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咸宁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咸宁市 2021 届新高考第一次模拟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 V 公司是一家生产风能发电机的德国制造商,该公司发明的 “直接驱动 ” 型风电机可大幅度 降低风能发电机组的故障率。由于资金短缺,该公司将这项核心技术转让给世界各地的企业使用。 2003 年,中国新疆的 J 科技公司向 V 公司购买了技术许可权。 2008 年, V 公司决定把 70%的股权卖给 J 科技公 司。 2012 年,该风能发电机在中国的发电量是 12000 万兆瓦,在德国只有 70 万兆瓦。截止到 2016 年底, J 科技公司已把风力发电机出口到 17 个国家,业务覆盖全球六大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中国是全球风力发电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大力发展风电的主要原因是 A.资金雄厚 B.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C.中国能源资源匮乏 D.风电投资少,发电成本低 2.吸引 V 公司转让 70%股权给 J 科技公司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A.风电市场广大 B.公司地理位置优越 C.风电技术水平高 D.技术工人素质高 3.J 科技公司风电机生产技术短短几年得到快速提高 . 除了得益于与 V 公司的技术合作,还得益于 A.公司宣传和营销策略灵活 B.公司所在地高技术产业聚集 C.生产量大,促进技术升级 D.沿边,与外国企业交流多 【答案】 1.B 2.A 3.C 【解析】 【分析】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雄厚, A 错误。我国减少煤电,而大力发展风电,主要 是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发展风电可以减少 CO2 的排放, B 正确。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 C错误。材 料中已经给出了 V 公司缺资金投产新风电机,说明风电机投入较大, D 错误。故选 B。 2.中国风能丰富,国家政策支持,风电发电机市场广阔,与中国公司合作,不但会赢得未来广阔的市场, 也在技术上获得更多的发展, A 正确。公司地处中国新疆,地理位置并不优越, B 错误。与德国相比较, 中国在技术上还是相对落后的,技术工人的素质也不高, C、D 错误。故选 A。 3.C公司所在地是我国的新疆,所以 A、B 错误。 “直接驱动 ”型风能发电机是新发明的技术, J 公司获得 V 公司股权后, 2012 年,“直接驱动型 ”风能发电机在中国的发电量是 12000 万兆瓦, 说明公司在中国获得了 很多设计生产和安装的机会,这些机会对公司在技术上进一步成熟和升级是有益的, C正确。新疆与中亚 国家相邻,这些国家能源新技术方面并不先进, D 错误。故选 C。 2. 河套灌区位于阴山与黄河之间,是引黄河水灌溉形成的农业区。黄河水经农田灌溉后流入乌 梁素海占其入湖水量的 79.7%,而湖泊水体的减少主要是乌梁素海泄水闸排入黄河以及水体蒸发等。下面 左图为河套灌区地形图, 右图为乌梁素海面积及明水面积变化示意图 (明水面积即无水生植物被覆盖的水 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左图所示阴山地区的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山顶终年积雪 B.山地北侧河流最终可入北冰洋,南侧河流最终可入太平洋 C.北坡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南坡受流水侵蚀作用强 D.山地北麓为温带草原带,南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根据图文资料,关于乌梁素海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可能是 ①为减轻凌汛大量蓄水 ②泥沙淤积 ③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④过量灌溉后过量排放入湖使湖水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1.C 2.B 【解析】 【分析】 考查区域地理环境,湖泊面积变化原因。 1.据左图可知,阴山以北为沙漠,风力作用强,以南为河套平原,流水作用强。故选 C。 2.据材料可知,黄河水经农田灌溉后流入乌梁素海占其入湖水量的 79.7%,而湖泊水体的减少主要是乌 梁素海泄水闸排入黄河以及水体蒸发等。 据图可知, 据右图可知, 湖泊面积在增加, 湖泊明水面积在减少, 说明湖泊泥沙淤积严重,湖泊水位升高,面积增加,但明水面积减少,即无水生植物被覆盖的水域减少, 说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②③正确。故选 C。 3.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②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生存的天体 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④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于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同时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只有半个球面,迎着光的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部 分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①③正确。故选 A。 4. 三七在我国已有千年药用历史,但只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北纬 23.5 °附近的狭窄地带,并且 不耐阳、不耐旱、不耐湿。某科研团队发现思茅松与三七之间具有 “相生 ”的特性,以此构建林下三七种 植体系,运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三七病害,实现林下有机三七的规模化种植。下图为云南省林下种植三七 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三七必须起垄 ( 高于两侧的土地 ) 种植,其原因主要是 A.减少病虫害 B.防止土壤过湿 C.便于灌溉 D.减少光照 2.与农田种植三七比,林下种植的最大优势是 A.产品质量好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生产效率高 D.收获时间早 3.目前,规模化种植林下三七多为“公司 +基地”模式。该模式可以节省三七种植产业的 A.种苗成本 B.管理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售销成本 【答案】 1.B 2.A 3.D 【解析】 【分析】 1.从材料可知,三七不耐阳、不耐旱、不耐湿的特点,起垄(高于两侧的土地)种植可以有效防止土壤 过湿影响生长, B 对。运用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病虫害的原因,起垄种植并不是, A 错。三七在垄上种植并 不需要进行灌溉,主要是为了防湿,谈不上方便, C错。减少光照是在林下种植的原因, D错。故选 B。 2.从材料可知,思茅松与三七之间具有“相生”的特性,以此构建林下三七种植体系,运用生物多样性, 控制三七病害,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A 对。农田种植单位面积产量更高、效率更高, B 和 C错。收获时 间主要和三七的植物特性有关,和种植体系无关, D错。故选 A。 3.