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秦汉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秦汉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二 ‎ 秦汉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0分钟 85分)  ‎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 (  )‎ A.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B.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C.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D.宗法体系受到冲击 ‎【解析】选B。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A错误;“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样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统一奠基,故B正确;这种现象无法体现贵族政治,C错误;宗法体系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受到冲击,而不是到材料中的战国时期,故D错误。‎ ‎2.(2020·济南模拟)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屯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 典客 少数民族 官府手工业 及外交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 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庙、‎ 礼仪和 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由九卿的职责分工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 ‎3.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朝 (  )‎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解析】选C。材料的关键信息“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突出的是从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C正确。‎ ‎4.(2019·惠州模拟)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选C。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故C正确。‎ ‎【拓展延伸】谏议制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 ‎  在中国古代政府官职中,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叫作谏官。在汉代,谏官有谏议大夫之属。谏议大夫的职责是追随皇帝,专门在皇帝身边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因此在这种谏议制度之下,皇帝是不可为所欲为的。如果皇帝想要做臣民眼中的明君,对这些谏议意见是不可不理会的。‎ ‎5.(2020·汕尾模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并在春、夏、秋分别进行“书比”“月程”“大稽”的统计工作。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上述做法 (  )‎ A.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 B.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C.迟滞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D.瓦解了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 ‎【解析】选B。据材料“四民分居管理”和“秦国实行名籍制度”说明国家对基层实行严格控制,故选B;材料中是国家控制而不是自我管理,排除A;材料“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改变原来村社管理,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材料主要是对基层的管理,无法体现政治领域的等级,排除D。‎ ‎6.右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  )‎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选D。由“秦青铜半两钱母范”到“子范”可得出秦国的铸币权得到了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正确。‎ ‎【加固训练】‎ ‎  《秦律·工律》规定: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秦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 A.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商业发展 B.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手工生产 D.统一生产标准,实现政府垄断 ‎【解析】选B。材料没有体现对商业的限制,故A错误;秦朝统一标准,有利于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不仅仅体现“生产”,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了政府垄断,故D错误。‎ ‎7.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解析】选C。贾谊提出“定礼制”是对同姓王的等级进行彰示,意在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C;材料中“定礼制”仅针对同姓王而言,不是普遍实施,因而贾谊的主张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排除A;汉武帝采用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排除B;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王国的存在,不在于材料中“定礼制”内容,贾谊提出“定礼制”是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排除D。‎ ‎8.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  )‎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年地方所封多为同姓诸侯王,随着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威胁到皇权统治,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故A错误,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皇权加强无关,故B错误;C中消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9.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 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 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 ‎【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需要上缴中央,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可知选D;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别,排除A;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的,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量,排除B;题干中“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可知,诸侯国还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排除C。‎ ‎10.(2019·深圳模拟)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 ‎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 ‎ 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解析】选C。皇室宗庙不是佛教的寺庙,故A错误;从广建宗庙到庙制逐步简化,并不能说明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故B错误;广建宗庙的目的是显示皇帝地位,强化皇帝统治,而东汉时庙制简化,说明皇帝地位已经巩固,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故D错误。‎ ‎11.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解析】选B。“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说明军功爵制度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壮大,促使官僚政治秩序更加巩固,故选B。A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排除;C应为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与材料选官制度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故D错误。‎ ‎【加固训练】‎ ‎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解析】选B。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说明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而这些往往掌握在社会上层人士手中,其他学派及社会下层的人就被排除在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A错误;察举制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很容易被世家大族和地方官僚垄断,故C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错误。‎ ‎12.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  )‎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解析】选D。根据材料“奉诏六条察州”“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刺史由原来奉诏察州,转变为可以参与如何考核官吏,故选D;材料仅体现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不能表明该制度走向完善,排除A;“显著提高”表述不当,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职权变化,不能体现其监察范围大小,排除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国家治理体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1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内容,结合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 掌佐丞相举不法’”“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可概括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第二问关系,结合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可知汉代监察制度与秦朝有继承关系。第(2)题第一问特点,材料二“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带有地方性,政府注重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信仰祭祀对象多元化;“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具有功利实用性。第二问积极作用,对地方而言,材料“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利用宗族关系,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增强凝聚力,整合社会秩序;对统治者而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9分)关系:承袭秦制。(2分)‎ ‎(2)特点:带有地方性;信仰祭祀对象多元化;政府注重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具有功利实用性。(6分)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专制集权;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整合社会秩序;有利于组织社会成员,增强家庭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8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 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 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一问,可由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从土地和民心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统一,由材料“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第二问,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中原文化的影响、法家思想在统一中的贡献等方面叙述。‎ 答案:变化:由土地和民心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4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言之成理即可,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