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中国争取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主旨 新中国政治建设经历了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考纲清单]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背景 ‎(1)政治: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方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 ‎[精微点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4.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牢固基石,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转变: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概念辨析]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为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相继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图示解史] 新中国初期确定的三大政治制度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 ‎(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2)全国各地建立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修改宪法:1982年11月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依法治国”‎ ‎①提出: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②确立: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③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 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理论 ‎(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 ‎①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②意义: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③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图示解史]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易错易混]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 ‎(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历史分期与民主、法制建设历程 ‎2.五大省级民族区域分布 解读 (1)图片背景: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图示内容: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建立,西藏自治区最晚建立。成立先后顺序是: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3)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实行原因、影响等。‎ ‎1.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 ‎(1)特点 ‎①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 ‎2.“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要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完善国家领导体制。‎ ‎(4)要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5)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决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 ‎3.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完善 ‎(1)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2)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重视民族工作,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创新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4.20世纪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部法律文献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49~1954年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论从史出:新型特色政党制度的战略考量 史料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中国当代史》‎ 结论 史料表明新中国实行的是有别于西方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积极性,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创举。‎ ‎2.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 史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提示 从地位、领导、代表性等方面分析。‎ 论证   ‎ 答案 (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考点二 “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关于台湾问题的四点认识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 ‎3.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1.论从史出:“一国两制”构想是特定国情的产物 史料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结论 史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尝试。“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 ‎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中英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 材料 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主要信息   ‎ 答案 可谈问题: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可谈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收回香港的时间不可谈判;中国收回香港领土的内容不可以谈判。‎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4年 选择题T8,新中国妇女的选举权 ‎2013年 选择题T9,新政协召开 ‎1.命题点:新中国妇女选举权的实现 ‎(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解析 ‎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1953年6月,二是妇女选举权的扩大。人民民主原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材料中妇女选举权的扩大说明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排除。D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排除。‎ ‎2.命题点:新政协的社会广泛性 ‎(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解析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故排除C、D两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命题点:血浓于水的两岸情怀 ‎(2012·江苏单科,8)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年”。从时间看,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C、D两项。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A项。‎ ‎1.命题点:新中国的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的一致性 ‎(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10)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 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D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与材料中“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相符,故D项正确。‎ ‎2.命题点:社会发展阶段与民主政治形式 ‎(2018·扬州模拟,30)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 A 解析 “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C项错误;D项也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D项错误。‎ ‎3.命题点:改革开放推动了法制的建设 ‎(2017·靖江二模,31)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 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国家统一只是诸多法律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居多,故D项正确。‎ ‎4.命题点:“一国两制”对台湾地位的影响 ‎(2017·盐城三模,12)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最近巴拿马“驻台湾代表”即将卸任,但并没有宣布新任人选。这表明(  )‎ A.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 B.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 C.“一个中国”的认同度增加 D.两岸关系迎来了更大的进展 答案 C 解析 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巴拿马没有宣布新任“驻台湾代表”表明认可“一个中国”的国家在增多,故C项正确;两岸关系迎来更大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时政热点——香港回归20周年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 B 解析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苏州1月模拟)“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答案 A 解析 据“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可知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故A项正确。‎ ‎2.(2017·泰州高三第三次联考,10)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案时,有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 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D.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来看,中共对革命前途实际上是有清醒认识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此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因此此时来提出实现社会主义为时尚早,故B项正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和效力,故C项错误;右倾是保守思想,而如果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应该是属于“左”倾思想,故D项错误。‎ ‎3.(2018·宿迁高三联合模拟,31)有学者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着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据此,可以理解为它(  )‎ A.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 B.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民主,体现和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1949年,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是在1954年,故C项错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 ‎4.(2018·苏州调研)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 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 答案 C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宪法于1954年9月获全国人大通过,故B项错误;1954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特别是经济建设需要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5.(2017·南通高三第一次联考,9)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建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 D.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 答案 B 解析 该部宪法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故A项错误;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故B项正确;该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无产阶级在全国所占比例高而不是低,故D项错误。‎ ‎6.(2018·泰州1月模拟)下图是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下列对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②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 ‎③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由图标上的文字“1965~2015”“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可判断出①正确;藏族人民当家作主,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②正确;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仍然要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高度自治权,③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④正确。答案选C。‎ ‎7.(2017·邳州二模,7)“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其成立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这表明(  )‎ A.新疆不再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B.新疆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 D.新疆率先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C 解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故A项错误;依据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但并非高度自治,故B项错误;新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民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内蒙古于1947年成立民族自治区,故D项错误。‎ ‎8.(2017·连云港二模,32)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形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以推测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中央地方关系,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中央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村民自治制度不能体现中央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 ‎9.(2018·宿迁调研)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答案 A 解析 对于批评“文化大革命”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 ‎10.(2017·江苏苏北四市1月联考)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答案 C 解析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八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规定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A项错误;“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B项错误;“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C项正确;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D项错误。‎ ‎11.(2017·如皋一模,5)关于下图漫画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漫画表明了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 B.其法律依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该漫画体现了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D.该漫画说明了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村官直选”表明了直接选举,但没有涉及优于间接选举,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与材料中“村官直选”相符,故B项正确;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材料中“村官直选”不符,故C项错误;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与材料中“说不定能直选更大的干部”不符,故D项错误。‎ ‎12.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 C 解析 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是1997年香港回归,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祖国大陆对台湾不同时期的政策,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故D项错误。‎ ‎13.(2017·江阴一模,32)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力 答案 A 解析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项正确;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非前提,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部问题,不存在殖民国家势力退出特区的前提,故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并不享有外交权,故D项错误。‎ ‎14.(2017·东台高三第二次调研,14)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  )‎ A.对大陆中共政权仍怀有敌意 B.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C.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 D.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 答案 C 解析 允许两岸文化交流,表明敌意在减少,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推行的“政治革新”只涉及民间文化等方面,并未涉及“接受”“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表明是有条件开放,故C项正确;两岸交往是逐步放开,单纯理解为“自信”失之偏颇,故D项错误。‎ ‎15.(2017·南京市高三三模考试)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该政策(  )‎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 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答案 D 解析 结束两岸军事对抗是在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与材料中的1963年不符,故A项错误;打破两岸之间隔绝状态的是1987年国民党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故B项错误;完成祖国统一的方针是“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台湾回归祖国后,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体现了原则性,“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体现了灵活性,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7·徐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记者专访知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请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简要回顾和展望,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记者:您提出增量民主,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是存量。您认为中国民主观念和制度方面,有哪些重要的存量?‎ 俞可平:所谓存量,就是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30年来,中国民主发展积累了可观的存量。……这些民主实践,给我们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留下了财富。‎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情况。‎ 俞可平: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一些人习惯按照西方多党制、全民普选和三权分立的标准,来衡量改革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基本没有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记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值很高,有人期待民主政治一蹴而就。‎ 俞可平: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为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在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前“民主存量” 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用史实论证“一条腿短、一条腿长”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 (1)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订和颁布1954年宪法并不断地进行修订完善。‎ ‎(2)论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快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建设等。‎ 关系:二者都属于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二者相辅相成。‎ ‎(3)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与国情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要有创新的精神。(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题目中“民主存量”的制度表现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为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及法制建设。(2)第一小问论证,材料中“一条腿短、一条腿长”是指改革开放后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结合所学知识用改革开放以后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来反驳这一观点。第二小问关系,二者都属于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二者相辅相成。(3)围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谈相关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