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份试卷合集)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9年历史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0份试卷合集)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9年历史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6 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52 分。) 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 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 美洲 B. 非洲 C. 亚洲 D. 大洋洲 2.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 ) A.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 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 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粉丝”是现代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于英语的 fans ,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 的原因是 ( ) A. 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 B. 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5. 据统计,自 1961 年 1 月到 1963 年 6 月,全国职工减少了 1887 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 2600 万人,吃商品粮 人数减少了 2800 万人。这一时期国家精简城镇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A. 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B. 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 6.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 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 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 制等。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 A. 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B. 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C.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7.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首《调笑 令》描述的图示农业工具是( ) A. 翻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坎儿井 8.1844 年,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愿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 1849 年 议定《云南矿厂章程》四条,由是“一时矿禁大弛”。上述材料可以表明这一时期( ) A. 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 B. 开矿筹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C.鼓励兴办洋务以实现自强求富 D.放宽限制促进近代工矿业发展 9. 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中记载:按《劳动互助组织纲要》的规定,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完全是农民自 愿组合的换工、换耕组织形式。农民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加入互助合作,获取较单独耕种更多的收益,因而 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优化极低下的生产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 ) A.当时苏区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合作经济 B.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 C.合作经济是与政府无关的农民自愿组合 D.合作经济的实行适合苏区生产力发展状况 10. 下图机构的宗旨是 A. 稳定国际汇率 B. 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 C.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D. 加强成员国贸易活动 11.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 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 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A. 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 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 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 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2.1953 年 10 月,全国粮食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计划供应也即“统购统销”的决定。 这一决定的实行( ) A.推动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 B.保障了工业化的战略实施 C.缓解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13. 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 。 A. 工官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14.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 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这一通知( ) A. 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 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 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15.1902 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 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 工业( ) A. 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 B. 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C. 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 D. 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16. 观察图,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 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 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17. 在克林顿总统(任期: 1993 年 1 月 20 日至 2001 年 1 月 20 日)的执政下,美国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持续 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发展,迎来‘新经济时代’。”这主要得益( ) A. 自由竞争市场调节 B. 国家干预全面调控 C. 紧缩货币削减开支 D.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18.1881 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 每日有流水 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 ( 股东 ) 可以随时查核。”材料说明开平煤矿( )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 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 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D. 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特征 19. 据清朝《海关关册》统计的丝织品输出状况如下表 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A.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 中国丝织品仍然有较强竞争力 C.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资本主义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0. 下图标志曾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爱国象征,如果当时产品上标有这个图案 最可能说明这一企业( ) A. 产品优良价格公道 B. 带头赈济失业工人 C. 公平经营爱国守法 D. 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21. 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内容相关( ) A. 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 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 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 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2.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一·黄金》中记载:“洪武八年,金一两当银四两;幼时见万历中赤金止七八抉, 崇祯 (1628-1644) 中十换,江左至十三换。”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 C.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D. 佛事兴盛,导致金价上涨 23.1895 年到 1898 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 112 种。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 调查的,有专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时期报刊的突出特点是( ) A. 提倡民主与科学 B. 服务实体经济 C. 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D. 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 24. 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 A. 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 B. 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C.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D.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25.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6.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 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 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 A.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 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满分 48 分。) 27. ( 8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 1/4 ,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劳 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材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 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也日益不满。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2) 材料二反映了苏俄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3) 为了解决问题,后来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主要内容有哪些? 28. (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庆“火柴盒则由女工和童工或在工厂或在家内糊制,每制盒百个付工价四十文。女工糊制火柴盒,平 均每人每天可得钱六十文, 这对于一个中国普通工人的家庭, 也算是一项不小的额外收入了” (《海关十年报告, 1892— 19010 上卷) ;“广东一带的缫丝工厂大约有一百七、八十家,⋯⋯这类工厂所使用的女工人数,每一厂 至少二、三百人,多者达七、八百人;总人数达六、七万人之多⋯⋯女工大部分是农民的女儿,或者是远走外 乡工作的人的妻女。” ——汪敬虞: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科》 材料二 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 扫地矣。” ——《论妇女作上宜设善章》 (1888 年 4 月 1 日《申报》 ) 材料三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 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惟恐不能入 选” ——李长莉《近代中国社会丈化变迁录》第 1 卷 材料四 “在封建家长制下的农妇,其生活是‘牛马’生活,是‘肮脏’的家室生活。她们幸而获得养蚕、纺 织、花边、织篾等副业的时候,即是她们在农村中工业化,成为近代家庭工业者的时候,她们已经成为家庭中 重要的一个半独立成员了。此时与其说她们‘不愿远离家乡’,不如说‘不得远离家乡’。依于资本主义的更 深的发展,于是她们便由‘不愿’和‘不得’而有‘不得不’远离家乡之势。⋯⋯虽然她们是破坏了封建家长 制的家庭和与丈夫们竞争工作, 她们却获得自己的独立自由, 增加了家庭的收入, 增进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 ——汪疑今《中国近代人口移动之经济的研究》 (1)材料一表明近代女工所从事的行业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2)材料二对雇佣女工持何态度?其理由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材料四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9. ( 16 分)材料一: 2018 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 90 周年华诞,央视一套隆重播出了电视剧《中国 1921》。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 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 90 年波澜壮阔, 90 年壮丽辉煌。 (1)材料中“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2)“长征壮歌”中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 (3)“抗日烽火”中,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试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 意义。 (4)“建国大业”发生于哪一年? 材料二:下面的材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奋斗历程。 (时间范围: 1919-1980 ) (5)请你沿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将材料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30. ( 12 分)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整个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情况简表 原料 半成品加工 假发制造 包装材料 组装地点 中东国家 中国台湾地区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材料二 2008 年 1 月 1 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 4 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 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 1 月 31 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 规模示威,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摘自新华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 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 《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开启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闻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A 6.C 7.C 8.A 9.D 10.B 11.D 12.B 13.B 14.D 15.D 16.C 17.D 18.D 19.B 20.C 21.D 22.B 23.C 24.C 25.A 26.A 27.(1) 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 (2) 苏俄没有及时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3)新经济政策 . 农业 :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对于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由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经营; 商业: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8. (1)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民族资本主义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妇女体能较弱。 (2)反对。男女一起工作,有违传统的道德观念;大批女工涌上街头,有失体统。 (3)妇女做工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原因:农村工业化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 量劳动力;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29.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南昌。 (2)遵义会议。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①抗日战争是 100 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是民族解 放战争。 ②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③洗刷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④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1949 年。 (5)⑤④⑥①③② 30. (1)经济全球化趋势。 新航路开辟。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3)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应抵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 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2.“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 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此语描述的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3. 宋代的商业活动范围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其最为合 适的书名应该是 ( ) A. 《坊墙倒塌以后》 B. 《汴河两岸》 C. 《长安城的落日》 D. 《盛世的辉煌》 4.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突出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 B. 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 C.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工商业发展 D .强调以农为本而取消工商业 5.以下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要求增加 B.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追求黄金美梦 C.商业危机—东西商道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D.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6.17—— 18 世纪,导致西欧国家殖民地争夺的主要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的方向相同 B .争夺工业原料的需要 C.扩大市场的需要 D .资本积累的需要 7.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 曼彻斯特浓烟滚滚, 污水横流⋯⋯ 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 12~ 16 小时,平均寿命 17 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 A.推动 社会的巨大进步 B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 D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8.“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 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A.铁路运输 B .电报通讯 C .航空 D. 航运 9.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 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10.“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 A.纺织业与面粉业 B .烟草业与火柴业 C.化工业与钢铁业 D .面粉业与榨油业 1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C.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 D .洋务企业的诱导 12.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 ( ) A.鸦片战争期间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 .甲午战争期间 13.1978 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 ) A. 内地省会 B. 城市 C. 沿海地区 D. 农村 1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5.2018 年 5 月 27 日求实: “深圳是当代中国第一座标 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 。 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B .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C.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D .深圳成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16.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 A.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B.《马可 ?波罗游记》的流传 C.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通商要道 D.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17.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④使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 A.重商主义、圈地运动、海外掠夺 B.中央集权、手工工场、圈地运动 C.海外贸易、殖民战争、手工工场 D.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 19.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B.大量机器投入生产使用 C.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D.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20.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其媒介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坚船利炮 C.物美价廉的商品 D.新式机器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21.(20 分)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请回答以下有关中国经济 发展史的问题: (1)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 (2 分) 具有怎样的特点 ?