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2013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 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 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 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 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 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 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 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 执著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 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 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 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 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 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 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 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 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 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 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 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 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 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 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美文》2002 年第 10 期,有删改 ) 1.文章第①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2.文章第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4 分) 3.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4 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 分) (1)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 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2 分) (2)第⑨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 的真谛”是什么?(3 分) 【答案】 1.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 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2.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 千锤百炼的结果。 3.写诗作文,赞颂荷处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 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4.(1)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 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 (2)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 持生命的伟力。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第一节手法的判断,主要从以下几句话中入手:“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 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 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 的小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 从这两句话里可以看出,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荷花在恶劣环 境中的顽强抗争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散文中常见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的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作用的分析也不太难,一般的,都是为了突出文章 主要表现对象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2. 试题分析:文章的 1-2 节主要是为了表现荷与干旱的抗争,这样的描写还不足以表现出荷的 顽强抗争的特性,4-6 节的描写正是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更全面地展现荷的这一特点,使荷 的形象更丰满,精神更突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句段作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题目中有答题方向的暗示:联系上下文,上文第 2 节中,很清楚地提到了荷的 精神,第 7 节也提到了荷受到的千锤百炼。这些都能提醒学生分析出答案 3. 试题分析:从第 8 节结尾处可以看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写古代文人们以诗文来赞美荷, 在心灵深处种植一株不朽的荷。那么,很显然,古代的种荷方式就是就是赋诗,作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点评:本题变相考查了学生概括的能力,问得很巧,表面上问种植荷的方式,实际上考查了 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4. 试题分析:(1)这是一道句子含义理解题,理解句子含义主要看这个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 征、比喻含义的部分,有指代意思的部分和有弦外之音的部分,把这些部分的内涵分析出来 就行了。本句中“君子的襟怀”“红尘中的心扉”都是具有特定内涵的部分,君子的襟怀: 纯洁高尚的品格;红尘中的心扉:被功名利禄蒙蔽的心灵,把这些内容带进句子整理即可; (2)从前文看,荷经受了干旱、风雨冰雪的洗礼,但是她却从未失去自己的君子襟怀,因 此,这种精神才最让作者感动,这也是作者最深的人生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难度很大,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 力,尤其是第 2 个小题,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偏差,如,答成“荷的抗争精神”等等。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 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量身打造”的概念——“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 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 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 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 品的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 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 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莫言 自己说,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 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 鸣力。一 部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 响力。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 之上。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 时,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 习中国文化的 热潮。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 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 照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 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 宇航员送上太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一些媒体还把此 次新闻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 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 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钟声)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 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 影响力。 B. 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 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 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 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 性。 B .