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25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
第25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内容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内容 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图示解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2)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概念辨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农民与国家,生产与分配等关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内容: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易错警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2)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 ①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 (1)内容: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 [归纳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1)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考点一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广、推动。 (2)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三次变动 (1)1949~1956年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土地制度方面,以土地私有向社会主义公有过渡。 (2)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合作社形式。 (3)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经营方式的变革。 1.论从史出: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1)凤阳包产到户的积极作用 史料 1978年,凤阳实行包产到户后,1979年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1980年至1982年,凤阳产粮实现了三连增,分别为5.02亿千克、6.70亿千克、7.15亿千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结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得到了大发展。 (2)城市企业属性凸显所有制的改革 史料 结论 数据表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2002年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比重增加,这表明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转变。 2.史由证来: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分析史料论证学者宋圭武提出的观点。 史料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农民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场。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中共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农民手中的现金增多,储蓄意愿增强,很大程度上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用并不是很明显,而学习技术是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这种格局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土地承包合同就成了一纸空文,容易产生农村权力腐败,农民利益受损。 ——摘编自百度百科 提示 首先要明确观点,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有积极作用,又有局限性。 论证 答案 成功说: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当时的推行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因为它改变了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积累资金。 沉重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有许多局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超越和突破也是必须的。因为它规模小,不利于技术革新;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容易导致权力腐败。 考点二 中国的对外开放 1.立体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解读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结合,主要分布于沿海,内地开放尚不足。 2.新时期合作发展理念的成果 “一带一路”示意图 解读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多边机制,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1.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形式。 3.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WTO,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获取材料信息:阅读材料,分析新丝绸经济带的新发展之处 材料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方面,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方面,“一带一路” 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 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摘编自新华网 主要信息 答案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积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7年 选择题T13,扩大出口创汇 2016年 —— 2015年 选择题T13,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014年 选择题T10,农村生产关系的改变 2013年 选择题T12,1978~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 1.命题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渊源 (2017·江苏卷,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 B 解析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为解决扩大出口创汇问题,扩大企业自主权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B项正确。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为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题目中出口创汇存在的三大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2.命题点: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观点 (2015·江苏单科,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3.命题点: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自发性 (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 D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至1979年初率先实行的,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这一制度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符合材料“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政府行为,不符合题意。 4.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 (2013·江苏单科,1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 C 解析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不是经济理论,排除D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B两项。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1990~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 1.命题点:农产品价格改革 (2017·溧阳高考冲刺诊断,31)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提高农产品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此时已经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打破旧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粮食价格为政府提价非市场定价,故D项错误。 2.命题点:从“投机倒把”到“长途贩运”蕴含的改革精神 (2018·泰州一模,31)《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之后,“投机倒把”的罪名被“长途贩运”所替代。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 ) A.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B.对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 答案 C 解析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是新中国建国伊始直至今日的经济特点之一,这不能成为解释1983年前后“投机倒把”罪名被“长途贩运” 所替代的原因,故A项错误;正式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重要补充是在党的“十三”大上,这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长途贩运等私营经济的发展迫在眉睫,故C项正确;长途贩运等私营经济并不等于乡镇企业,故D项错误。 3.命题点: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推动 (2018·扬州联考,31)“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答案 C 解析 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镇江月考)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答案 B 解析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2.(2017·启东五模,3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反映了( ) A.“左”倾思想长期严重泛滥 B.“文革”后中国社会各界的心声 C.改革开放的诉求 D.《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左”倾思想长期严重泛滥,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中国社会各界的心声,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当时尚未提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故D项错误。 3.(2017·南通高考模拟调研三,30)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包则灵”的理想。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D.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 答案 A 解析 材料“包字进城”的做法,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无锡一模)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反映了建国以来( ) 图一 河北酒务 图二 河南嵖岈 图三 小岗村社 楼的农民在报名 山人民公社成立 员订的第一份合 入社 同书 A.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 B.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答案 B 解析 图一个体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图二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图三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反映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故B项正确。 5.(2018·盐城一模,30)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 A.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B.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只反映出“农民进行市场交易”,因此不能说明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故A项错误;“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但没有废除统购派购,计划经济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农民进行市场交易”,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对农产品需求情况,故D项错误。 6.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1984年”“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反映了国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行政企分离,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中“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并没有说明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得出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落脚到企业,并未体现工人待遇,故D项错误。 7.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 ) 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 C.表明简政放权的开始 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只是取消票证制度,不能说明计划体制结束,故B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表明已经实行了简政放权,故C项错误;1984年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8.(2017·淮安二模,31)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 A.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 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 D.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尚未建立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只是尝试以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提倡,故B项错误;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出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 9.(2017·通泰扬3月模拟)下图为中国1953~1999年部分经济周期GDP年平均增长率及振幅(周期内年增长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变化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 C.改革开放促使GDP年平均增长率连续攀升 D.市场机制逐步成长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稳定度 答案 D 解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轻工业,A项错误;1958~1962年“振幅”最高,故B项中“经济稳定增长”的说法错误;连续攀升,与“1987~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不符,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步成长,经济稳定增长与图中后三个时段的“振幅”相符,D项正确。 10.(2018·连云港一模,31)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 )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1992年”,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C项正确。 11.(2017·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答案 C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对外开放,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与材料中“十年实践”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与材料中“十年实践”不符,故B项错误;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与材料中“十年实践”不符,故D项错误。 12.下图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外贸大幅度的增长 D.中美建交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度增长,故C项正确。 1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 ) A.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B.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 D.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 答案 A 解析 “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说明了中国“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故A项正确。 14.(2018·南京、盐城模拟)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 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相符,故C项正确。 15.(2017·江苏省高考模拟考试二)下表反映了1978年至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C.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D.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 答案 A 解析 题目中的时间是197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1995年之后,增速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1978年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1978年农村经济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0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初步建立,推动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时人在一篇名为《整顿丝茶策》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与洋人通商…… 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成书于1894年的《盛世危言》5卷本包括57篇文章,部分篇目分别如下:《税则》《国债》《商战》《商务》《铁路》《电报》《邮政上》《邮政下》《银行上》《银行下》《铸银》《开矿》《纺织》《技艺》《农功》《垦荒》《治河》。 材料三 (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答案 (1)变化:逐渐融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中国经济逐渐半殖民地化);引入西方工业文明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5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特点:从目标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程看,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从手段看,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行。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得出逐渐融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根据“《税则》《国债》《商战》《商务》……”得出引入西方工业文明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分析,外部主要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内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等。(2)第一小问阶段,根据材料三出现的四个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从经济转型的目标、过程、方式等方面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