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萍乡市莲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萍乡市莲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 A. 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 B. 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 C. 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D. 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进程 ‎【答案】C ‎【解析】“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小农经济是争霸战争的经济基础,C正确;A、B和D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 ‎2.《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需要大量劳力 B. 适时增加肥力 C. 善于积累经验 D. 提倡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风力水车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指的是人力带动的灌溉工具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是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筒车是利用水利带动的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是利用风力带动的灌溉工具,故D项错误。‎ ‎4.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州县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人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置市,后期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择A项;B、C和D均不符合题干信息。‎ ‎5.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A. 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 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 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 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推行或是恢复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为了解决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6.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汉代漆杯底部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分类细化,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说明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D正确;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不计成本,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故C错误。‎ ‎7.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在贸易中心转移、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增多,故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是价格革命的表现,排除包含③的ACD。故选B。‎ ‎8.经济史学家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是无意向性的、群众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不是由国家运用政治权利组织和推动的,这一自发经济现象首先兴起于英国当然有其社会人文因素。他们的依据是英国 A. 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B. 市场需求的增长 C. 科学技术的大突破 D. 君主专制的削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基本上是无意向性的、群众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不是由国家运用政治权利组织和推动的”并所学知识可知,市场需求的增长,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故B项正确;A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科技的大突破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但不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故C项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D项排除。‎ ‎9.阅读下面的英国农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年份 比重/%‎ ‎1840‎ ‎22.7‎ ‎1860‎ ‎18.7‎ ‎1890‎ ‎10.2‎ ‎1900‎ ‎8.4‎ A. 英国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B. 世界形成初步的国际分工 C. 英国劳动力向海外转移 D. 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 ‎【答案】B ‎【解析】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A项错误;英国农业人口的国内转移,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形成初步的国际分工,故B项正确;英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故C项错误;圈地运动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前进行的,故D项错误。‎ ‎10. “由光绪29年至宣统3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光绪33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该材料可以反映 A. 等级制度的强化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买办阶层的壮大 D. 贱商观念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没有等级强化的词句,而奖励实业则是对原有等级的冲击,所以,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一致,故B错;材料并无有关买办的信息;工商业者历来被政府限制,人们对工商业从业人员历来鄙视,但材料却给与奖励,D项合适。‎ ‎11.下图是中国近现代经济成分的发展走势图。其中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是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答案】C ‎【解析】A项是自然经济,排除A;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与②相符,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④符合题意,故选C;⑤是在1927年后出现的经济成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 ‎12. 继昌隆缫丝厂与江南制造总局的共同点是 A. 机器生产 B. 依赖外国资金 C. 服务市场 D. 生产不计成本 ‎【答案】A ‎【解析】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兴办的军用企业,二者都是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故选A。B项与二者都不相符;C项不同,洋务企业主要是面向军队,而民族工业主要是面向市场;D项与民族工业不符。‎ ‎13.观察下面柱状图,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 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中信息显示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中国营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呈上升趋势,私营经济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这是建国后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结果,答案选D,A项发生在1957年, B项说法错误,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三项均与建国初期的史实不符。‎ ‎14.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央开展了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本题正确的信息是B。‎ ‎15.“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这是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浮夸风的现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大跃进时期的表现。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与题干时间“50年代”不符,故D项错误。‎ ‎16.“(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国际局势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巨大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有些人得意洋洋地说二十世纪最大遗产是社会主义的试验和失败,国内也有一些人感到惶惑。”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中国给出的答案是 A. 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激发农民干劲 B. 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增强国企活力 C. 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加强引进外资 D. 明确市场经济目标,深化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包产大户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不符合材料中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故A错误;全面展开城市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令人震惊的巨大变化”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B时间不符合题意;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时,当时社会主义运动还没有处于低潮,故C错误;明确市场经济目标,深化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根据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国际局势的变化,南方讲话之后,故D正确。‎ ‎17.马立诚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中指出:“邓小平力倡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和追求私人财富的精神,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并且在民众心中深深扎下根来。”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改革开放导致政体巨变 B.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 个人决定国家命运前途 D. 市场经济打破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改革开放”“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和追求私人财富的精神……扎下根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观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体并未发生巨变,该表述错误;B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错误;C选项错误,个人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但不能决定国家的命运前途。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气象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明显、农业改革效果显著、私企有所发展,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的社会面貌,B项正确。材料体现私营企业有所发展,不等于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且公有制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A。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农民没有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排除D。‎ ‎19.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烈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A. 新式的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女子读天演论》反映了民族危机已经冲击着女性国人们的传统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新式学堂教育发展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上海是否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女性读书早就为人们接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A. 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 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 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纳西河流域的工程是在政府组织下进行以工代赈的项目,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理念,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随之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故C项正确;A项“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仍然是以私有制为主,并没有剧变,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21.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其繁荣的原因有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新经济”的出现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美国从1960年到1970年经济高速发展,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因为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实行,故①③正确。“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美国实行计划经济不符合事实。故②④错误。综上可知正确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 A. 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 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 C. 二战后初期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D. 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美国微软公司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等信息,充分说明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故A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B项,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说明内容无关。‎ ‎23.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 十月革命遭到敌对分子的仇视 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 不明真相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 ‎24.“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工业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A. 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 ‎【答案】A ‎【解析】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较大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故B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时候苏联引进过西方国家先进技术,但不是岛主苏联工业化成就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5.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91%(其中小麦增长了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促进了经济腾飞 B. 提高了国民收入 C. 实现了根本突破 D. 取得了一定成效 ‎【答案】D ‎【解析】材料列举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农业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有成效,但不是经济的腾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对于国民收入提高信息,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有一定冲击,并不是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 ‎26.2014年7月,世贸组织就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征收了不当关税。这一裁决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 充分照顾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B. 迫使美国摈弃对外贸易壁垒 C. 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贸组织就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美国征收了不当关税,这一裁决表明世界贸易组织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D项正确。世贸组织坚持非歧视、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没有充分照顾某个国家的利益,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组织迫使美国摒弃对外贸易壁垒,而是强调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C项错误。‎ ‎27.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论坛,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余组织总裁等。“一带一路”战略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 A. 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 B. 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C. 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 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答案】A ‎【解析】材料“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肯定与支持,说明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排除B;目前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确立,排除C;‎ ‎28.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墨西哥的经济优势逐渐被日本和西欧所取代,里根总统最早提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三国相互削减关税,扩大贸易交往。这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 A. 与全球化是背道而驰的 B. 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 给墨西哥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 带有一定的排他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提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是为了排挤日本和西欧势力,这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带有一定的排他性,故D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而且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故A排除;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墨西哥的灾难问题,故C排除。‎ ‎29.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在 B. 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C. 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 D. 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30.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国家类型 时间 ‎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 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 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直接得出1980-1996年间,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在增长,这直接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D两项含义不能由表格数据反映出来;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该时期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加强。‎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2)特点:20世纪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 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解析】(1)据“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可知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原因结合所学和“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可知主要受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等因素的影响。‎ ‎(2)根据“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 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可知20世纪60年代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根据“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可知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 马克森《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 ‎(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 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具体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等分析、认知,把握到以下方面: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等。‎ ‎(2)本问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变化及原因”要求,避免只围绕某一个方面作答。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把握到以下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关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瓷器业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中国明清时期国力状况、瓷器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等展开,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