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5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件(59张)(全国通用)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频命题点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高频命题点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高频命题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总纲目录 网络构建 核心解读 本专题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较多,在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地表 形态的变化这一核心,围绕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类 型、表现及影响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应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和景观图等为载体,着重把 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判断和运用等问题 高频命题点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 “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某处的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 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种火山 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 火山锥,在海洋则形成火山岛。图甲是某海区的海底地形示意 图、图乙为火山岛和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三 题。 图甲 图乙 1.(2018北京四中期中)据图推断,图甲中的热点位置及与图乙所 示阶段的地形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阶段Ⅰ B.②—阶段Ⅱ C.③—阶段Ⅲ D.④—阶段Ⅰ 答案 D 图甲中①距今时间最长,对应阶段Ⅲ;④距今时间最短, 对应阶段Ⅰ;可推断出②对应阶段Ⅲ; ③对应阶段Ⅱ,D项正确。 2.(2018北京四中期中)下列时段板块移动平均速度最慢的是 ( ) A.距今100百万~120百万年 B.距今120百万~140百万年 C.距今140百万~160百万年 D.距今160百万~180百万年 答案 A 由图可以看出,距今100百万~120百万年间距最短,说 明其单位时间内移动的速度最慢,A项正确。 3.(2018北京四中期中)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为 ( )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先往东南再往正南 答案 B 由图甲可以判断岛链南北方向距今时间长,往西北方 向距今时间近;即最先形成的岛屿在最南,说明板块移动是正南; 后来形成的岛屿往西北方向,说明板块移动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 即板块的移动方向为先往正南再往东南,B项正确。 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图1为 太鲁阁峡谷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简图。读图回答 下面两题。 图1 图2 4.(2018江苏徐州一检)太鲁阁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 B.变质作用 C.板块拉张 D.风力侵蚀 答案 A 太鲁阁峡谷位于台湾岛东部,这里是夏季风的迎风坡, 降水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图示峡谷呈V字形,形成的主要原因 是流水侵蚀,A项正确。湿润地区,风力侵蚀影响小,D项错误;变质 作用是岩石形成原因,不是峡谷成因,B项错误;板块拉张形成的是 裂谷,崖壁陡峭,C项错误。 5.(2018江苏徐州一检)太鲁阁山体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太鲁阁山体岩石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根据箭头方 向,图中的①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是侵入岩;④是岩浆喷出 地表冷凝形成,是喷出岩;③是由沉积物形成的,是沉积岩;②是变 质岩,B项正确。 1.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产生 的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方法技巧】 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 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 —— 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 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② 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 , 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 , 而有的则没有 ;③ 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 , 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种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 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 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 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 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 —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 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读某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 面三题。 1.甲板块不可能位于 ( ) A.非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印度洋板块 答案 B 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大约为0~7百万年,并向两 侧逐渐增加,说明乙地附近为新生成的岩层,那么该地应该位于板 块的生长边界,而且该生长边界位于甲板块的西侧;结合世界主要 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西 侧都有生长边界分布,而美洲板块西侧都为消亡边界,选B项。 2.下列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B.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 C.图示海底不可能形成海岭 D.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一致 答案 D 乙处为生长边界,因此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一致, D项正确。 3.乙处的岩石与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对应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海岭岩浆喷发形成喷出岩,与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的 ③一致,C项正确。 高频命题点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 S 2 、S 1 ,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8江苏单科,5,2分)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 答案 A 由等高线图可看出,甲乙之间最高海拔为185米,甲、 乙两地的海拔均小于100米,因此甲乙之间的地形为山峰,排除C 和D选项。再由图可知,甲乙之间地表地层为P、甲地和乙地的地 表地层为C,与A选项的剖面图相符,故A项正确。 2.(2018江苏单科,6,2分)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 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A 沉积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一般是老地层在 下,新地层在上。丙处地表为D地层,比其老的地层为志留系地层, 故A项正确。 断层形态多样,如果破裂面两侧岩块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 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种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滑断层)。在压 力或张力作用下,如果两侧岩块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 则是倾向滑动断层。其中,上盘相对下盘(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 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 层是正断层;反之是逆断层。读常见断层形态示意图(下图),完成 下面两题。 3.(2018河南信阳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关于断层,我们可以推断 ( ) A.正断层是由于岩层受拉力形成的 B.所谓逆断层就是常说的地垒构造 C.走滑断层常形成裂谷和块状山地 D.受外力侵蚀,正断层可转化为逆断层 答案 A 正断层受拉力作用断裂,上盘会沿着断层面下滑;逆断 层指一个断层,常说的地垒构造是由两个断层形成的中间上升部 分;走滑断层沿水平方向滑动,不会形成块状山地;正断层和逆断 层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与外力没有关系。 4.(2018河南信阳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大的断层往往出现在板块 边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断层多出现在板块的消亡边界 B.逆断层的附近常有褶皱构造出现 C.走滑断层只分布在板块生长边界 D.大洋中脊附近多为逆断层构造 答案 B 正断层向两侧张裂,岩浆上升形成新的岩石,多出现在 板块的生长边界;逆断层受挤压作用,岩层容易发生弯曲,附近常 有褶皱构造出现;走滑断层只分布在板块消亡边界;大洋中脊附近 两个板块张裂运动,多为正断层构造。 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中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 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 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则两 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方法技巧】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要点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区域是 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背斜和向斜都可以发育成山地或谷地。背斜的原始地貌为山地, 但背斜顶部受侵蚀后则可以发育为谷地。向斜的原始地 貌为谷地,但由于其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最终可能发育成山 地。所以最终判断某一地区是山地还是谷地,一般要结合等高线 或景观图等在初步判断其基本地形的前提下,然后结合岩层新老 关系最终确定是背斜还是向斜,最终确定是背斜山还是背斜谷,是 向斜山还是向斜谷。 4.判断岩层的特殊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 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 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 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 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 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数据。甲、 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 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 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下 面两题。 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m) 500/300 300/50 500/300 1.