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3 发布 |
- 37.5 KB |
- 9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94张)
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 + 专题归纳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 1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 先秦、秦汉 主干排查 · 建通史体系 [ 主干排查 ] 时间 基础梳理 新石器时期 政治:出现了早期国家。 经济: ① 刀耕火种; ② 丝织、彩陶技术。 夏代 ( 约公元前 2070 ~约前 1600 年 ) 政治: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经济: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商代 ( 约公元前 1600 ~前 1046 年 ) 政治: ① 宗法制; ②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经济: ① 井田制; ② 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 ③ 职业商人和贝币的出现。 文化: 甲骨文、金文;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 ( 前 1046 ~前 771 年 ) 政治: ① 分封制; ② 宗法制 ( 嫡长子继承制 ) ; ③ 世卿世禄制 ( 家国同构、贵族政治 ) 。 经济: ① 井田制; ② 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③ 商贸频繁、骨贝、铜贝出现。 文化: ① 礼乐文化; ② 《 诗经 》 中的大部分; ③ 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 ( 前 770 ~前 221 年 ) 政治: ①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② 商鞅变法; ③ 出现郡县制。 经济: ① 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等; ② 人工冶铁、淬火工艺; ③ 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 ① 百家争鸣; ② 司南、 《 石氏星表 》 ; ③ 楚辞。 秦朝 ( 前 221 ~前 207 年 ) 政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 。 经济: “ 市 ” 的管理严格,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 ① 崇尚法家,焚书坑儒; ② 统一文字:小篆; ③ 隶书产生。 西汉 ( 前 206 ~公元 8 年 ) 政治: ① 汉承秦制; ② 设立 “ 中朝 ” ; ③ 设刺史以监察地方; ④ 察举制。 经济: ①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耦犁、代田法; ② 纺织技术发达、丝国、盐铁业官营; ③ 盐铁专卖、收铸币权、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丝绸之路。 文化: 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② 造纸术产生; ③ 汉赋。 东汉 (25 ~ 220 年 ) 政治: ① 沿用西汉政治制度; ② 察举制注重孝廉。 经济: ① 一牛挽犁出现; ② 水排、成熟的青瓷出现; ③ 商运活跃。 文化: 蔡伦改进造纸术。 [ 体系建构 ] [ 时段特征 ]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 思想上经历了从 “ 百家争鸣 ” 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 考情分析 ] 年份 全国 Ⅰ 卷 全国 Ⅱ 卷 全国 Ⅲ 卷 命题角度 2019 嫡长子继承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的中央集权制、汉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宗法制 1. 商周政治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3 .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4 .先秦儒学的形成和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2018 战国时期的 《 墨子 》 商周文化、两汉经济 战国以前的经济、汉代儒学 2017 分封制、两汉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先秦时期的文字、两汉经济 2016 商周文化、两汉经济 宗法制 商周文化、两汉政治 2015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两汉政治、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 商周文化、两汉政治、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与孟子的法制观念 把脉高考 · 定考情考向 [ 考情分析 ] 年份 全国 Ⅰ 卷 全国 Ⅱ 卷 全国 Ⅲ 卷 命题角度 2019 嫡长子继承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的中央集权制、汉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宗法制 1. 商周政治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3 .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4 .先秦儒学的形成和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2018 战国时期的 《 墨子 》 商周文化、两汉经济 战国以前的经济、汉代儒学 2017 分封制、两汉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先秦时期的文字、两汉经济 2016 商周文化、两汉经济 宗法制 商周文化、两汉政治 2015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两汉政治、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 商周文化、两汉政治、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与孟子的法制观念 1 . (2019 · 全国卷 Ⅲ ) “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 真题印证 ] 一、商周政治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 “ 教民亲爱 , 莫善于孝;教民礼顺 , 莫善于悌;移风易俗 ,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 莫善于礼。 ” 里面的 “ 孝 ”“ 悌 ”“ 乐 ”“ 礼 ” 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 , 故选 A 项; “ 禅让制 ” 更强调继任者的 “ 才 ” , 不强调 “ 血缘 ” , 不会突出 “ 孝 ”“ 悌 ” , 排除 B 项; “ 郡县制 ” 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 , 和伦理道德无关 , 排除 C 项; “ 察举制 ” 里的一项内容是 “ 孝 ” , 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 ,排除 D 项。 答案 A 2 . (2019 · 全国卷 Ⅰ )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 据材料 “ 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 , 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 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 ,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 “ 兄终弟及 ” , 排除 A 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 , 排除 C 项;材料的 “ 兄终弟及 ” 和父子相传都体现血缘关系 , 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 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 , 排除 D 项。 答案 B [ 深化认知 ] 1 . 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 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表现有以下方面: (1) 中国早期的 “ 公共权力 ” 到周朝的 “ 天下共主 ” 再到秦朝的 “ 个人独裁专权 ” 趋势。 (2) 商朝的 “ 内外服制度 ” 到西周的 “ 分封制 ” 再到秦朝的 “ 中央集权制度 ” 。 (3) 商朝的 “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 到西周的 “ 礼乐制度 ” 再到秦朝 “ 焚书坑儒 ” 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 . 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1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 变式训练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郡县制下 ,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这是郡县制进步性的主要体现, C 项正确;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 A 项错误;虽然郡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对封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在政治上的比较, 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中保证了专制皇权强化的说法太过绝对,并且不符合 “ 进步性 ” , D 项错误。 