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 统编初中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下册 教材介绍 第一部分 九年级下册 我们共同的世界 同住地球村 走向和平与发展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与世界紧相连 与世界共发展 走向未来的少年 少年的担当 我的毕业季 从这里出发 世界 成长 主要 内容 教材编写依据 教材编写理念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编写特点 《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 ( 2011 ) 《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 ( 2016 ) 教育的引领和指导 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 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 一、教材编写依据 ●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引领,落在 实处 ● 注重 优秀传统文化的 渗透 二、教材编写理念 教材第 34-35 页 教材第 63 页 教材第 52 页 ●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引领,落在 实处 ● 注重 优秀传统文化的 渗透 ● 准确 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 ● 凸 显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全球 观念 二、教材编写理念 ● 依据课程标准的 内容 规定 三、教材内容分析 2.6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7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2.8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2.9  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 依据课程标准的 内容 规定 ● 对 前面 五册教材的衔接与 递升 ● 立足 国家发展和全球 视野 三、教材内容分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这些话语深入人心    【 学习进行时 】 世界经济论坛 2018 年年会正在举行。 2017 年 1 月,习近平曾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赏。“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是习近平一贯的主张,在不同场合,他多次向世界传递“和”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华社 《 学习进行时 》 今天为您梳理习近平那些深入人心的话语。   在联合国迎来又一个 10 年之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2015 年 9 月 28 日 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     ——2016 年 9 月 3 日 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6 年 11 月 21 日 在秘鲁国会的演讲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017 年 1 月 18 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017 年 10 月 18 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2017 年 12 月 1 日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2017 年 12 月 1 日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 依据课程标准的 内容 规定 ● 对 前面 五册教材的衔接与 递升 ● 立足 国家发展和全球 视野 ● 兼顾 个人在毕业阶段面临的一些生活 主题 三、教材内容分析 九年级下册 我们共同的世界 同住地球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与世界紧相连 与世界共发展 走向未来的少年 少年的担当 我的毕业季 从这里出发 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单元 着眼 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 本单元 的 设计同时兼顾了城市与乡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感受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也都有 必要 关注世界, 与 世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 引导 学生 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方法,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单元立意 3. 单元结构 我们共同的世界 同住地球村 开放互动的世界 共同的家园 放眼全球经济 共享多样文化 复杂多变的关系 变化中的世界格局 调整中的国家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和平与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 推动可持续发展 谋求互利共赢 应对全球性问题 关心共同命运 立意解读 共同的家园 开放、发展、紧密联系 世界与我们息息相关 放眼全球经济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开放的心态;风险意识 共享多样文化 辩证认识 和而不同 第一课 同住地球村 立意解读 变化中的世界格局 世界多极化 多种国家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调整中的国家关系 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世界局势复杂多变 第一课 同住地球村 立意解读 推动和平与发展 和平来之不易 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 谋求互利共赢 面对全球性问题:共同行动,共担责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行动 第二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的世界 地球村 共同体 和平发展 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 关心人类命运 经济全球化 机遇 挑战 世界多极化 竞争 发展 联系 开放 合作 互利共赢 普遍安全 清洁美丽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二单元 在 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中国与世界关系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以 全球 视野 与 辩证的 眼光 认识并正确 对待 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与愿望 。 让学生 感受 到今日中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又看到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愿意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单元立意 3. 单元结构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与世界紧相连 中国担当 积极有作为 贡献中国智慧 与世界深度互动 中国的影响 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 与世界共发展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发展契机 新风险 新挑战 携手促发展 积极谋求发展 共享发展机遇 立意解读 中国担当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与世界深度互动 中国在各个领域对世界的影响 以我为主 兼收并蓄 第三课 与世界紧相连 立意解读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抓住机遇,莫失良机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携手促发展 积极谋求自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坚持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机遇 第四课 与世界共发展 中国 世界 紧相连 共发展 机遇 提升质量 规则制定 相互合作 共赢共享 负责任大国 建设者 维护者 中国智慧 中国影响 中国担当 文化 挑战 新增长点 共享发展 经济 格局 全球治理 贡献者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认识到全球化舞台上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问题的基础 上 ,第三单元对于 将 全球观念及 国家 责任具体落实到少年的担当和使命。帮助即将毕业的初中学生认识到,不仅要有承担传承文化、继往开来的意识,更要具备中国少年的情怀与抱负,做一个不负时代重托的当代中国少年;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年强中国强,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 。教材始终 将少年的担当与时代背景、与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在全球化和国家发展这些宏大的背景下谈少年的担当,提升了这一主题的高度,使少年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到 自身 的 使命, 从而增强少年担当的自觉 。 单元立意 3. 