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明清时期课件(8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明清时期课件(86张)

第 3 讲 明清时期 —— 中国古代文明的 辉煌与 迟滞 专题一   内容索引 通史知识整合 高频考向突破 压轴大题导练 通史知识整合 明清时期 (1368 ~ 1840 年 ) 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明朝 (1368 ~ 1644 年 ) 政治 (1) 中央 ① 废除丞相制度: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 ② 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③ 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④ 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① 设承宣布政使司,分管地方行政 ② 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③ 设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军事   明朝 (1368 ~ 1644 年 ) 经济 (1)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 手工业 ① 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 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 都 经济 ( 3) 商业 ① 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② 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③ 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④ 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4) 经济政策 ① 明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 明朝实行 “ 海禁 ”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文化 (1) 思想 ① 王阳明 “ 心学 ” :思想核心是 “ 致良知 ”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② 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2) 科学技术 ① 《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 《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 “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 (3) 文学艺术 ① 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② 戏曲:明朝时,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③ 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清朝前中期 (1644 ~ 1840 年 ) 政治 (1) 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 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经济 (1) 手工业:制瓷业进步 ( 瓷窑、品种、技术 )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 商业:晋商和徽商 (3) 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很大;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4) 经济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文化 (1) 思想 ①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 ②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 “ 众治 ” 主张,倡导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注重实学。 ③ 王夫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 文学艺术 ① 小说创作的兴盛:《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② 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如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③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时段特征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 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高频考向突破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 ( 边疆 ) 治理 18 卷 Ⅰ , 41 ; 17 卷 Ⅲ , 40 ; 17 卷 Ⅱ , 27 ; 16 卷 Ⅰ , 27 ; 14 卷 Ⅱ , 27 、 40 ; 13 卷 Ⅱ , 41 ; 12 卷, 28 2.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 18 卷 Ⅰ , 27 ; 16 卷 Ⅰ , 40 ; 16 卷 Ⅲ , 27 、 40 ; 15 卷 Ⅱ , 27 ; 14 卷 Ⅰ , 27 ; 13 卷 Ⅰ , 26 、 40 ; 12 卷, 26 ; 10 卷, 27 3.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世俗文化和传统科技 18 卷 Ⅱ , 27 ; 18 卷 Ⅲ , 26 、 27 ; 14 卷 Ⅰ , 17 、 40 ; 13 卷 Ⅱ , 27 、 28 ; 12 卷, 27 ; 11 卷, 26 4.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和中西比较 ( 关联 ) 17 卷 Ⅰ , 27 、 42 ; 17 卷 Ⅱ , 41 ; 16 卷 Ⅲ , 27 、 40 ; 14 卷 Ⅰ , 27 ; 13 卷 Ⅱ , 41 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 (1) 特点 ①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清延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 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 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 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认知深化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 ( 边疆 ) 治理 (2) 认识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加强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2. 明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1) 发展演变 ① 明初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② 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 。 (2) 作用 ① 三司的设立,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 “ 双层性 ” ,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 3. 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 (1) 皇帝的政治需要。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就是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2) 皇帝懒政腐化。明代的皇帝们趋于腐化,沉迷享乐,不问政事,权柄往往被委以亲信宦官。 (3) 牵制内阁的需要。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服务于皇权专制。 家国情怀: 明清王朝加强了对地方和边疆的行政管理,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初统治者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这些史实都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核心素养感悟 1. 命题点:明朝中枢机构的调整 (2017· 课标全国 Ⅱ , 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 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 变 B .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 丧失 D .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真题导练 √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抓题眼  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政治意图是让宦官参政,势必会影响到权力中枢议政决策的过程 。 找错点  皇权不是 “ 衰落 ” 而是不断强化; “ 内阁议政功能 ” 未 “ 丧失 ” 而是服务于皇权不断强化; “ 决策权 ” 属于皇帝。 2. 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2016· 课标全国 Ⅰ , 27)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 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抓题眼  三司由直属六部到巡抚统领,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 找错点  三司由 “ 直属六部 ” 到不直属,在这一变化中,六部 “ 权限 ” 未 “ 削弱 ” , “ 地方行政权力 ” 未 “ 扩大 ” ; “ 对立 ” 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1. 命题点:明代的监察制度 (2018· 厦门高三质检, 5) 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这些 举措 A. 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 B. 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 C. 