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9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的作用及传承课件(94张)
专题六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传承 【主观题常考知识 】 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 专题六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传承 知识结构 重点知识解读 一、文化的内涵 (理解) 文化的内涵 含义 ① 从本质上说 ,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 从内容上看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特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的一种素养;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形式 丰富多彩。 ① 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 ② 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 二、文化的作用 (运用) ( 1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 2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3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①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 4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 5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6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7 )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8 )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 ( 9 )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10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 11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民素质。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 【大题闯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文化的作用 例 1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 。塞罕坝三代人近 56 年发扬塞罕坝精神,在 140 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 112 万亩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 11.4% 提高到现在的 80% ,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随着绿色发展的提速,塞罕坝积极发展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坚持合理种植,建立了 8 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每年收益过千万。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为 202 亿元。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联合国和感动中国组委会分别授予 2017 年“地球卫士奖”和“感动中国”团体奖,让塞罕坝人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的作用 的相关知识,分析 塞罕坝精神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作用。 【答案】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 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发挥塞罕坝精神,为塞罕坝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③ 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利于人们自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④ 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塞罕坝精神有利于人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人们战胜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困难,激励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⑤ 塞罕坝精神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为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例 2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探月? 牵引国家基础科学和高科技发展。 探月 不仅能促进航天技术的发展,还 将带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 术和基础科学的进步 。在我国,目前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人工辅助心脏以及矿难救生舱等高科技产品 都得益于航天技术的转化 。 激发和培育民族探索创新精神 。有句哲言说, 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显然,没有什么比探索举头可见的月球,更能吸引民众去仰望星空了。 结合材料,用 文化与社会的知识 ,分析我们 为什么要探月 。 【答案】 ①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开展探月工程 能够激发和培育民族探索创新精神, 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②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开展探月工程这一科技活动不仅能促进航天技术的发展,还将带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和基础科学的进步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使航天经济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③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对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④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开展探月工程对于 展示我国综合实力、增加民族凝聚力、激发和培育民族探索创新精神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高频考点,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 1. 文化对人的影响: ( 1 )途径: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 2 )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3 )特点: 潜移默化 (方式上); 深远持久 (效果上)。 ( 4 ) 优秀文化 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拓展】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这二者之间既存在密切联系,也存在侧重点上的不同。 前者只停留在主观领域 , 后者 则往往强调文化 能够通过实践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知识拓展】准确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 ( 1 )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结果。 ( 2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是 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的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往往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喜好作出自己的选择。同时,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这 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永不改变 。 2. 认识文化对人影响的 双重性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我们每个人,但是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人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我们 应该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 3. 个人的文化素养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 1 )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但是每个人所具有的 文化素养并不是天生的, 是人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 ( 2 )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健康文化环境的塑造 ( 1 )从文化发展看: 积极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抵制其腐朽文化。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且立足社会实践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 2 )从文化环境治理看: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们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大众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大题闯关】文化对人的影响 例 1 :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通过橱窗、画廊、显示屏、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文明礼仪、师生精神风貌,弘扬学校文化。同时,还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和谐的环境之中。 运用 文化与生活 的知识,说明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 必要性。 【答案】( 1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 2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我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必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 3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学生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4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我校宣传文明礼仪、教师精神、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5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例 2 :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 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 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草, 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 《 颜氏家训 》 、朱柏庐的 《 治家格言 》 、曾国藩的 《 曾国藩家书 》 、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 的相关知识,分析 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答案】 ①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传承良好家风,(答出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可以替代给分) 有助于人们坚守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处世方法 。 ② 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通过家庭教育的氛围, 使人们牢牢树立道德信念。 ③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 启示类”主观题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 这类主观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一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件、事例有什么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 】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 材料说明的道理 ,二是要求我们 应该怎么办 。 回答时 应偏重于回答“怎么办” ,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具体则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 “经、政、文、哲”角度去回答 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 (相关的知识或原理);或者可以直接从材料反映的问题推论出我们现在 应该怎么办 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上的道理。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 不必详细地展开去分析 。 