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草原 人教部编版 (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草原 人教部编版 (5)

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 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 4 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 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 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 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 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 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 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 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 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 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 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 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 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 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 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 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景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草原 人 : 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作业设计】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响应的扩号里。 疾 (1)疾病 (2)痛苦 (3)痛恨 (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 疾恶如愁 ( ) 疾风知劲草 ( ) 疾苦 ( )2、写出 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 ) 羞涩 ( ) 拘束( ) 洒脱 ( ) 回味 ( ) 3、摘录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如:“……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教学后记】 【教学相关链接】 蒙古包简介: 历史上的蒙古民族曾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茫茫草原,哪里水草丰美,哪里就 是牧民的家。蒙古包,这种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便成了牧民们流动的家。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所。呈圆形尖顶,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两层覆盖。蒙古包的设计基调 奇特、美观、明快。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流动的家。千百年来,蒙古族以畜牧业为谋生的手段,为了寻觅水草丰美 的牧场,经常需要搬迁。蒙古包恰好能适应这种需求。移场放牧时,把毡子拆下来,百叶哈 那、包顶折叠起来,用勒勒车拉到新的牧地后,很快又可以支起来居住。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盛赞忽必 烈远征及狩猎时所居毡帐的宏伟壮观。如今的蒙古包还成了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的一大 景观。天南海北的旅游者来到草原,都希望能住进蒙古包,喝上一碗奶茶,吃上一把炒米, 再撕上一块手扒肉,来体味一下草原生活的新奇,为日后的游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