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6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6次限时训练历史试题(高补班) 1. 据《史记· 鲁周公世家》记载: 鲁公伯禽封到鲁地, 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 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 伯禽说:“ 变其俗, 革其礼, 丧三年然后除之, 故迟。” 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 B.推动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 C.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D.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2.东汉各郡国所察举的“孝廉”有一部分出自供职于郡县的属吏,而绝大多数的郡县属吏是由郡守自行辟除的,郡守辟除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来自当地的“大姓子弟”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士族制度的建立 B.选官制度的异 C.地方选官权扩大 D.察举名额的增多 3.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佣人”,还有论件或包工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 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 B.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私营手工业迅速的发展 4.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5.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 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 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 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6.下表为部分年份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情况。该表实质上反映了 时间 北方户数 南方户数 南方户数占总户数比重(%) 汉(元始二年,公元 2 年) 965 万 111 万 10.3 唐(天宝元年,742 年) 493 万 257 万 34.3 宋(元丰三年,1080 年) 459 万 830 万 64.4 明(隆庆六年,1572 年) 344 万 650 万 65.5 A.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明朝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7.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主张 A. 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C. 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D. 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8.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 A. 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 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 C. 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D. 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 9.“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A.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 10.杜亚泉本来醉心于西方文化,但“一战”爆发后,被现实惊醒,于是重新审视中国固有之文化,提出用中国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1918年4月,杜亚泉在《东方杂志》发表《迷乱的现代人心》,批评那些认为要救济中国,必须依靠西洋文明的人。这表明杜亚泉 A. 支持陈独秀的民主科学主张 B. 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潮流 C. 反对战争进而反对西方文化 D.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反思 11.五四运动是一次“ 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A.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群众运动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学生的示威游行 C.各革命阶级表达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 D.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12.有学者认为“1905 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3.1931 年 11 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其后成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于 1933年对棉业实施统制,次年又对蚕丝进行统制。这些举措 A. 旨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B.有利于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 C.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D.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 14.据国民政府的官方统计,某年全国的“反动刊物“比上一年年增加了90%,其中共产党的刊物占54%。“某年”共产党的刊物宣传的主题应该是 A. 发动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B. 领导根据地军民的土地革命 C. 宣传敌后游击战和持久抗战 D. 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15.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 中写道:(1947 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 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16.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农民阶级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C.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潮 D.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 17.到 1952 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由 466 亿元增至 810 亿元,增长 73%,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取得了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这种状况 A.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B.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18.1961 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这次调研活动 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 B.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D.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对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友好关系;中国同欧洲、美洲等的关系也展开新的画卷。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 A.贯彻结盟外交的方针 B.扩大社会主义影响力 C.注重扩大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交汇点 D.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李新(1890—2004 年)在他的回忆中说,“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 1000 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 1500 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800 元以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 B.价格双轨制导致价格混乱 C.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D.商品定价普遍由市场决定 21.下图反映了 1978—2008 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 B.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 D.加入世贸组织促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22.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戏剧《云》中记述了智者观察天象,用空气、云的运动来说明下雨、打雷、闪电的原因;还记述了智者们教人学习音乐的情况。该剧作家借此意在 A. 表达对自然的崇拜 B. 扩大人文精神的影响 C. 普及科学艺术知识 D. 摆脱原始宗教的束缚 23.罗马法中有一案例:如果石头从运货马车上掉下来打碎或者打破别人的东西 ,而石头掉下的原因又在于马车夫没有把他们捆牢,那么他就要承担责任。这体现了古罗马法 A.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D.按损害大小确定惩罚力度 24.16、17 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不再愿意将土地出租给农民,而更愿意将其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因素有 A.农村劳动力的增加 B.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 25.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有人这样评说英王: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这种现象表明,《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 A. 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B.议会和国王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建立了不彻底不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国王开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26.美国宪法学家查尔斯·比尔德指出,制定宪法的保守派为了抵消人民群众及民主力量对政府的影响,在宪法上设置了重重障碍。美国 1787 年宪法中能够体现此观点的是 A.众议院外另设参议院 B.众议员均由普选产生 C.黑奴按 3/5 计算选票 D.各州拥有部分自治权 27.有学者指出:“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这反映出 A.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B.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C.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D.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28.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 B.