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训练(全国)18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胭脂河边的追忆 缪远熙 夕阳西下,早春的大山,浑然一派苍青。暮霭四起,山根陷入墨色,山沉默,我们这些路人也沉默。车在胭脂河畔的山道上溯行,车窗外,冒芽的树干枝杈一一闪过。 胭脂河发源于五台山,流入河北平原,易名潴龙河入白洋淀。当年,晋察冀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就在胭脂河畔。这里也是晋察冀《人民日报》所在地。1948年,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来到河畔城南庄,喝过胭脂河水。 黑暗中,看不见河,但我们却熟悉它。在哗啦啦的水声中,我想象得出,清澈的春水,在跌宕的河床欢快飞流,花白卵石、巨大砾石间,细浪飞溅,夹岸桃杏,落英春水。遐想中,车停马兰村。村在椅圈山坳里,人家不多,房屋错落在胭脂河边,灯光犬吠。接待我们的白玉存大姐,老远喊着笑着过来。白大姐是当年《晋察冀日报》领导人邓拓的房东的女儿,如今他们夫妇,也如她父亲当年接待“同志们”一样,热情地为我们准备晚饭,邻居们也来帮忙。 河声灯影里,吃着农家饭,把酒话桑麻,白大姐给我们讲述邓拓当年在她家住的故事,又讲邓拓的女儿,还常常来看望乡亲们,帮助村里改建厕所的故事。我们问起老两口的生活,大姐说:四个儿女,有在天津卫的,有在省会的,都很孝顺,衣食无忧,就是为吃水发愁,开矿的越来越多,河水浑浊了,河底沉积着一层黑东西,都快吃不得了。她家有二百多棵树,也被开矿的逼着砍了。 山乡的夜,黑得沉厚,河水声声入耳,雷溪一般,听得震悚。细细小小的胭脂河,会有这么大的声响,它到底是怎么了? 鸡鸣炊烟起,白大姐的老伴老梁,领我们去了苇沟——当年的《晋察冀日报》旧址。越野汽车溯河十里,拐进一个山坳,曙色中,见荒莽羼杂的草木,有几块几十立方米的大石头。最大的一块,侧歪着,下面成一个天然洞屋,周围用石块垒垒,可钻进20余人。这就是当时办报人员的宿舍兼办公室,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他们以这些巨石为屏障,冒着危险采访写稿印刷,为抗击侵略的中国人民发出正义的声音。这里有邓拓同志和战友们边啃干粮边趴在石上奋笔疾书的身影,这里的青松白草胭脂河,都可见证。 下山的时候,我看到了胭脂河。河水已是灰绿的浊汤,岸边有一堆堆黑黄的矿渣。老梁指着伤痕累累的山体,指着乱填乱挖过的河道说:开矿的扒了山,将矿石运到河边,粉碎取铁,废石矿渣就扔到了河里。河水从填高处陡落到挖低处,难怪有那么大的响声。胭脂河在呜咽,胭脂河在呼救。老梁的手指抖动着说:那些黑心的人发了财跑了,可我们祖祖辈辈都得守望在这山坡薄地里呀! 我回望着“旧址”的巨石,巨石沉默。当年,巨石边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们,一定吟过“国破山河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如今,扒山挖河取铁粉的人们,搞得“国在山河破”!巨石边的英魂若见此状,定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 归途中,我看到一株山杏,已被大堆的矿渣埋过了半截树身,却依然盛开着一树花。矿渣是黑的,杏花是白的,一阵山风,花树摇曳,落英飘飘拂拂,轻烟淡霭般落到我们的车窗上。细看这轻尘弱蒂,那莹白的瓣尖上有淡淡粉晕,哦,这是大自然抚慰、净化人心的恩泽。我不知道那些被铜臭迷了心窍的人,怎么不能感受这自然的恩泽?离别了胭脂河,我远远望见那株山杏,仍旧摇曳如月,明洁似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石边的英魂若见此状,定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这是作者发出的令人揪心裂肺的感慨,深刻体现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B.文中多次插入介绍胭脂河有关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体现了作者的文采,也与标题相照应。 C.“离别了胭脂河,我远远望见那株山杏,仍旧摇曳如月,明洁似雪”,以景结情,留给读者无穷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D.