(2 分) (2) 鸦片战争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 (2 分 ) 在此基础上,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近代中国出现怎样的新的生产方式 ? (2 分) 这种生产方式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的历程 ?(6 分) (3)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起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 ? (2 分 )1958 至 1961 年我国开展了 哪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了混乱 ? (2 分) 成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的是哪一 次会议 ?(2 分) 22.(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化、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 1500 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 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 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 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 1897 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 (1837 —1901 年) 即位 60 周年发表专号,对 60 年间的变化进 行总结: “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 60 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 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 材料三 《新全球史》指出:进入 20 世纪以后,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 崭新的局面。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指出公元 1500 年前后, 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2 分) 并指出是谁首 先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路 ?(2 分) (2) 材料二中导致“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 (2 分) 分别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 发展的影响。 (4 分 ) “在这 60 年间”,人类社会先后进入了哪些时代 ?(4 分) (3) 据材料三回答:哪些因素导致了“ 90 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6 分) 历史答案 1-5.CBABA 6--10 DCBDA 11 —15 ABDCB 16 -20AADDC 21.(1) 模式:小农经济 ( 自然经 济) 。(2 分) 特点:自给自足。 (2 分) (2) 变化:逐步解体。 (2 分) 方式:民族资本主义。 (2 分) 历程: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迎来民族 工业的“短暂春天” ,随着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得到较 快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民族资本萎缩;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6 分) (答 出三点即可) (3) 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 (2 分) 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2 分) 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 分) 22.(1) 事件:新航路开辟。 (2 分) 探险家:哥伦布。 (2 分) (2) 事件:两次工业革命。 (2 分) 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 进一步发展。 (4 分 ) 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4 分) (3) 因素: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条件;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 化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 经济全球化发展。 (6 分,答其中 2 点即可 )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 I 卷(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B 、牛耕在秦代逐渐普及全国 C、汉代出现了二牛抬杠的耦犁 D 、牛耕和铁铧犁在东汉推广到淮河流域 2.《汉书·食货志》中写道: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 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 .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D .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3.“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此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4.“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 代土地的何种经营方式 A. 自耕农经营 B. 田庄式经营 C. 租佃制经营 D. 官民合营 5.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 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 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田庄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6. “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 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 榜谕缘海军民, 有犯者许诸人首告, 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 ”(《明宣宗实录》 )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 B .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 C.明朝对私人海外贸易告发者予以重赏 D .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 7.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 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8. 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 ( 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 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 ) 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 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 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9.19 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 30%。而全部消费资 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 1873 年和 1893 年分别为 91.9%和 91.6%。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 .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 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 .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10.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 “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器拧拨了一下,当机 器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 ”该运动应该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1. 晚清重臣翁同龢在日记中描述著名买办徐润的花园时说: “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你认为这里 的“夷气”主要是指 A、陈设带有西洋风格 B、全部供外国富商居住 C、园中皆为木式家具 D、招聘欧洲建筑师施工 12. 分析图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 A 点高潮出现的原因是 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④“实 业救国”思想推动 ⑤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3.1956 年底,毛泽东说: “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 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 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 社会物资还不充足。 ”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B.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14.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 收工点着灯” 。这一变化缘自 A. 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 农村政权管理形式的改变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15.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 30 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 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 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 .加人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 .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16.16 世纪时,从英国到印度的最便捷的航线是 ( ) A、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控制区→印度 B、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 C、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17. 维基百科上说; “博尔顿和瓦特成为合伙人后, 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梦想成为现实 , 并在 1775 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 1769 年延长到 1799 年. ”这本质上体现了 A.经济利益驱动着工业革命 B .专利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 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 .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18.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 “18 世纪末叶 , 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 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19. 下图所示建筑享誉全球,其设计意图据史料记载是为了展示钢铁时代的辉煌,你认为这座建筑应建于何时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20. 对下侧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a 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 ②a 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③b 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的运用 ④b 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21.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 “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 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 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D.70 年代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混合经济” 22.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 202 节规定: “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 a)全国公路 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 d)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 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 (e)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建造海军舰只及其所需的 航空器;建造飞机⋯⋯”制定上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应对高居不下的失业率 B .改善公共交通的状况 C.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 D .适应扩军备战的需要 23.供给学派认为: “巨额的政府支出或减税不能直接增加总需求和总生产。如果政府用借债来为它增加支出或 补偿失去的税收来融通资金,⋯⋯但总支出和总收入却一点没有增加。同样,如果政府简单地用印钞票的办法 来使债券的增加部分货币化,那只会使物价上涨,但总生产却不会增加。 ”这个学派的观点 ①是在经济滞胀时期产生的 ②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③主张重点要改善生产条件 ④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A.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24.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曾提出这样的预见和论断:一旦在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 公有制,商品生产将会消失,从而与商品生产相联系的价值、价格、货币、市场等也同时消失。对于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苏俄政府的态度是 A.始终允许 B .始终不允许 C .从不允许到允许 D .从允许到不允许 25.1987 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 ,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 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 的改造”的措施是 A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26.关于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美国政府的解释是“为了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 。而美国舆论认为是 “美国对共产主义压力采取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美国为恢复其他国家健全的经济而作出的努力,仅仅是这种反 应的副产品。 ”对于以上说法,你的观点是 A.美国舆论是正确的 B .美国政府是正确的 C.双方其实是一致的 D .双方都是不全面的 27. 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德国边陲的亚琛举世瞩目。因为此时,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为欧洲作出特殊贡 献的人颁发“卡尔奖” 。2002 年“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了一个“理念” ,这个“理念”就是欧元。这主要是因 为 A.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欧元已完全成为广泛流通的世界货币 C.欧元的使用说明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D.欧元的使用使德国的地位得到加强 28. 这次美国金融海啸已由华尔街波及全球,令人不禁想起迄今为止最严重的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美国 历次金融危机反复说明,金融资本的趋利性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下会恶性发作。这对于我国当前完善市场经济 体制的意义在于 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B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D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9.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 ,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 一年后终于发现, “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并表示, “以后 10 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以上材料 说明 A. 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行动 B .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 .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30. “汇源”是人们熟知的品牌。 2004 年,法国达能集团联合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获取 了汇源 22%的股权; 2007 年,汇源成功在香港上市; 2008 年 9 月,汇源与可口可乐签下收购合约。 2009 年 3 月 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汇源的这一发展过程不能说明 A、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 B、政府在经济全球化中应适时发挥作用 C、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 II 卷(非选择题) 31.(14 分)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代开始,徽商就以江南为重点开展经营活动,入清后更为活跃。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 无所不包; 经营方式有独资、 商伙制、 合资三种; 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 ⋯⋯ 清乾隆时,安徽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 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 ” (1) 据材料一,概括徽商能够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贡献。 (4 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2) 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 20 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 原因。 (5 分) 材料三 20 世纪九十年代未, 华西村书记昊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 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 1999 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 2.9 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 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3) 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促使这些措施出现的国家政策有哪些?( 5 分) 32.(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 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 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 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计 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 概括指出材料二包含的基本思想。 (3) 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什么发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3. (14 分)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各国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 1492 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 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 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白海军《 2049 相信中国》 材料二 主导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国际性的。⋯⋯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中的新问题, 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结果是一场几乎给每一个社会都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全球范围 的崩溃⋯⋯ —— [ 美 ] 皮特· 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 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 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8 年修订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 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4 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避免“全球范围的崩溃” ,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体系 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2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为主题进行论证。 (8 分)(要 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50 字左右。 ) 高一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汉代时候,出现了二人抬杠的耦犁技术;到东汉时候,推广到珠江流域。分析选项, A、C、D正确, B 错在“秦 代”。此题是逆向选择题,故应选 B。 2.C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商鞅变法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制度,土地可以买卖,造成了土地兼并的情况,故选 C。A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赋税的问题; B 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D项错误,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并 不是在秦朝。 3.A 4.C 5.D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长期的中国古代社会中 , 官营手工业由于由政府直接经营 , 技术先进 , 原料上等 , 生产不计成本 , 所以产品精美 , 政府机构、外贸等均被其所垄断。这给其他手工业造成严重 影响 , 不利于其他手工业 , 尤其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应选 D。 6..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可知,海禁政策根 源是由于“倭寇” ,所以答案选 B。 7.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 国的“名片”是茶叶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和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 界领先。另外,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不能体现出来,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是和题意明显矛盾的。 8.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并不是以民族 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就是“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 占主导地位” 。 9.