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9.1979 年,英国的股东人数约为 300 万人;1993 年约为 120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22%;截至 2008 年,在人口超过 6000 万的英国,七成以上的家庭都承认自己有这方面的投资。这些变化体现出英国( ) A.资本社会化趋势 B.国有企业私有化 C.股权集中程度高 D.政府干预的强化 3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欧美文学家提出,“艺术不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表现主义流派由此诞生。这一文学流派 A. 延续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 B. 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D. 描绘了资本主义的理想愿景 31.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农民在等待解决土地问题,工业品比前一年减少了 1/3,粮食价格比战前上涨了 10 倍,士兵不听指挥,到处是难民、逃兵、流浪者。上述材料描述的状况( ) A.促进了沙皇俄国的覆灭 B.加快了二战转折点的到来 C.导致资产阶级政府倒台 D.加速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32.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 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 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B.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33.20世纪 70 年代,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协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 80 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 22 个。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 A. 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C.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 D.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D B A C B D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B C D A C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A B D A D A A C 31 32 33 C A D 1.【答案】 B【解析】依据材料中“变其俗、革其礼”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伯禽用周文化改造鲁地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因此 B 选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官吏的察举,使得西汉建立的察举制度遭到破坏,异化成地方豪强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故选B项。土族制度建立于魏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滥用选官权,而非权力扩大, 故C项错;材料没有信息说明察举的名额增加了,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根据“专门的佣作坊”“通化门长店……皆有定价”等信息可知唐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故选 D 项;材料反映了唐代作坊和行会的发展,这并不能说明政府管理失控,排除 A 项;材料未突出商人的作用,也未涉及商业市镇,排除 B 项;唐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私营手工业发展并不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排除 C 项。 4.【答案】B【解析】 由材料“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可知宋代保护土地私有及土地商品化,允许土地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 故选 B 项;土地商品化扩大了土地的垦荒面积,排除 A 项;土地私有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C 项;“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而非分散,排除 D 项。 5.【答案】A【解析】从唐朝宰相之间的相互牵制发展到了元朝的只有一个中书省,说明了元朝时相权是相对集中的,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加强而非削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一直是独尊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汉至明,南方户数在总户数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宋朝元丰三年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古代社会,人口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故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即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7.【答案】B【解析】“君之师友也”等字眼意在强调黄宗羲主张君臣关系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一种反思,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主张是有利于缓和君臣之间的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仅仅是对君臣关系的反思,还起不到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未受过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黄宗羲打破封建社会君臣观,提出了全新的君臣关系构想,这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革新,同时也为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8.【答案】D【解析】材料中“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反映了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了维新思想,即强调了维新思想是起于民族忧患而引发的社会剧变。故答案为D项。A项,维新思想并未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剧变,并没有体现中国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排除;C项,完全师法西方与材料中“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不符,排除。 9.【答案】B 【解析】根据“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 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 B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故 A 项错误;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的是武昌起义,故 C 错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是北伐战争,故 D 项错误。 10.【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杜亚泉“审视中国固有之文化,提出用中国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可知杜亚泉并不赞成全盘学习西方文化,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故A排除,D符合题意;近代学习西方的历史潮流是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杜亚泉的观点不利于学习西方,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杜亚泉反对战争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中各革命阶级空前广泛的团结在一起,表达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因此是现代民族主义生成的标志,C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是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排除。B 选项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只显示了学生的爱国先锋作用,排除。D 选项也只是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排除。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旧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学生运动的高涨等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故选 C 项;废科举后,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进入学堂,西方新知识取代传统儒学经典,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改变旧式价值观念是材料的意思,但材料的重点意在强调推动社会转型,排除 A 项;学生运动的高涨也是材料意思之一,但没有说明材料实质,排除 B 项;材料没体现加快民主革命进程问题,排除 D 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有利于官僚资 本的扩张,不利于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故 C 项正确。 14.【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反动刊物”是指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刊物,应该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所以刊物宣传的主题应该是领导根据地军民的土地革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代战争时国民政府尚未建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D均是在抗战时期,在时间上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5.【答案】C【解析】《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 A 项错误;1947 年 3 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次战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 B 项错误;国民党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 是一座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 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 C 项正确;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 1949 年 4 月,与题干无 关,故 D 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共产党员在 A 年时以工人阶级为主,A 年下半年人数剧减,B 年 6 月人数上升,且农民取代工人成为党员的主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使共产党人数剧减,且大革命失败前,中共主要在城市活动,党员以工人为主。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大城市起义失败后,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广大农民被吸纳入党,成为党员主要成分,因此 A 年和 B 年分别是 1927 年和 1928 年。