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0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题组一 描写手法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 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 答案: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要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拟人、比喻”等要点。 答案: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解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盆 池 韩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添水数瓶”用夸张手法写盆池极小。 B.《盆池》的第三、四句写星月无法倒映于池中,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池小。 C.《小池》诗中,泉曰“眼”,流曰“细”,“细流”前着一“惜”字,足见诗人情趣在于精细处。 D.读《小池》诗,联想“接天莲叶无穷碧”诗句,同一诗人,笔法不同。 (2)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答: (3)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解析:(1)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能够“涵泳”多少颗星星?是说虽小却能“涵泳”许多星星。(2)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3)对比鉴赏。一个是从大处去写,“天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 答案:(1)B (2)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形容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 (3)《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注]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 答案:协调。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 题组二 表现手法专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送二兄入蜀 卢照邻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1)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2)“相顾怜无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前两句都是写景,前一句中,我们抓住“关山”“客子路”这两个特定的意象,就能明白写的是哀景,而后一句中,我们抓住“花”“柳”“帝王城”这几个意象,就知道写的是乐景,最后再结合诗中写的事件——送二兄入蜀,可以确定其表现手法为反衬。第(2)题考查诗歌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写人及状物两类,而“相顾怜无声”描写的对象不是景,而是人,因而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去思考,人物描写的方法常见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答案:(1)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首句用“关山”两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次句“花柳帝王城”,写出了“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的景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感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备显深沉。 (2)“相顾怜无声”抓取临分手时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间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两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一个“怜”字传达出了兄弟间存在的挚爱之情,“无声”两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痛,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答: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题模式: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对两个动词的赏析:收、出。两个动词意思相对,并且一般情况下动词的使用都是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紧密结合的。 答案:(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2)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答: 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义?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解析: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注]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解析: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答案: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 答: 答案:①以虚写实。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种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的想象,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 ②情景交融,以物衬情。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写尽花柳伤春意,烘托两地相思苦、惆怅情。 ③对仗与比喻。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柳”喻“留”,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花随春而去。 ④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则更为感人。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诗颔联中的“江树远含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因卧病不能相送,感觉江边的树木都含着惜别之情。这样写使送别之情更加真切感人。 (2)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来写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之情。陈诗借景抒情,高大的树木遮掩了向西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作者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答: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诗歌何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芭蕉”是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的本体。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答案:示例一:把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 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为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示例三: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