“公司 +基地”模式可以提供便利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销售成本, D对。公司模式 的种苗成本没有较少, A 错。一定程度上管理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 B 和 C错。故选 D。 5. 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从春秋时期开始,太湖沿岸人们 利用这种技术, 在滩涂上开挖溇港, 水土分离, 新的耕地出现。 在每条溇港与太湖交汇处建有一道水闸 ( 如 下图 ) ,控制太湖南部灌溉与排水。 2016 年 11 月 8 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古人选用竹子和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竹子和木头丰富 B.竹子和木头结实耐用 C.竹子和木头质量轻,便于运输 D.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 2.有关溇港灌溉与排水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 ) A.溇港南宽北窄,为获得更多水源 B.溇港南宽北窄,为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 C.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关闭 D.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关闭 3.当时溇港大量建设,对该流域产生的影响是( ) A.旱涝灾害加剧,农业损失变大 B.年降水量增多、降水变率减小 C.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 D.地下水量增加,地下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 1.D 2.B 3.C 【解析】 【分析】 1.根据材料分析,“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因此,古人用竹子和 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选 D。 2.溇港南宽北窄,可以起到狭管效应的作用,使得流水出处流速加快,从而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太湖 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打开泄洪;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开闸放水。据此选 B。 3.当时溇港的建设,减轻旱涝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使用竹、木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 植被减少,空气湿度变小;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据此选 C。 【点睛】 本题注意读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 ”、“在滩涂上开 挖溇港,水土分离,新的耕地出现”“太湖平原”等,知道该技术实际是竹木分离的造田技术。 6.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据该系数可得人口发展阶段分 为“人口红利期 ”、“盘亏平衡期 ”、“人口负债期 ”。下图为 “1950-2050 年法国、日本和中国人口负 担系数统计及预测图 ”。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本人口红利期最短 B.法国人口负担系数变化最大 C.人口负债因老龄化所致 D.中国目前人口红利较为丰厚 2.在我国人口红利将要消失的背景下,不合理的措施为( )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疗保险体系 B.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减少人口流动 C.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 1.D 2.B 【解析】 1.根据材料显示,人口负担较小时为人口红利期。图中显示法国的人口红利期最短且人口负担系数变化 最小, AB 不对;人口负债是由于劳动力人口比重过低造成,老年人口过多或者青少年过多都会造成人口 负债, C 不对;目前中国的人口负担系数较低,人口红利较丰厚, D 对。 故答案为 D。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疗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应对社会负担较重的问题,减小压力, A 对;推动户 籍制度改革,减少人口流动不能改变人口比例,也不能有效减轻社会压力, B 不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高的行业,缓解劳动力紧张的问题, C 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缓解劳动力紧张问题, D 对。 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答案选 B。 7.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理想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 5%左右。下图示意湖南某地土壤有机 质随深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 , 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 , 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 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 , 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适时免耕直播 B.适量掺沙改造 C.采用滴灌技术 D.适当深耕土壤 【答案】 1.C 2.D 【解析】 1.读图该地土壤表层( 0 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 5 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低,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 才能形成有机质,故 A 错误;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使表层土壤肥力升高,故 B错误; 读图表层土壤肥力比下面的( 20-60cm 深度)的土壤肥力低,说明表层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湖南 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故 C正确;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故 D错误,所以该题选 C。 2.免耕直播即不耕作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干旱区的土地退化作用,图示表层土壤有机质 含量较低,且降水较多,不适宜发展免耕直播,故 A 错误;掺沙改造主要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渗水性, 主要适合在比较粘重的土壤中掺沙,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没有影响,故 B 错误;滴灌技术主要是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节水的灌溉方式,主要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使用,该地为湿润区,降水较多,故 C 错误;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深耕土壤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故 D正确。 