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此能够表明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国际分工体系只处于最末端的消费层次而生产加工能力低下,答案选 C,A D 两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B 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 10.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 朝封建制度。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教育、国防等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加速了清朝封建制度的崩溃。故 B 项符合题意。 11.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是指中 国近代的建筑吸收了西洋风格,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所以答案选 A, B C D 三项与题意含义不 符。 12.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中曲线信息显示 A 点处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取得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本家受“实业救国”思想推动积极参与创办现代企业,当然这一时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①③④三项说法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②⑤两项与题中时间特征 不符,答案选 D。13.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最好开私营工厂,同 地上的作对”可知,毛泽东认为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所以答案选 A。材料并没涉及 到俄国新经济政策的优劣问题,排除 B;1956 年底,中国已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所以排除 C;毛 泽东认为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是成双成对的,所以排除 D。 14.A 15.B 试题分析:按照题干的理论: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 越快” 。中国加人世贸组织,融人全球经济,参与的市场规模扩大,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故选 B;A、C、D不能体现市场的扩大。 16..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时注意时间“ 16 世纪” ,正是新航路刚开辟之时。依据所学可知, 苏伊士运河是 1869 年才通航,故 B 项错误;由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才 出现了新航路的开辟,故 A 项错误;英国到印度不需要经过太平洋,故 D 项错误。从英国到印度可沿达·伽马 开辟的航路即可,故应选 C。 17..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梦想成为现实,与其说是瓦特的蒸汽梦 想倒不如说是博尔顿的“发财”梦想,所以说,这本质上体现了经济利益驱动着工业革命。 18.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8 世纪末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原料、自然资源的需求量 大大增加,所以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19.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 材料不难发现,这个建筑是巴黎的一个铁塔,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有了钢铁工业,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期才能展示钢铁时代的辉煌,座建筑应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0.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信息中可以直接解读出 a 处对应的是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 处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所以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答案选 B。 21.C 注意理解“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是指当时作为社会主义 标签的“计划”经济和平等原则给了资本主义改革的灵感。二战后,西方各国福利制度逐 渐完善,在欧洲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和瑞典,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 制度。这些都是朝向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方向调整的体现。 22.A 为了缓和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立即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193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 国工业复兴法》 。“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指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容纳庞大的失业队伍,增加就业, 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故选 A。 23.B 试题分析:供给学派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滞胀的局面之下产生的,主张发展实体经济,而不是增加财政开 支,印刷钞票。因此①③正确,故选 B。②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大对经济的干预,扩大政府的开支;④项明 显错误。 24.C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加速战略”可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戈氏的改革 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 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故 A 项符合题意; B 是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 C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 D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26.A 解析 由材料“美国援助欧洲”可联系到马歇尔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方式达到政治控制之目的, 帮助西欧经济恢复不是其主观目的,所以美国政府不正确,美国舆论正确。故选 A项 27.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993 年欧盟成立, 1999 年欧元正式问世, 2002 年 1 月 1 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所以答案选 A。 28.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次美国金融海啸和迄今为止最严重的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都是因为没有处 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使金融资本的趋利性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下会恶性发作,所以,这对于我国当前完 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在于一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9.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一个美国家庭抵制 “中国制造” 近一年后终于发现, “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 并表示, “以后 10 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以上材料所反映本质问题是世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经 济全球化的确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30.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 源”说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在国际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所以 D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无法直接体现并且与题意主旨不符, 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含义但与题意要求不 符,故答案选 D。 材料解析答案: 31.(1) 原因:经营内容广泛;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2 分) 贡献:加速农产品商品化,促进江南市镇发展( 2 分) ( 2)特点:沿海沿江地域,轻工业领域( 2 分) 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3 分) ( 3)措施:经济结构转型;重视科技应用;拓宽融资渠道( 3 分) 政策:改革开放的深化;科教兴国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任答两点 2 分) 32. (1) 邓小平。改革开放。 (2) (2) 不能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的构想。 ( 4) (3) 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4 分)说 明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 分) 33. (1)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个整体;导致了欧洲社会出现 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分) 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2 分)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或答出三大支柱) ,使得世界经济体系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 分) (3)本题论证需关注三个角度: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损益差异” 。 观点: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 (1 分) 论证:至少选择两个时期展开论证;每个时期的论证 3 分(其中时期 1 分,国家与损益 2 分),共 6 分。 时期 国家与损益 新 航 路 开 辟 — — 第 一次工业革命 益 英: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 损 中:被侵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 原料产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益 英:逐渐衰弱。 损 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二战后初期 益 美:建立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损 英:失去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0 世纪七十年代以 来 益 中:主动融入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发展。 损 美: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结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需积极主动融入。 (1 分;若言之有理亦可) (若学生选择 3 个或 3 个以上时期 展开论证,可酌情加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8 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题) 1.《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休耕轮作 C. 精耕细作 D. 耒耜耕作 2.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 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铁犁牛耕 B. 重农抑商 C. 小农经济 D. 闭关锁国 3.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 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 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5.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 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A. 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 B. 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 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6.“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出 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7.官营手工业在我国手工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被私营手工业取代主导地位是在 A. 唐朝 B. 明朝 C. 元朝 D. 宋朝 8.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③“⋯⋯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9.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A. 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 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10.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550-1850 年)》指出 1550 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 ,到万历年间, 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 A. 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 C. 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 D. 拓宽了江南工业化地区农民收入渠道 11.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 到了 18 世纪, 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 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2.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 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 影响有 A. 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B. 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 C.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 D. 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13.《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 16 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 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14.1760 年,英国 5—10 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 1851 年达到十三个。 1851 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 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C. 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 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15.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 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 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 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16.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 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B. 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C. 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 D. 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17.洋务企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消除了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机 D .完全阻止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18.1865 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 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对其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政治体制变革 B. 引进传播启蒙思想 C. 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D. 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 19.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 1895 年到 1898 年的 4 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 厂矿共 62 家,资本总额 1 246.5 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 20 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 7 倍。这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 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 D. 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20.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11-1937 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 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 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21.20 世紀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 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 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B. 外来商品倾销冲击 C. 官僚资本剥削压迫 D.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22.民国时期, “自铁路四通, 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 故近城镇者习奢华, 而山泽则尚朴素, 风气固判然两截。 ”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 B. 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 C. 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D.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23.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 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 取消自由贸易 B. 允许利用外资 C. 建立集体农庄 D. 实施五年计划 24.学者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 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苏联斯大林模式 C. 美国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改革开放 2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26.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A.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 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 “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27.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讲中说:“漠不关心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乃是十分糟糕的道德表现;现 在我们还明白了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也是十分糟糕的。”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货币升值 ② 兴办公共工程 ③保护劳工权利 ④恢复农业生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8.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 足够的生存资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B.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C. 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 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9.二战后初期,英用著名经济学家庇占曾对英国国有化改革评论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而且必须存 在若干社会化的工业,但是这仅仅是资本主义大海中的小岛。”材料说明英国的国有化改革 A.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 提高了二战后英国的生产力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D. 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30.1971 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 100 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 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31.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 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 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32.下面是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说明我国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卫生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A.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 B.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 从农业国成为了工业国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3.1962 年同 1960 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 17 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 4. 7 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 A. 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B. 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 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 D. “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 34.下表为 1978— 2009 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A.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35.80 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 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 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36.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世界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阶段 : 从 1492 年到 1800 年 为全球化 1.0 版本 , 从 1800 年至 2000 年为全球化 2.0 版本 , 从 2000 年后进入全球化的 3.0 版本。 下列有关解读 不正确的是 A. 在 1.0 版本中国家力量起着主导作用 B. 