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阅读作业(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论述类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知识、开展社会教育与提供社会活动场所等重要职责。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仍存在总量不足、经费不足、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黄志良《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材料二: 材料三: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很多地方“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在中国事实上就逐步造就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 随着经济实力提升、政府向服务型转型,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排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再者进入新世纪后,恰逢现代图书馆基本理念在中国完成重建。唤醒了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之后,带来了服务效益的迅速提升和公众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坚定了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广总分馆制的决心和力度。地方实 践经验很快被吸收转化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又面向全国普及 推广。 2012年5 月1 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作为国家标准,填补了中国图书馆规范体系中服务类标准规范的空白,是文化行政部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南,也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立馆的纲领。在这一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分层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建立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总分馆服务,提升同一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摘编自金武刚 李国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 材料四: 在美国,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国会图书馆、州图书馆和市、县图书馆分别承担不同的服务职能,定位明确。美国国会图书馆以为国会议员提供服务为工作重心。各州图书馆也以州议会、州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向本地区居民提供服务。所有的市、县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区域图书馆网,向辖区公众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的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市、县图书馆并非都有总馆(或主馆)。总分馆制的广泛实行使公众可以就近方便地利用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身边的“大书房”,而且使图书馆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此外,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以行政区域的居民财产税为主要经费支撑,税收占图书馆年度经费的70%-80%;实行由行政区域居民组成的董事会制度,图书馆经费预算、支出都要经过董事会审议。图书馆馆长向董事会负责。因此,美国公众普遍具有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图书馆普遍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美国公共图书馆以为读者服务为根本宗旨,所有工作紧密围绕读者服务展开,从而保证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摘编自徐大平《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 1.下列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为我国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其发展受到国家重视,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B.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 C.2006~2014 年我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图书藏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较前一年增长量最大的年份是2013年。 D.《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是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立馆的纲领。它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解析:B 曲解文意,出处见材料三: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很多地方“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成为制约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B.2006~2014 年,随着我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大,人均公共图书藏量也逐年增加,但2008年和2011年较前一年增长量最小。 C.2006~2014 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和书刊外借册次呈正比增长,从2012年起,总流通人次和书刊外借册次均超过了30 000。 D.21世纪后,现代图书馆基本理念在我国得到重建,唤醒了图书馆人职业精神,因此新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建设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 崛起。 解析:C A项,曲解文意,材料一:“但相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仍存在总量不足、经费不足、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等问题”。B项,由材料二分析可知,增长量最小的是2007年和2011年。D项,以偏概全,出处见材料三“再者进入新世纪后”,上文还有其他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在实施制度方面的不同。(4分) 解析:注意抓住我国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进入新世纪后”的特征和美国的特征。 答案:①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在中国事实上就造就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进入新世纪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始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进而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面向全国普及推广。②在美国,所有的市、县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区域图书馆网,向辖区公众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的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市、县图书馆并非都有总馆(或主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②在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③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④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言“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⑤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⑥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解析:B 文中并没有说“敬畏伦理”是自然的产物,无中生有。 5.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B.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C.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解析:D D项,只是对“褒扬敬畏感”的具体阐释,不能成为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强加因果。 6.本文第②段和第⑤段都谈到了“敬畏感”的问题,它们的角度一样吗?说明理由。(4分) 解析:这两段分别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角度述说,概括时应抓住这一差别。 答案:它们的角度不一样。第②段是从明确概念的角度阐释什么是“敬畏感”,第⑤段是从现实针对性角度阐述为什么要有“敬畏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