答案 C 商周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1 . “ 德政 ”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尧舜禹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成为儒家 “ 仁 ” 和 “ 仁政 ” 思想的历史渊源。 2 . 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 “ 德 ” ,就会 “ 天命 ” 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 “ 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 。这就是周代的天命观。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 备考链接 ] 3 . 宗法伦理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 “ 家国一体 ” 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伦理文化。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伦理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 “ 家庭 —— 家族 —— 国家 ” ,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个人理想,反映了 “ 家 ” 与 “ 国 ” 这种同质联系。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周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意识 ,与宗法制相关联的 “ 家国一体 ” 理念、 “ 认祖归宗 ” 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1 . 《 尚书 》 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 “ 元恶大憝 ( du ì ,奸恶 ) ,矧 ( shěn ,况且 ) 惟不孝不友 ” 要 “ 刑兹无赦 ”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 “ 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新题速递 ] 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 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解析 材料中对 “ 不孝不友 ” 要 “ 刑兹无赦 ” 和 “ 父子不得相诉 ” 反映出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故 B 项正确。 A 项不符合史实; C 、 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B 3 . (2019 · 全国卷 Ⅱ )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真题印证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析 由材料 “ 战国后期 , 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 , 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 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 , 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 故选 D 项;战国后期 , 井田制遭破坏 ,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 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 , 排除 A 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 , 秦汉时期得以普及 , 排除 B 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 , 加强了交通运输 , 排除 C 项。 答案 D 4 . (2018 · 全国卷 Ⅲ )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 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 故 A 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 C 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 深化认知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2 .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 . 思想: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 . 教育: 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核心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 ,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这一时期出现的各诸侯国延揽人才的风气、社会阶层的流动、科技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反映了上述变化。 2 .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 ( bēng ) 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 ( 今河南许昌 ) 。公元前 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 变式训练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 故 A 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诸侯国交往的小部分内容,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 ,反映的是对土地所有权的重视,故 C 项错误;私自将两块封地交换,反映了礼崩乐坏,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 1 . 传统兵役制破产 “ 兵农合一 ” 和 “ 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 ” 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 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 [ 备考链接 ] 2 . 编户齐民制的出现 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 “ 正夫 ” 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 3 . 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 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主要从平民中选用人才。 2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 “ 授田制 ” ,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 新题速递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 ,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奴隶、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封授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5 . (2019 · 全国卷 Ⅰ )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 “ 皮币 ”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 真题印证 ] 三、 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解析 据材料 “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 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 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 C 项;材料 “ 称为 ‘ 皮币 ’” ,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 B 项;材料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 ” 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 D 项。 