在 2.0 版本中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 C. 在 2.0 版本中力量主要源于跨国企业 D. 在 3.0 版本中国家疆界意识逐渐淡化 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 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38.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 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39.有学者认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式 特点 模式 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 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 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属于模式 3 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欧洲联盟 D .东盟 40.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 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 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二、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20 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2 分)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 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 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亦可渐 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 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 设炼铁厂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4 分)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 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 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4 分)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 1927-1936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原因。 ( 4 分) 42.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8 分) 材料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 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 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 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 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 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 (1934 年 7 月 23 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与美国政府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 (4 分) 试题答案 1-10 CCDBB CBDCD 11-20 BBBCA ABCAA 21-30 BDBBD BBAAB 31-40 CBCDA DDBAA 41. (1)原因:实现国家自强;防止财富外流。 (4 分) (2)理解: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采用大机器生产) ,官员创办企业有利于打破重农抑商传统观念, 民用工业的资本投资、产品销售等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三取二,一个 2 分,共 4 分) (3)南京国民政府时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政策支持。 (4 分) 42. (1)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 分) (2)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 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4 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 填在下列表格内。 1.1920 年 9 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制,就是余粮制,居民要用连环保 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这些措施 A.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发展 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有利于战胜敌对势力的进攻 2.有学者把苏联某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模式归纳为: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 货币;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符合这一特征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3.1929~1933 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 2000 多人出国考察、 学习。这些措施 A.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 B.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4.1946 年后, 由于苏联政府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 农民不堪重税, 纷纷砍掉自家果树, 杀掉喂养的牛猪。 为减轻农民负担,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种植 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允许庄员拥有一定自留地 D.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5.1923~1928 年间,美国投机收益指数从 100 增到了 400,而工资指数仅从 100 增到 112。这一现象 A.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B.凸显了消费的不均衡性 C.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D.导致了失业人数的激增 6.1930 年,胡佛开始削减税收,并迅速扩大政府消费,进行大量政府投资。 1932 年,胡佛创建复兴银行公司, 政府通过该银行直接借款给公司和银行。这说明胡佛政府 A.开始尝试国家干预经济 B.完全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C.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D.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实践 7.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 ,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这 些抨击主要针对新政中的 A.整顿财政金融 B.实行美元贬值 C.规定工资工时 D.调节工业生产 8.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 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 ,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 ,池田内阁的《国 民经济倍增计划》 。这反映了日本 A.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限制私有企业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9.1982 年美国股票总值的 69%,掌握在 2.3 %的家庭手中; 1983 年美国 90%的家庭只占有全部股票的 10.7 %。 而 10%的家庭却占有全部股票的 89.3 %。这说明股票分散化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C.扩大了社会消费 D.没有改变企业的决定权 10.2018 年 6 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 9.9 %, 25 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 20.3 %;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 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在工作年龄段人群里真正在工作的只有 64%。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制度的推行 B.混合所有制的产生 C.金融危机的影响 D.国有化政策的推行 11.1981 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C.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 D.增加福利支出 12.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 1955 年 9 月 6 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 7 亩 2 分 3 厘 3 毫,折合 6 股 7 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3.有民谣唱到:挖粮队,真厉害,进了家门找布袋;翻了箱,倒了柜。粒粒粮食装起来;哪个敢吭一声气, 揪着脖子捆起来;先来一场大辩论,不服再游一回街。该民谣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革”十年动乱时期 14.1961 年,党的农村政策做了重大调整,如恢复了农民的自留地,允许农民从事家庭副业,解散了公共食堂, 取消了平均主义的供给制,缩小了社队规模,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小 队一级。这些政策 A.保护了农民个体经济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D.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5.据统计,到 1965 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 1957 年的 522.2 万人减少到 302 万人, 减少 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财政困难依然严峻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D.“八字方针”的推行 16.1978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 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 发放少量奖金。其目的是 A.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促进多种所有制发展 17.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 1984 年 11 月 18 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1986 年 11 月 14 日,邓小平将一张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来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霖先生。飞乐股票的发行表 明 A.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突破 D.企业所有制发生了质的变化 18.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 1992 年他们说: 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 A.设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图为 1948~1970 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B.市场经济原则的普遍认同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20.1950 年 5 月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提议“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 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并不受递减运价的影响。 ”这一声明 A.消除了法德间长期矛盾 B.标志着关税同盟的建成 C.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 D.使法德摆脱了美国控制 21.某区域合作组织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 ,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 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符合上述条件的组织是 A. B. C. D. 22.2018 年 11 月,亚太经合组织( 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各成员国在积极应对 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包括数字经济、多边贸易体制、亚太自贸区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作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 织的主要作用是 A.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B.推动成员国均衡发展 C.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 D.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23.1995 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认为:“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 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 ”当时推动这场“运动” 的主要因素是 A.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C.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4.2018 年 6 月 16 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银行理事会批准新一轮 3 个意向成员加入。成员总数增至 80 个。此次批准的 3 个意向成员分别是汤加、阿根廷和马达加斯加。亚投行的设立体现了 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5.据腾讯 2018 年 4 月 9 日消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表示,由于担心与社交媒体巨头 Facebook 分享的个人信息无法受到安全保障,他正退出 Facebook 。此前,花花公子站也于当地时间周二发布消 息,宣布退出 Facebook 。这反映了互联 A.对人们的生活没有积极意义 B.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C.以经营社交软件为主要内容 D.产生的消极影响应引起重视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 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从 15 世纪末开始,农村中的一些土地贵族就以暴力驱赶农民。大规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 耕地,使之成为牧场。他们仅雇佣少量、工资低微的农业工人放牧革群,使大部分农民失去生机。沦为流民。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恰恰正是这一具有英国特色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古老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无声无息中,居 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着转变。 ——钱昌明《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材料三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 为当时开始办的 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4)综合三则材料归纳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于各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股金份额的多少是根据每个会 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的,而会员国的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都是由美国实际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 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 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 17%投票权) 一票否决权。 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 85%赞成 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摘编自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材料二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表(单位: 10 亿美元)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外国银行持有的未偿付的对美 国的美元债权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摘编自郭吴新《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材料三 197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牙买加协定》 ,正式开始了牙买加体系时代⋯⋯特里芬难 题和货币危机的风险将从美国转移分散到日本和欧洲⋯⋯美元与黄金脱钩,黄金非货币化,美国彻底进入了有 恃无恐的高速印刷发行美元时代,至 2018 年已经接近 60 万亿美元。美元信用下降,逼迫人们开始把欧元(原 来的英镑、马克、法郎) 、日元等作为国际储备和交易货币⋯⋯在自私自利动机驱使下,拥有国际货币发行权的 国家很难遏制其印刷货币的内在冲动,牙买加体系下,这样的国家由一个变成了多个,更容易造成竞争性货币 贬值和国际货币危机。 ——张洁、温伯馨(关于“特里芬难题”和“美元危机”的思考)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 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 .周王 B .贵族 C .平民 D .奴隶 2.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③东汉精耕细作技术 得 到 提高 ④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2008 年 5 月,广东省南澳县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 。考古工作者从该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 文物。这些文物中不可能有 A .大量白银货币 B .粉彩开光花尊 C .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D .精美的棉布船帆 5.“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在这场 “商业革命” 中 A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D .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6.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 机户 ) ,计日受值”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是 A .私营手工业发达 B .官营手工业兴盛 C .雇佣关系出现 D .家庭手工业普及 7.乾隆时人说: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 消极影响是 A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自耕农数量减少 C .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 .土地兼并加剧 8 .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这里的“活动场 所”主要是指 A .资本 B .劳动力 C .世界市场 D .资源 9.16—18 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美洲社会的进步 B .美洲国家的独立 C .工业革命的扩展 D .欧洲的殖民扩张 10.下图是英国部分年份申请专利数变化图。它反映了英国这一时期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②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③重视专利保护 ④已取得“世界工厂”地位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1.1850 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 。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B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 .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12.19 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这一时期苗氏 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民国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13.1934 年,中国银行低于市场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 25 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 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 .外国资本的压制 B .封建主义的束缚 C .官僚资本的侵蚀 D .股票市场的紊乱 14.称谓的变化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 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民国之初的这种变化是由于 ①西方思想的影响 ②封建制度的结束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提倡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 。此 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 世纪中期 B .20 世纪初期 C .20 世纪中期 D .20 世纪后期 16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 当时令人们产生这种担忧的直接背景是 A .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30 年代大萧条的发生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D .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 17.2007 年 9 月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七次降息, 至 2008 年 4 月已降到 2.0 %,利率水平总计下降了 3.25 个百分点,同时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 .加强了经济的宏观调控 B .走上计划经济的轨道 C .通货膨胀,美元贬值 D .市场调节作用的丧失 18 . 1921 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 A .使农民失去土地 B .增加了农民负担 C.只照顾了国家利益 D .兼顾国家与农民利益 19.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②转变了经营方式 ③调整了分配方式 ④取消了粮食税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右图是某同学在上查阅资料时发现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营业 执 照 的一部分。依据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处于 A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 B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大跃进”运动时期 D.国有企业改制时期 2l .票证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外在表现之一。我国票 证 使 用最集中的时期是 20 世纪 A . 40—50 年代 B . 50—— 80 年代 C . 80—90 年代 D . 90 年代以后 22.百年“张裕” 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994 年 公司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 这直接得益于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23.在当今上海,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问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 A .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 .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D . 90 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24 . 以 下 标 志 代 表 不 同 的 国 际 组 织 , 中 国 没 有 参 加 的 是 25.