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6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课件】(62张)
专题十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 经济格局的演变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 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高频命题点二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高频命题点 三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高频命题点四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 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 化,推动着整体世界的迅速发展。 线索一: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 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 运动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 超多强”的局面出现,多极化趋势加强。 线索二: 经济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历史概念 区别 联系 雅尔 塔体系 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两极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继建立和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冷战” 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切非军事的敌对方式 (2019江苏押题预测卷)下面是西方媒体有关“冷战”的漫画,漫画中分别描 绘了“苏联眼中的美国”(左图)与“美国眼中的苏联”(右图)。这两幅漫画 表明 ( A ) A.战略猜忌加剧国际局势动荡 B.美苏争夺的焦点在西欧和中国 C.媒体舆论体现双方国家利益 D.妖魔化对手是冷战主体方式 答案 A 由漫画信息看出,苏联认为美国正在极力拉拢其他国家,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美国认为苏联正在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基于这样的战略猜忌,双方开始争夺势力范围,从而加剧国际局势的动荡,A项正确;材料并未单独指出美苏争夺的焦点在西欧和中国,B项错误;媒体舆论以相对客观中立的视角分析了两国的心态,并未体现双方的国家利益,C项错误;材料客观地体现了美苏对对方的猜忌,不是妖魔化对手,D项错误。 高频命题点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1. (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1961年4月,赫鲁晓夫说:“我们确信美国人绝不会 容忍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 …… 在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的威胁继续 存在的情况下 …… 我们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古巴 …… 成为其他拉美国 家的一个现实榜样。”苏联为此所采取的措施 ( C ) A.加速了拉美国家的联合 B.缓和了美苏间的矛盾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 C 题干“1961年”“卡斯特罗政权”“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 的威胁”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支持古巴对抗美国,加剧了 美苏矛盾和世界局势的紧张,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成为其他拉美国家 的一个现实榜样”表明古巴的社会制度不同于其他拉美国家,A项错误;“卡 斯特罗政权”表明古巴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D项错误。 2. 1972 年 , 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 , 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 导弹发射器 , 导弹拥有数量限制为美国 1 710 枚 , 苏联 2 358 枚。这一协议 ( D ) A. 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B.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 C.说明苏联综合国力超越美国 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时,美苏两国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 议,这种限制军备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故选D项。材料信 息无法说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美苏之间的协议与冲击两极 格局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两极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核心,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 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 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 体现矛盾 :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 同一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 盾 , 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 对峙地区 :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 ; 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 界地区。 2.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世界 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 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 善,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 紧张动荡。 (2)积极影响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 崛起。 1. (2013江苏单科,20,3分)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 料。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 A 题中地图显示,为了争夺欧洲,称霸世界,美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导致欧洲出现了以冷战为特征的对峙与分裂——柏林危机、德国分裂,A项 正确。热战与冷战相对,专指直接的战争行为、武装干涉,如朝鲜战争、越南 战争,该地图中没有蕴含“局部热战”的信息,B项错误;华约成立于1955年, 德国统一于1990年,与地图反映的时段(1945—1949年)不符,C、D两项错误。 2. (2016江苏单科,23,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 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 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 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 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 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 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 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 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 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 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 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 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分)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 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4分) 答案 (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 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 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 “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 协”“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 的首位”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双方实力状况等方 面分析。(2)依据材料二中“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对苏联进 行包围”“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等关键信息概括。(3)第一小问从 美苏关系的发展趋势、对彼此的认识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形成凯南“长电 报”中的认识的依据从苏联传统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总结,形成诺维科夫报告 中的认识的依据从美国的社会性质方面分析归纳。 1. (2019江苏南京、盐城5月)某宣言指出,鉴于这种越来越令人不安的情况 … … 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 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导致了国际社会详细制定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 经济关系的政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要使目前的经济 秩序永久保持下去的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只是给予微不足道的注意。 该宣言主张 ( C ) A.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B. 推翻殖民霸权主义 C.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D.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高频命题点二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答案 C 材料“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要使目前的经济 秩序永久保持下去的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只是给予微不足道的注意” 表明该宣言主张建立新的国际秩序,C项正确。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和世界贸 易组织,与“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 决心”不符,A、D两项错误;殖民霸权主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 2. (2019江苏南通1月)1991年12月9日至10日,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荷兰举行 会议,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 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此时,欧 洲一体化( D ) A.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两国走向和解 B.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 C.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D.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 D 材料“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 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 望”表明欧洲一体化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D项正确。A项是195 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后的现象,排除;B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排除;世 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C项错误。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 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②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 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③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 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的趋势不 可逆转 ④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 挑战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 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呈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 全面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 (1) 含义 : 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都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 际政治影响力 ; 构成多极化中的“极”的载体既有国家 , 也有集团 , 在一定意 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2) 原因 :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 表现 : 当今国际政治关系存在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 中心。 (4) 现状 : 迄今为止 , 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 , 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 (5) 意义 :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 有利于世界的和 平与安全;有利于大国关系的缓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 (2018江苏单科,19,3分)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 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 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 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D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 D 材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末,西欧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及 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而同期的美国比重则相对下降,这说 明西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 体系建立于1944年,A项错误;该时期主导世界格局的是美苏两国,B项错误;西欧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其与美国的竞争,加深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C项错误。 