8. 材料一 河岸带是陆地和河流的交错地带,具有生态脆弱性、物种多样性等特点。采取恰当的 河岸带管理措施,可以使其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材料二 下图溪流倒木是我国东部地区河岸的一种常见的景观。 在该河流岸坡改造工程中, 有关部门 计划采取 “生态梯田 ”的岸坡设计理念,并且着手清理溪流倒木。 针对有关部门清理溪流倒木的做法,有专家提出异议,请帮他阐明理由。 【答案】倒木可拦阻河水,减弱对堤岸的侵蚀破坏;可促进泥沙淤积,加固堤岸;可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 地( 或生存空间 ) ;拦截物被分解、 产生养分, 为鱼类生物提供充足的饵料; 清除后破坏部分生物的栖息地, 导致河流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 【分析】 【详解】 溪流倒木可以拦截泥沙,促进泥沙淤积,加固河岸;阻拦分流水流,降低流速 ;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空间; 拦截养分,提供鱼类需求的饵料等。 9. 京津城市群是环海地区的核心区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群,包括北京和 天津和河北省的 8 个地级市, 共计 10 个城市, 是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且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2015 年, 京津冀市群户籍人口 7467 万人,常住人口 9026 万人,其中京津地区常住外来人口 1322 万人,外来人口 比重较大。下图是京津冀城市群 2015 年流动人口年龄金字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相比 A.平均年龄较小 B.老龄化较重 C.性别比例失调 D.劳动力负担较重 2.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务工经商 ②工作调动 ③学习培训 ④家属随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与北京和天津不同的是,河北省流动人口 A.受教育程度较低 B.省内流动人口数量较多 C.经济收入较高 D.可享受居民生活保障 【答案】 1.A 2.C 3.B 【解析】 【分析】 试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图的判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由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老年人比重较小,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青壮年负担较轻,性别比例 较为合理, A 正确。故选 A。 2.从图中可看出,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流动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影响因素是经济,主要是务工经商, 又因为少年儿童比重较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属随迁, C正确。故选 C。 3.与北京和天津不同的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程度低,外省迁入人口减少,主要为省内流动, B 正确。故 选 B。 10. 喜马拉雅山分为东中西三段, 东段指绰莫拉日峰至南巴瓦峰的一段山脉, 大致位于 89° 10’E 至 92°E ,随着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山各段冰川均呈现退缩状况,下图为 1990 年-2015 年喜马拉雅山东段 各坡向冰川面积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喜马拉雅山东段冰川退缩速度最快的坡向是 A.东坡 B.南坡 C.西北坡 D.西南坡 2.北部和东部冰川面积较大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A.气温气温 B.降水降水 C.降水气温 D.气温降水 3.研究发现近年来冰川融化形成的冰川湖面积有增大趋势,冰川湖对冰川的影响是 A.减缓冰川顶部的消融 B.减缓冰川底部的消融 C.加快冰川顶部的消融 D.加快冰川底部的消融 【答案】 1.A 2.D 3.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雪线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从图中可读出 1990-2015 年间喜马拉雅山东段东坡冰川面积减小最多,冰川退缩速度最快, A 正确。 故选 A。 2.北部冰川面积较大主要是因为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所致;东部冰川面积较大是因为东部有雅鲁藏布 江大峡谷成为水汽通道,降水较多, D正确。故选 D。 3.冰川湖面积的增大,会使冰川末端(底部)伸入冰川湖中,湖水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升温较快,冰川末 端受湖水影响融化速度加快, D正确。故选 D。 11.小明到云南玉龙雪山旅游时捡到一块有孔、可见颗粒物的石头,该石头最有可能属于 A.沉积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侵入岩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A 错误。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晶体颗粒较细,喷出岩多气 孔, B 正确。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岩性紧密,岩岩石重结晶明显,二是具有一定 的结构和片理构造,即为矿物颗粒定向排列,没有气孔, C 错误。侵入岩没有喷出到地表,矿物在地下有 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冷却,没有气孔, D 错误。故选 B。 【点睛】 沉积岩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常伴有化石和能源矿产;岩浆岩特点:常伴有金属矿产,喷出型岩浆岩具有 气孔构造。 12.关于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是环球运行的西风漂流,加剧了南极洲严寒 B.②处是巴西暖流,使沿岸增温增湿 C.③处是北太平洋暖流,可使向东航行轮船顺风顺水 D.④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示洋流系统顺时针方向可以判定,该洋流系统应为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或北印度洋的夏季洋流。 ①处表示北赤道暖流,对途经海域增温增湿,不可能加剧南极洲的寒冷;②处应为北半球的低纬地区大洋 东岸的寒流,巴西暖流位于南半球,与图示不相符合;③处可以是北太平洋暖流,该洋流向东流,可使向 东航行轮船顺风顺水;④处为北半球中低纬海域西岸的暖流,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丙处位于寒 暖流交汇处,形成世界著名渔场。据此分析选 C。 