本文将在巨石边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与现在扒山挖河取铁粉的人们进行对比,对今天人们破坏自然的行为表示谴责。 2.胭脂河曾经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答: 3.结合全文,探究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那株山杏的意图。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剃头店 庞 培 古旧的剃头店,我们那里已经很少了。南门街角上还有一家,现在再去是否在,恐怕不好说。 当街的店面,照例是旧木房子的结构,油漆颜色呈深暗的果绿,大多脱落的排门,玻璃上落满灰尘和不知何年何月写上去的粉笔字。 店主是名白发矮矬的老头,店的里间临河,正中一排木头柱子,支撑高高的房梁。靠柱子排放两张长靠背椅子,上面成年累月扔些店里的老板娘结的绒线,还有隔日的报纸,供顾客闲坐时翻阅。店堂后面的一只大煤球炉“咕噜咕噜”烧着开水。冬天里头顾客进来,煤气味道很重,有时竟弥漫开半房间的水蒸气。一般剃头店里的洋油、生发油或洗发香波味道,此地是绝对闻不着的。人们进进出出,闻到更多的是一个气氛很好的家庭里厨房间的味道。有时炉子上在煨一砂锅排骨,又有炒菜的油烟味道“吱吱”地叫得正欢,直往顾客肚里钻。 店主照例眯缝着一双老眼,从容抄把剃须刀,往老式剃头用的铁椅子上的顾客脸面上凑。那种老式剃头店用的椅子,像牙医的椅子一样考究,下面有个固定基座,椅脚深埋在圆形铁盘子下面,供顾客享用原地360度的灵活转圈,可往顾客感到舒适惬意的任何一个方位调节。这样的过去年代昂贵的铁扶手椅,南门剃头店里竟有足足两排靠墙的八九张位置,大多日子里闲置着,像陈年的古董,已少有顾客前往光顾。此间的店主在他长达四五十年的剃头生涯中顽固恪守旧的手艺,服务内容单调并且愿落后于新世纪的“新形势”。 偌大一个店堂,有时老半天过去只见三两名顾客,常常是两个剃头的围住一名顾客,梳妆镜背面的水银脱落了;或者,镜面有了裂缝,靠墙一长排搁板上放着零拷的洗发水,也不知几个月才换次新的。若进店堂的顾客要求烫发,店主是不屑于受理的。他只给街坊十里左右的顾客定期修剪些性别不详的发型,也即一般女性年龄介于20~50岁之间最简便朴素的短发,我们那里喊作“游泳头”;同时,给男人们——从5岁男孩至85岁老头不等——理一种最常见的平头。他执着于自己的手艺,收费标准也十分廉价。他把顾客的头都变成了古董。他对发型的看法完全忠诚于他在过去年代生活的记忆,而且十分中意,不思变革。他认为那才叫健康、向上或文件里常用的“朝气蓬勃”。 他自己常年穿一身貌似随随便便,却也严肃死板的中山装(照例仿佛第二天就要脱下来洗了)。他工作时的姿势、节奏、表情,全是标语式的——他剃的头,给街坊理出来的发式也酷似某条言简意赅的标语,他脸上的表情也是严肃深沉和自鸣得意相搀杂。他走到街上眼珠子根本不屑朝向任何一家时髦的“美容店”或那里面打扮妖娆花枝招展的小姐们瞄一瞄转一转。他走出自己那一幢老式古旧的店堂时昂首阔步,回到店里来时也同样踌躇满志!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回想从前,却是自己那班底靠剃头吃饭的手艺人中年纪最小的,现在却成了最大最老的。他并没有为此而悲哀。他面部的轮廓有点像罗丹创作的那尊举世闻名的作家巴尔扎克头像,他用他的店面保留下来自己的风尚、习俗。他走进去,镜前掠过一阵冷清、倔强、空空荡荡的风,吹得地上的断发、碎屑飘起来。店堂进深处是他的厨房,他的家庭,他的老婆。 中午饭刚刚吃过,空气里尚有某人打过的一个饱嗝的余温。靠墙的地方是张旧八仙桌,墙上还贴着纸质泛黄的毛主席像。岁月似乎在此地凝固了,虽然推窗望去,外面的运河河道里的水几近干涸,而且污黑,过去通商的繁华景象,已经在时光的催迫下,缓流成了一条郊外无名的臭河水沟。而他过的是一种多么亘古不变的生活啊!——一边往顾客脸上抹热乎乎的剃须水,一边听收音机里嘈杂刺耳的评弹——同时自家煤炉上煨的那锅排骨在老式稳靠的砂锅里冒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到古旧的剃头店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少了,仅存的一家恐怕也消失了,从而引出下文对老剃头店的回忆。 B.剃头店的椅子上成年累月地扔着些旧报纸,并且常年弥漫着厨房里的味道,说明店主从不顾忌顾客的感受。 C.文章以细节结尾,“抹热乎乎的剃须水”“听评弹”“砂锅排骨的声音”,写出了老剃头店温馨的生活气息。 