答案 C 6 . (2016 · 全国卷 Ⅲ) 东汉王充在 《 论衡 》 中说: “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 国家档案文献 )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 汉初实行 “ 无为而治 ” , 并不是崇尚儒家 ,故 A 项错误; “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 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 “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 ,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 B 项正确;根据 “ 文书之力也 ” 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 C 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 深化认知 ] 汉承秦制 1 . “ 汉承秦制 ” 的体现为: ① 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 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 ③ 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④ 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在这些内容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通过 “ 推恩令 ” ,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 ( 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 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2 . “ 汉承秦制 ” 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3 . 《 后汉书 · 百官志 》 县、邑、道、侯国条,本注曰: “ 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 刘昭注引胡广曰: “ 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 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据此可知 A .官僚政治日益显现 B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 .郡国并行利于考核 D .官府考核豪夺民财 [ 变式训练 ] 解析 由材料中的信息 “ 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 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 ” 可知,地方官员定期要接受考核,所以官僚政治明显,故 A 项正确;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 B 项错误;郡国并行下王国权力比较大,实际上不利于官员的考核,故 C 项错误;官府考核的是地方官员,并没有突出豪夺民财,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 . 汉朝政治的特点 (1) 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 “ 起自布衣 ” ,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 “ 布衣将相 ”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 备考链接 ] (3) 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 “ 黄老之学 ” ,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 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2 . 东汉豪强势力 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 (1) 选举凭门第,豪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2) 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 (3) 庄园里拥有 “ 部曲 ” 或 “ 家兵 ” 。 3 . 汉代庄园经济 (1) 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 (2) 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 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 “ 部曲 ” 等。 3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 ( 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 ) 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 新题速递 ] 解析 “ 土地兼并 ” 是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生活的最主要因素,故 A 项错误; “ 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 ( 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 ) 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 ” 应该是赋役更加沉重,故 B 项错误; “ 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 ( 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 ) 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 ” 无法判断是否庄园经济,故 C 项错误; “ 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 ( 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 ) 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 ” 说明农民在丧失了土地之后,仍有其他的生活的方式,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7 . (2019 · 全国卷 Ⅱ )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真题印证 ] 四、先秦儒学的形成和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 “ 西汉初期, 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 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 C 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 A 项;秦统一六国后 “ 焚书坑儒 ” ,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 B 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文化政策,排除 D 项。 答案 C 8 . (2018 · 全国卷 Ⅰ) 《 墨子 》 中有关于 “ 圆 ”“ 直线 ”“ 正方形 ”“ 倍 ”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 墨子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 材料中 《 墨子 》 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 C 项正确。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 A 项错误。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B 项错误。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 D 项错误。 答案 C [ 深化认知 ]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 .继承与发展 (1) 继承: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 “ 仁 ”“ 仁政 ”“ 礼 ”“ 为政以德 ”“ 民本 ” 等思想。 (2) 发展:增加了 “ 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 理论,更加强调君权;增加了 “ 大一统 ”“ 中央集权 ” 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 两者区别: 孔孟儒学强调 “ 教化 ”“ 个人思想修养 ” ,而汉代儒学则逐渐官方化,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 先秦、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突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民族观念和品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4 . 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A .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 .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 C .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 D .