【模拟训练 】 例 1 : 在当代福州发展的主题词中,“地铁”无疑是最闪亮的一个。围绕福州市地铁建设问题,小明同学一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小明爷爷:福州建设地铁当然是好事,但是我听说地铁线路会经过一些福州的 老建筑 ,这些建筑都是有历史的,不知道会不会拆,拆了怪可惜的。 小明妈妈:地铁商城建好了,我们 逛街购物就方便多了 。但我们以后就住在地铁站口附近,地铁站的建设及建成会不会给我们家带来 噪音污染 ? 小明爸爸:我们家是做生意的,地铁商城的建设将对我们家 生意的发展提供一个机遇 ,但不知道我们市政府对商城的 店面招租等事项是怎么管理的 ? 小明:我们有了地铁,以后去问候看望舅舅就 方便 多了。我想你们所说的问题,市政府都会认真解决的。 请用 《 政治生活 》 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 小明一家提出的问题 对福州市政府 在今后的 地铁建设与管理中有什么启示 ? 【答案】 ① 福州市政府应充分发挥其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加强地铁建设以及配套商圈的 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 ,促使地铁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 充分发挥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认真处理好地铁建设所带来的 经济发展与福州传统文化的保护之间的关系 。 ③ 充分发挥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使地铁建设 在方便 群众交通出行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 ④ 福州市政府 应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求真务实地满足群众对于地铁建设的需求 。 ⑤ 在地铁交通的建设中,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 ,使地铁交通真正成为便民利民工程。 练 2 :社会治理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幸福生活,是基层的重要使命。 重庆市奉节县针对基层组织涣散,干部办事不公道,农村无事酒、豪华墓等问题,积极探索“四步走”工作机制, 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第一步,由县领导带头,进村入户调查,摸清家底。第二步,从“公”字破题开路。全面推行一封公开信、一份便民手册、一张监督举报卡,真正把政策交给群众,把“底儿”亮给群众。第三步,着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构建“善治”新格局。建立易记、易懂、易行的村规民约;开展“乡村法治大讲堂”,引导群众学法用法;开展“清洁家园、和谐邻里”活动,组织诚信家庭、星级文明户、新乡贤等评选,推进“诗承千年、德润万家”活动,整治无事酒、豪华墓等陋习。第四步,大力实施村(社区)支部书记培养工程,建设让群众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基层党组织。 运用 《 文化生活 》 知识,依据材料,说明 该县“善治”新格局对加强文化建设的启示 。 【答案】 ①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诚信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 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③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④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 改造落后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练 3 :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思想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根本和核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近年来, M 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开展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以调动公民的积极性 。在工作过程中做小做细, 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扣入点,从小处者手,落实发力点;加强宣传,丰富和创新宣传形式及宣传内容,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以点带面,进一步 挖掘 志愿服务等方面的 先进典型,树立标杆,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广大人民一同向上向善 。 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分析 M 省的做法 对我国政府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的启示。 【答案 】 ( 1 ) 立足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2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公民在社会新风建设中身体力行 。 ( 3 )推进志愿服务 制度化,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 4 )在全社会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引导公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018 年 6 月 21 日,国务院同意自 2018 年起,将每年农历 秋分 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 2018 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知识链接】 ①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等活动, 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重要地位,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 ④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2. 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1 )从民族文化发展看: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 2 )从文化传承看: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文化创新奠定根基。 ( 3 )从民族发展看: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沉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点拨】以名录的方式确立文化遗产,并给予保护。 【大题闯关】文化遗产保护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陈竟表示,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灶、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防止年俗文化的消失。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 “春节”申遗的原因 。 【答案】( 1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春节”申遗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2 )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春节”申遗 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3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春节”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例 2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 是国家的“金色名片”。为切实加强文物工作, 2016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 《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 指导意见 》 ,提出加强文物工作的主要目标为到 2020 年文物事业 在传承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 》 明确了保护文物的指导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始终把保护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文物工作服务大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创新,更新观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破除影响文物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合理适度利用,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强化主管部门职责,文物保护,基础在县,县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文物工作实际,明确相关机构承担文物保护管理职能。 (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答案 】 ① 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②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发展好培育好本民族文化。 ④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保护文物工作的指导原则 所体现的辩证法道理 。 【答案 】 ① 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整体,要求树立全局观念,文物保护坚持服务大局。 ②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文物保护要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③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文物,坚持法律底线。 ④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保护文物方案。 ( 3 ) 推动文物保护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 ,请你就“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文物保护”提两条建议。 【答案 】 发挥社区的宣传教育功能,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社会组织开展保护文物的公益活动。 (言之有理即可,建议中必须出现“文物”“社会”等词) 3.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 ★ ( 1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必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⑤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⑥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 ( 2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 具体要求: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知识拓展】理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1 )从文化交往的角度看, 在文化交流中,对各民族文化要平等相待,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反对文化歧视和文化霸权主义。 ( 2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 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反对排斥异文化和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 3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 文化传播的多种 途径: ① 商业贸易; ② 人口迁徙; ③ 教育。 …… 5. 大众传媒 是现代文化传播的 主要手段 。 ★ 6. 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 1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 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 3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 7. 为什么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高频考点,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 1 )必要性: ①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2 )推动文化交流的一般意义 ① 对文化发展: 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 对经济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③ 对政治发展: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 3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 对自身: 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 对世界: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8. 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高频考点,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手段 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交流。 ★ 8. 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高频考点,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措施 ① 尊重外来文化。 ②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 ③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反对 “ 封闭主义”“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大题闯关】文化和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例 1 : 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越发展,就越要开放。我们将继续抱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包容并蓄,走同其他国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的有关知识,对 “中国越发展,就越要开放” 的观点加以论证。 【答案 】 ① 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就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实现各国和谐共生。 ②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这需要我们坚持开放,包容并蓄。同时,中国发展后也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例 2 :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同其它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理解我们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 1 )联系材料,分析推动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意义。 【答案 】 ①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 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 ④ 有利于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推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做到: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积极拓展海外文化市场;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 2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所采取的措施 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 【答案 】 ① 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体现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 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积极拓展海外文化市场,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 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五、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高频考点,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1.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 1 )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 2 )形式: 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 3 )特点: ① 历史继承性; ② 相对稳定性; ③ 鲜明的民族性。 【点拨 】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 4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① 从传统文化自身看: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 从时代的需要看: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时代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所以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 ★2.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1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 2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 3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 4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推动了创新能力,也就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 ( 5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自觉地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6 )固守传统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 7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3. 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 1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是实践,要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 2 )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3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 4 )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 5 )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知识拓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 1 )区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 2 )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二者体现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知识拓展】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 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 区别 侧重点 横向 ——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纵向 —— 同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 原因 文化具有多样 文化具有继承性 态度 洋为中用,对外推广 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共同点 都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教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与重要因素 ( 1 )根本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2 )重要因素: ①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 【知识拓展】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1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 —— 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 2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知识拓展】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 1 )教育 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 ( 2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 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 3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 4 )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 5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造创新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 。 【大题闯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例 1 :为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加强中国和意大利双边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打造中意商业文化交流的平台 ,当地时间 2018 年 3 月 2 日,首届中意文化年正式开幕。汉服、古琴、书画、茶道等 中国文化元素的展示 成为本次盛会的 一大亮点,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本次文化年共分为音乐之夜、时尚晚宴、文化盛典、高端对话、走访交流 5 个流程,在文化盛典的活动当中,菲洛特拉诺市的市长带领与会嘉宾共同在市政府放飞象征两国友谊的孔明灯,为新的一年祈福。 为弘扬东方传统美学 ,现场有汉服秀、礼仪表演、煮酒品茶书画会等精彩纷呈的演出。 (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 中意两国开展文化交流的 理由 。 【答案】 ①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客观上要求 中意文化 之间加强交流。 ②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中意 开展文化交流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加强中意文化交流, 有利于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互信 ,进而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持续发展。 ④ 加强中意文化交流,既有利于 推动意大利优秀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也有利于 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传入意大利,促进意大利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⑤ 加强中意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对方文化的优秀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 2 )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的相关知识,分析 应如何推动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互鉴 。 【答案 】 ①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差异。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在平等友好基础上交流合作。 ②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 热情欢迎意大利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意大利的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主动向意大利宣传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④ 利用多种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推动中意文化交流 。 例 2 : 材料一: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婚礼备受年轻人的重视。有人用豪华车队迎亲,以奢侈喜宴祝贺;而更多新人则选择了利用传统婚礼礼仪举办自己的婚礼。 这种传统婚礼礼仪既时尚又节俭,还让现代的城市人目睹了久违的传统婚礼场面,很有意义。 材料二:前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 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住祖先的记忆 ,非常重要。但我们 又必须赋予她新的时代精神 。 ( 1 )结合材料,请用 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分析,为什么现代化的 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 ? ( 2 )从 文化继承的角度 分析我们 应当如何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 ? 【答案】( 1 ) ①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 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 ②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点。 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 2 ) ①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例 3 :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创新性发展, 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 为什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答案】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要求,也符合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关系的要求;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六、文化创新 (高频考点,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 1. 文化为什么要创新? ( 1 )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 2 )重要性或意义: ①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可更好的推动世界的发展。 ③ 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④ 文化只有不忘本来,吸引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动。 ★★2. 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 1 )立足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2 )进行文化创新必须 继承传统 (吸取传统文化中营养)、 推陈出新 (辩证对待传统、适应时代要求融入时代精神)。 ( 3 )进行文化创新必须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 ( 4 )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 5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 6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没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大题闯关】文化创新 例 1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社会主义文艺 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在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要繁荣文艺创作,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 , 不断推出 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 精品力作 。 ( 1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广大文艺工作者 在创作中 应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 2 )某学校 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拟进行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请你为此设计两个具体活动内容。要求: 主题明确、语言精练、操作性强。 【答案】( 1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 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内容形式的创新 ,多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 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 ( 2 )示例: 诵读经典,感受先贤智慧;举行中华历史文化展览,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收集古代科技成就资料,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参观当地名胜古迹,领略中华建筑之美。 例 2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全新的文化传播体系,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 困境和深远影响: 文化素质不同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信息不平衡;由于历史承袭和渊源及传统文化本身的诸多特点等,有些传统文化并不适宜新媒体传播;新媒体的娱乐化、碎片性使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对传统文化的简化、解构、快餐性消费,使得传统文化成为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制,难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效果;大量虚假信息、负面信息也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知识,说明 新媒体时代 下 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走出困境 实现创新传播 。 【答案】 ① 缩小受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接受程度差异, 削弱“数字鸿沟”的影响。 ②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传播手段,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③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创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播的文化精品项目, 主动占领新媒体空间。 ④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赋予其时代内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 例 3 : 《 将改革进行到底 》 第五集 《 延续中华文脉 》 聚焦文化体制改革,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主线,充分展现文化自信。 下面是其中的几段解说词: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 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 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 文化自信 。 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柱,才能拥有复兴之魂。 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 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 【答案】 ① 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增强民族自信心。 ② 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充分展现文化自信。 ③ 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创新 ,使中华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 ④ 在文化创新过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 关系类”主观题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 关系类设问一般为用“ … 与 … 的关系”的关系分析某一问题。 【解题技巧】解答关系类设问一般分“四步走”: 第一步“定”,即 确定 A 和 B 分别指的是什么,并进一步明确 A 和 B 各自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分”,即 对 A 和 B 结合材料进行分解 。比如效率是什么,在材料中有何体现;公平又是什么,在材料中有何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体现在哪里,这些矛盾怎么解决。 第三步“联”,即 寻找 A 和 B 一致的地方或者相统一的地方 。比如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在材料中是怎么体现的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在材料中又是怎么样体现的。 第四步 结合上面的分析,联系材料总结答案 。 【模拟训练 】 例 1 :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是一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光芒万丈的信念之船、理想之船、精神之船。 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回顾我党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总有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激励。 “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是近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要深入挖掘“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 。今天, 首创精神 昭示我们:创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只有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精神创新发展理念,才能焕发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奋斗精神 昭示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坚强、品节刚毅。 奉献精神 昭示我们: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才能保持根本性质、恪守根本宗旨、牢记根本使命、巩固执政地位。 ( 1 )运用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 弘扬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 。 ( 2 )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生活知识 说明 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 【答案】( 1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发扬首创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能够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发扬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发扬奉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2 ) 红船精神 是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 是近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 红船精神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 红船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红船精神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 例 2 : 论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的错误 ,运用这一原理 说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答案】( 1 )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纯粹静止是不存在的。同样,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纯粹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 ( 2 )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既要勇于变革现实以推动事业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以巩固变革的成果。 首先,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稳定的局面无法进行变革,也就不能顺利发展。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保持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其次, 改革、发展是稳定的必要条件,不改革、不发展就无法保持真正持久的稳定。 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修改和调整,使之符合变化的实际 。所以,从思想方法上讲,看不到运动、发展,片面求稳,不能随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思想,就会跟不上形势,犯保守落后的错误;反之,不考虑社会稳定,片面追求高速发展,不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就会欲速则不达,反过来制约改革的推进和进一步发展,犯急躁冒进的错误。 例 3 :材料一: 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要对称平衡才能维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过去,我们过多强调了需求侧刺激,忽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重要的是, 一味刺激需求会带来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材料二: “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 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 ,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的消费结构; 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 有些产业的发展 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 ;企业 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 ( 1 )结合材料一, 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分析 如何正确处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 ( 2 )结合材料二,请从 唯物辩证法 的角度,谈谈 如何解决目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答案】( 1 ) ①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要 坚持全面的观点处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 。过多强调需求侧刺激,是片面的观点。 ②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称平衡才能维持经济健康发展。 ③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需求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但一味刺激需求却带来诸多问题。 ( 2 ) ①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需求。 ②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供给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③ 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④ 要树立创新意识 ,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