【点睛】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流动 ,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 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 ,形成横贯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 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 ,冬季 刮东北季风有关。 13. 东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西部,是我圆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阁湖泊。 1958 年航测水面为 35.5 平方千米,由于流域工农业大量用水 , 至 1992 年湖泊彻底干酒 .2002 年开始生态修复 , 东居延海得到恢复, 2010 年后挺出水面的植物面积稳定在 9km2 左右。下图为 2004-2015 年东居延海平均湖泊面积年内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一年中,东居延海入湖水量最大的时段是 A. 1-4 月 B.5-6 月 C.7-8 月 D.9-11 月 2.图示一年中东居延海 7—8 月面积最小,主要是因为 A.降水少 B.蒸发旺 C.用水多 D.下渗多 3.推断 2010 年后的东居延海,一年中挺出水面的植物面积最大应在 A. 1-3 月 B.4-5 月 C.6-9 月 D.10-1 月 【答案】 1.D 2.B 3.C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等了很久和图示曲线的变化分析解答。根据题 干可知,东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西部,所以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旺盛,由于 7、 8 月份气温高,导致东居 延海 7-8 月湖泊面积最小, 9 月份后湖泊面积快速增加,说明入湖水量快速增大,到 11 月份面积最大, 说明 9-11 月份入湖水量最大,故 D正确, ABC错误。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东居延海 7~8 月面积最小的原因,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和题干内容解 答。图示湖泊 10-11 月湖泊面积大, 说明降水不少, 故 A不对。 根据题干可知, 东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西部,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7、8 月份气温高,蒸发旺盛,湖泊水分蒸发的厉害,导致湖泊水位低,故 B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 2002 年后东居延海的形成是因为生态修复得到恢复的, 所以用水不可能多, C不符合题意。 图示湖泊冬季面积大,说明下渗少, D错误。故选 B。 3.本题以东居延海为载体,考查挺水植物面积最大的时间段,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生 物学的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东居延海位于内蒙古, 所以温带大陆气候, 特点是冬冷夏热, 降水少, 温差大, 10 月-1 月和 1 月-次年 1-3 月份气温低,挺水植物为枯萎期; 4-5 月气温回升,挺水植物开始生长; 6-9 月 气温高,光照强,生长快,所以植物面积最大,故 C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14. 北京时间 2019 年 11 月 21 日 17 时 3 分,嫦娥四号着陆器结束了月夜休眠期,进入了第十二 个月昼工作期。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嫦娥四号着陆器结束了月夜休眠期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A. 11 月 21 日 1 时 3 分 B.11 月 22 日 1 时 3 分 C.11 月 21 日 9 时 3 分 D.11 月 22 日 9 时 3 分 2.嫦娥四号着陆器的自主唤醒周期约为 A. 7 天 B.14 天 C.28 天 D.24 小时 3.嫦娥四号着陆器再次进入休眠期时 A.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渐快 B.开展北极科考的时节正佳 C.莫斯科正午日影全年最长 D.意大利波河处于枯水季节 【答案】 1.C 2.C 3.A 【解析】 【分析】 1.国际标准时间,即 0 时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晚 8 个小时, 11 月 21 日 17 时 3 分减去 8 小时为 11 月 21 日 9 时 3 分,故 C 选项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2.月球的夜半球温度极低,嫦娥四号着陆器多数仪器处于休眠状态,待月球日出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 唤醒,月球的自转周期为 28 天左右,所以,嫦娥四号着陆器的自主唤醒周期约为 28 天,故 C 选项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3.月球背面执行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着陆器 11 月 21 日结束了月夜休眠期,当其再次进入休眠期的日期 约为 12 月 5 日,逐渐接近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渐快,故 A 选项正确。我国北极科考应 该是在北半球的夏半年,故 B 选项错误。莫斯科正午日影全年最长应该在 12 月 22 日,故 C 选项错误。 意大利波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丰富,处于丰水季节,故 D 选项错 误。故选 A。 15.下图为 2000-2010 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人口、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空间位置变化示意图 . 据此完 成问题 . 1.据图中信息推知, 2000-2010 年间 A.西南方向农村人口比重增加 B.东北方向人口增长率增加 C.东南方向老龄人口数量减少 D.西北方向老龄化程度增加 2.导致 2000-2010 年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西部净迁出人口增加 B.东部人口增长率低 C.沿海返乡农民工增多 D.国家人口政策调整 【答案】 1.D 2.A 【解析】 1.读图农村人口分布的重心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说明东北方向农村人口比重上升,西南农村人口比重下 降,故 A 错误;据图无法判断东北方向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故 B 错误;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由东南向西北, 说明西北方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加重,东南方向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 正确;东南方向老龄人口 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老龄人口数量减少,故 C 错误,所以该题选 D。 2.读图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由西向东迁移,说明西部地区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东部地区农村老龄 人口比重下降。