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答案 B 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 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是向上拱起的,表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 斜,B项正确。 2.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 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的选择是乙地 D.在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 答案 A 乙地为背斜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A符 合题干要求。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至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 新。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答案 C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A错; 甲处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乙处岩层向上拱起 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山谷,C对,D错。故选C。 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答案 A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该地①至⑧岩层均为沉 积岩,丙处山峰必为沉积岩,四个选项中石灰岩和砂岩按成因为沉 积岩,故选A。 高频命题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 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 0 、T 1 、T 2 、T 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 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 3 >T 0 >T 2 >T 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 0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8课标Ⅰ,6,4分)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 A.T 0 B.T 1 C.T 2 D.T 3 答案 A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图中河流岸边四个平坦 面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说明其是因河流堆积作用形成;材料显 示现阶段河流洪水期仅能淹没T 0 ,说明只有T 0 这一平坦面仍有河 流堆积作用,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择A项。 2.(2018课标Ⅰ,7,4分)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 A.T 3 形成时期 B.T 2 形成时期 C.T 1 形成时期 D.T 0 形成时期 答案 A 本题考查流水作用及其表现。河流搬运和堆积作用 与流速相关;流速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堆积物的颗粒越大; 四个平坦面堆积的砾石砾径最大的是T 3 ,说明该河流流速最大的 时期是T 3 形成时期,故选择A项。 3.(2018课标Ⅰ,8,4分)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 D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图可知, 平坦面形成于基岩上,即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 的结果;当地壳抬升时,河流落差变大,流速加快,下蚀作用明显形 成阶地;图中河流形成四个不连续的平坦面,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 的地壳出现了间歇性抬升,故D项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据 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18河南安阳一模)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 ( ) A.侵蚀、侵蚀 B.侵蚀、堆积 C.堆积、侵蚀 D.堆积、堆积 答案 B 该地貌是风力作用形成的,应是沙丘地貌。根据海拔 及等高线分布情况,甲、乙两区域分别位于沙丘两侧,甲侧等高线 较密集,坡度陡,且地势低,主要是风力侵蚀的结果;乙侧等高线较 稀疏,坡度缓,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B项正确。 5.(2018河南安阳一模)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 (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答案 C 沙丘地貌形态与风向有关,迎风坡坡度较陡,背风坡坡 度较缓。结合上题分析,甲位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结合指向 标,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偏西风,C项正确。 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 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 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 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河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2.流水、风力作用塑造地貌的特点和规律 (1)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越强,搬运作用也就越强; 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强,风力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 (2)根据速度变化解释地理现象 ①一般来讲,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流速越来越慢,因此从上游到下游 河床由“V”型谷变为较宽的河槽,沉积物也由大颗粒的砾石到 沙砾再到泥沙,上游山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形成河漫滩平原,下 游形成河口三角洲。 ②风速的变化也导致了风力对地表的风蚀程度的差异,同时搬运 的物质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小的尘土可以飘到远方。 ③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断方法 a.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受地转偏 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 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b.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c.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堆积岸泥沙堆积,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河道较 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 【方法技巧】 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影响因素 分析 气候 因素 气温 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降水 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地质 地貌 因素 基岩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形 地势 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典型地貌的判读 (1)堆积地貌类型的判断方法 ①地貌类型判断法 根据材料显示的地貌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类型如下: a.风力堆积地貌:沙漠、沙丘等。 b.流水堆积地貌: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 洲、河中或河口沙岛、河流入海口处的沙坝等。 ②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判断 a.在干旱地区:一般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主。 b.在湿润地区:一般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③根据沉积岩层的特征判断 岩层中含有水生生物化石的为水湿环境的堆积。 (2)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 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 向,如下图: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 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 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 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7课标Ⅱ,9,4分)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 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答案 C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由图文材料中的“坡度 骤减”及图例和比例尺可判断出贺兰山东坡坡度较大,河流、河 谷众多;从图文信息中无法判断出岩石裸露;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 扇的形成,但不是洪积扇集中连片的原因。故选C。 2.(2017课标Ⅱ,10,4分)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 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结合图中比例尺推断该区域实地范围较小,东西距离 约15 km,南北距离不超过30 km,特别是有洪积扇的部分,这么小 范围的局部地区内,其降水和风化物粒径大小差异不明显。而根 据图中信息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较长且主要流经低山,地 势起伏小,流速较慢,使得大部分砾石在河床沉积。故选B。 3.(2017课标Ⅱ,11,4分)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 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B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由题干信息中洪积扇堆积 物以砾石为主,推断其土层浅薄,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故选B。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 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 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16课标Ⅰ)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任 一条贝壳堤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 定。故C项正确。 5.(2016课标Ⅰ)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 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答案 B 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 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B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 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项错 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不会影响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 道,故C、D项错误。 6.(2016课标Ⅰ)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 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D 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 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 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 进,故A、B、C项均错误,D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