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 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 .军事对抗升级 C .文化差异加大 D .贫富差距拉大 26.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清政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仿效西法”的运动,这场变革虽取得一时成 就,但主要由于“ ”,“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空格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A. 遗其体而求其用 B. 洋匠挟技居奇,惟利是图 C. 管理者“或且九九之数未谙,授以矿质而不能辨,叩以机括而不能名” D. 产品质次,太平年月无用,战争起时是废物 27. 1985 年 4 月 30 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纺织厂等 18 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 负责制试行单位。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A. 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B. 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C. 中央开发 14 个沿海城市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8. 1978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在 1962 年发表的一份讲话: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 大的盲目性⋯⋯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至 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 ”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 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B. 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C. 意在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D. 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29.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而其他语种的 翻译只占 3%到 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30.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 A.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 第Ⅱ卷 ( 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第 31 题 20 分,第 32 题 20 分, 共 40 分。 31.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 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 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 材料一中列宁 “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的政策是什么 ?与 “用冲动的办法相比” ,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6 分) 材料二 针对 30 年代大危机, 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复兴、 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预政策, 颁布了 《农 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 ,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2) 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节农业生产的 ?(4 分)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 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8 分) (4) 上述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 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4 分) 材料二 图一 1978 年安徽省小岗 图二 1983 年重庆开始 图三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 经济试点的报道 示意图 承包责任书 材料三 到 21 世纪初,在我国已有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 5%,社会主 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 99%。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8 分 ) 材料四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 (3) 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8 分) 国内生产总 值( 亿元 ) 城镇人口 ( 亿 ) 上用户总教 ( 万 ) 恩格尔系数 ( %) 1978 年 3624.1 1.7 57.5 2001 年 95933 4.56 6800 41 .9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B 2 . D 3 .C 4 . B 5 .B 6 .C 7 .A 8 .C 9 ..D 10 .C 11 .B 12.A 13 .C 14 .C 15 .B 16 .B 17 .A 18 .D 19 .C 20.B 21 .B 22.C 23 . D 24.C 25 . D26. A 27 . B 28 .A 29. C 30.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第 31 题 20 分,第 32 题 20 分,共 40 分。 31.(1) 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 (6 分) (2)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的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 分) (3)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8 分) (4) 启示:计划、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实事求是,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不断改革,开拓创新。 (2 分,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分。 ) 32.(1) 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4 分) (2)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 分) (3) 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8 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1.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图示的工具或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制和应 用的,其中开始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 A.耧车 B .曲辕犁 C .耦犁 D.翻车 2.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 手工业 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3. 据下表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A.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 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 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4.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 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B.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C.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5.15 世纪“欧洲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他们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B .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6.16 一 18 世纪, 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命名, 如:新西班牙、 新法兰西、 新奥尔良、 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 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D. 工业革命的进行 7.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 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 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B .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C.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8.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 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英国和中国 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 .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9.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是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 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B.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C.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D.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10. 清政府谕令 “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 发生在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战争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 11. 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这样说主要是 因为 A.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民族工业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12.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 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②③ 13.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 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两者十分不 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个时期改变组织的方式分别是 A.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 “松绑”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松绑”反映的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 条件是:①靠近港澳,华侨多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资源比较丰富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 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 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 风格反映了 A. 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 革命派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 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 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7. 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如《中外纪 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表明 A.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 B.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 C.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 D.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 18. 以下为 1927-1930 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A. 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及家庭稳定 B. 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 C. 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 D. 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19.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 , 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 , 发动了“人尽其职”的 “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20.1979 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 从 1983 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 1988 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 A. 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B.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D. 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 21.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 _____思想”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22.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 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 客观上反映了 A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23.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 又由于历史的原因, 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能说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 的是 A.推行“新经济体制” B.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C.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D.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24.1931 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 而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 他们各自羡慕对方 的原因是 A. 苏联工人的自由快乐,美国工人的民主平等 B. 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平等 25. 北京时间 2018 年 4 月 17 日,厄瓜多尔西北海岸发生里氏 7.5 级她震,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严重。可以为其 提供灾后重建贷款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太经合组织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起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 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 冷战秩序的建立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C.“新经济”的出现 D.“福利国家”政策 27.1957 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 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 全欧洲大陆国家”。这说明当时英国 A. 主张经济全球化 B. 力图遏制经互会的扩张 C. 抵制加入欧共体 D. 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28. 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各有不同,以下属于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的是 A.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B.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C.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D.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29.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了。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①交通工具的变革 ②通讯技术的创新 ③垄断组织的形成 ④“关贸总协定”的创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 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厂价不到 10 美元一双的运动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 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 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 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二、材料问答题(共计 40 分) 31. “20 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 20 年代的俄国, 一次是在 30 年代 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 70 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历了艰苦的探索。 1921 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 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 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到 20 世纪中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 而最终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 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二 1933 年 5 月 12 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 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 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和“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有哪些重大举措?( 8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 经济政策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6 分) (3)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6 分) 32.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 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 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二 某位学者认为,“全球化” ⋯⋯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 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犹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 M型”社会已经临,两 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 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1 世纪初,中国融入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行动。( 8 分) (3)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6 分)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 BCDAD 6-10 CBCBC 11-15 CADCD 16-20 BADBA 21-25 BCDCA 26-30 BCDAA 31. 答: (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4 分) 举措:①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 分) ( 2)措施:通过强力的行政手段减少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产品过剩问题。(可以摘抄材料中的具体措施, 3 分) 变化: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 3 分) ( 3)认识:①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 ③经济发展要善于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任意两点 6 分) 32. 答: (1)原因:科技进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或者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化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6 分) (2)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 6 分) 行动: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 分) (3)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或者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全球化既有促进又有阻碍作 用),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6 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本卷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我国古代, “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 “社”指土地之神, “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 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非常重视祭祀 B .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 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3.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 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这表明清政府( )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4.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 流入中国。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 ) A. 迪亚士 B . 达·伽马 C . 哥伦布 D . 麦哲伦 5. 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 17 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 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 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 和 “傲视全球” 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 A.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6.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 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7.