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 台之上。 C. 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 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D. 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 地位。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A.“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的授奖评语是国际舆论对莫言的作品 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B.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 的。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 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D. 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 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案】 5.A 6.D 7.C 【解析】 5. 试题分析:原文是“越是……就越是会具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点评:从设错的角度看,文章的表述语设错选项的差别很小,仔细体会,有一个程度和表述 范围的差异。学生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不难看出错误所在。 6. 试题分析:原文是: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重点语句的能力 点评:学生在做这类理解句子含义的选择题时,一般的方法是先找准与选项相关的答题区域, 再根据关系密切的句子进行比对,一般的,设置的选项都是原句比对,很少有推论或者延伸 观点的,比如本的区域是第六节的这句话:《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加了《中 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 学生经过比对很容易看出错误所在。 7. 试题分析:“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文中没有这一表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文章第二节的相关信息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 刻辩证关系。”显然,选项中给出的判断是对文章的一种误解和随意延伸,是无中生有。一 般的,只要是文章中没有出现的概念和延伸的观点,我们都视作错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 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 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 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 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 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 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 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 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 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 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 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 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 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 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 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 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 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 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 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 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 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 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 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 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 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 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 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 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 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 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 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 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 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 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 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 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8.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是 (2 分) 9.第④段是文章中重要的过渡,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段过渡包含的两个层面。(4 分) (1) (2) 10.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11.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 分)12.本文 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3 分) 13.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4 分) 【答案】 8.(2 分)语言形象,通俗但新颖;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定全文深沉忆 旧的基调(答出其中一点,意对即可) 9.(4 分)(1)承上启下,由对家乡生活的叙写转到对居港生活的叙写;(2)拓展立意空间, 由自然界的寒暖转到文化、社会领域的寒暖。 10.(6 分)A D 11.(2 分)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12.(3 分)本文描写蔬菜为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四季分明,蔬菜丰富,与下文香港的“苍 凉、陈旧”作对比,表现“寒冷”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菜描写,是为了表现北 平“接近自然”这一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喜爱与怀念。(答对一点 2 分) 13.(4 分) 这句话强调:⑴寂寞中的大师作品,具有一种恒久、深厚的品质;⑵浮躁浅薄 的时代,大师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与亲切(2 分)。“寒冷”与“温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获得新颖警策的艺术效果。(2 分) 或:结尾使用感叹号,将反问句变为感叹句,增强了抒情力量(2 分)。 或:照应第②段、第⑧段的相关语句以及标题,“又”字体现了对主旨的深化(2 分)。 (句子的含义 2 分,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各 1 分,或语言形式及其效果各 1 分,或结构形态及 其作用各 1 分) 【解析】 8.试题分析:“老”,是旧的,是有资质的,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用“老” 来修饰“日子”,有一种怀旧的味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点评:在现代文中,理解词语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二是能 全面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 考虑形象性作用(修辞);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 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总的来说,对文章中重要词语作用的 理解一定要与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 9.试题分析:两个层面,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分析内容时要结合文本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作用题是 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 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10.试题分析: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写母亲的温情。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 了表现在香港的惬意生活。