单元结构 走向未来 的少年 少年的担当 走向世界大舞台 多彩世界中的我 我为世界添光彩 少年当自强 少年强中国强 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 我的毕业季 学无止境 积极面对当下的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多彩的职业 职业准备 敬业精神 从这里出发 回望成长 收获的季节 结束与开始 走向未来 畅想未来 踏上新征程 立意解读 少年的担当 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员 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 我的毕业季 坦然面对学习压力 重视实践 终身学习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职业生涯规划 敬业精神 从这里出发 拓展对收获的认识 一个阶段的结束,是下个阶段的开始 畅想未来 规划人生 少年担当 回望成长 珍惜当下 积极面对学习 人生规划 在实践中学习 学会交往 德法兼修 知识能力 脚踏实地 走向未来 全球视野 承担起推动国家世界发展的责任 1. 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四、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 25 页 教材 87 页 1. 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四、教材编写特点 2. 基于学生实际 , 由浅入深 1. 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四、教材编写特点 2 . 基于学生实际 , 由浅入深 3 . 关注学生的生活 , 注重体验 1. 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四、教材编写特点 2. 基于学生实际 , 由浅入深 3 . 关注学生的生活 , 注重体验 4. 针对学生的问题,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引领 统编初中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教学建议 第二部分 1. 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提升专业素养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 具体教学建议 继承 发展 道德与法治 教材特点 01 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 体现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立德树人是根本 价值引领落实处 优秀文化实融入 依法治国更突出 全球意识视野 宽 理念“新” 设计“新” 内容“新” 资源“新” 教学惯性?尝试? 教材熟悉的标准 —— 实现三读 读 透 教材 “读框、目” 的角度 理解教材的正文观点 读 懂 教材 “读单元”的角度 明确教材设计的思路 读 通 教材 “读整本”的角度 理清教材建构的逻辑 通 把握单元、课、框内容之间的关系 懂 掌握基本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透 准确而熟练分析教学内容 真读 真悟 启示 熟悉教材本身更要理解支撑教材观点背后的理论; 只有进入教材,才能跳出教材; …… 2. 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法教育强调 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 ,学生要主动 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 ,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 ,增强道法学习能力。 道法教学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 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 , 提升能力, 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 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具体教学建议 栏目使用 栏目 功能定位 呈现形式 使用建议 运用你的经验 承认、接受个体化的生活经验,鼓励表达与分享 情境 + 问题 教学导入使用 探究与分享 揭示矛盾或不同经验的碰撞 活动 + 问题 学生活动使用;基于活动生成观点 拓展空间 指导实践 问题思考型 操作指南型 课内深化讨论的情境 课后拓展延伸的作业 相关链接 相关知识帮助理解、深化认识 理论性资源 让学生自主阅读,也可集体阅读后教师补充问题,变成活动探究 阅读感悟 拓展经验 故事性资源 方法与技能 行动策略,导向实践的脚手架 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 自主阅读 课堂讲解 操作模拟 应对问题 教材中留白的处理 教材留白有利于教师与学生 之间、学生 与学生 之间、学生 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 动手、动 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从而呈现出教材的开放性、生成性。 教材中的留白留下的并不是一块空白,它是教材与学生的 对话, 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足迹,留白使教材更加精彩。 操作 层面 运用 层面 text 结果 层面 *作为教与学的资源 *作为过程评价的成果 *随教学过程完成*作为作业课前或课后完成 *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推进 *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 拓展空间的落实 突出研究性 学习、合作 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 内化、感悟 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取舍 01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方式,通盘考虑,灵活安排。 有指导 02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资源或获得资源的途径,提出学习活动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有评价 03 提供展示、检查、交流活动成果的机会,并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 名言的正文化处理 名人名言,以其精炼的语言和精深的教育作用对正文的观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易于被学生 接受,也 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准确解释 正确解读 挖掘内涵 对栏目使用的总体建议 取舍 整合 借力 对栏目使用的总体建议 取舍 整合 借力 * 对教学的有效性 * 对学生思考的价值 * 教学时间安排 * 相近内容的栏目使用可以相互整合,精选一个栏目的活动,做实做深 * 有些栏目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好处理时,要有借力的思想 。 3. 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 四、具体教学建议 具体教学建议 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教师还要为学生 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 , 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 教材强调师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 问题情境 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 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 激发、倾听和尊重 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表达 提问、追问和反问 比较辨析中引导指导教导 平等、开放和包容 学生的心声童真不解误解 期望、赏识和坦诚 感同身受自我反思、引领 4.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实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材的严肃性与教学的活泼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教材功能的发挥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对接。 四、具体教学建议 具体教学建议 教学实践的三种取向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 忠实取向 :基于教材,在 遵照文本 的基础上实施教学。 —— 机械师 调适取向 :基于教材,注重 整合使用文本 设计和实施教学。 —— 调酒师 创生取向 :以教材为蓝本,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结合教与学的实际, 创造性地使用文本 设计和和实施教学。 —— 设计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学习需求, 强调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为实现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 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针对性地组织 教学内容, 设计合理 的教学结构, 灵活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和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实效性。 善于开发和利用 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 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 采用有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 ,广泛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使之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具鲜明时代特点;既彰显中国立场、又开阔国际视野,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5.