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D. 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 考向押题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贪腐情况,且朱元璋时期厉行重拳治贪,官吏不敢贪,故 A 项错误 ; 材料 反映的是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非分割六部权力,故 B 项错误 ; 材料 只是涉及了两个机构 ——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 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 ” ,故 D 项正确。 2. 命题点:清朝对台政策的调整 (2018· 宿州一模, 26) 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年 ) ,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 “ 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 雍正九年 (1731 年 ) ,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 变化 A. 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B. 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 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D. 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 解析 √ 解析  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原因在于害怕移民在台湾安家落户,以台为家,与祖国大陆分离,不利于清朝政府控制台湾。雍正帝时清廷又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是因为此前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引发了社会问题,此举是为了稳定台湾秩序,更好地管理台湾。故 C 项正确 。 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政策变化与海防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B 项 。 这种 政策和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也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D 项。 1.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1) “ 夹河而市 ” 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 (2) 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 (3) 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 (4) 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 (5) 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 。 认知深化 考向二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 2. 明清时期的白银流通 (1) 由民间流通到合法化 明朝中期,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 “ 大明宝钞 ” ,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大小都以银两作为计价的标准。 白银之所以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反之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就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式下发展起来的。 (2) 外国的白银流入中国 16 世纪下半叶,在新航路开辟的大背景下,美洲作物传入中国,与此同时,白银也流入中国,其主要渠道是中国与吕宋 ( 菲律宾 ) 之间的贸易。与此同时,产自日本的白银也开始输入中国。在 16 世纪后期到 18 世纪初 130 年的时间里,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易而运入的日本白银,总数达到两亿两的规模,这必然促进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 3. 明清朝贡贸易 (1) 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答赠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4. 比较重农抑商和 “ 海禁 ” 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实施时期 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入侵,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对 “ 康乾盛世 ” 的思考: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中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是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时期,被称作 “ 康乾盛世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盛世?和少数民族统治全国有必然联系吗?这种盛世也被称作 “ 日落前的辉煌 ” ,其隐含的危机是什么? 发现问题 3. 命题点:明代江南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 (2016· 课标全国 Ⅲ , 27)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 “ 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 ,如今 “ 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 。这一变化反映 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 发展 B .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 尖锐 D .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雇工待遇的变化反映的是明清手工业者地位的上升,这与市镇经济及手工业发展密不可分。 找错点  “ 重农 ” 与材料主旨不符; “ 矛盾尖锐 ” 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 强化 ” 不符合史实,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抓题眼  明朝君臣对外国使臣的贡品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读。 4. 命题点:明朝的朝贡贸易 (2018· 课标全国 Ⅰ , 27 ) 右 图 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 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 更新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找错点  题干材料中的绘画并非 “ 新的类型 ” ;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贸易, “ 海禁 ” 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 “ 麒麟 ” 仍属于 “ 传统观念 ” ,观念未 “ 更新 ” 。 3. 命题点:明代外国白银的流入 (2018· 榆林一模, 3) 从 1540 年到 1644 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 · 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 “ 吸泵 ”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 在于 A.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 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考向押题 答案 √ 解析 解析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明朝,当时商品经济发达,中外贸易兴盛,这是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故选 C 项 ; A 、 B 两项仅是该现象出现的条件,不是根源,排除。明朝中后期虽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白银的大量流入是因为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使然,且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亦是根源于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故 D 项错误。 4. 命题点: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 (2018· 山东、安徽名校高三大联考, 10)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 …… 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 市镇 A. 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 . 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C. 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 . 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答案 √ 解析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市镇形态各异,但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发展商品经济,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因地制宜、自然生成,故 B 项正确。 1.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 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批判程朱理学 “ 君为臣纲 ” 的伦常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和君臣平等。