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 A. 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B . 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C. 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 D . 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 8.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 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 ) A. 禁烟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9.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 A. A —B 段 B . D— E 段 C . C —D段 D . B —C段 10. 著名作家周立波 1957 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 “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 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 .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 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11.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 推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 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12.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这一“根本性突破”的表 现是( ) A.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 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13.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14. 1903 年 4 月 17 日《大公报》注: “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 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 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 .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 .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15. 1909 年初, 《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 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 A.电视 B .电影 C .报纸 D .广播 16. 20 世纪 30 年代,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 A.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 B .西式礼仪广为接受 C.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简单 D .民主共和的精神 17.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指出: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 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据此种衡量标 准,斯大林模式( ) A. 农业集体化能推动现代化 B. 只重视经济不利于现代化 C. 苏联已经实现全面现代化 D. 成就显著并未阻碍现代化 18.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 “战后世界经济的规划者决心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 义、贸易限制和货币不稳定, 力求恢复到 1914 年以前的贸易自由流动和通货稳定。 ”为了实现 “贸易自由流动” ,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 ) A. 签署了关贸总协定 B. 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 C. 成立了北美自贸区 D. 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19. 1987 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 “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主要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 B. 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D. 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20.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 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 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 ”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 A. 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B. 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C.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D. 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 21.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下列因素中,你认为影响 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国家性质 B . 综合国力 C . 国家利益 D . 国内外局势 22. 新时期,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 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方针调整的主要动因是( ) A. 中国睦邻政策的推行 B . 两极格局的解体 C. 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 D .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 )和欧洲复兴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 .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 .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24. 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 美苏冷战对峙 B . 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C. 两极格局瓦解 D . 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25.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美、日、中、俄以及欧盟五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 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B .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C. 联合斗争、利益一致 D . 平等互利、力量均衡 第 II 卷 本卷共 3 大题,第 26、27 题各 16 分,第 28 题 18 分,共 50 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16 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1500 年前后, 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欧洲的 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象牙,美洲 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 ——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简图 材料三: 1929—1933 年美国社会状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 “1500 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概括该事件对世界市场 的影响?( 4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 1879—1900 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使生产组 织形式出现了什么变化?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6 分) (3)据材料三,美国社会出现了什么经济现象?美国新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的特点是什么?其对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6 分) 27.(16 分)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 ( 联 )1913 —1925 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1913 年 1921 年 1923 年 1925 年 材料二: 1933 年 5 月, 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 , 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 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 , 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 中 , 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 , 便与政府签 订合同 , 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 2008 年 8 月《大生》 材料三: 1950 —1984 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 [ 美 ]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反映了苏俄 ( 联 ) 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 ?(6 分) (2) 根据材料二 , 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 , 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4 分) (3) 根据材料三 , 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 同趋势的原因。 (6 分) 28. (18 分)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 ( 万公顷 ) 9 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 ( 亿普特 ) 39.79 22.13 35.55 44.24 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二: 1952~1956 年 我国所有制结 构变动表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鸦片战争后,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 分) (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 的影响。( 6 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4 分) 类型 1952 年 1956 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 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 9% 不足 1% 个体经济 71.8% 7.1% 高一历史试卷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 1. 【答案】 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把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作为国家的象 征,可知体现的是国家与农业的关系,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 C 项错误;小农经济 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体现,故 D项错误。 2. 【答案】 A 【解析】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 3.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 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 令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 D项正确。 4.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题目中问的是谁开辟了亚洲和 美洲之间的联系,迪亚士到达了非洲南端,没有到达亚洲,所以 A 不正确。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只是联系了欧 洲和亚洲,没有联系美洲和亚洲,所以 B 不正确。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建立了美洲与欧洲的联系,所以 C 不正 确。麦哲伦环球航行,途径欧洲、美洲、亚洲,所以他建立了亚洲和美洲的联系,故选 D。 5. 【答案】 C 【解析】题干关键词之一是“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这一历史转变是指英国社会制度 的转变,英国最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后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 为了最发达的工业国,这才有了傲视全球的基础。 C项符合题意。 6. 【答案】 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等,科学 进步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故 A 项正确;轻工业的地 位下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产业结构,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电子工业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属于新能源的运用,不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故 D项错误。 7. 【答案】 A 【解析】洋务运动本身是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开展的自救运动,结果客观上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 A 项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一直存在,且并未有效抵制, 故 B 项错误;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措施之一,并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洋务运动最终以 失败告终,并没有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故 D项错误。 8. 【答案】 B 【解析】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是洋务运动,其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安庆内军 械所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9. 【答案】 B 【解析】 A—B 段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兴起,呈现上升趋势,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 E 段中 1927— 1937 年即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应该呈现上升趋势,故 B项错误,符合题意; C—D段反映出 民族工业 19 世纪末的初步发展,以及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 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C段 反映出民族工业 19 世纪 80 年代前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中“ 1957 年”“同工同酬的满意工分”可知应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11.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况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为改 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 12. 【答案】 A 【解析】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思想上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然坚持的 是计划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进入 90 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上日程,明 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根本性突破”。 13.【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因为要长时间站立使用 机器,小脚难以适应生产的需要。要想在工厂做工,就必须改变缠足陋习。体现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 习俗的变革。故 A 正确。 14.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看 , 上海居民看待外国事物都是好的 , 全盘否定本国的事物 ; 无论好坏皆模仿国外 , 说明了当时上海居民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C 项符合题意。 A、B、 D三项皆与题干材料不符。 15. 【答案】 B 【解析】由 1909 年可排除 A、D 两项,由“亲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可确定该媒体为电影。 所以选 B 16.【答案】 A 【解析】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 表面上反映出西式礼仪被广为接受,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平等意识的增长和社交风气的日渐开通,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 C项无法推测出;民主共和的精神与题意无关,故 D项错误。 17.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损害农民利益,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利于现代化,故 B 选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方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 A 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片面发展重工 业,没有实现全面现代化,故 C选项错误;从惠及百姓和可持续性的角度看,不能说斯大林模式成就显著,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18.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贸易限制和货币不稳定”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资本主义国家签署了关贸总协定,故 A选项正确;亚 太经合组织成立于 1989 年,不是二战后初期,故 B选项错误;北美自贸区成立于 1992 年,也不是二战后初期, 故 C选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 年,故 D选项错误。故选 A。 19.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强调的是破除经济管理中的制度,可知主要是改革计划经济, 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以经济改革为突破口,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排除 A。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强调的是破除经济管理中的制度——计划经济,可知 在当时是必要,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20.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 挑战与新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故 C 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是 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故 D选项错误。故选 C。 21. 【答案】 C 【解析】以万隆会议为例,这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会议能够圆满成功的原因在于 共同的利益相同,故选 C。 22.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随之国家的外交方针也逐步调整。所以答案选 C。 23. 【答案】 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对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答案选 B。 具有军事性质的是北约,故 A 错误; C不符合杜鲁门主义,故错误;美国与受援国当时没有矛盾,故 D错误。 24. 【答案】 A 【解析】“柏林墙”“三八线”“北约”“经互会”都是美国和苏联对峙的表现,故选 A 项。 25. 【答案】 A 【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表现为五大政治力量的 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故选 A。 26. (16 分) (1) 事件:新航路开辟;( 2 分)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 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 分) 出现了垄断组织。( 2 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分) (3)经济危机( 2 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 分)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分) 27.(16 分) (1)变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 分)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自己的剩余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 分)受到农民的欢迎,有利于工 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 2 分) (2)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2 分)目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 经济秩序。( 2 分) (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2 分) 原因:中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分)苏联─ ─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分) 28. 【答案】( 1)表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 分) 原因:外国的入侵(或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2 分) (2)变化:由私有制为主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2 分)因素:三大改造的完成。( 2 分)影响:社会主 义制度基本建立。( 2 分) (3)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分) 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 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本卷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 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3. 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 A. 翻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耧车 4.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 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强化 B.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 社会政局动荡 D. “百家争鸣”的出现 5.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 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记载:“徽州风俗以商 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 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6.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7.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 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B. 规模大,分工极细 C. 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 D. 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8. 