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八)
2018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西塞山①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解析]B“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5分,答对一项2 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解析] 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次句写山势险峻,用“乱云如絮”描绘,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故此句虽落笔在山,而水亦映带其中。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渐映”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11分)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3.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B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解析]A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B“中秋节”表述错误,应为“中元节”。 4.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_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_“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 [解析]“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不忍细睹。“菊花”一句,以菊拟人。“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到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①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昔共传。 【注】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②翻:反而。 5.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紧扣“别”字,写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之后,道道山水相隔,难得见面。 B.颔联写此次相会,乍一相见,却疑心是在梦中一样,悲哀一阵后开始互问庚年。 C.颈联想象友人离别后的情景:孤灯在雨夜中明灭闪烁,窗外湿竹笼罩着昏暗轻烟。 D.尾联表面上写劝饮离杯,实际上是总写伤别,“更”字对未来寄寓了美好希望。 E.本诗开端由上次别离写起,接着描写此次相会与叙谈,最后写惜别,富有情致。 答: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悲哀”夸大其辞,应为悲凄。C“想象友人离别后的情景”分析不当,这为描写眼前的景象,以景写情。D“对未来寄寓了美好希望”分析不当,应为“点明了再次离别的伤痛”。 6.诗的第二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因为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解析]这首词的大意是:老朋友自从江海阔别之后,几道道隔山隔水难得见面。忽然相逢却疑心是在梦中,相怜别后生活互问了庚年。孤灯冷冷地在雨夜中闪烁,窗外湿竹笼罩昏暗的轻烟。最可恨的是明朝又将分别,这惜别杯盏怎不相对频传?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11分) 过 石 头 城 [唐]张 祜 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石 头 城 [宋]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张诗由眼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头城的繁华;刘诗由眼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以前繁华的吴宫。 B.这两首诗都写到“草”:张诗中把草当作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刘诗中借杂草的茂盛,来突出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 C.刘诗中的“绿”字承接首句中“离离”“满”,写出了杂草的蔓延和绿意,用得生动形象,并以乐景衬哀情,在诗人满眼的绿色中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感。 D.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 E.这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诗中景物都是实写。D“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分析不当。E“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分析不当。 8.这两首诗都借“水”抒情,二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不同:张诗中写出水的多和绵延,以石头城下水的无情表现诗人的感慨之多之长。刘诗中写出水的冷和朦胧,通过描写石头城明月、雁声、流水的凄清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深之无奈。相同:都衬托出石头城的破败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繁华不再的感伤。 [解析]本题问的是借“水”抒情的异同,这就缩小了比较的范围,回答时要先答异,再答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