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是 为了衬托“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点评:本题中的一些句子都是断章取义的,只有认真地阅读了文章,仔细了分析其中所表达 的情感,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11.试题分析:比喻的表达就是生动形象,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怎么个生动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 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 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 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和托物寓理三种。 12.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阐述,本文描写蔬菜“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 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 成熟期”是为了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与下文香港的“苍凉、陈旧”作对比,表现“寒冷” 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菜描写,则是为了表现北平“接近自然”这一平民化的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喜爱与怀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想北平》这篇文章。然后再将两篇文章中的关于蔬菜的描写加 以分析即可。 1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先分析句子含义,再指出句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表现 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 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 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 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 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 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 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4.从 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 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托尔斯泰的眼泪 余 杰 ① 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回 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 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是活生生的本人。”以前,他从 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 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 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 “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 ② 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 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 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 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 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 ③许多人把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 巨人,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 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 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 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 美的。流泪的托尔斯泰比海伦还要美丽,我觉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④ 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与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轻的秘书费·布尔加科夫。 布尔加科夫是托尔斯泰热情的崇拜者,当时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列夫 ·托尔斯泰 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 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我真高兴,非常高兴,”他说,“你来了,我需要 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 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那你就躺着吧,”托翁指着沙 发对布尔加 科夫说,“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当我读到这个片断时,久久不想翻过 去。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啊,你已经感受不到它的高度。有的半高的山,很有些凌人的气质, 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来。 ⑤看看真正的大山吧——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一 见面,托翁就把年轻人当作家里人。托翁面对 20 出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就像是老 爷爷见到小孙子一样。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一个照面就发现了年轻人干裂的嘴唇。那句问 候,真是让人如坐春风。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 ⑥那些汗牛充栋的颂歌,在这样一些细节面前轻如鸿毛。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 何颂歌的。 (选自余杰《托尔斯泰的眼泪》,有删节) 1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许多人把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生活中的托尔斯泰和常 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B. 夏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两人拜访托翁并合作表演《老伍士》。托尔斯泰被眼前的这两 位年轻人深深感动了,以致留下了眼泪。 C. 选文引述了费·布尔加科夫《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第一次到托翁家 的情形时说到“当我读到这个片段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因为这一细节描写取材于生 活小事,写得非常精彩。 D. 文章以年轻艺术家夏里亚宾和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年轻的费·布尔加科夫来衬托对 比托尔斯泰的“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的特点。 E. “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这句议论意在表明托尔斯泰是真诚关心别人。没有过 多的客套,没有程式化的接待,有的是对每一位来访者最真诚的关心、问候。 15.文章第①段花大量笔墨写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16.文中第③段中说“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请 简要说明。(6 分) 17.为什么说“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 分) 【答案】 14.AE (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15.①突出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拜访托尔斯泰时紧张而激动的心情,②体现了托尔斯泰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无比崇敬。③与下文跟托尔斯泰进一步接触之后 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托翁的形象。(每点 2 分) 16.伟大体现在:他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可列妮娜》《复活》,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精 神的最高成就的巨人。(2 分) 平凡体现在:他也有作为普通人的脆弱;(2 分)他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对于名不见经传的 年轻人关心爱护。(2 分) 17. ①文学巨人托尔斯泰,在生活中更多地展示出一个普通人的风貌。②他从未以伟人自 居,不为名声所累,还原回归自我的本真状态,有着作为普通人的脆弱;③他待人谦恭,把 每一位客人当作朋友,给与每一位来访者最热切的接待,他让人们感受到他最真诚的一面。 ④这种生命本真状态的展示,是任何赞颂溢美之词所无法达到的。 【解析】 14.试题分析:B.托尔斯泰不是被两个年轻人感动的,而是被音乐感染了;C.不是“这是因 为这一细节描写取材于生活小事”,而是因为“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 是怎样待人接物的”;D.文章不是用两个年轻人衬托托尔斯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该题型选项的分值不等,所以难度更大一些,怎样选出分值最高的两项一直是困扰学 生们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五个选项中,两个正确的选项是很容易找出来的。 