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讲义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6、2018·选择,2015·探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3、2015、2017·选择);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013·简析)。‎ ‎[试判断]‎ ‎1.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分析:错误。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拥有3 000 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分析:错误。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分析 ‎: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  )‎ 分析:错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5.南方人偏爱咸粽子,北方人青睐甜粽子,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 分析:错误。南北方人端午习俗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表明了南北地区文化的差异。‎ ‎6.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 分析:错误。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  )‎ 分析:错误。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分析:错误。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9.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 分析:错误。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既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10.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 分析: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古代辉煌的历程(春秋战国雏形、秦划时代、汉儒学确立至尊地位);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重要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点拨 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2)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拨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比较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字面含义 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没有中断而延续着 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角度 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上讲(纵向) ‎ 从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上讲(横向) ‎ 侧重点 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关注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联系 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典例1 (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就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 A 解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 跟踪训练1 (2018·通徐扬泰淮宿二模)有人这样说中国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如图。材料表明(  )‎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 C.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 A 解析 图中汉字“安”所表达的内涵体现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A正确。B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跟踪训练2 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 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更是跨越时空,化为每个人内心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  )‎ ‎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④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独特写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实证了中华大地5 000 年文明,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②正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③不选。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独特写照,而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④错误。‎ 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侧重 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 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 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文化包容性的前提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求同存异)‎ 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敞开博大的胸怀,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兼收并蓄)‎ 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自信)‎ 典例2 (2015·江苏高考)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①正确。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②正确。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③。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吸收,但并不趋同,排除④。‎ 跟踪训练3 (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自“六朝”以来,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很大影响。但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  )‎ ‎①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③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④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中国画深受印度绘画和西方油画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故③入选;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民族特色,体现了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故①入选;②与材料无关;④表述错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考点3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表现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汉族、鲜卑族、吐蕃族等共同创造的敦煌石窟等中华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格萨尔王传》等优秀的民族文学 作用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 典例3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①正确;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④正确。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③错误。‎ 跟踪训练4 2018年9月7日,第四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在拉萨开幕。藏博会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藏族文化。藏族文化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下形成并发展的文化。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  )‎ ‎①藏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文化通过藏族文化体现出特有的魅力 ‎③藏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藏族文化促进了藏族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藏族文化的民族性,没有涉及中华文化通过藏族文化体现,②不选。题干没有涉及藏族文化促进了藏族的发展,④不选。‎ 主观题热考点——中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设问方式 体现说明类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意义类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积极影响 典例 (2015·江苏高考,删改)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如,“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第1步 审设问信息 知识限定 文化生活知识 设问指向 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试题类型 说明类;意义类 第2步 审材料信息 获取信息(1)‎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接知识 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获取信息(2)‎ ‎“灋”从“廌”,“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 对接知识 中华文化的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获取信息(3)‎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法”从书写的角度看,形体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快 对接知识 文化的载体: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第3步 整理答案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3)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消亡。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答案 (1)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3)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南通一模)出现在3 300多年前商代中晚期的汉字鼻祖甲骨文,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现代汉字及汉语语法结构,与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一脉相承。由此可见,甲骨文是(  )‎ ‎①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 ‎③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 解析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①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与题意无关。‎ ‎2.自古以来,以茶为食、以茶会友、以茶示礼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茶事的兴旺带来了商贸的繁荣,今天还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友好往来的重要载体。