息化、3D打印和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制造领域革新以及生命科学带来的人类健康和生活方式改变在内的一次综合性革命。当前,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 ‎[真题例证5] 相对论对物理研究的推动 ‎(2017·江苏苏北四市高三检测)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引力波能够被发现是基于(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普朗克量子论 C.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相对论 答案 D 解析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研究的是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普朗克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粒子的运动,故B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是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与材料“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相符,故D项正确。‎ ‎[考向预测5] 互联网的革新作用 ‎198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我们:“吻别你的mall: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这说明互联网(  )‎ A.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答案 C 解析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不是颠覆,故A项错误;推动信息时代的到来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信息,故B项错误;“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的信息说明互联网购物方便快捷,改变了传统的购物方式,故C项正确;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2.全面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背景 ‎(1)残酷的世界大战和令人触目惊心的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本来就已失望、不满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打击,心灵遭到扭曲 ‎(2)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现代主义的特色表达得更加充分、效果更加明显 表现 文学领域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 美术领域 由于心理压力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 音乐领域 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 影响 现代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真题例证6] 近代以来文学流派的演变历程 ‎(2017·湖南怀化高三期末)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四幅作品反映出(  )‎ A.文学流派演变历程 B.反传统思维深化 C.批判现实精神兴起 D.传统文学被淘汰 答案 A 解析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苹果车》是现实主义的,《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的,故A项正确;只有《老人与海》能反映反传统思维深化,故B项错误;只有《人间喜剧》能反映批判现实精神兴起,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故D项错误。‎ ‎[考向预测6] 现代主义音乐 约翰·凯奇认为一切组织好的音乐都是邪恶的,他用铁钉、玩具、玻璃等杂物,放在钢琴中奏出各种怪声,称这才是“真正的音乐”;1952年,他在钢琴前静坐4分33秒,演奏一曲名为《4分33秒》的无声乐曲。下列作品与其音乐风格相同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于约翰·凯奇创作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该创作风格属于现代主义,《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故A项错误;《大卫·科波菲尔》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故B项错误;《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故C项正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属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短板38 忽略了时段特征对解读材料的价值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Ⅱ,3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查短 忽略了题干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解读材料失误。例如本题中,20世纪5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的时段特征是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美国国内历史发展的时段特征是经济快速发展,政治上右翼保守势力猖獗。而A、B、C选项与以上时段特征无关。在非洲巡演与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不合逻辑,可排除A项;展示实力与赢得歌迷信息不一致,可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补短 注意审题,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回顾该阶段的时段特征,据此解读史料信息。例如本题中,题干史料信息是:美国音乐家→赴非洲巡演→非洲人知道了美国,可见美国的这一活动在非洲造成了很大影响。联系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时段特征可知,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D项正确。‎ 答案 D ‎[针对练3]‎ ‎(2017·云南昆明高三摸底)20世纪50年代,由于出身微贱、前途渺茫,他们苦闷、压抑、彷徨。他们的作品抱着一种冷淡、反抗、批判和敌对的态度大量问世,由此形成了英国文坛的重要流派。该文学流派是(  )‎ 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愤怒青年” D.“垮掉的一代”‎ 答案 C 解析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兴起的,故A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兴起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愤怒青年”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思想潮流的特点,与题目中的“苦闷、压抑、彷徨”等心态符合,故C项正确;“垮掉的一代”具有写实性、浪漫主义等特点,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 ‎1.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 ‎(1)16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并不断完善。经济上,随着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政治上,二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20世纪70年代至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政治上,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点拨: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欧洲为中心,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崛起→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两极格局,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格局演变:以西欧(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并不断发展→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真题例证7] 欧洲走向联合的直接原因 ‎(2013·课标全国卷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法国提出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得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却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最终法、德、意等六国走向了联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直接原因是六国屡遭战争重创,就两次世界大战来说,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本土却基本没有遭到战争破坏。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选A项。‎ ‎[考向预测7]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局势缓和 下面是一幅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能孵出真诚吗?》漫画中,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此漫画(  )‎ A.揭露了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 B.说明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加剧 C.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D.说明美国希望实现两国和平 答案 C 解析 虽然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与美国争夺霸主,但漫画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其野心,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冷战对峙的缓和而非加剧,故B项错误;“和平”“访问美国”说明了两国关系的缓和,体现出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出作者对苏联和平诚意的质疑,并没有说明美国希望和平,故D项错误。‎ ‎2.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比较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成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建立方式 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暴力方式)‎ 多边协商和组织协调(和平方式)‎ 力量中心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运行机制 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突,应对危机 点拨:二战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西欧为中心(主要是英国),二战后这一中心转移至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更加体系化、制度化并注重发挥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 ‎[真题例证8] 欧元问世的历史影响 ‎(2014·课标全国卷Ⅰ,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欧元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欧元的问世,只是有助于解决欧盟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问题,并不能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排除B项;D项错在“领导地位”。A项彰显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反映了欧元的使用促进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A、C两项相比,欧元对推动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大。‎ ‎[考向预测8]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大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 A.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C.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答案 B 解析 “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可知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初瓦解,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本时段考情分析 时段 备考关注点 全国卷考情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1945年至今)‎ ‎(1)政治:“冷战”格局下美苏对抗的新形式,“冷战”的发展趋势及欧盟的扩张。‎ ‎(2)经济: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大趋势的共同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3)文化:二战后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 ‎(1)题目集中出现在34~35题,难度中等偏下或中等偏上。‎ ‎(2)用联系的观点考查美苏两极对峙及全球化;列举经济数据,考查数据背后的经济实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