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江西省六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江西省六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六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完成了环拍,科研人员根据“鹊桥”中继星传回的数据,制作了清晰的环拍影像图,完成了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由此可见 A.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 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赖的 C. 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D. 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答案】A ‎【解析】嫦娥四号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完成了环拍,科研人员根据“鹊桥”中继星传回的数据,制作了清晰的环拍影像图,完成了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这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正确且符合题意;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依赖于存在,存在不依赖于思维,可离开思维独立存在,B错误;C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思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思维才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2.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画饼充饥”‎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与“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④“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与“画饼充饥”均属于唯心主义,排除②。“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世界是静止的,属于形而上的观点,排除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属于唯物主义,“理在事先,理生万物”属于唯心主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①入选。“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属于唯物主义,“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③入选。选B。‎ ‎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 不可知论 B. 可知论 C. 唯物主义 D. 唯心主义 ‎【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是一种可知论的观点,B项正确。排除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争论的焦点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故排除C、D。‎ ‎4.下列选项中观点与漫画意思一致的是 A.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 存在决定思维 C.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 D. 思维决定存在 ‎【答案】C ‎【解析】C:漫画“你是我,那我又是谁?”是一个带有哲学思考的命题,体现了事物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观点,C符合题意。‎ A:漫画体现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A与题意不符。‎ BD:漫画探讨的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不体现存在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B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悲观主义 D. 教条主义 ‎【答案】A ‎【解析】A:‎ 是骆驼就做骆驼的事,不要去唱苍鹰的歌,这反映的哲理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因此答案是A。‎ B: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意识决定物质,上述材料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故排除B。‎ C:悲观主义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上述材料与悲观主义没有关系,故排除C。‎ D:教条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是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相对立的做法,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6.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B: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符合题意。‎ A:庸俗唯物主义是近代唯物主义的一个派别,不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之一,A说法错误。‎ C: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历史顺序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可分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说法错误。‎ D: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机械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唯物主义分为三种,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局限性)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下列说法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③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④人是万物的尺度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②③④:“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③④与其观点相一致。‎ ‎①: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物主义,①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中国古代思想家与“五行说”相联系,用阴阳二气来解释世界上各种事物发生、发展、变动的原因。上述两种观点 A.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B. 都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C. 都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都坚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题中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和中国古代思想家与“五行说”相联系都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 考点: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点评:此类考题,首先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这是高考的一个趋势,不直接告诉考生一个信息。其次材料中的关键词““五行说””是我们解题的钥匙,说明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以上两点,学生就能正确解题了。‎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 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 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 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之科学”‎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答案】D ‎【解析】D:从材料可以看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D符合题意。‎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A说法错误。‎ B:真正的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B说法错误。‎ C: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不是“科学之科学”,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10.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它主要用辩证法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哲学上论证变革德国封建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B.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总结 D. 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硕果 ‎【答案】B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能够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符合题意。‎ ACD:材料强调哲学的社会作用,不体现哲学的产生、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等,A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1.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有效防灾抗灾能力,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根源于人类不恰当地对待自然。某著名教授强调,应对自然灾害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该教授上述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哲学社会科学 ‎①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②主宰着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③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能通过对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们的发展观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④: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某著名教授强调,应对自然灾害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该教授上述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哲学社会科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能通过对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们的发展观念,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但不能主宰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2.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而提出的。可见,真正的哲学 A. 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B. 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 C. 都是思维与存在的有机统一 D. 都是具体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答案】B ‎【解析】B: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而提出的。可见,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B符合题意。‎ A: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A说法错误。‎ C:材料强调真正哲学的作用,不强调思维与存在的有机统一,C与题意不符。‎ D:具体科学是哲学赖以发展的基础,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13.漫画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③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漫画寓意揭示了某些人想将时间拉回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③符合题意;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说法正确,但与漫画寓意及题意主旨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以漫画为载体的选择题,一般由题干设问、漫画和选项三个部分构成,解答时可按以下步骤思考,“图画要看全”,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14.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说明 A.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D.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B ‎【解析】B: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体现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A与题意不符。‎ CD:材料强调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体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也不强调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5.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下面四项中与此观点 所犯错误一样的是 A. 按图索骥 B. 稳如泰山 C.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静止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题目中克拉底鲁认为万物不可名状,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是错误的;D认为河流瞬息万变,与题目观点一致。A.按图索骥是教条主义;B.稳如泰山,从相对静止的角度来讲,它并不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是正确的;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点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哲学中常考的知识点,特别是和一些言论或者是诗句等联系起来考查,既需要对原理准确识记和理解,更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难度很大。‎ ‎16.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 ‎ ‎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 ‎④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刻舟求剑”从哲学上来看,没有正确认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即没有看到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统一,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不是哲学寓意,排除。④选项与题意不符。选B。‎ 点睛:全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 别 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征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17.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只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表现 B.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表现 C. 相对主义的思想 D. 庸俗进化论的思想 ‎【答案】C ‎【解析】C: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思想,C符合题意。‎ AB:庄子的观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AB说法错误。‎ D:庄子的观点是不可知论而不是庸俗进化论,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联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种不同观点 :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飞矢不动);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18.