这体现了(  )‎ ‎①文化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载体 ‎②文化交流是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文化不是物质载体,①错误。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错误。‎ ‎3.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表述不准确;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道义责任”,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可以看出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4.(2018·扬州中学四模)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如《春》正读: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逆读: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在“难以逾越”上。题干没有涉及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④不选。‎ ‎5.(2015·江苏高考)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内地西藏班中学也开设藏语文课;西藏地区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 787座,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由此可见(  )‎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保障藏族群众文化发展的平等权利,凸显了民族平等原则,故①正确。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通过藏语文的开设,可见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故③正确。宗教只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排除④。‎ ‎6.(2018·扬州一模)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的高邮,自古就以“淮上风情”“淮下俚里”著称。几千年来,高邮的水乡儿女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融合了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雅文化等多种元素,使高邮民歌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这体现了(  )‎ ‎①文化创新的实质是文化发展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高邮的水乡儿女使高邮民歌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②③正确。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①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文化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不选。‎ ‎7.(2018·盐城三模)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这说明(  )‎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中华文化求同存异,融合发展 答案 D 解析 各种文化碰撞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碰撞融合表明中华文化又渐趋融合,D符合题意。A是对外而言,材料没有体现。B强调源远流长,与题意强调博大精深不吻合。C强调独特性,与题意强调地域性不符合。 ‎ ‎8.(2018·如东、海门联考)武侠文化是中华文化圈特有的一种文化,武侠文化可以寻根至春秋战国时期,历代文人墨客对武侠文化都有不少的着墨。如今,武侠文化借助现代传媒走向世界,受到许多国外友人的喜爱。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色彩斑斓 ‎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武侠文化是中华文化圈特有的一种文化,武侠文化可以寻根至春秋战国时期,历代文人墨客对武侠文化都有不少的着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武侠文化借助现代传媒走向世界,受到许多国外友人的喜爱。这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2018·如东、海门联考)目前,我国已有郑国渠等13处世界灌溉遗产。世界灌溉遗产的遴选标准比较严格,建筑年代必须在100年以上,在工程设计、建筑技术等方面领先于时代。保护好我国的世界灌溉遗产(  )‎ ‎①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 ‎②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③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独特魅力 ‎④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好我国的世界灌溉遗产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②④符合题意;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①是错误的;本题强调我国的灌溉遗产,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10.(2018·镇江一模)从“马”的字多的时代是以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氧、氢、氮”等从“气”的字增多,说明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而“咖、啡、啤”等从口旁的字,则是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吸收的音译词。这表明(  )‎ ‎①汉字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演变 ‎②汉字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 解析 从“马”到“气”,从汉字偏旁部首的演变能看出交通工具的变革,这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①正确。“咖、啡、啤”等音译词的出现则说明汉语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②可选。题干中没有讲到各民族的文化,所以③不选。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是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没有优越性,④错误。‎ ‎11.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围棋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交织、沁骨入髓的情愫。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游戏到思想,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藏了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材料说明(  )‎ ‎①精神活动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文化继承是其发展的前提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体现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围棋的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①④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的区域性,也没有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③不选。‎ ‎12.多元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它还意味着异见者之间的共识,关于社会核心价值的共识。多元也不仅仅是不同利益之间的自由竞争,它还意味着对利益博弈规则的一致认同。‎ 这是因为(  )‎ ‎①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 ‎③矛盾具有同一性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多元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不仅仅是不同利益之间的自由竞争”强调的是文化的包容性;而“异见者之间的共识”“对利益博弈规则的一致认同”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①③正确。②④与材料无关。‎ ‎13.(2019·南京学情调研)“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高腔民歌,它被十几个民族共同传唱了几百年。“花儿”的演唱以汉语为主,夹杂着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音乐旋律上也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色,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这反映了(  )‎ ‎①中国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没有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也没有涉及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②③不选。‎ ‎14.千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民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在厦门集美板桥村举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  )‎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④坚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没有涉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②不选。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④错误。‎ 二、简析题 ‎15.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以达长寿之意。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汇集了我国及其他国家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步入寻常百姓的生活里,随处可见。‎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特征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能够步入寻常百姓的生活里?‎ 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其重要见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其基本载体,使其能一直流传至今。‎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等。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表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能一直延续至今。‎ ‎(3)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有其特有的包容性。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汇集了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能够步入寻常百姓的生活里。‎ ‎16.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以仁爱、和谐、中庸等作为核心价值,以博大包容的胸怀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 对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实践的智慧和方案——世界各国一道共商共建共享,摒弃丛林法则,超越零和博弈,最终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理念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答案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华文化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紧密相融,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仁爱、和谐、中庸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理念具有相通性。‎ ‎(3)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理念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独特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