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5-18两极世界的形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5-18两极世界的形成(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十八 ‎ ‎ 两极世界的形成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解析】选B。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C;材料强调“冷战”爆发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D。‎ ‎2.(2020·株洲模拟)“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华约”建立 D.欧洲联盟的成立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由“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可知,这种“对抗状态”指的是冷战。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A正确。B是冷战的表现之一,不是开始的标志,排除;C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排除;欧盟建立时,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排除D。‎ ‎3.(2019·黄山模拟)下图是美国漫画家于1947年创作的漫画《斯大林的保卫战》,反映战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情况。对作者意图理解最合理的是 (  )‎ A.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 C.显示了战后美苏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D.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解析】选B。漫画中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篮筐下,积极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结合标题《斯大林的保卫战》可知作者意在说明斯大林控制东欧国家拒绝马歇尔计划,是苏联对西方世界发起“冷战”的一大信号,故选B;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漫画没有体现,排除A;漫画显示的是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紧张,排除C;应该说苏联防止美国对东欧的渗透,排除D。‎ ‎4.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实施“特洛伊计划”,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 (  )‎ A.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 B.加强对西欧盟友的支持 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科技交流 D.及时从朝鲜战场中抽身 ‎【解析】选A。由材料: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可知美国通过“特洛伊计划”开展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的心理宣传攻势,以求实现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苏联的态度而非对西欧盟友的态度,排除B;由材料可知加剧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而非朝鲜战争,排除D。‎ ‎5.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 (  )‎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 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解析】选C。“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是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表现,与材料中“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相符,故选C;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与材料中“北约”“欧洲的防御”的整体层面不符,排除A;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与材料中“北约”“美国”不符,排除B;1955年,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D。‎ ‎6.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订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  )‎ A.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 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的内容“西欧必须集体制订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可判断马歇尔计划有利于西欧各国的联系、合作,故C正确。‎ ‎7.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加大了对东欧国家的军事援助,按照本国军队的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军队进行整顿改组和军事训练。这些措施 (  )‎ A.加快了欧洲国家联合的进程 B.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D.体现了华沙条约组织军事一体化 ‎【解析】选C。东欧当时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援助东欧国家,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故C正确;上述措施加剧了西欧与东欧的分裂,故排除A;1949‎ 年北约就已经成立了,故排除B;华约是在1955年成立的,而材料所示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故排除D。‎ ‎8.(2020·洛阳模拟)1961年,肯尼迪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  )‎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解析】选D。据材料关于教育、老年人保险、减税的立法方案被否决,加强国防的方案获得支持可知,美国的政策受到与苏联争霸的影响,故选D;材料强调的美国注重国防并不能说明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排除A;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材料中总统提出的方案受到国会的制约,说明分权制衡原则未发生巨大变化,排除C。‎ ‎9.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价格的暴涨,苏联加大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从1974年的不足4 000万吨,到1979年的6 920万吨。1979年石油在苏联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已达到了34%。据此推断,当时石油出口 (  )‎ A.使苏联获得了“冷战”优势 B.增加了苏联的人均收入 C.推动苏联工业结构调整 D.解决了西方的石油危机 ‎【解析】选A。面对西方石油危机,苏联加大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获取了高额的利润,正是这些巨额利润支撑了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使苏联获得了“冷战”‎ 优势,故选A;增加了苏联的人均收入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排除B;苏联加大石油出口,促进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属于重工业,更加重了苏联工业结构失调问题,排除C;“解决了”的说法不对,应该是缓解了西方的石油危机,排除D。‎ ‎10.(2020·成都模拟)1947年6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并宣布欢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加入。苏联最初对此表现出谨慎的态度,而后却采取了抵制立场并禁止东欧各国加入。对苏联态度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 A.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市场已形成 B.马歇尔计划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C.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全面对抗 D.西欧各国强烈反对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 ‎【解析】选B。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拉拢控制西欧国家以对抗苏联的政策,其意识形态色彩明显,苏联才会采取抵制立场,故选B;1947年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形成统一市场,排除A;美苏全面对抗的局面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成立,比马歇尔计划启动时间要晚,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西欧各国对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强烈反对”无从谈起,排除D。‎ ‎11.下图是苏联画家鲍里斯·叶菲莫夫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漫画,画面上的俄文意为“哪怕他们伪装得非常狡猾,也掩盖不了他们卑鄙的本质!”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 A.揭露了美国发动“冷战”的企图 B.世界形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正式形成 D.抨击美国假借和平掩饰备战行径 ‎【解析】选D。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53年”,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再结合漫画的题目《华盛顿的“和平鸽”》可知,该漫画反映了美国假借和平的名义进行“冷战”,故选D;漫画反映了美国假借和平的名义进行“冷战”,而并非其发动“冷战”的企图,排除A;“一超多强”局面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正式形成是在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12.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柜子上写着“核战争”三个字,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该漫画说明当时 (  )‎ A.世界“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B.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古巴导弹事件持续升级 D.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态势 ‎【解析】选B。由材料“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可知美苏实力均衡寻求建立战略平衡,故选B;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排除C;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态势,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徙、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 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 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9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征,根据材料一“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得出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根据材料一“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得出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第二问意义,根据材料一“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得出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结合所学得出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根据材料一“族群的迁徙、多民族的融合……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得出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第(2)题同:根据材料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得出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根据材料二“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得出两者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异:根据材料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得出“一带一路”倡议国以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 根据材料二“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得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与苏联进行“冷战”。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得出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大;面临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根据材料二“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得出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较低。第二问解决方法,结合所学可从以宣传、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增加学者和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同时加强与各地区实质性的合作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每点2分,共4分)‎ 意义: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洲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同: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两者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4分)‎ 异:“一带一路”倡议国以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与苏联进行“冷战”。(4分)‎ ‎(3)问题: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大;面临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较低。(4分)方法:宣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世界展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目的。(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但总分不得超过5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苏联 美国 ‎ 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60年) ‎ 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 ‎ 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 ‎ 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 ‎ 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 ‎ 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 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 ‎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把这些对外政策放到具体历史背景中去考虑,找出其中内在关联性,‎ 概括出论题,进行论证。从材料整体方面去把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而从另一方面看,美苏两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受到自身国家实力变化的影响,如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而几乎同一时期是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所以国家实力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 答案:论题: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2分)‎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导致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状态,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然而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