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 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由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以推知 A.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 清朝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 D. 政府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 9. “1487 年,探险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因为这一年⋯⋯大风连续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当风变 小时,他们早已不知不觉绕过了海角。他在印度洋的莫塞尔贝登陆⋯⋯”材料中的“他”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10.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 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 经济贸易取代了殖民战争 11. 下表为美国在三个不同时间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比重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时间 1790 年 1820 年 1870 年 城市数(个) 6 61 663 城市人口比重 3.35% 7.2% 25% A. 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 B. 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 C.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 12. 据记载, 19 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 18、19 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 律师和医生 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 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B. 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D. 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13. 19 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14. 李鸿章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 这一思想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办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创办福州船政局 15. 1915 年华侨商人在北京创办了双合盛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B. 戊戌变法时期的民族工业 C. 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 D. 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 16. 《竹枝词 ?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种情况表明 A. 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 B. 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 C. 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 D. 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 17.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A.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 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18. 下图中工业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大跃进”运动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 下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 它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 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 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20. 1979 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 1979 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 年增长 49%,卖给国家粮食 4450 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 因是 A. 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调整生产关系 D. 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22. 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B. 天津等 14 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C.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 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23.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 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 19.2%, 农业、林业和水利占 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 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 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24.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造成 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工厂制度的诞生 B. 改良蒸汽机的普遍运用 C. 社会立法的改进 D. 君主立宪制度的最终确立 25. 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 75%,而 日用消费品占 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6.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 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7.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 式 特点 模 式 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 式 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 式 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 1 的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上海合作组织 28. 20 世纪 90 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向世界某机构申请长期贷款, 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 山西扶贫、 秦巴山扶贫等项目。此机构应该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亚太经合组织 29. 跨国公司的罪状很多:侵犯劳工权利、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影响力超 越国家之上等等。接下来受到攻击的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 组织,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的“奴仆”。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抵制作用 C. 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 D. 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30.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联邦税收显示,曾经支付了占联邦税收总数 30%的公司,现在只贡献 了 12%。这种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整个工业化世界都可以看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 是 A.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B. 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 C.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 受新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 II 卷 本卷共两大题,共计 40 分。第 31 题 24 分,第 32 题 16 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3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 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 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 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 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 1878 年 12 月 14 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 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 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 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 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 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 界经济。到 1900 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 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 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 及军事能力而在 19 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 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 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 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 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 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 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 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 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 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第Ⅰ卷 本卷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 B 2.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 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 D 3. 据史书记载, “评进之则箭下, 入土也深; 退之则箭上, 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 这一农具指的是 A. 翻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耧车 【答案】 B 4.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 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强化 B.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 社会政局动荡 D. “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 B 5.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 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记载:“徽州风俗以商 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 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 D 6.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 D 7.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 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B. 规模大,分工极细 C. 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 D. 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答案】 B 8. 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 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由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以推知 A.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 清朝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 D. 政府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 【答案】 D 9. “1487 年,探险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为这一年⋯⋯大风连续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当 风变小时,他们早已不知不觉绕过了海角。他在印度洋的莫塞尔贝登陆⋯⋯”材料中的“他” 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 A 10.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 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 经济贸易取代了殖民战争 【答案】 B 11. 下表为美国在三个不同时间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比重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时间 1790 年 1820年 1870 年 城市数 (个) 6 61 663 城市人口 比重 3.35% 7.2% 25% A. 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 B. 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 C.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 【答案】 C 12. 据记载, 19 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 18、19 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 律师和医生 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 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B. 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D. 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答案】 B 13. 19 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市场 繁荣 【答案】 A 14. 李鸿章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 这一思想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办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创办福州船政局 【答案】 B 15. 1915 年华侨商人在北京创办了双合盛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B. 戊戌变法时期的民族工业 C. 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 D. 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 【答案】 C 16. 《竹枝词 ?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种情况表明 A. 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 B. 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 C. 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 D. 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 【答案】 B 17.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A.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 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 B 18. 下图中工业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大跃进”运动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 A 19. 下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 上面有 “社社亩产万斤粮, 人人共庆丰收年” 等标语, 它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 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 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答案】 D 20. 1979 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 1979 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 年增长 49%,卖给国家粮食 4450 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 A. 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21.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调整生产关系 D. 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答案】 B 22. 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B. 天津等 14 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C.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 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答案】 C 18.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 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 19.2%, 农业、林业和水利占 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 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 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 C 24.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造 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工厂制度的诞生 B. 改良蒸汽机的普遍运用 C. 社会立法的改进 D. 君主立宪制度的最终确立 【答案】 B 25. 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 75%, 而日用消费品占 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答案】 B 26. 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 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 从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 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 D 27.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 特点 式 模 式 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 式 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 式 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 1 的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 A 28. 20 世纪 90 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向世界某机构申请长期贷款, 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 山西扶贫、 秦巴山扶贫等项目。此机构应该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C 29. 跨国公司的罪状很多:侵犯劳工权利、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影响力超 越国家之上等等。接下来受到攻击的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 组织,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的“奴仆”。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抵制作用 C. 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 D. 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 D 30.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联邦税收显示,曾经支付了占联邦税收总数 30%的公司,现在只贡献 了 12%。这种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整个工业化世界都可以看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 是 A.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B. 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 C.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 受新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C 第 II 卷 本卷共两大题,共计 40 分。第 31 题 24 分,第 32 题 16 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3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 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 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 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 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 1878 年 12 月 14 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 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 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 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 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 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答案】( 1)史实: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官府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松弛。 变化:经济功能(或手工业和商业功能)显著加强。 (2)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服成为时尚。 原因: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 最早受到西方的冲击; 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 (民 族工业的兴起),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处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 影响。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 界经济。