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先秦时期-教师用(试题带答案)+第二轮专题复习、总复习大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先秦时期-教师用(试题带答案)+第二轮专题复习、总复习大全

部编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先秦时期 教师用(试题带答案)+第二轮专题复习、总复习大全 高考历史复习之(附参考答案) 专题1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策略】 1. 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而选择题与所学 知识的联系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系, 注重考查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所以,考生在复习 时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 (09 江苏)“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 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 全国)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09 天津)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09 辽宁 24.)图 4 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2. 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 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 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 考生在复习时要瞻前顾后, 前后联系, 从整 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宗法制、分封制、儒家思想的形成、“重农抑商” 政 策等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重农抑商” 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现实感更强, 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点总结】 考点 1、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②随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 使用,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 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③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 用和推广。开始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西周时期, 实行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战国时期, 以秦国商映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 废除井 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 2000多年。 (3)战国水利大发展。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2. 手工业 (1)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 手工业经济。②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 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 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③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 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 市场发育。 (2)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春秋晚期, 中国已有人工冶炼铁器。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 骨针、骨锥等器物,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新石器时代,出现养蚕缫 丝和丝织技术。商朝已有织机, 能织多种丝织品,还有负责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 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西周时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4)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陶)。 3. 商业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巨商和商业 中心。有的城里出现“市井”商业区。 4. 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 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 2、政治制度——(与其一脉相承的是井田制,重点把握) 1. 分封制 (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 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 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的权利。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 的独立性。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众星捧 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 宗法制 (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与团结。 3.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 3、精神文明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进步,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思想活跃,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此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1. 汉字 (l) 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 汉字。 (2)商朝时,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 汉字从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 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 文学艺术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 部分。《诗经》以四言为主, 多重章叠句,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公元前4世纪在楚国产生的新诗歌体裁,又称“骚体”。采用楚国方言, 句式 灵活, 易于表达情感,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还有《九歌》、《天 问》《九章》等。 (3)春秋战国,音乐艺术已经较为发达。战国青铜编钟 3. 科技 (1)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 (2)天文历法 4.“百家争鸣” (1)背景:①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 诸侯国统治者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国家富强,士阶层空前活跃, 纷纷提出 各自的主张。为百家争鸣创造宽松学术氛围。②经济因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提高 了生产力, 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③文化因素: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 从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勃兴”。④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和学派与政治 势力是相对独立的。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5)科学技术取 得较大进步,天文数学光学力学医学等达到较高水平。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 (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家学派彼此渗透、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传统文 化的源头。 考点 4、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1. 孔子 (1) 主要成就:①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仁”即“仁者爱人”;“礼” 即“克己复礼”。②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其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 ③整理六经,保存古代文化。 (2) 历史地位: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②孔子整理的“六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③以“仁”“礼”“道 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 文化的核心内容。④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使“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 孟子 (1) 政治思想:①把孔子“仁”的思想, 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挥了孔 子的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2)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 荀子 (1)政治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 想。 (2)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注意: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以及各个代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解析】 1.“重农抑商”政策 (1)实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袭了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含义:鼓励发展农业, 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 的生产部门, 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 要承担者, 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4)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5)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 “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 固起了积极作用。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 “重 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而且造成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③从根本上说, “重农”是 正确的, 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2.对中华文化的规律性知识总结 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古代 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 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 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实 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能促 进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 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配套练习题: (10 年广东卷)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 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 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10 年新课标卷)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 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 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 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 A。 (10 年新课标卷)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 C。 4.(2008 广东历史 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 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D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5.(2008 上海历史分叉部分 A 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6.(2008 江苏历史 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 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C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7、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是(C)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8、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C) A、将公田化为私田 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土地兼并 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9、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B)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10、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C) 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 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1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 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12.(2012 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 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 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 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答案】D 13.(2012 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 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 则民治,因此,B 项正确;A 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 项是 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 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14.(2012 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 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 “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 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 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 张,A 项错误。 【答案】C 项 3 分,B、D 项 1 分,A 项 0 分 综合题练习: 1 材料一 子曰: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日而爱人,使民以时。 ——摘自《论语·学而》 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治国建议。(2 分) 答案:(1)建议:认真做事;爱护百姓;节俭财物;无夺农时。(2 分,答到其中 2 点即可)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 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 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 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 么?(5 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 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3 分)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附参考答案) 第 6 课时 手工业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了解古代手工业不同类型的经营模式,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掌握古代手工业在纺 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主要成就,结合史实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 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 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 领先地位。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除官营手工业外,还存在着民间手工业,包括以纺织为代表的家 庭手工业和由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前者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 分作为商品出卖;后者的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 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纺织业按使用的原料,可分为麻织业、丝织业及棉织业。前两者产生于原始社会;棉 织业随着宋元时期棉花的种植和推广而逐渐兴起、发展。元朝时期,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 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 丝织品。商代: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 织室有数千工人。从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 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 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时期: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 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 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冶金业:①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的铸造进入繁荣 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都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②冶铁和炼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 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 16 世纪以前一直 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 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中国瓷器开始输入国外。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 遍布全国,涌现出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 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大量销往 亚、非、欧各国,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其特征,具体而言,第一, 历史悠久,素称发达。第二,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第三,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 进步,产品品种多,质量高,技术精,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第四,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据特殊地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 产;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它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 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典型例析】 例 1.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 土最早的人 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春秋时期,已有人工冶炼的铁器, 由题干信息 可排除 A、B、D。答案:C 例 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 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并合理解读的能力。由题干所述材料出处可排除 A、B 两项,据“钢铁”、“柔铁”、“生铁”、“锻令相入”可排除 D 项。答案:C 例 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题干提供的情景 反映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经营模式,A、D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 项与家庭手工业有联系。答案: C 例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做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 银器,岁 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 “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 业以求利。”(《唐六典》) 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情况及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为什么能长期存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并准确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两问的前 半部分直接分析、利用材料信息即可,后半部分要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答案:(1)目的:制造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情况:规模大、人数多、开销巨大。特点:官办、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 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等。(2)特点:父子(家族)相传。原因:小农经济的 狭隘性、封闭性;限制技术外传,以提高竞争力,获取利润。 世界古代精神文明(附参考答案)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不断求知的一生。他的著名命题“知识即美德”要求人类崇尚知识, 强调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认识你自己”强调内心自省和对“理性”的追求,他宁可选 择有尊严地死去也不愿向达官显贵低头即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 2011 年的高考中,有北京卷 20、全国新课标卷 27 等从不同层面考查,是本讲在此次高考中命 题频率较高的考点。 (2011·全国新课标卷 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 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 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唤醒你们、说服 你们……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等可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崇尚理性, 而不是强调公民生存权利,A 项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 治,D 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B。 