D.本文记述了老剃头店里多年不变的生活,作者想借此引起人们对这种传统手艺的关注。 5.“老剃头店”中的“老”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 6.文中写到“此间的店主在他长达四五十年的剃头生涯中顽固恪守旧的手艺,服务内容单调并且愿落后于新世纪的‘新形势’”,你对这种做法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风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峋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容,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 B.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C.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评述歌德,视野宽广,凸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D.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 8.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 9.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精析 1.B [文中的插叙没有体现作者文采的作用。] 2.胭脂河曾是一条桃杏夹岸、卵石花白、细浪飞溅、春水清澈的河流;曾是一条哺育了祖祖辈辈都守望在两岸、热情好客的乡亲的河流;曾是一条不仅见证过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们为抗击侵略发出的正义声音,而且养育过领导抗日斗争的同志们乃至中央首长的河流。 3.①拷问社会良知,鞭笞人性丑恶,那株被大堆的矿渣埋了半截的无奈山杏,是物欲导致精神迷乱的体现,是对那些铜臭迷了心窍的人的控诉;②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该盲目地开采,毁坏家园,自我践踏生存环境,造成生存危机;③是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深情守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和地球家园的依恋,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4.B [“从不顾忌顾客的感受”错。] 5.(1)店面老。店面是旧木房子的结构,油漆脱落,玻璃上落满灰尘。 (2)店里的设施老。店里有老式剃头店的椅子,老式的剃头工具。 (3)店主的年龄老。店主是名白发矮矬的老头。 (4)店里的手艺老。店主顽固恪守旧的手艺,不屑于烫头之类的新发型。 (5)店主的思想老。店主不思变革,愿落后于新形势。 6.(示例一)支持店主的做法。 (1)店主恪守旧的手艺,是对传统手艺的一种传承和守护。 (2)店主不思变革,愿落后于“新形势”,是对古朴生活的坚守。 (3)店主的这种做法,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手艺和传统生活的关注。 (示例二)反对店主的做法。 (1)店主恪守旧的手艺,无法适应当今社会人们更多更新的需求。 (2)店主不思变革,愿落后于“新形势”,无法跟上社会的变化。 (3)店主的这种做法,让人觉得因循守旧,不思变革。 7.C [A项没有详细描写席勒和莱辛。B项“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说法过于绝对。D项“对历史的理性思考”错,本文只有对文学的理性思考。] 8.(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的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做铺垫,表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9.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