若西部净迁出人口增加,因迁出人口青壮年比例高,所以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故 A 正确; 东部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下降, 可能是自然增长率高, 人口增长快, 若人口增长率低, 则老龄化加重, 故 B 错误;沿海返乡农民工(主要为青壮年)增多,因为我国农民工的迁移方向主要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 部地区,则西部地区农村老龄化将减轻,故 C 错误;人口政策对东西部农村影响相差不大,所以对农村 老龄人口重心的移动影响不大,故 D 错误,所以该题选 A。 【点睛】 农村老龄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经济发达地区老龄化主要的 原因是出生率低,平均寿命长。 16. 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 物。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 ,会对冰川产生重要影响 ,进而影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青藏高 原及周边冰雪中黑炭含量(单位为 10-9)。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虚线框内高含量黑炭带的形成 , 主要是因为 A.油气资源开发 B.交通运输发展 C.牲畜粪便焚烧 D.工厂废气排放 2.青藏高原东南部空气中黑炭含量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原因主要是夏季 A.太阳辐射强,促进了黑炭的分解 B.西风势力强,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C.气温高,利于大气层中黑炭自燃 D.降水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 3.冰雪表层的黑炭会对冰川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对太阳辐射 A.吸收强,加速冰雪消融 B.吸收弱,加速冰雪累积 C.反射强、加速冰雪消融 D.反射弱、加速冰雪累积 【答案】 1.B 2.D 3.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利用能力。 1.“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表明 黑炭的形成主要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有关。 A. 油气资源开发是以开采为主,不是以燃烧和使用为主。故 A 错误。 B.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火车和越来越多的汽车沿主要交通干道驶入青藏地区, 导致道路沿线黑炭数量增加。故 B 正确。 C. 牲畜粪便焚烧不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产生黑炭,故 C 错误。 D. 青藏地区工业产业活动较少,所以黑炭的主要来源 不是工厂废气。故 D 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2.“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说明影响黑炭浓度的因素主要是风和降水。 A. 根据材料判断,太阳辐射不是影响黑炭浓度的主要因素。故 A 错误。 B. 西风冬季强,夏季弱,夏季青藏高原受西风影响小,故 B 错误。 C. 即使夏季气温高,大气层中黑炭也不会自燃。故 C 错误。 D.青藏高原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故 D 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 D。 3.A. 与冰川相比, 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 会使冰川表面增温, 从而加速冰雪消融 ,故 A 正确。 B. 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故 B 错误。 C. 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故 C 错误。 D. 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黑炭的存在会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从而加速冰雪消融。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 17. 洛川县位于黄土高原,是我国苹果外销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县的黄土地貌有塬、墚、峁等, 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垛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峁为馒头状黄土丘。如图为 “洛川主城区及其周 边地形图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洛川主城区最可能位于图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苹果需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坡地,图中最适合苹果大面积种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C 2.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图示甲、 乙、丙、丁的地势起伏状况和海拔高度判断是否适合建设城市, 才能正确解答。本题以洛川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形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1.读图可知,甲、丁为黄土墚有一定坡度不适合城市建设, A、D选项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为沟谷, 地势低洼易积水,不适合城市的建设, B 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可知,丙是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 地,地形平坦开阔,适合城市的建设。 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C。 2.读洛川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形图可以看出,甲处位于长条状的黄土丘陵,有一定的坡度,利于排水,光 照充足, A 正确。故选 A。 【点睛】 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河流、气候、地表形态、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 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地形: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利于水土保持。适宜发展畜牧生、林业 等。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种茶树。水源:尤其 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对 商品农业,尤其是对花卉等园艺生和乳畜业的生产非常重要。政策:起鼓励或限制作用。如商品性农业生 产基地建立。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等。 18. 