对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区分不清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反对智者学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认 为真理有其客观标准,他反对智者学派漠视道德,追求功利的弊端,提出“知德合一”。苏格拉底反对智 者学派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有德行的少数人治国。 苏格拉底的学说与智者学派的相比,最大区别在于( ) A.主张以“人”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B.认为价值标准与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人制定的 C.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D.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思路点拨】A、D 两项是二者的共同点,B 项是智者学派的主张,C 项是苏格拉底的主张。苏格拉底强调 知识的作用,反对智者学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有其客观标准,反对智者学派漠视道德,追 求功利的弊端,提出“知德合一”。故选 C。 知识与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 出结论“美德即知识”。如关于“勇敢”、“节制”、“正义”、“智慧”等是否是美德,苏格拉底分别是这样 界定的: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如果勇敢不是基于知识和智慧,“勇敢”到无法无天、无所畏 惧,那就会变成“鲁莽”这种罪恶;“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正义”这种 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我 之间关系的知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能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知识。 随着文明的演进,今天的人类社会同样需要各种“美德”及与之对应的“知识”! 阅读下列材料: 俄国语言文学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熊和隐士》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 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 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这时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 了,它拿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惩罚这只苍蝇。当这只苍蝇再一次落在隐士的头上时,熊高高举起了石头, 狠狠地向这只苍蝇砸下去……” 请回答: (1)这则寓言能用来说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哪一基本命题?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则寓言的认识。 【思路点拨】苏格拉底毕生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他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 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本题材料提供的寓言故事,寓意深远,引发了人类自身的无 限思考。 【参考答案】 (1)“知德合一”(或 “美德即知识”)。 (2)这则寓言说明了“美德即知识”、“无知即邪恶”的含义。熊本来是出于好意帮助朋友,但由于无知, 却酿成了恶果。这件事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 1. (2011·安徽卷 18)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 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说明借助古代的 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其产生根源是经济根源。这一论断与文艺复兴运动借助 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相吻合,故选 C 项。 答案:C 2.(2011·上海卷 4) 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 ) A.波斯文化的传播 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解析】 古希腊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是个鲜明 对比。14 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 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后来,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佛罗伦萨 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 答案:C 3. (2011·北京卷 20)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 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及材料解读能力。“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强调重视道德和 知识的作用,这与苏格拉底的观点和哲学地位一致。 答案:B 4.(2009·广东卷)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 强调维护人性尊严,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而不是神圣的高高 在上的神的形象,这显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答案:D 5.(2010·上海卷 32)苏格拉底案 公元前 399 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 501 人,组成陪审团,负 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 1000 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 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呢?” 请回答: (1)苏格拉底案发生于雅典的什么时代? (2)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 (3)透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解析】第(1)问要从时代角度判断,不要直接答为公元前 399 年;第(2)问要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对象范 围来选择判断;第(3)问要紧扣材料进行评价,要注意角度合理,切忌单纯依据所学知识作答,基本步骤 如下: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白评价对象,第二步,紧扣苏格拉底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第三步,结合 关联知识,做出客观评价,评价要做到一分为二。 【参考答案】 (1)古典时代(或接近的意思)。 (2)③(或“40 岁的雅典男性公民”) (3)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 中国现代经济文明(附参考答案)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一是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八十年代,主要 内容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 大之后,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讲的知识点在 2011 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整个这一讲,都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中之 重;而本讲的知识点中, “80 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考查的频率又最高,如北京卷 19、福建卷 20、 山东卷 13、上海卷 28、四川卷 19 等,都进行了考查,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011·四川卷 19)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思路点拨】本题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考查读图识图能力,反映的都是发生在 1980 年的重大事件,有鲜明 的地域特征。只有 A 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家的基本方针,在图中所示 1980 年之前,与题中 图片有因果关系;B 项是中共十三大的理论,C 项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目标,D 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 都是阶段性的方针和目标,都在图中所示 1980 年之后,与题中图片无因果关系,排除 B、C、D 三项。故 选 A。 股票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吗?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代表着其持有人(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有些同学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历史上,股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1953 年至 1956 年,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主要形式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又经历了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 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两个阶段。公私合营的具体办法,在私营企 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引起企业生产关系在多方面发生深刻 变化。 (江苏省泰州中学 2011 届高三历史摸底考试 10)下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学生读图能力。由图中时间 1956 年 可以判断出,此张股票应产生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中,这一改造有利于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故选 C。 中央一号文件第八次锁定“三农” “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 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2011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明确了 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进一步为农民发展增添后劲的战略决策。这已经 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八次锁定“三农”,前七次如图所示。 (江苏省泰州中学 2011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 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 标语。 材料三 (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 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概况和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回答第(1)(2)(3)问 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问时,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答出一点即可) (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担责任制。 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 理也可) (3)事件: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目标。 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 WTO 等。