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5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5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迁【作业】

课时15 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迁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 的变动和 民族工业 的兴起 自然经济对外国侵略的抵抗 ‎1‎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2‎ 洋务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增多 ‎4‎ 洋务官员与洋人分利的意识 ‎5‎ 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城市化比较 ‎6‎ 实业救国思想 ‎7‎ 民族资本 主义的 曲折发展 ‎1894~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8‎ 一战对民族工业的双重影响 ‎9‎ 国家垄断企业的发展 ‎10‎ 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11‎ 沦陷区的经济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9·四川名校诊断)如图所示现象(  )‎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解析:B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A项错误;从题图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从1845年至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逐渐减少,列强认为是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过少造成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导致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项错误。‎ ‎2.下表是根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的近代农产品出口情况一览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                     ‎ 时间 农产品出口总值 占全部出口贸易总值比重 ‎1893年 ‎2 842.3万元 ‎15.6%‎ ‎1903年 ‎8 949.6万元 ‎26.8%‎ ‎1910年 ‎23 195.7万元 ‎39.1%‎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深 B.出口贸易以农产品为主 C.占据国际贸易优势地位 D.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A 从材料信息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产品出口比重大幅增加,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故A项正确。‎ ‎3.洋务运动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其中“父爱式庇护”关系(  )‎ A.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 ‎ B.推动了近代企业的产生 C.规避了政府的监督控制 ‎ D.得到了较少的资源配置 解析: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中的地方督抚扮演了官办企业的“庇护”人角色,在他们的主持下,中国产生了一批采用西方机器生产的官办近代企业,故B项正确。“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自由,与题干中“父爱式庇护”关系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期间的官办企业受政府的监督控制,排除C项;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由政府扶持和庇护,故可以获得较多的资源配置,排除D项。‎ ‎4.(2019·河北衡水二调)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C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对华倾销商品,同时掠夺原料。材料中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甚至有些过去种植红薯或麻的地区也改种茶,正是这一时期列强在华大肆掠夺原材料的结果,然后据材料中时间可判断C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表述是材料中现象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材料中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5.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浸至歇其旧业。”这反映出(  )‎ A.外企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洋务官员与洋人分利的意识 C.中外正当贸易已经出现逆差 D.传统手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解析:B 据材料信息“1866年”及“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能看出这些“江浙大商”经营的是传统运输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惟亏折货本,浸至歇其旧业”‎ 体现了左宗棠等洋务官员担心传统运输业被挤垮,已经有了与洋人分利的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贸易逆差的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传统运输业而非传统手工业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阅读下面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分析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  )‎ 国家 总人口 ‎(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 百分比 城市人口 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 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 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 200‎ ‎89%‎ ‎11%‎ 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城市化走上了明显不同的道路 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 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解析:A 从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结合所学,19世纪中期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化水平,英国这时已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故其城市化水平最高,法国这时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城市化水平不如英国,综合分析材料,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说法均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 ‎7.(2019·北京朝阳区模拟)1890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作者意在(  )‎ A.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D 材料只是马建忠的经济思想,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材料中的“富民说”反映了要求兴办实业,同列强进行商业竞争,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 ‎8.(2019·四川宜宾二模)如图为中国近代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较。‎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剧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强劲 C.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减少 D.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 解析: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从图示看1894~1911年、1911~1920年这两个时间段民族资本都保持较高的平均年增长率,说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强劲,故选B项;1911~1920年间,中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民族资本获得了有利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一战时期,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外国资本的增长率明显下降,排除A项;1894~1911年时间段包含甲午中日战争后,在此期间官僚资本出现了较高的年增长率,排除C项;材料没有给出其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关系,所以不能得出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排除D项。‎ ‎9.(2019·湖北八市联考)如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解析:C 由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材料看,一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口也较为困难,实际上又制约了中国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一战后中国机械净进口值快速上升,机械设备进口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将会减少中国对西方工业产品的依赖,排除A项;中国半殖民地化指中国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而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意味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新政权的建立刺激了工业投资的热潮,排除D项。‎ ‎10.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 A.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C.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D.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解析:C 材料中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可排除A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因而中国发展国家垄断企业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践行“节制资本”‎ 的思想是发展国家垄断企业的主观目的,非客观效果,故D项错误。‎ ‎11.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入为20.58亿元,1935年骤然降至14.29亿元,经常性收入从1929年的14.76亿元降到了1935年的6.62亿元。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B.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C.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萧条 D.国内战争严重阻碍对外出口创汇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1930~1935年,中国的国际收入和经常性收入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经济大危机有关,大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高关税,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于193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民族经济有较快发展,且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现象主要受国际上经济大危机影响,体现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环境关系不大,排除D项。‎ ‎12.北京人把玉米面叫棒子面,1937年0.1元1斤,到1944年涨到6、7元1斤,到1945年已上涨了1 000倍。其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根据地粮食的匮乏 B.北平地区的沦陷 C.南京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D.四大家族的掠夺 解析:B “‎ ‎1937年0.1元1斤,到1944年涨到6、7元1斤,到1945年已上涨了1 000倍”表明全民族抗战时期北平物价飞涨,主要原因应是北平地区沦陷,日本的大肆搜刮,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世纪中期欧洲和中国移民的对比分析能力。第(1)问,首先要注意“移民”这一概念应包括国内迁移和向国外移民两种类型。根据19世纪中期欧洲和中国的时空定位进行分析,欧洲此时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可以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改进新式交通工具的方面进行概括。另外,欧洲强国积极对外殖民,也促使大量移民流入亚非拉地区。而此时中国正面临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第(2)问,对比不同之处需考虑到,19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移民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而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外移民主要是迫于生存的压力。虽然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欧洲移民背景和影响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移民活动都会产生一些共同的作用,共同作用可从经济发展、生存空间、文化融合等角度概括。‎ 答案:(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部分法律一览表 时间 法律 备注 ‎1904年 ‎《奖励华商公司章程》‎ 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参照《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续表 时间 法律 备注 ‎1911年 ‎《大清新刑律》‎ 删去“八议”“十恶”等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 ‎1912年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初等小学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1929年 ‎《中华民 国民法典》‎ 以维护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为原则;强调平等原则在民法典中的应用 ‎《工厂法》‎ 内政部劳工司掌理劳工生活、工况设备、工人失业及伤害救济、调节劳资纠纷等事务 ‎1943年 ‎《中美新约》‎ 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材料中的法律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对外关系法等内容。本题虽然是开放性问题,但是,能够囊括这些法律的主题只有法律近代化促进社会进步,这一论题材料给出的信息最多,学生进行阐述也更容易,这是解答本题的一个技巧。如果学生选择其他的论题,比如,法律建设促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能够提取两个以上的信息,但是,这就缩小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范围,阐述的难度就会加大。‎ 答案:示例:20世纪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社会发展。‎ 经济方面,从清末鼓励兴办工厂到民国时期保护劳工权益,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部分障碍,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删除原有法律中的陋习,引入西方立法的部分内容,促进法律的近代化,《中华民国民法典》强调平等原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和西方思想观念的传播,吸纳和参照他国立法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