顾炎武继承了先秦儒学经世的传统和孔子 “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 的思想,批判程朱理学的空谈和脱离实际,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 “ 天行有常 ” 的朴素唯物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生知论,构建了新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 认知深化 考向三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世俗文化和传统科技 (2) 明清儒学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发展了儒家思想,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未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 特点 ① 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③ 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④ 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⑤ 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2) 原因 ①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 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 “ 闭关锁国 ” 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④ 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3.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 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 重农抑商 ” 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 “ 工商皆本 ” 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 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3) 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 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5) 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 早期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16 世纪中期开始,耶稣传教士在来到中国传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学术。中西方文化出现了一种交融的趋势。中国文化对西方社会转型起了何种作用?西学为什么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中西文明有没有产生碰撞?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发现问题 抓题眼  题干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属于士大夫文化。 5. 命题点:明清时期的昆曲 (2018· 课标全国 Ⅱ , 27)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 “ 官腔 ” ,到清代被誉为 “ 雅乐 ”“ 盛世元音 ”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 “ 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 ,甚至 “ 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 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 传播 B .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 弱化 D .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真题导练 √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找错点  “ 陆王心学 ” 与昆曲关系不大;昆曲流行于 “ 京剧 ” 之前;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社会等级 ” 观念的强化。 6. 命题点: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2018· 课标全国 Ⅲ , 26)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 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 体制 B .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 结果 D .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题干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朝廷 ( 政府 ) 对药学发展的支持。 找错点  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而非 “ 政治体制 ” ;材料不能体现 “ 药学 ” 与 “ 商品经济 ” 的关系;宋代以前 “ 理学 ” 还未产生。 解析  材料反映出黄宗羲新的君臣关系观,即臣为 “ 君之师友 ” ,这是一种平等的君臣关系, D 项正确 。 A 、 B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C 项错误,排除。 5. 命题点:黄宗羲眼中的君臣关系 (2018· 榆林一模, 5) 黄宗羲认为,为臣者,是 “ 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 “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 这番话表明黄宗羲 主张 A. 天下为主君为 客 B . 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 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 必要性 D . 君臣关系应是完全平等的 考向押题 答案 解析 √ 6. 命题点:清代绘画的特点 (2018· 宿州一模, 27)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 “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 。作者的 创作 A. 体现了当 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 B. 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C. 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变态的审美情趣 D. 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孤芳自赏的心态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 “ 梅花最可人 ” ;作者希望 “ 门巷尽成春 ” ,寄寓作者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其政治抱负,故 B 项错误 ; 这种 愿望不是孤芳自赏,故 D 项错误 ; 也 不是变态的审美,故 C 项错误 ; 这 是当时文人追求意境的一种价值取向,故 A 项正确。 1.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认知深化 考向四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和中西比较 ( 关联 ) 比较项 中国 英国 政体形式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权力中心 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主意志即国家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君主 “ 统而不治 ”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政府机构 内阁和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 英国实行责任制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强化,阻碍历史发展,是中国落后的政治根源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演变 (1) 明代: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是从补 “ 三司 ” 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 “ 三司 ” 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 (2) 清代前期: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明代督抚制度,并通过不断的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 。 (3) 晚清: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得以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督抚,在洋务运动中,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又进一步膨胀。晚清时期的督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 。 3. 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 (1) 农业方面 ① 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 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 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 ④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 (2) 手工业方面 ① 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 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计工受值 ” 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 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 思想文化 ① 明清时期以 “ 三言 ”“ 二拍 ” 为代表的小说作品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 ② 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 (5) 对外关系: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 “ 海禁 ” 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 4. 