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六新闻含访谈阅读习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六新闻含访谈阅读习题

专题六 新闻(含访谈)阅读 文体一:新 闻 (2017·豫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息尚存的二手书店顶住! 经营十载,广州资深二手书店“文津阁”难逃涨租命运,宣告于本月底结业。该消息经 媒体报道后,二手书店生存状况立即成为本地文化事件关注焦点。“文津阁”老板陈晓平向 羊城晚报记者表示,不少二手书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有的兼售字画碑帖,走高雅路线;有 的以价格低为优势,而“文津阁”则“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撑不下去。但他相信“其他旧 书店各有所长,继续延续下去不成问题”。 二手书店被誉为“与广州老城区共同成长的‘活遗产’”,是否真能一直撑下去?它们 各自有着怎样的特色?其经营状况又如何? 2007 年经营至今的“小古堂”,是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边一店铺阁楼的二手书店。“我 们‘小古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术!所有书籍都是精品,我们不卖畅销书、教科书。”老板 李金亮靠着椅背,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说:“我自己就是一名学者。”除了普通的文 史哲艺术类书籍,‘小古堂’书店最特别的是它的金石碑帖,这是李金亮的个人爱好,“‘小 古’,‘古’就是古典经典的东西”。 面对房租人工高昂、网络书城冲击、“文津阁”的黯然离场,李金亮依然乐观地笑着对 记者说:“经营二手书店有三个条件,有店、有人,还要有其他赚钱方式,如果只想靠着店 面的收入维持经营,那干脆还是别搞旧书店了。”他透露,自己的“其他赚钱方式”就是通 过拍卖会出售一些古字画碑帖,“现在还能勉强维持下去,做我们这一行是没可能赚大钱 的”。 提起“两脚书橱”,不少爱书之人都不约而同地想起天河五山那家书店,鲜为人知的是, 中山大学宿舍楼里也有一个同名的二手书店。“这可能已经不能叫作书店了,只能算一个仓 库罢了。”店主张超告诉记者,“如果你不提前打电话来预约,我这里平时是不会开门的。” 谈及书店的窘境,张超无奈地表示,于 2004 年在石牌东正式营业的“两脚书橱”,在 2007 年搬到中大教工活动中心,后在 2011 年又搬来了中大的西区宿舍,原因只有一个:场 地租金贵。“要是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我也不想放弃实体店。”他向记者说,要拿到实体店 的营业执照,首先要有符合条件的铺位,而 50 平方米以上的商用店铺,成本至少要 20 万元。 这对于他来说,是无法负担的巨款。因此,即使蜗居在学生宿舍区,“两脚书橱”实体店平 时也并不开放。“我搬来这里这么久,从来没有学生到过这里,来的都是老朋友,老教授, 只有他们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 天河区中山大道的一家旧书店,处在暨大和华师两所高校之间,店面不过十几平方米。 但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堆满了各色各样的旧书。这些书,虽然年代久远,却保存得很完好。 该店老板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书店已经营业几年,在开业头两年里,经营不善做了亏 本生意。但是后来知道这小店的学生越来越多,旧书店的经营才慢慢好些了。这里的书,很 多都是绝版的,市面上已经不再印刷了。” 这家书店店面很小,也名不见经传,书店老板一边整理旧书一边向记者说,“之所以坚 持经营,是源于对回忆的一份执着。有旧书店的城市才有都市的味道,才显得有文化气息。 经营旧书店,不图赚钱,但求有一方安静读书的空间。书店是大家的,知识和旧书的感觉也 是大家的。在广州,也许旧书店才能让人真正安静地汲取学问。”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文津阁”宣布结业的消息为切入点,引出对广州几家旧书店现状的调查, 反映出当前旧书店生存艰难窘迫的现实。 B.面对房租人工高昂、网络书城冲击、“文津阁”的黯然离场,李金亮并没有感到悲 观,相反,他相信用“其他赚钱方式”会让书店收入大增。 C.天河五山的那家“两脚书橱”虽然是实体店,但蜗居在学生宿舍区,学生都没有来 过,来的只是那些老朋友,老教授。 D.天河区中山大道的一家旧书店的老板对旧书店存在的价值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的 经营,为这座城市增加了一点文化的气息。 解析:选 D A 项,“反映出当前旧书店生存艰难窘迫的现实”不全面,文中有的书店 并不“艰难窘迫”。B 项,“他相信用‘其他赚钱方式’会让书店收入大增”错,文中没有 说“收入大增”,只说“现在还能勉强维持下去,做我们这一行是没可能赚大钱的”。C 项, 根据文章内容,该选项中提到的书店应是张超经营的在中山大学宿舍楼里的“两脚书橱”。 2.文章为什么以“一息尚存的二手书店顶住!”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为什么以“一息尚存的二手书店顶住!”