15.试题分析:“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 体现了托尔斯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无比崇敬。“即使是比夏里亚宾 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突出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拜访托尔 斯泰时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而这些都为见到托翁以后他的平易近人作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 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16.试题分析:本题分析托尔斯泰的平凡和伟大,伟大自然是指他的那些很有影响的作品; 平凡则指他和常人相同的地方,类似于他的脆弱,他的和蔼可亲,他对年轻人的爱护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答这类的题目,先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锁定答案范围,再根据分值概括整合出几个要 点就行了 。 17.试题分析:本题其实首先考查的是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 任何颂歌的”,“ 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有着作为普通人的脆弱,让人们感受到他最真诚 的一面,这种生命本真状态的展示,是任何赞颂溢美之词所无法达到的。所以才会说,是不 需要任何颂歌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点评: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 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 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我的昂贵的腿 [德] 海因里希·伯尔 这下子我就业在望了。他们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叫我到局里去一趟,我便遵命前往。局里 的人既亲切又和气。他们拿出我的档案卡片,说了一声:“呣。”我也回了声:“呣。” “哪一条腿?”有一个官员问道。 “右腿。” “整条腿?” “整条。” “呣,”他又哼了一声,开始查阅各种各样的单子。我总算可以坐下来了。 他终于翻出一张单子,看来正是他所要找的。他说:“我看这里有适合您干的事,一件美差。 您可以坐着干。到共和广场上一个公共厕所里去擦皮鞋。您看怎么样啊?” “我不会擦皮鞋,我一向因为皮鞋擦不亮,引得大家侧目相看。” “您可以学嘛,”他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学会的。天下事难不倒德国人。您只要同意,可以 免费上一期学习班。” “呣,”我哼了一声。 “那么同意了?” “不,”我说,“我不干。我要求提高我的抚恤金。” “您疯啦,”他回答时语气既亲切又温和。 “我没疯,谁也赔不起我的腿,我连多卖些烟都不行,他们现在制造了种种麻烦。” 那个人把身子往后仰,一直靠到椅子背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亲爱的朋友啊,”他感慨地 说,“您这条腿可真叫贵得要命。我知道您今年二十九岁,身体很好,除了这条腿以外没有 一点毛病。您可以活到七十岁。请您算一算,每月七十马克抚恤金,一年十二个月,那就是 四十一乘十二乘七十。您算一下,不计利息就要多少钱。您不要以为只有您丢掉了一条腿, 看来能够长寿的也不仅仅是您一个。现在您还要提高抚恤金呐!对不起,您真是疯了。” “先生,”我说,我也照样往椅子背上一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看您大大低估了我的腿 的代价。我的腿要昂贵得多,这是一条非常昂贵的腿。还得说一下,我不仅身体健康,而且 很遗憾,头脑也很健全。请您注意。” “我的时间很紧。” “请您注意!”我说。“我丢了这条腿,救了好些人的命,他们至今还在领取优厚的退休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我单枪匹马埋伏在前沿某个地方,奉命注意敌人何时来到,这样就可 以让别人及时溜掉。后面司令部已经在打点东西,他们既不愿意跑得太早,也不愿意溜得太 晚。原先我们是两个人在前沿,但是那一个被敌人打死了,他不必再花费你们的钱。他虽然 已经结婚成家,但是您别怕,他的妻子身体健康,可以干活。那个人的性命可真便宜。他当 兵才四个星期,所以只花了你们一张通知阵亡的明信片和一点点口粮的钱。他在那个时候算 得上是个勇敢的士兵,他至少是真正给敌人打死的。后来就只剩我一个人在那里,并且害怕 起来,天很冷,我也想溜之大吉,嘿,我正要溜的时候,突然……。 “我的时间很紧,”那个人说着,开始找他的铅笔。 “不,请您听下去,”我说,“现在刚刚讲到有意思的地方。正当我要溜的时候,我的腿出了 问题。我只得躺在那里。我想,既然溜不掉了,就把情况向后面报告吧。我报告了敌人的动 静,他们就全都逃跑了,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先是师部,然后是团部,再后是营部, 依此类推,始终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溜走,只有一件混帐事,那就是他们忘了把我带走, 您懂吗?他们跑得太仓皇。真是件 混帐事情,要不是我丢了这条腿,他们全都没命了,将 军、上校、少校,一级一级数下去,全都得完蛋,那您就不必给他们退休金了。好,您算算 看,我的腿值多少钱。那位将军才五十二岁,上校四十八岁,少校五十岁,他们个个没有一 点毛病,身体健康,头脑健全。他们那种军事生活使得他们至少可以象兴登堡一样活到八十 岁。您计算一下: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完全可以估计他们平均还要活三十年,您看 对吗?所以,我的腿成了一条贵得吓人的腿,成了一条我所能想象的最最昂贵的腿,您看是 不是?” “您真疯啦。”那个人说。 “没有,”我回答说,“我没有疯。对不起,我身体健康,头脑健全,遗憾的是,我在这条腿 出毛病前两分钟没被打死。那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好多钱啦。” “您到底接受这项差使不?”那个人问道。 “不,”我说完就走了。 1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小说通过“我”描写了以“我”为代表的一批人战后遭遇的种种不如意,鞭笞了社会的 不公现象。 B、安置局工作人员详细地为“我”算接受擦皮鞋工作后能够得到的巨额好处,是想以利诱 惑我接受这个安排,当然也是真心地替我解决实际困难。 C、小说中“我”给安置局工作人员算了一笔帐,是想得到“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 的报酬。 D、当时社会上那些生活优越的人们思想丑陋,作风官僚,根本不知道那些战争中牺牲的、 伤残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E、人物少、语言干练,但小说情节过于简单,仅靠伤残军人与安置局工作人员的对话来展 开。 19.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 分析。(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20.小说多次提到局里官员“您疯啦”、“您真疯啦”这样的话语,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 括说明。(6 分) 21.小说的题目是“我的昂贵的腿”,但主要内容是围绕是否接受厕所旁擦皮鞋的差事而展 开的,如果以“差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 【答案】 18.A D (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 19.“我”是一个在战争中积极为国而战,战后却得不到公正对待的小人物。(2 分) 对比法。(2 分)①主要表现在我“单枪匹马埋伏在前沿”,迫不得已才撤退,而“后面司令 部已经在打点东西,他们既不愿意跑得太早,也不愿意溜得太晚”。②“我”为战争付出了 一条腿的代价,希望提高抚恤金却被百般推脱,那些被“我”救了的将军、上校、少校没有 付出任何代价却领取着优厚的退休金。(2 分) 20.①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通过安置 局工作人员这种带有嘲讽语气的话语推动小说达到高潮。③和我一再强调的“头脑健全”形 成对比,突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每点 2 分) 21.观点一:以“差事”为题不合适。①“差事”这个词限制太少,范畴太宽。如果以“差 事”为题,就突显不出小说“战争后”的背景。②整篇小说都是由战争中我伤了一条腿引发 出来的,小说的情节靠“我的昂贵的腿”推动发展。③“我的昂贵的腿”最终没能得到应有 的补偿,很恰当地突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同时,以反讽味极浓的“我的昂贵的腿”为题, 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观点一:以“差事”为题合适。①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安排差事与拒绝差事展开的,以“差 事”为题,与小说内容更吻合。②更能够突显出“差事”的反讽效果,能够更好地表现德国 战后小人物的悲剧。③能够更贴近小说的情节,更有利于情节的发展。 【解析】 18.试题分析:B 项表述错误,原文中那个人并不是想真心帮助“我”,只是支应了事。小 说主人公并不是想要得到那些报酬,而是想说他的腿有多昂贵,C 项不对。虽说小说只是以 两人的对话展开,但是,却在对话中穿插了战争中的一些情节,所以不能算情节过于简单, E 也不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本文为小说,比较容易理 解。本题中 A、D 两项都是原文所表达的,所以选 A、D。 19.试题分析:要解答该题,首先要熟悉小说的情节。说是分析人物形象,也很大程度上要 概括小说的情节,所以解答该题时,不但要按我们的分析人物形象法,还要概括出于其相对 的情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该题型的答题思路可以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 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20.试题分析:解答该题时,第一点概括出人物形象,第二点说出主要情节,第三点揭示主 题。能够按照这样的关键点作出分析,意思接近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点评:本题型主要分析文章的有特色的语言,我们在思考该题时要有这样一种指向性:人物 +情节+主题。解题思路为:语言描写的特色+技巧+作用。 21.试题分析:该题是个开放性试题,没有对错之说,只有观点明确不明确。我们做这类题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 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 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