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南阳华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南阳华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南阳华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5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B.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4.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5.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探索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道路,主要原因是 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学习苏联的经验 D.有可以学习的榜样 ‎7.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A.B.C.D.‎ ‎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9.在新中国,国有企业数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下列1949-1957年、1957-1978年、1978-1992年、1992-1999年四个阶段全国国有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企业总量的比重的变化,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978-1992年应是 A.44%—26% B.26%—53% C.53%—77% D.77%—44%‎ ‎10.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11.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12.1988年,邓小平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理顺物价”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影响是 A.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经济发展 B.提高农产品价格,调动农民积极性 C.物价下降,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 D.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3.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这是相当长时期内,一拨又一拨去参观考察小岗村的人对它的评价。“二十年没过富裕坎”说明 ‎ A.大包干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农村需要恢复人民公社体制 C.土地私有化不适应中国国情 D.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入新内容 ‎15.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对“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D.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 ‎16.面对列强对中国电报主权的掠夺和步步进逼,清廷先是百般阻止。阻挡无效后,1867年总理衙门表示:“将来如有可以兴办之处,中国必当独立经营,即多费重资,亦所不惜。”这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的决心 B.西方各国创立电报的成本高 C.外来文化刺激了晚清电报的引进 D.总理衙门开启了中国电报业先河 ‎17.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西用、百花齐放 ‎18.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此阶段,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大众。对此评论不妥的是 A.当时的服装没有美化功能 B.服装亦可表达政治倾向 C.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 D.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 ‎19.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 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20.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日本教科书,形成一股遍及全国的热潮。“日本每一年一新书出,译者数家。”新学堂中使用了500多种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教科书。这一现象表明 A.日本是国人学习的主要对象 B.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中国逐渐式微 C.日本在华势力占据优势地位 D.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 ‎21.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彩”。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②冲击了自然经济③便利了列强侵略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A.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 B.要紧跟时代步伐 C.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D.要坚持行业自信 ‎23.张爱玲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落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据此判断,民国时期女子服饰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出 A.女子服饰观念非常开放 B.女于冲破了封建樊篱的规范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24.文革时期人们穿着单一,绿军装最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穿着呈现多样化,“撞衫”会显得奇怪。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打倒了“四人帮” B.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 C.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5.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26.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这主要说明 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 C.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D.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27.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是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这一现象 A.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B.自由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C.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D.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 ‎28.成立于1933年5月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是罗斯福总统规划专门负责解决田纳西河谷一切问题的机构,它是具有私营企业灵活性的独立国营公司,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家的典型案例。该机构的建立 A. 反映了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 B. 体现了美国计划经济的实施 C. 标志着美国混合经济的建立 D. 终结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29.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下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 B.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做一份贡献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30.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由此可以推理当时 A.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 B.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 C.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 D.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31.“凡是超出社会与个人经济能力而扩大的消费需求,必定包含着危机的因素,因为这种消费需求是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20世纪美国 A.20年代的经济繁荣 B.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70年代的经济滞胀 D.80年代的经济复苏 ‎32.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20世纪80年代)的一股意识形态,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以至于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在做“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英国人”的民意调查时,撒切尔夫人以高票荣膺探花。你认为出现这种调查结果是因为其 A.使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持续低迷 B.反对对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凯恩斯主义 C.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分裂 D.不符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框架 ‎33.20世纪90年代,基于观念的更新与机遇的把握,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重大突破。下列对两国发展原因共通之处分析正确的是 A.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B.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C.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D.政治多极化格局的确立 ‎34.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入为20.58亿元,1935年骤然降至14.29亿元,经常性收入从1929年的1476亿元降到了1935年的6.62亿元。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B.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C.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萧条 D.国内战争严重阻碍对外出口创汇 ‎35..马克思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现象采取的措施有 A.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推动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兴起 D. 建立社会福利国家 ‎36.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③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政府采用减少税收和减少国防开支来抑制生产停滞 B. 美国政府通过减少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 C. 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局面是低赤字、高国债、高贸易逆差的时代 D. 美国经济处于“新经济”时代,这是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的结果 ‎37.从1979年10月到1988年底,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政府由此取得近200亿英镑的股票变卖收入;私有化并未消除垄断,反而推动国家垄断向私人垄断的转换。这表明英国政府 A.彻底抛弃凯恩斯主义 B.力求充分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C.信奉平等的价值理念 D.加强对劳资冲突风险的管控 ‎3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深深地介入到经济的各个层面。这种做法 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根除了困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D.进一步加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 ‎39.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 A. 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 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 D. 强调了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40.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二、非选择题 ‎41.(12分)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的内容是什么?(4分)‎ ‎(2)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城市具体表现是什么?(3分)‎ ‎(3)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中的经济模式是什么?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对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什么贡献?(3分)‎ ‎(4)谈谈你对“中国特殊发展模式“的认识。(2分)‎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财经网》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专访:‎ 未来部分土地制度的改革将会被倒逼进行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城市化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做出简要评价。(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简要提出你的建议。(3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公益募捐组织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大类。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其种类主要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和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以拨款形式提供给公民的各种补贴。有针对孕妇、学龄前儿童的保护的家庭补助;有对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给予助学金或无息贷款等学生补助;有房租补助、食品补助、交通补贴、遗属抚恤等。社会救济是针对部分生活困难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生活救济性质的补贴,如法国向失业者发放每天22法郎;全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补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DBC 6-10:BCCDA 11-15:BDADD 16-20:CBAAA ‎21-25:CCCDB 26-30:DCACA 31-35:BCABD 36-40:BBABA 二、非选择题 ‎41.(12分)‎ ‎(1)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4分)‎ ‎(2)动力: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企改革。(3分)‎ ‎(3)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分)‎ ‎(4)认识:中国特殊发展模式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特殊发展模式必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分)‎ ‎42.(14分)‎ ‎(1)特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结果(或外力作用下形成;或外源性、外发性);具有移植性(或嫁接性;或学习西方);发展缓慢。(3分)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2分)‎ ‎(2)积极:促进了企业和城镇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就业。局限:使农民和农村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社会矛盾。(6分)‎ ‎(3)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城市化过程要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利益;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或城市化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3分)‎ ‎43.(14分)‎ ‎(1)特点:受西方公益思想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参与中国慈善事业;传播媒介广泛、方式不断创新;施众和受众范围扩大;对公益募捐的规范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制度化、规范化);与反帝爱国运动紧密相连。(6分)‎ ‎(2)特点:种类齐全;法律保障;制度完善;覆盖面广;保障额度高;低收入阶层受惠多。(6分)看法:社会福利应该根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建立起可靠优越的社会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也不能操之过急,造成财政赤字,阻碍经济发展,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