D 选项符合题意。1919 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A 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党员构成,不能体现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中国革命出现新高潮,C 选项不符合题意。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到 1952 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由 466 亿元增至 810 亿元…… 取得了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 可知此时生产力恢复发展,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故选 A 项;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与材料所述时间“1952 年”不符,排除 B 项;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材料所述时间“1952 年”不符,排除 C 项;1953 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与材料所述时间“1952 年” 不符,排除 D 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 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中国经济 出现自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面对“左”倾错误对经济带来的损失,从 1960 年开始,党中央从农村开始纠左并着手调整经济政策,提出了“八字”方针。材料“1961 年……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正是这种调整的表现,C 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于 1956 年,与题干“1961年”的时间不符,A 排除;B 与题意相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在 1978 年以后,D 排除。 19.【答案】C【解析】“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及非洲,欧美国家的友好关 系,体现了中国注重扩大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交汇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故 C 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的体现就是不结盟,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已经开始逐渐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新时期更是淡化意识形态,所以不会为了扩大社会主义影响力而开展外交活动,故 B 项错误;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指参加联合国相关组织机构,相关活动,在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下进行外交活动, 材料没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回潮, 导致耕牛价格上升,机耕数量的减少,故选 C 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进步,排除 A 项;价格双轨制和价格混乱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 B 项;选项 D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后出现的现象,排除D 项。 21.【答案】D 【解析】从图表不难看出,2000年后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不断增加,位次稳居第三位,说明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故选D项;图表信息与贸易顺差无关,排除A项;贸易大国不等同于经济强国,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 22.【答案】B【解析】材料中智者们不仅探讨自然现象,也传授音乐知识,说明智者们以人为中心,扩充人的价值和作用,彰显了人文精神,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智者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探讨自然现象,但不等于对自然的盲目崇拜,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智者们探讨自然现象和传授音乐的信息,但不等于普及科学艺术知识,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原始宗教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答案】A【解析】 随着罗马法的发展,逐渐确立了私犯(侵害私人的财产和人身权益的行为) 的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行为人存在过错为赔偿责任的必要条件。材料即提 供了一个案例。答案选 A。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24.【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产阶级实力壮大,特别是经济实力,封建地主当然愿意将土地租给资本家,故选B项;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展,农村中的大量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劳动力在减少,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的时间是17世纪40年代,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英国的封建领主将土地出租给谁的问题,不涉及土地价格,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虽然保留了君主,但议会拥有立法权并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国王实际上逐渐成为一个有职无权、统而不治的虚君。但是,英国国王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作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外,一旦国家机制的某个环节发生矛盾,可以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协调,材料表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但不可或缺,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议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排除 A;《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国王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B 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不彻底不完善”表述错误,排除 C。 26.【答案】A【解析】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众议院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因此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参众两院相互制衡,故选 A 项;B 选项体现了“人民群众及民主力量对政府的影响”,但材料表达的是如何“抵消”这种影响,排除 B 项;C 选项体现的是歧视黑奴的特色,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D 选项体现的是 1787 年宪法的地方分权特色,而材料体现的是权力制衡的特色,排除 D 项。 2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普鲁士完成了德国 统一大业,因此德国政体选择受普鲁士的影响较大,即国情决定了德国政体的选择,故选 D 项 28.【答案】A【解析】材料“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 强调了社会进化学说之所以更受读者拥戴是由于它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即契合了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故A项正确;自然科学理论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进化论的作用,故C项排除;社会进化论也未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揭示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排除。 29.【答案】A【解析】 题干提及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英国股票的持有人数大幅度增加, 这反映出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增加,股权趋于分散化趋势,即资本 社会 化趋势增强,故选 A 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英国企业的性质问题,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股权的分散化趋势,而不是股权的集中化趋势,排除 C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而不是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D 项。 30.【答案】C【解析】由材料“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说明表现主义主张摆脱外部印象,从自我出发,表现人的灵魂和人的内在本质。表现主义文学艺术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故C符合题意;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于19世纪初,注重发掘人的感情世界,偏重于对理想和幻想的追求,表现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异化,故A不符合题意;B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基本思维是反映论,故B不符合题意;启蒙文学描绘了资本主义的理想愿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1.【答案】C【解析】 由材料信息“新政府”“战争”“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可知,材料 描述的是一战时期二月革命后的俄国,结合所学过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可知,材料描述的状况导致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倒台,故选 C 项;沙皇俄国的覆灭是在二月革命中,与材 料“新政府”不符,排除 A 项;二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苏联解体是在 1991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 D 项。 32.【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题干信息表明,此次国际 会议决定了德国的未来走向,这说明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故 A 项正确。当时两极格局尚未瓦解,故 B 项错误。两德合并发生在 此次会议之后,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33.【答案】D【解析】据材料“建立原料生产出口协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分析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故选D项;材料“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说明保护发展中国家 利益不是消除摩擦,排除A项;据材料“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 个”有利于促进贸易,推动全球化,排除B项;欧共体的合作从 1951 年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