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地理浙江选考大二轮复习作业:专题四水循环与洋流提升训练12水循环与河流特征(浙江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地理浙江选考大二轮复习作业:专题四水循环与洋流提升训练12水循环与河流特征(浙江版)

提升训练12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 ‎ 能力提升练第28页  ‎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水循环各个环节中,表示水汽输送的是(  )‎ ‎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处反映的水循环环节的地理意义是(  )‎ A.塑造地表形态 B.使海平面上升 C.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D.使海洋水转化为陆地水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水循环环节和图示箭头可知,①表示海洋水体的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③表示陆地上的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第2题,甲处反映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不透水地面周边等地,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第3~4题。‎ ‎3.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4.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是(  )‎ A.增加地表水资源 B.缓解城市内涝 C.造成地面沉降 D.加重热岛效应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联系水循环的基本环节、结合图形可知,a为蒸发或者蒸腾作用,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植被浅沟中的植被具有蒸腾作用,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a会增加;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土质较疏松,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即c增加、b减少;下渗量增加,则地下径流增加,即d增加,故A项正确。第4题,地面沉降与过度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有关,与人为制造的植被浅沟无关,故排除C项;‎ 植被比不透水地面热容量大,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故排除D项;由题干材料可知,植被浅沟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可以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故A项错、B项正确。‎ 和田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昆仑山脉北坡最大河流。读40多年来新疆夏季‎0 ℃‎层平均高度变化和河流径流变化趋势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由图示信息可知,和田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 A.冰雪融水 B.湖泊水 C.雨水 D.地下水 ‎6.下列有关和田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下游水量比上游大 B.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大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冬季不存在断流现象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和田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处内陆地区,是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第6题,由于内流河消失在内陆地区,其下游流量比上游小。和田河流量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流量大;冬季枯水期河流断流,含沙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第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7.B 8.C 9.D 解析第7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第8题,降水量是否增加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第9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 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完成第10~12题。‎ ‎10.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下渗 B.降水 C.径流 D.蒸发 ‎11.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 ‎12.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  )‎ A.华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青藏高原 D.东北地区 答案10.C 11.D 12.A 解析第10题,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利用雨水,雨水被收集和利用将不会在地表汇集形成径流。第11题,该系统适宜在缺水地区使用,主要目的是收集和利用雨水,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第12题,选项所列四地区中,缺水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 ‎13.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2)4、5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冬季断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解析第(1)题,该地全年降水量均匀,但图中显示径流量变化较大,图中甲、丙两个汛期分别出现在3月和8月,且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则影响因素为气温。第(2)题,河流径流量减少与补给水源减少和人类用水多有关。第(3)题,该河流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则其应位于内陆地区,水文特征注意归纳图中信息,从水量及季节变化、汛期等角度分析即可。第(4)题,以冰川为补给水源的河流,若流量减少,则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减少有关,也与人类过度用水有关。‎ ‎14.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非洲赞比西河流域简图。‎ ‎(1)简要分析图中盐沼的成因。‎ ‎(2)简要描述马拉维湖的形成过程。‎ ‎(3)ab河段和bc河段相同的水文特征是                ;不同的水文特征主要是ab河段比bc河段      ,      。简要分析水文特征异同的原因。 ‎ 答案(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补给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较大;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属于内流区域;径流带来的盐分逐渐增加,形成盐沼。‎ ‎(2)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地势低洼,积水成湖。‎ ‎(3)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水量小 流速慢 原因:流域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有干、湿两季,所以径流量季节变化大。ab河段比bc河段地形平坦,降水量少,汇入的支流少,所以水量小,流速慢。‎ 解析第(1)题,图中盐沼分布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补给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较大。根据河流流向,有河流注入,没有流出,说明地势低,属于内流区域。径流带来的盐分逐渐增加,水分蒸发,形成盐沼。第(2)题,马拉维湖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属于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构造,地势低洼,积水成湖。第(3)题,ab河段和bc河段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有干、湿两季,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所以相同的水文特征是径流量季节变化大。ab河段比bc河段地形平坦,降水量少,汇入的支流少。所以不同的水文特征主要是ab河段比bc河段水量小,流速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