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 变式训练 ] 解析 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不同,但并不代表董氏儒学就是优势 , 且这只是形式 ,非董氏儒学的目的,故 A 项错误;题干中 “ 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 ” ,推知董仲舒提升儒学不是题干的意图,故 B 项错误;董仲舒儒学糅合道家等其他学说的理论,只是一种手段,非目的,故 C 项错误;题干中 “ 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 ” ,说明意图服务于当时汉朝的由 “ 消极无为 ” 到 “ 积极有为 ” 的现实需要,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 . “ 春秋笔法 ” : 儒学思想家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 —— 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 备考链接 ] 2 .厚古薄今: 孔子主张 “ 厚古薄今 ” ,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 “ 法先王 ” ,要人们 “ 克己 ” 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 “ 礼 ” 。 3 . 道德理想主义: 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 “ 内圣外王 ” 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 “ 开明 ” 的色彩。 4 .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 “ 应合古义 ” ,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 “ 春秋决狱 ” 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A .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 .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 .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 .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 新题速递 ] 解析 判案依据是汉代律法, 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 《 礼记 》 中的 《 中庸 》《 大学 》 两篇文章单独成书 ,与 《 论语 》《 孟子 》 合为 “ 四书 ” ,与材料中 “ 西汉中期 ” 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 动辄引经据典 ” 是儒家经典而不是司法程序,故 B 项错误;司法从有了皇帝就是工具,与材料中 “ 西汉中期以后 ”“ 春秋决狱 ” 无关,故 C 项错误; “ 西汉中期以后 ” 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 “ 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 ‘ 春秋决狱之风 ’” 是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 1 拓展教材的宽度:商周的政治文明 [ 例 1] (2018 · 全国卷 Ⅱ) 据 《 史记 》 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 乃去其三面 ”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题型探究 · 学解题方法 [ 选择题型 ]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题型特点】 材料浅显 以商汤仁德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创设情境 , 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意韵深远 由商汤对四面围猎的态度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 , 聚焦立德树人 , 彰显历史积极育人的价值导向。 暗含热点 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的理念。 【 解题指导 】 材料中 , 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 “ 去其三面 ” , 即放鸟兽一条生路 , 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 ,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 , 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 “ 意在说明 ” , 联想司马迁写作 《 史记 》 的目的 “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 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 , 以警示后代统治者 , 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 , 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 , 故 B 项错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 , 但不是 《 史记 》 中这一记载的本意 , 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 , 故 D 项错误。 【 答案 】 A 视角 2 挖掘认知的深度:西汉的经济 [ 例 2] (2018 · 全国卷 Ⅱ )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 题型特点 】 注重唯物史观 辩证认识税收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关注社会热点 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 , 折射 “ 三农 ” 问题。 强调思辨判断 A 、 C 、 D 三个选项都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扰性 , 考生需综合推理判断。 【解题指导】 根据材料可知 , 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 货币形式 ) ,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 B 项正确。 A 项不符合史实 , 自商鞅变法后 , 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 , 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 , C 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 , 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 , 故 D 项错误。 【 答案 】 B 视角 3 转换思维的角度: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 例 3] (2017 · 全国卷 Ⅰ )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题型特点 】 材料传统 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的统计。 角度新颖 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呼应热点 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 , 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 , 折射出国家的统一。 【解题指导】 结合表中信息可知 , 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 , 郡级政区由 15 郡发展为 108 郡、国 , 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后 , 王国越分越小 , 地方郡、国数量增多 , 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 , C 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 , A 项错误 , 排除;材料未体现 “ 中央行政体制 ” 的变化 , 排除 B 项; 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 排除。 【 答案 】 C 非选择题 (11 分 ) [ 例 4] (2015 · 全国卷 Ⅱ )( 节选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孟子 》 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 “ 舜做了天子后 , 假如其父杀人 , 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 孟子回答: “ 抓起来就行了。 ” 学生又问: “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 孟子说: “ 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 [ 大题导练 ] 学生问: “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 孟子说: “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据 《 孟子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5 分 ) 说明这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6 分 ) 【解题指导】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解读信息 显性信息 “ 抓起来就行了 ” 治国需要法制 “ 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 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 一辈子都很快乐 ,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 , 维护人伦 隐 性 信 息 由 “ 孟子 ” 这个信息可以联想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割据混战中取胜 ,纷纷变法图强 由材料中孟子的前两个回答可以看出孟子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 , 由孟子提出的解决办法可以看到宗法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 【 答案 】 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视角一 从对齐、鲁进行分封的目的切入 ,考查先秦 时期血缘政治的特点 ,角度新颖 1 . 有学者指出,对齐、鲁的分封,虽都有镇抚敌人、巩固统治的目的,但封齐以 “ 制夷 ” 为主,封鲁则以 “ 屏周 ” 为主。这种区别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各地商朝残余力量异常强大 B .齐鲁封国的任务不同 C .周宗族内部的派系斗争激烈 D .血缘政治的时代特征 [ 预测押题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齐国受封的是功臣 , 鲁国受封的是周宗室 , 齐国重在御夷、靖边 , 而鲁国重在屏周、护卫 , 这体现了当时血缘亲疏影响诸侯的受封地区及封国的作用 ,反映出当时血缘政治的时代特征,故 D 项正确。齐、鲁封国的目的是防备防御性的 , 无法推理出 A 项表述 , 故排除; B 项只是对材料的简单概括 , 未体现材料本质 , 故排除; “ 派系斗争激烈 ” 材料未体现 , 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视角二 从司马迁的记史传统切入 , 考查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 角度新颖 , 且突出了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2 . 在 《 史记 · 五帝本纪 》 中,司马迁认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 《 史记 · 秦本纪 》 中说秦人是颛顼的后代; 《 史记 · 楚世家 》 中说楚人是颛顼的后代; 《 史记 · 匈奴列传 》 中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司马迁的这种记史传统 A .强化了 “ 民族一体 ” 的观念 B .根植于先秦叙史文化传统 C .冲击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D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 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 , 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后裔 , 有着血缘和亲缘关系 , 这强化了中华民族都是兄弟民族的观念 , 故选 A 项。 B 、 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史实错误 , 排除。 答案 A 视角三 从几则史料的对比切入 , 考查西汉封国制的积极影响 , 突出了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3 .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西汉时期地方王国经济发展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记述 出处 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 史记 》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 《 淮南子 · 诠言训 》 时吴王亦有铜山铸钱,故有吴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 《 西京杂记 》 A. 中央集权遭到威胁 B. 汉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C. 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西汉地方封国的统治者采取不同政策以发展王国经济 , 故 D 项正确。 A 项与材料无关 , 故排除; B 、 C 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 均排除。 答案 D 视角四 采用表格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 , 符合高考的考查趋势 4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主要水利工程,据此可知 名称 时期 开凿时间 主持国 邗沟 春秋 公元前 486 年 吴国 西门豹渠 战国 公元前 421 年 魏国 鸿沟 战国 公元前 360 年 魏国 都江堰 战国 约公元前 256 年 秦国 郑国渠 战国 公元前 246 年 秦国 A. 在兴修水利工程上竞争激烈 B. 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C. 时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 时期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出现使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成为可能 , 这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 故 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魏竞争 , 故排除 A 项;材料只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吴、魏三国水利工程开凿的史实 , 不能证明兴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故排除 B 项;材料中涉及的只有秦、吴、魏三国。 “ 各国都 ” 说法不准确 , 故排除 C 项。 答案 D 视角五 高考对中国古代冶金业的发展考查较多 , 但对商周时期的冶金情况考查相对较少 , 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使用与礼制相结合 , 体现了高考综合性强的命题特点 5 . 商代的青铜器造型大气,是权力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数量种类增多,礼器功用逐渐消失,生活实用性增强。如鼎可用于烹煮、盛煮熟的肉食等。这反映了 A .铁器使用普及全国 B. 青铜铸造技术有待提高 C .宗法等级关系被破坏 D .青铜器成为平民用器 解析 根据 “ 商代的青铜器造型大气 , 是权力的象征 ” 可知 , 商代青铜器主要是礼器 , 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生活实用性增强 , 礼器功用逐渐消失 , 这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 , 故选 C 项。 A 、 B 、 D 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 排除。 答案 C 视角六 儒家思想是高考重要考点 , 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思想主张在高考中很可能会考查 6 . 《 荀子 · 王制 》 篇中说: “ 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 ” 这说明荀子 A .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儒家大师 B .吸收了墨子 “ 兼爱 ” 的思想 C .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 解析 材料中的 “ 礼 ” 体现了荀子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 , 材料中的 “ 刑 ” 体现了荀子对法家思想的吸收 ,这说明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荀子的批判精神 ,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墨子的 “ 兼爱 ” 思想 , B 项排除; 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 排除。 答案 D 视角七 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 , 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甲骨文的考查 , 呼应了当下 “ 国学热 ” 的热点 7 . 有学者指出: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使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 .能够反映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 .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 .成为研究中国文字的重要资料 解析 材料 “ 能使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 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 , 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 说明甲骨文有利于我们了解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故 C 项正确。 A 项说法错误; B 、 D 两项说法片面。 答案 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