2016 年 11 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利马号称世 界“不雨城 ” ,但全年有半年大雾弥漫,沾衣欲湿,利马人把这种浓雾称为 “ 毛毛雨 ”。由于这种 “毛毛 雨”时常滋润,使地处低纬热带沙漠之中的利马,常年依然繁花似锦,风光秀丽。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利马多大雾而“无雨”的最主要原因是 A.秘鲁寒流经过附近海域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 B.地处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稀少而形成雨影区 C.位于沿海平原受安第斯山脉阻挡抬升作用小 D.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辐射雾 2.右图是利马郊区附近的山坡上,“没有水的秘鲁人”建设的许多网子,用以从潮湿的雾中获取水分。 这种取水原理类似于 A.形成热带沙漠地下冷却凝结水 B.实验室制作蒸馏水的收集原理 C.仙人掌针刺绒毛从空气中汲水 D.波巴布树松软木质雨季吸储水 【答案】 1.A 2.C 【解析】 【分析】 考查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雾的形成条件,水滴的凝结条件。 1.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雨的形成条件是水汽抬升或对流运动,利马多大雾而“无雨”的最主要 原因是秘鲁寒流经过附近海域,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阻止了空气的对流运动, A 对。地处东南信风的背 风坡,是降水稀少的原因, B 错。安第斯山脉阻挡抬升作用是形成雨的条件, C错。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 制,气流下沉,是降水少的原因,辐射雾是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形成, D错。故选 A。 2.右图是利马郊区附近的山坡上,“没有水的秘鲁人”建设的许多网子,用以从潮湿的雾中获取水分。 这种取水原理类似于仙人掌针刺绒毛从空气中汲水,空气中水汽遇到介质附着物时,凝结成水滴, C对。 形成热带沙漠地下冷却凝结水、实验室制作蒸馏水的收集原理,是水汽遇冷凝结形成, A、B 错。波巴布 树松软木质雨季吸储水,不是水汽凝结, D错。故选 C。 19.(地理——选修 6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看清明假日的实施,回家乡扫墓的人越来越多,祭祀用品也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祭祀 品冥 币、蜡烛和鞭炮外, 还有各种用纸、 塑料制作而成的衣服、 豪华汽车、 别墅等, 就连 “手机 ”“ 平板电脑 ” 等也被列入祭品之中。但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 请说明不合理的祭祀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问题 : 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污染空气 ; 可能引发山火 ; 产生白色污染 ; 浪费资源等。 ( 任答 3 点 ) 建议 : 大力宣传文明祭祀 , 以鲜花、 植树等新的祭祀方式替换焚烧纸钱、 燃放鞭炮 ; 发挥网络的作用 , 鼓励网 上扫墓 ; 消防部门对重点区域加强监控 , 防治山火发生扩散。 ( 任答 2 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合理的祭祀会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合理的措施。 祭祀时焚烧纸钱、 鞭炮污染空气。 春季气候干燥, 可能引发山火。 装祭祀物品的塑料袋, 易产生白色污染。 燃烧过多,浪费资源等。合理建议是大力宣传文明祭祀,以鲜花、植树等新的祭祀方式替换烧纸钱,放鞭 炮。发挥网络的作用,鼓励网上扫墓。消防部门对重点区域加强监控,防止山火发生或扩散。 点睛:祭祀属于风俗习惯,了解主要祭祀活动的行为。祭祀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与活动环节焚烧纸 钱、燃放鞭炮有关 ,包装袋易产生白色污染。合理建议是采取措施,减少污染问题发生。文明祭祀是重要 措施。 20.读某沿海城市附近预计海平面上升高度等值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海平面上升后,最有可能形成海蚀崖地貌的是图中 ( ) A. A 处 B.B 处 C.C处 D. D 处 2.若考虑全球变暖问题,小李在该城市购买住房时最不应该选择的房源应位于图中 ( ) A. ① 处 B.② 处 C.③ 处 D.④ 处 3.若该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地可能 ( ) A.沿海水质变好 B.海平面上升速度变快 C.台风天气增多 D.城市雨岛效应增强 【答案】 1.A 2.B 3.D 【解析】 1.从图中等值线可以看出,当海平面上升 1.0 米至 2.0 米期间,等值线在 A 处出现重叠,说明图中 A 点 附近地势陡峻,海平面上升后可能受海水侵蚀而形成海蚀崖,所以 A 正确。 2.购房时如果考虑全球变暖因素,沿海地区房源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海平面 上升 0.5 米时,地已被海水淹没,小李在该城市购买住房时最不应该选择的房源应位于图中②处,所以 B 正确。 3.大力发展旅游业后,生活在该城市的人口增多,产业活动增强,排入海洋的污水增多,海水水质变差,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与单个城市的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台风主要发生于西北太平洋沿岸, 而图中并未明确指出该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台风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所以 D正确。 【点睛】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 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 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 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 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批复, 2018 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 “中国农民丰收节 ”。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如图所示。 (1) “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地球位于图中 A、B、C、 D四点中 点, 该节日的日期是 前后。 (2 )描述地球公转从图中 B到 C时段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传统上我国划分四季开始的节气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描述南通春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 )各地随着节气的不同,太阳辐射有着明显的变化。试列举与太阳辐射年变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答案】(1) B 9 月 23 日 (2)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 C 点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前昼长小于夜长,春分到立夏昼长大于夜长;春分日昼长等于夜长。 (4)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①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移动;②东亚和南亚季风现 象的产生;③温带地区明显的四季交替;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形成;⑤野生动物、候鸟的迁徒⋯⋯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详解】 ( 1)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由图可知 B 点为秋分,日期一般在 9 月 23 日前后。 ( 2)地球公转从图中 B 到 C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到达 C 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根据我国传统意义上对四季的划分,南通从立春到立夏期间为春季。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因此南通昼渐长夜渐短;从立春到春分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通昼长小于夜长;到春分这一天, 南通昼夜等长;从春分到立夏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南通昼长大于夜长。 ( 4)与太阳辐射年变化相关的地理现象很多。如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 成;温带地区明显的四季交替;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形成;热带草原地区野生动物逐水草而居;候鸟的季 节性迁徙等等,回答合理即可。 【点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出现极昼现象; 2、太阳直射 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2.图为 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 250-500mm,下 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100mm。甲国在 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 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 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分析 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气、水、土、地、生等各方面)的原理,分析 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 境的影响。 【答案】(1)大峡谷深居内陆, 谷底下沉气流控制, 降水稀少, 形成荒漠景观; 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 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 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 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流域及周边地区图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考查河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意在考查 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确定 R河河口是地中海气候;吹西风(西南风)时,来自海洋的湿润 的西南风顺河谷向里吹,大峡谷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 少,所以植物稀少。 (2)河口的断流显然与河流中上游地区大量截水、用水有关,故可以从水利工程的截水和人口增加、经 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增大两个方面作答。 结合材料中信息, “甲国在 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 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说明了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 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因而河口出 现断流的现象。 (3)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水文(河、湖) 、生物(动物、植物) 、土壤、岩石(地形、地貌)等。 R 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就从以上角度思考、分析、表述。对水文角度,径流量减少,地下 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土壤角度,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 域渔业资源减少。生物角度,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 渔业资源减少。气候角度,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地形地貌角度,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 【点睛】 自然环境各要素关系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大气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 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形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植被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 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 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能源汽车采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 2019 年 1 月 7 日,落户上海临港产业区的美国 特斯拉是一家电动车及能源公司,产销电动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 材料二:特拉斯上海临港产业区位置图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网络图 (1)简述上海临港产业区吸引美国特拉斯公司落户的区位优势。 (2)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深圳比亚迪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在特斯拉入驻中国后,两企业之间如何开展合作? (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简述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的意义。 