(答出一点即可) (4)此问较为开放,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主流媒 体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但不一定是社会真实的反映) 1. (2011·福建卷 19) 1949 年 3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 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材料事件的综合概括能力,从 材料时间 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 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故选B。A项旧民主主义时期是1840~ 1919 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 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公有制为主,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 项半社 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指合作经济,可以排除。 答案:B 2. (2011·广东卷 18) 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 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主要考查提取图片信息的能 力和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水稻高产卫星”)发生的时间为 1958 年,当时高 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选 A 项。B 项 1973 年杂交 水稻培育成功;C 项 1970 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 项 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 三项均与图 片时间不符。 答案:A 3. (2011·江苏卷 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考查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题中图片显示 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 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B、C、D 三项都可排除。 答案:A 4.(2011·山东卷 13)下图是 1980 年 12 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 A 项是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以后,不选;B 项按课本应是在 1984 年开始,不选;D 项,第一批沿海 开放城市也是在 1984 年开始开放;图中所示“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正好说明国家承认个体所有制经济 存在,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答案:C 5. (2011·广东卷 39)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 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 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 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 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 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 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 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 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既考查分析、概括和评价历史问题 的能力,又较好地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 别注意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从第一段材料看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 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 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包围”)。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要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国内面临的 任务和国际环境分 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第(3)问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 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第(4)问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 可。 【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巿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増强企业活力;党的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答案略。 第 9 讲 中国现代经济文明 第 2 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姻风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婚姻风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 自由。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婚俗问题是本讲中常考考点,2011 年高考中 浙江卷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了考查,在 2009 年、2010 年的江苏卷中,也都考查了婚俗问题,其中 2009 年 还出了大题目。 (2011·浙江卷 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思路点拨】本题通过考查近代婚姻风俗,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 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按照题目要求可以选 A 项。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 巨大,B 项是正确的推断;C 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 以推断出 D 项的合理性。故选 A。 如何正确看待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 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一系列变革社会风俗的措施,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等,促使中国 的近代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对于这些措施的认识和评价,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要看到其 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方便工作、生活,并且有利于个人卫生。但是,在推行移风易俗的法规时有过激行 为,明显的例子是剪辫。 (原创)某同学在网上查寻某一历史时期的资料时搜索到一首打油诗:“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 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你认为他是在搜寻哪一历史时期的资料(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维新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思路点拨】“蹩见豚尾及锋试”指的是强制性地“剪发”,这是发生于辛亥革命期间的现象。故选 D。 《2009~2010 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出版 被称之为“女性生活蓝皮书”《2009~2010 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中国妇女杂志 社、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权益部等日前联合对蓝皮书主要内容和重要数据进行了发布。报告显示了女大 学生就业难;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评价下降等各种问题,维护妇女权益问题引发各方关注。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妇女观念也在悄然改变。阅读 材料: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 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丑均可。 ——《大公报》1902 年 6 月 26 日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 命。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 20 世纪初妇女观念的变化和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 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要从材料中概括总结;第(2)问时,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 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1.(2011·天津卷 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 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 年 B.1901~1911 年 C.1912~1927 年 D.1928~1937 年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新内阁、 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 故选 C。 答案:C 2.(2011·江苏卷 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式帽” 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 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答案:B 3.(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 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 的活动是( ) ①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③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④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A.放风筝 赛龙舟 踩高跷 踏青 B.荡秋千 游泳 赛跑 踏青 C.荡秋千 游泳 踩高跷 登高 D.放风筝 赛龙舟 赛跑 登高 【解析】 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对应搭配相应的民俗娱乐活动。 答案:A 4.(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 18)生活中有许多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 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种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流通中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解析】 A 项错在“只有全国粮票”;B 项错在“木刻手法”;D 项错在“粮票是货币”。 答案:C 5.(2009·江苏卷 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 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 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5 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 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 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 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 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第(1)、(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 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 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条件: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 (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 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