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宴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四、具体教学建议 具体教学建议 国际上教育质量评价的趋势 评价内容 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 ; 评价方式强调发展性 /过程性 评价; 评价方法日渐科学化; 评价功能突出反馈与改进。 道德与法治课学业评价 五种不正常的现象 注重记忆, 不注重 能力培养 注重书面测试(纸笔测试),不注 重 其他测试手段 注重容易量化的目标,不注 重 不易量化的目标 注重分数名次, 不注重 起点和进步 注重终结性评价,不注重 形成性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考试评价改革趋势 2014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 《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 ,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到 2020 年,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2016 年 9 月 20 日,教育部印发 《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 ,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 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 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 中考考试内容改革 : 依据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 注重考查学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 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 这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有 两大特点 : 一是全科开考/ 合格评价 ; 二是统一要求科目 ( 语数外、体育 ) 与学生自选科目/“ 一考两用 ”结合。 2016 年 10 月 11 日,教育部下发 《 关于 2017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 》 ,提出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要求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等。 教育部 2017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 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中考评价体系应否与高考评价体系衔接? “四翼” 考查要求 基础性 综合性 应用性 创新性 “四层” 考查目标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高考 核心立场 立德树人 服务选拔 导向教学 中考 改革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 维护教育公平 评价方案的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发展道德与法治素养为主导,体现学科评价特点, 多方面搜集综合 学生学习本学科的 完整信息 ,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素养状况作出合理、 客观评价 。 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作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 ,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的目标和理念。 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 改进教学 ,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主要评价方式 观察 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 道德与法治 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 教师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搜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 道德与法治素养 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 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课堂评价实例 某中学课例: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师生同评,记分 + 量表,计入期末总分。 学生的课堂评价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组长评价、老师评价与课堂自身表现。 组长根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老师根据小组讨论呈现的结果对小组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即为每位同学的教师评价得分。 考试 以有效测试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为目的, 注重考查学生 运用知识解决道德与法治实践中实际问题 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 正确导向 作用。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 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 等。 考试命题框架 ,由四个基本维度构成: 评价情境、学科内容、 学科任务、关键行为表现。 试题要具有科学性、公平性和 难度适宜 性。 考试评价标准 既有答案唯一的试题,又有答案开放的试题。 科学设计与使用考试与评价量规。 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命题研究 ,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 有效评价方式 。 1. 客观、公正,要 准确记录和描述 学生的 学习状况 和 道德与法治素养 发展状况 ,调动学生 道德与法治课 学习的积极性。 2.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突出形成性评价 。着重评估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水平。要注意给 予学生足够的机会 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 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 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 的交互活动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 学生、教师共同发展 的过程。 评价实施要求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学习评价 采用 笔试与口试 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采用 调查问卷 的形式,了解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 采用“ 成长记录法 ”,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采用写 调查报告、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 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可参考以下评价示例。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主体 评价得分 评价等级 调查报告 ① 积极承担任务 并与同伴合作 ② 认真搜集并 加工材料 ③ 有完整清晰的 成果展示 教师评价 每项活动满分 5 分,按照学生表现划分等级, 共分为三级: A 级: 4-5 分 B 级: 2- 分 C 级: 0-1 分 小组评价 手抄报 ① 内容健康、主题突出 ② 设计新颖、图文并茂 ③ 字迹工整,语言流畅 教师评价 小组评价 演讲、 辩论赛 ① 观点正确 ② 内容充实 ③ 声情并茂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评价示例 6. 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实效 依据教材,按部就班开展教学 基于教材,整合内容开展教学 具体教学建议 新教材的标配 达成实效 探索高配 启示 做好课例研究才能真正体会新教材; 实现“高配”即个性化探索有赖于学情分析; …… 用研究寻找提升的发力点 新教材 内容 方式 资源 内容 单元的核心观点及其层次关系 教学观点间的衔接 / 重复处理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实施 依托学情分析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开展单元教学设计总体把握教材 教学资源从无到有到精的共建共享 研究的话题 …… …… 新 教材的重复,不仅有各册之间的重复,也有单元之间的重复,甚至还有同一主题内容的重复。有些重复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 做好不同年段间 教学 观点衔接的 研究。 重复 品德 领域 必然的 必要的 不重复 具体 内容 阶段性 层次性 衔接 范围的 拓展 深度的增加 角度的不同 范围的 拓展 深度的增加 角度的不同 生命知识的教育 生命关系的教育 生命价值的教育 整体看教材 似曾相识 循环是必须的 提高了的认知水平 扩展的生活 加深理解 …… 反复显现与螺旋式上升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友谊 第一单元 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统筹安排,避免重复。 七年级 八年级 熟人圈 生人圈 有所区别,避免重复。 启示 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 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问题; 伴随研究更成长 ; …… 坚守新教材鲜明的理念与特色; 德育回归生活,关注价值引领; 活动中情感体验的追求,注重思想提升! 谢 谢 Thanks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