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众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各地形象宣传语中,“生态”“活力”“幸福”等成为常见的词语。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同步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众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各地形象宣传语中,“生态”“活力”“幸福”等成为常见的词语。这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③符合题意。‎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并不总是同步发展的,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19.从2019年1月开始,个人所得税扣除的项目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及赡养老人六项,这些专项附加扣除考虑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给人民进一步释放了红利。新个税法改革是基于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通过个税改革给人民进一步释放了红利,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④项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①错误;个人所得税改革属于调整上层建筑而不是生产关系,②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①说法错误。‎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贷。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21.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这一真理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C. 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D.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答案】A ‎【解析】A: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这一真理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符合题意。‎ BCD: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等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2. 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而对于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这说明 A.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C.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D.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同;‎ B符合题意,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价格出售时,表现为价值很低,而对于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表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故选:B。‎ ‎23.龚全珍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由此可见 A. 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B. 价值观是人生的向导和决定因素 C.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D.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答案】C ‎【解析】C:龚全珍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由此可见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C符合题意。‎ A: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A说法错误。‎ B:价值观对人生具有导向作用而不是决定因素,B说法错误。‎ D:材料强调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不体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贡献)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己的满足。(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4.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曾经说过一段话:“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需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③④符合题意。‎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而不是基础,①说法错误。‎ ‎②:材料强调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不体现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5.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 正确的价值判断以正确的价值选择为前提 B. 价值观对人生具有决定作用 C.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D.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答案】D ‎【解析】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选择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A说法错误;价值观对人生具有导向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B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C选项不符合题意;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体现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走好人生道路,D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D。‎ ‎【点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是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制定新规范,才能拥有持久生命力。1982年至2004年我国共进行了4次修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2018年3月11日下午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不断修宪的哲学依据。‎ ‎【答案】(1)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了适应新的实践形式需要,需要对原有的宪法作修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新的宪法修正案,对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宪法也要随着历史条件,新形势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宪法会随着新形势的需要不断超越自身。‎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不断修宪的哲学依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我国不断修宪的哲学依据,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点睛】做哲学主观题一定要仔细的地审清考查的知识范围,看看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还要了解每一块的具体知识,清楚把握每一个具体知识。同时,我们要善于分析材料,条分缕析,将学到的知识细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四十载波澜壮阔,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惊世奇迹横空出世。兰渝铁路工程是旷世罕见的“硬骨头”,其中胡麻岭隧道的最后173米因特殊地层,足足耗了6年仍难以“啃”下。德国专家曾带队“应战”,却以失败告终,并留下冷酷结论:“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通隧道!”面对困局,中国建设者不服输、不迷信权威、不惧怕艰险,逐个破题、逐项创新,终于研发出“九宫格挖隧道”(九宫,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九宫格挖隧道”就是做成一个大九宫格,扣在隧道上,把一个大隧道分成九个小隧道来施工)等独特工法,破解了世界性难题。‎ 从辩证法角度说明中国筑路人在胡麻岭隧道建设中,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答案】①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筑路人将传统文化中的九宫格理论运用到筑路上,研发出“九宫格挖隧道”等独特方法,推动了工程的展开。(联系客观性,在原有联系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亦可给分)②要时刻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并对前途充满信心。中国筑路人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不服输、不迷信权威,逐个破题、逐项攻关。③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转化,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给分)④‎ 树立创新意识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密切关注变化的实际,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面对困局,中国建设者不服输、不迷信权威、不惧怕艰险,逐个破题、逐项创新。‎ ‎【解析】本题以胡麻岭隧道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创新意识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辩证法的知识”,设问是“说明中国筑路人在胡麻岭隧道建设中,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建设者不服输、不惧怕艰险,逐个破题” 、“不迷信权威、逐项创新”、等关键信息,从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客观性,在原有联系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时刻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并对前途充满信心;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转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创新意识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密切关注变化的实际,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的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回答分析说明类试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阅读全部材料,并带着问题研究材料,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民国课本第二十四课《勿贪多》,仅34个字。‎ 文章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勿贪多”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养成道德约束底线,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要一次拿完。即使好吃的东西,也要慢点吃,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勿贪多”,教会了我们节制与取舍,从思考和判断上划定了贪婪的底线。如果自小将“勿贪多”的道理升入到我们的灵魂中,生活便就有了底线,人生便就有了敬畏。“勿贪多”也要求我们在工作方面要专心,不要心猿意马,这山看着那山高,动辄换工作。应该先做减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主要的工作中去,一直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几率是最大的……‎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勿贪多》教会了我们什么。‎ ‎【答案】①《勿贪多》教会了我们要节制与取舍,就是坚持适度原则,坚持底线思维;②《勿贪多》要求我们在工作方面要专心,不要心猿意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专心致志;(或答意识的能动作用)③应该先做减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主要的工作中去,坚持抓关键,抓主要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④一直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几率是最大的,是因为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解析】本题以民国课本第二十四课《勿贪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能动作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主次矛盾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勿贪多》教会了我们什么,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勿贪多”教会了我们节制与取舍,“勿贪多”也要求我们在工作方面要专心,不要心猿意马,这山看着那山高,动辄换工作。应该先做减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主要的工作中去,一直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几率是最大的。然后调动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原则、主次矛盾等知识分析回答。‎ ‎【点睛】演绎型主观题(“体现型”):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给出相关的情景材料,且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从逻辑思维形式讲,此类题属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主观题。解答此题须先将材料分成若干层意思,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独创思想的民族。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理论思维根基,这就决定了中国理论的话语体系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具有我们民族自己特色的话语体系。例如,“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自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著中大量引用中国经典,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特有的重要标识。‎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我国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原因。‎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必然要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产生于中国特色新时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必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传递的中国声音,有利于世界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中国的和平发展 ‎【解析】本题以我国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 可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分析我国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传递的中国声音有利于世界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中国的和平发展,也必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我国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原因。‎ 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必然要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产生于中国特色新时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传递的中国声音有利于世界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中国的和平发展,也必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可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分析我国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原因。‎ ‎【点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是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