【答案】(1)上海临港产业区水陆空交通便利(交通便利) ;汽车产业基础好,生产协作条件好(工业基 础好或工业力量雄厚) ;技术力量雄厚(科技水平高或具有高素质技术人才) ;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 或市场广阔) ;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 (任意四点) (2)政策扶持、宣传与推广;电池技术突破与创新;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普及;补充答案:技术 (科 技)、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环保。 (任意三点) (3)相互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互利共赢(加强技术交流、合作) ;制定共同的行业标准,共建基础 设施(统一充电装置,共用基础设施) 。 (4)生态意义: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缓解温室效应;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任意一点) 经济意义:促进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缓解当前 石油等常规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任意一点) 社会意义: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任意一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影响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工业联系以 及工业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详解】 ( 1)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从市场、交通、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首先中 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量大,美国特拉斯公司落户在上海主要是看中中国的庞大的消费市 场;据图可知,上海临港产业区面向海洋,背靠上海,水运、陆运及航空运输便利,具有交通运输优势; 上海临港产业区位于上海,而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场所众多为其提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者;上海还是中 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还具有工业基础好,产业之间协作好的优势;最后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 2)首先是如何让消费者购买以及信赖,即扩大市场占有率,涉及政策的扶持以及售后的服务等政策的 宣传和落地;其次是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时间和使用寿命的问题,涉及电池技术的革新和创新;再次是维 修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最后新能源汽车的环保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 3)两个企业一个加强信息交流及开展技术合作,共享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以及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实 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同时两个企业都是从事新能源汽车,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一些 基础设置上可以制定同样的标准, 比如电池的大小、 充电桩接口等, 这样就便于共建基础设施, 减少成本, 提高效益。 ( 4)从经济意义、环境意义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作答,经济意义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够主推中 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上海成为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进一步促进中国汽车产链的升级,提升其他企 业的配套水平;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能够缓解当前石油等常规能源紧张的局面;环境意义:新能源汽 车是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能够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改 善大气质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社会意义,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带动动力电池、充电桩、车身、内 饰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4. [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 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和环绕在其周围的一圈无树木的冻土地带组成, 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天 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目前,全球变暖正在使北极地区的冰面以每 10 年 9%左右的速度减少着,使得油 气等资源的开发规模日益扩大, 同时联系东西半球的最短航线 —— 北极航线, 也将进入 “畅行北极 ”的时 代。下图为北极航线示意图。 分析大规模开发北极地区可能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答案】有利影响:促进当地资源的开发 . 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开发最短航线,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 改善生活条件。 不利影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开发、海上航行等人类活动增 加,环境污染加刷;加剧北极地区冰川融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北极地区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北极开发有利方面,一是 能够促进北极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北极航线 的开通,能够缩短东西半球航程,加快世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三是北极开发能够促进基 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改善沿线人民的生活等;其次不利影响体现在:一是北极开发直接破 坏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海冰面积缩减) ,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二是加剧北极 冰川融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三是北极资源开发,海上航行等加剧环境污染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