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5)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 张翎 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独自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 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房。妻子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办公桌极是笨重,电话、传真、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都要费事。两个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晓烨沉吟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了。”‎ 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材更矮小了一些。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一直在减肥,最听不得人说她胖。‎ 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己偷了母亲眼睛的那份光亮。苏伟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长大的。母亲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也是从那时才真正懂事起来,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分,另一部分自作主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 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她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疼的一个幺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豫,最后还是来了。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总是手洗了自己的衣服挂在卫生间里晾干,水常常滴答一地。晓烨说了许多次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后来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了班才开始洗衣服,快下班时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看不清的,但晓烨的脸色却渐渐难看了起来。‎ 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依旧煎炸烹炒,一屋子油烟,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再打包了外卖给苏伟母子吃。母亲无饭可做,又不懂英文,连普通话也说不好,看不懂书和电视,更不爱出门,于是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儿地坐着等儿子回来,天黑了也不开灯,省着电费。‎ 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搂,亲亲。月亮用英文说不要碰我,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往晓烨身后躲。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您的烟味。”母亲听了,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 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不好,却看出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 航班是大清早的,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领着母亲去机场餐馆吃早饭。母亲干瘪的手颤颤地伸过来抓住苏伟的手:“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的话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他跑去厕所坐在马桶上,哭了一场。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有两千美金的信封,硬塞进母亲兜里:“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然后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语。临进安检门时,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 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春寒料峭,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原封不动的信封。苏伟坐进车里,启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聚集,又渐渐消散。‎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B.父亲去世的早,苏伟弟兄三人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反映了她的落寞与伤心。 C.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 D.苏伟送别母亲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暗示他给母亲和哥哥的两千美金的事情并未征得晓烨的同意,而且也不想让她知道。 2.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3.请结合原文,探究造成“母亲”和“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 答案:1.B; 2.吃苦耐劳,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常年在皮鞋厂辛苦工作;勤劳节俭,为了省电省水,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等儿子回家天黑了也舍不得开灯;慈爱细心,一直想亲近月亮,临别叮嘱儿子听从妻子,偷偷把钱还给儿子。 3.时代不同,婆媳二人本身的生活习惯、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环境不同,婆媳二人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差别;缺乏沟通理解和包容,婆媳二人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而媳妇对婆婆的更是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包容。‎ 解析:1. “反映了她的落寞与伤心”辑谈。‎ ‎2. 解答本题,可以从文中找出关于母亲的描写,然后从中概括分 析其品质。如从她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常年在皮鞋厂工作,可以 看出她吃苦耐劳;从她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炔干机,等儿子回家天黑 了也不开灯,可以看出她节俭;从叮囁儿子为了家庭和睦,什么事情 都要听从儿媳的以及最后把钱偷偷还给了儿子,可以看出她的细心 慈爱等。‎ ‎3. 本题探究的是母亲与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解答此题,可以从 母亲与矣子在生活习慣、观念、居住环境上的不同以及缺乏沟通等 角度进行分析。如婆媳二人的生活习惯和观念等有着很大的差异; 婆媳二人一个生活在国内,一个生活在国外,所处环境不同;另外从 文幸内容来看,二人交流很少,缺乏沟通,这也会造成矛盾a此题属 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 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那淡漠的旁观者。‎ ‎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⑯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⑰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有删改)‎ ‎1.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结构上: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 ‎2.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2)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食材。(3)离家或返乡时,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4)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 ‎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2)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3)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4.文章第⑫段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2)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3)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4)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