到 1900 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 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 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 及军事能力而在 19 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 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 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 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 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 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 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 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 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 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 (2)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 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原因: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两极格局的形成。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 1. 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 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A. 男性与女性均成为重要受祭对象 B. 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 C. 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 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 2.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投士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 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 A.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B. 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士 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3. 《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推行重农抑商 B. 商业意识增强 C. 社会转型加快 D. 经济管理规范 4. 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 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 :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都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 大成。”这说明当时 A. 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 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C. 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D. 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 5. 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均发现有“射雀 ( 通 “爵” ) 射猴 ( 通“侯” ) ”画像。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一块面像石上,树下两人持弓仰射,树上共 计有 20 多只雀与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代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气 B. 麻雀与猴类对小农经济破坏最大 C. 汉代的仕途开阔选官向下层开放 D. 黄河下游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重心 6.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消类专卖等一系列重大财经政策;继任者汉昭帝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 这一政策调整 A. 节约了民众生活成本 B. 阻碍了手工业发展 C. 弱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 加剧了土地的兼非 7. 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门下省谏官左拾遗,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这反映出,当时 A. 君主权威日益加强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C. 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 世族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8. 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 出处 (943 年,张易 ) 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事亦赖以济。 《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 南宋通判 ) 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 《四库全书·后村 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A. 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 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 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 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9. 北宋天圣元年 (1023 年 ),设置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时间计算分界发行,每三年为一界, 界满则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发行限额每界是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北宋的这一做法 A. 制约了交子的使用范围 B. 加强了宋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C. 造成了货币制度的混乱 D. 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 10. 汉唐时期,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北宋以后则摒弃外 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11. 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 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 A.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制度 B.有效解快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C. 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 D. 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金 12. 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 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 康熙五十六年 (1717 年) ,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 : “九卿 奏折,联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A. 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C. 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D. 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14.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 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 A. 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 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C. 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15. 为了将贸易扩展到整个中国,英国于 1793 年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清政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乾隆曾 连颁数旨,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不仅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而且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做 好接待工作,向使团提供丰富的免费食物供应。清政府的这些举动意在 A. 营造万邦来贺的盛世景象 B. 践行平等尊重的交往规则 C. 宣示国力以威慑夷狄之邦 D. 开放海禁以改变保守形象 16. 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 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 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解体 B. 中西贸易发展 C. 经济结构变迁 D. 社会动荡加剧 17.1904 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 分会发展到 800 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 A. 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B.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18.1912 年 5 月,袁世凯命下令工商部 : “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 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 1921 年, 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 40 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是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积极应对 B. 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极大促进实业救国热潮的产生 D.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潮流 19.1935 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 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 1937 年,工农民主政府 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 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 C. 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20. 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 的观众,是农村的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主张意在 A. 激发沦陷区的民族意识 B. 以文化宜传增强抗战力量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21. 宋子文于 1945 年建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资产主要来自于接受敌伪产业,后来靠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 低价收购原料和免于政府收购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国民政府执行自由宽松的金融贸易政策 B. 日资企业退出给民营工业腾出经营空间 C. 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 D. 民族工业萎缩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 22.1949 年 1 月 15 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 一野战军” ,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 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 中央军委的这项决定 A. 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 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C. 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D. 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23. 基于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在外交上享有高度自治权 C. 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 D. 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24.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 : “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 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当的理性。”西塞罗意在强调制定法律必须 A. 注重保护自然 B. 履行正当的程序 C. 维护人民利益 D.体现公平与正义 25.18 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麦尔维尔说 : “倘若 某些在职者的观点与君上意见有别,君主虽未必就责成他们 放弃;可若是君上发现其他臣仆能使政府顺利运行,⋯⋯他必然有权任命和使用之,”这反映出当时的英 国国王 A. 政治权力缺乏必要的限制 B. 仍能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成为内阁事实上的组织者 D.拥有左右政局的实际力量 26. 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 : 合众国应保障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免受入侵,并应根据州议会或州行政 长官的请求平定内乱。这规定 A. 保障了各州的平等权利 B.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 确保了各州的主权独立 D.避免了君主制度的复辟 27. 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分析人和批判大师,他的思想不仅赢得了大批追随者,甚至也获得了他 的敌人的尊重。这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 A. 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B. 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理论指导 C.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形成了内容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28.1881 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 1882 年,经 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 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当时德国 A.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D.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29. 下表为《 1850-1900 年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表》 ( 单位 : 百万吨 ) 据此可知,当时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 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 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 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 年 420.1 327.0 129.4 663.3 A.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B. 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C. 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D.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30. 下表俄 ( 联 ) 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 代表大会 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家庭识字 八大 (1919) 23.9 24.9 37.0 14.1 九大 (1920) 9.4 23.4 32.1 10.6 十大 (1921) 7.7 23.3 48.4 7.4 十一大 (1922) 8.6 21.0 0 11.2 十二大 (1923) 未统计 29.4 49.7 未统计 十三大 (1924) 6.6 17.9 66.8 8.8 表 2 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 ( 俄 ) 联 A. 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 B. 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 C. 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 D.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31.1964 年 6 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 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A. 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B. 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C. 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D.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32.1982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157 个决议,美国只有 24 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 19 个决议案,惟有美国投了 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 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 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综合题 (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33.(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 自 19 世纪 60 年代始,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 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炮、弹药。这一 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徕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还 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摘编自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18 世纪英国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为英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 随着飞梭的使用, 棉纺织业纺与织两大部门间的平衡被打破。经过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纺纱部门机械化技术革新已基 本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蒸汽力取代水力作为机械动力,生产要素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蒸汽鼓风设 备的发展完善了焦炭冶铁法,使英国的冶铁业出现了新的飞跃。铁路运输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工业革命的 深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到 19 世纪 40 年代,机器制造业开始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15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的不同时代背景。 (10 分) 34.(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 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 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 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 ( 元 ) 仁 宗皇常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 : “科举制度曾经是联 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 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12 分 ) 35.(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乾隆十八年 (1753 年)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征收的“区 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 1757 年,乾隆帝 將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 (1843 年) ,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商通章程 : 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 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粵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 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 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不同。 (7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差异的原因。 (8 分) 答案 1-10 :CCBBC ACDDA 11-20 : ADADA CBDDB 21-30 :CBDDB BDAAD 31-32 :AC 二、综合题 ( 共 3 小题,共 52 分) 33.(1) 特点 : 以挽救统治危机为目的;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政府起主导作用; 吸引民间资本参加; 先军用后民用; 涉及领域广;主要是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 中体西用或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 任答四点, 8 分) 影响 :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瓦解 了自然经济;未能推动政治变革,未能真正达到富国强兵。 ( 两点 4 分,三点 7 分) (2) 时代背景 : 英国 :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殖民扩张,确立海上霸权;海外市场的扩大,推动技术革新;自然科学 的进步和原有手工业技术的积累。 (6 分,任答 3 点即可 ) 。 中国 : 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农民起义,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西学东渐,传 统思想受到冲击。 ( 任答两点 4 分) 34. 积极作用 : 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 和民族团结;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 有助于廉政建设;维护儒家学说,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 (12 分) 35.(1) 不同 : 乾隆年间 :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道光年间 : 被迫五口通商 (1 分 ) 乾隆年间 : 自主定税;道光年间 : 协定税率 (3 分) 乾隆 : 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道光 : 废除杂项征额,进出口税率大幅下降。 (3 分 ) (2) 原因 : 乾隆年间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押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传统朝贡贸易体系及 “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道光年间 :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海关意识与外交观念。 (8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