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1) 政治方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实行 “ 闭关 ” 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根源之一 。 (2) 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 “ 一条鞭法 ” 等赋税改革 。 (3) 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新航路开辟, “ 西学东渐 ” 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作用于经济基础。明清时期的中国正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但农耕经济并未实现向近代化的变革。其阻碍因素从上层建筑方面思考有以下几点: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是 “ 重农抑商 ” 政策、 “ 海禁 ” 与闭关锁国政策;三是以 “ 农本 ” 为立国的经济思想。 核心素养感悟 7. 命题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观念的冲击 (2017· 课标全国 Ⅰ , 27)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 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 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使用玉制器皿是身份的象征,明中后期,等级不高的人也可以使用,说明旧的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找错点  “ 专制 ”“ 加强 ” 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题干材料显示 “ 等级秩序 ” 受冲击而非 “ 传统伦理 ” ( 核心是 “ 三纲五常 ” ) ; “ 奢靡风气 ” 是脱离题干材料的主观臆断。 7. 命题点: 18 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在 18 世纪的北京周边,煤矿的经营者发展出一套财务制度,与现今的普通买卖非常相似。在四川南部经营盐矿的商人通过宗族资产筹集资本,建立大规模且具有弹性的合伙关系。这些实例都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 时期 A.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健康发展 B. 股份制成为企业资金主要来源 C. 明清时期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D. 一些企业财务经营制度的革新 考向押题 答案 解析 √ 解析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 18 世纪中国一部分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得到发展,但由于小农经济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制约,并不能健康发展, A 错误,排除 ; 四川 地区出现资产筹集不能说明整个中国的企业都通过股份制筹集资金, B 不准确,排除 ; C 与题意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答案为 D 。 8. 命题点:明代农村生产关系的新现象 明代闽浙一带有一种别具特色的 “ 寮主经济 ” 模式: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 时 A. 经济作物大量入 市 B . 小农经济开始 解体 C . 雇佣关系开始 出现 D . 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答案 解析 √ 解析  结合史料对 “ 寮主经济 ” 的解释可知这是明朝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资本、劳动相分离的状况体现了农业生产中生产关系的调整, D 正确 。 A 、 B 与题意无关,排除; C 中的 “ 开始 ” 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压轴大题导练 全国 卷大题命题分析 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在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十道大题: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 (18 卷 Ⅰ , 41)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同一时期的比较 (17 卷 Ⅰ , 42) ;清代的矿业政策 (17 卷 Ⅱ , 41)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 卷 Ⅲ , 40) ;清代人口问题 (16 卷 Ⅰ , 40) ;明清时期社会救济与近代英国的比较 (16 卷 Ⅲ , 40) ;宋应星与牛顿的比较 (14 卷 Ⅰ , 40) ;清朝与近代前期的移民问题 (14 卷 Ⅱ , 40) ;古代及近代中国前期的海洋利用 (13 卷 Ⅰ , 40) ;明清君主专制与近代英国代议制的比较 (13 卷 Ⅱ , 41) 。由此可见,明清时段是全国卷高考最 “ 青睐 ” 的命题区域。试题基本上是中西对比 ( 关联 ) 或古代史 ( 明清部分 ) 与近现代史贯通进行考查。 2019 年备考要特别关注明清时期的制度改革、地方 ( 边疆 ) 治理、市镇与乡村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联互动等内容。 (2018· 许昌、平顶山一模,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 “ 三司 ” ,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 30 余处,总督 10 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 ——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5 分大 题导练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 “ 捐纳 ” 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 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 ——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12 分 ) 指导语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逐句寻找材料的关键词语并围绕关键词语概括表达,如关于 “ 原因 ” 的关键词 “ 互不隶属 ”“ 效率迟缓 ” ,反映的是行政效率; “ 不利于弹压地方 ”“ 统一协调 ” 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关于 “ 特点 ” 的关键词: “ 辖区大小不均 ”“ 统一协调 ” 反映出明代地方改革的因地制宜和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视。 答案 答案  原因 :明初三司事权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 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3 分 ) 指导语 注意把握两段材料的主旨,材料一是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材料二是清末行政改革,据此可以判断改革围绕着 “ 行政效率 ” 和 “ 与时俱进 ” 而进行。但二者有所侧重,材料一侧重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二侧重于 “ 新政 ” 的需要。 “ 原因 ” 要从材料二中寻找。 答案 答案  相同 :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 原因:清政府 “ 捐纳 ” 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现象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 “ 变 ” 与 “ 不变 ” “ 变 ” : 地方行政区划的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行政区域不断缩小,其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至明清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明清设巡抚、总督管理行省。 “ 不变 ” : 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使其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2017· 课标全国 Ⅰ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2 分 大 题 导练 时间 中国 外国 14 ~ 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 一条鞭法 ” 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 “ 太阳中心说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 五月花号 ” 到达北美。 ——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 14 ~ 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2 分 )(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指导语 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好合适的论题。注意审题,题目要求的是提取 “ 表中 ” 信息,而且是 “ 中外相互关联 ” ,不能仅仅是中国或西方的。因此,本题拟定论题的角度是中外关联或中外比较。在此角度下,考生答题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可以分别论述 14 ~ 15 世纪、 16 世纪、 17 世纪三个阶段的中西比较 ( 或关联 ) 的相关问题,亦可以整体论述 14 ~ 17 世纪这一阶段的相关问题。论题的角度可以是: (1) 中国对西方的影响; (2) 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3) 中西之间的相互影响 ( 中西文明的交流和交融 ) ; (4) 中西之间的相同之处; (5) 中西之间的不同之处 ( 例如可以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 。 答案 答案  论题: 14 ~ 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阐述: 14 ~ 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 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