2. (2015江苏单科,20,3分)“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 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 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C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答案 C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项属 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指世界新 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确;D项中“消除 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3. (2014江苏单科,19,3分)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 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 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 A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故不存在诸强争霸的世 界政治格局,B错;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而非单极格局,C错;“美国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格局不是“实力相当大国并存”,D 错。故A正确。 1. (2019江苏海安期中)战后货币体制的解体并没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各国 货币并没有因为失去与美元的可兑换性而崩溃,全世界都学会了依靠国际协 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这主要强调了 ( A ) A.国际金融协调意识与能力的加强 B.各国反对美国独掌世界金融体系 C.国家干预无法规避全球金融风险 D.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巨大缺陷 高频命题点三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答案 A 题干“依靠国际协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表明布 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通过金融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进行调整,实现货 币稳定,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各国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反对,且根据题干可知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B项错误;“全世界都学会了依靠 国际协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表明国家干预可以规避全球金 融风险,C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D项错误。 2. (2019江苏如皋质量调研二)2017年某国际组织在汉堡启动一项面向发展中 国家女性企业家的贷款项目,该组织的负责人说:这一涉及几十亿资金的项 目,不仅能够在未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还将促进男女平等。材料中 该组织的宗旨之一是 ( A ) A.提供技术援助 B.减少贸易壁垒 C.稳定国际汇率 D.调解贸易纠纷 答案 A 题干“向发展中国家女性企业家的贷款项目”“在未来成为经 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还将促进男女平等”反映了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提 供资金与技术上的援助,A项正确;B、D两项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排除;C 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排除。 1.综合认识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该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包括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 (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 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3)美国倡导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和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是战后世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 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步骤。 (4)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 ,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 和支配地位。 2.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比较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成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空前膨 胀 建立方式 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暴力方式) 多边协商和组织协调(和平方式) 力量中心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运行机制 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贸易保护主 义盛行 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 突,应对危机 1. (2012江苏单科,18,3分)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 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 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 林体系( C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题干中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用途,说明了美国的主导地位,它强 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因此②④ 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 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①③说法错误。 2. (2009江苏单科,24,8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 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 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 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 机制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6分) (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2分) 答案 (1)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 国。 汇率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 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解析 本题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切入点,设问比较简单,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直 接作答。 (2019江苏苏州1月)它“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专门的组织 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 济体。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符合此特 征的是 ( ) 高频命题点四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 C 亚太经合组织采取非强制性措施,加强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与材料“成员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相符, C项正确。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 安排,A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自由贸易 区,三国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并不适用非成员经济体,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 织是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但它是政府间国际组织,排除D项。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方面,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 (3)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掀起了新 的高潮,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 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集团。 2.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 着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2)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和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经济 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 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地区化,并由地区化所带动。 (3)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1. (2019江苏单科,20,3分)“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 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 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 A 本题以文化重塑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考 查学生全面准确解读历史信息、运用判断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 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材料表明,全球化带动本土文化重塑,促使人们寻找自身的传统和价值,以增强应对能力,其意在强调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故A项正确。 2. (2018江苏单科,20,3分)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 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 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 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 A )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 A 材料既指出了全球化对世界进步的推动作用,也涉及全球化对某 些国家的不公正之处,说明该学者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故A项正确。材 料能够体现对反全球化思潮的批评及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但均不全面,B、C 两项排除;材料只是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D 项错误。 3. (2017江苏单科,19,3分)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 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 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 B )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 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 略为‘全球化’”,表明人们认为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B项正确。 材料表明,人们没有明确区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而非理 解逻辑混乱,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1. 1962年5月15日,戴高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如果欧洲不包括 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的德国以及意大利人的意大利,我不相信这个欧洲还能 有什么存在的现实性。 …… 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 有别的欧洲。”由此可见,戴高乐 ( ) ①坚持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观 ②不满马歇尔计划对法国控制 ③反对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④表达对欧洲联合的强烈愿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料内容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不 可能有别的欧洲,可知其坚持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观,故①正确;马歇尔计划 只存在于二战后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在1951年左右就已经结束,与本题时间不 符,故②错误;其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不可能有别的欧洲就是在反对美 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故③正确;欧洲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欧洲,既强 调不受制于美苏,又强调欧洲联合,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变化如下表所示。这些变化表 明 ( D ) (1)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 (2)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各区域集团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经济矛盾越来越以政治、种族矛 盾的形式表现出来 A.各国经济失去了独立的意义 B.国际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 C.经济全球化排斥经济区域集团化 D.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化并存 答案 D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其本身也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 主义抬头,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经济矛盾以政治、种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 来,这些变化是各国维护本国民族利益的表现;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伴 随着民族化,故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并不会使各国经济失去独立的意义,故 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大,故B项错误。经济全球 化并不会排斥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