为标题。这一标题,应该 是对文章主要写作内容的概括,体现着作者写作的背景、意图,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在 这一标题中,“一息尚存”突出了当前二手书店的生存现状。“顶住”是作者对这一现状表 达的态度。这样,在具体分析时,就可以围绕文章的主旨,组织恰当的语言,对标题进行深 入理解。 答案:在这一标题中,“二手书店”是陈述对象,“一息尚存”是对当前二手书店生存 状况的概括,表明二手书店生存形势并不乐观;“顶住!”则是作者对二手书店的一种期望, 希望这些书店在困境中能够坚持下去;这一标题,表达了作者对二手书店处境的关切,也有 作者对二手书店发展的期待。 3.文章结尾书店老板说:“有旧书店的城市才有都市的味道,才显得有文化气息。”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答: 解析:题目要求对书店老板说的“有旧书店的城市才有都市的味道,才显得有文化气 息”这句话的内容进行探究。应该说,这句话道出了书店老板经营旧书店的原因。在具体探 究时,只要围绕这一点展开,突出旧书店与城市的关系即可。 答案:二手书店被誉为“与广州老城区共同成长的‘活遗产’”,“在广州,也许旧书 店才能让人真正安静地汲取学问”。这些认识,让我们感受到了旧书店存在的价值。不仅仅 是广州,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旧书店,都应该为旧书店留下一片空间。这样,人们能有一 个可以安静地读书的场所;这样,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能最充分地表现出来。旧书店是一种 文化的载体,旧书店的发展,也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文体二:访 谈 (2016·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专访刘慈欣:他的创作和生活 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即将在今年 10 月份正式推出。出版方托尔出版公司(Tor Books)曾出版过多部获得 星云奖和雨果奖的重要作品。中国内地的长篇科幻小说在欧美出版,是非常新鲜的现象。 对作者刘慈欣的采访,可谓恰逢其时。 财新记者:《三体》系列一共有三册,是一个很宏大的系列。故事最后的发展,与你最 初的预设是否一致? 刘慈欣:当然,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我肯定是完全想好再去创作一本书的。但是,在想 的过程中变化太多了,肯定和最初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不说完全不一样,也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变化了多少是无法统计的。这么长的作品,构思肯定经过了一定的演变过程,这中间会 出现各种改变。 财新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讨论所写的内容吗? 刘慈欣:绝对没有。以我的习惯,在创作过程中我绝对不会和别人有任何讨论。有的作 家写一段给朋友看一段,然后征求意见,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完全没有交流,100% 都是我自己在做这个事情。 财新记者:很多人认为,《三体》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很难超越这个 成就?现在写作时会不会有一些压力? 刘慈欣:应该是有的。难超越,一来是书本身的影响;第二,也有个重要因素,就是任 何一本书的成功,特别是类型文学的成功,除了书本身以外还有很多机遇的因素。机遇这个 因素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可能每本书的机遇都那么好。这也是它难以超越的一个原因吧。 财新记者:成为优秀的科幻作者需要哪些条件呢? 刘慈欣:优秀的作家、作者可遇不可求。成为优秀作者的条件很难量化,优秀作者最有 可能在特定文学体裁繁荣的时期诞生。如果科幻市场比较繁荣,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投 身于科幻创作,诞生大师、有影响力的作家的可能性自然会加大。如果整个文学体裁不繁荣, 很冷清,虽然不是完全没可能在冷清的文学体裁里诞生大师,但是可能性很小。其实,一部 有影响力的作品,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底下有大量普通的作品做基础。否则,有影响力的作 品只能是一个特例,成功很难重复。 财新记者:那目前中国科幻文学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刘慈欣:我们还处在一个积累阶段,作品数量还是太少。科幻作家的数量更少,长期写 科幻作品的就这么几个人。虽然,发表过科幻小说的作者数量并不少,《科幻世界》上新面 孔也常常出现,但大多发表一两篇后就销声匿迹了,长期在科幻文学里面存在的作者数量非 常少。主流文学中,中国作协会员有万人左右,而科幻小说的长期作者也就二三十个,数量 太少。 财新记者:现在恰逢毕业季,你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一些至今都觉得有意思的事情, 甚至在创作小说时提供了灵感? 刘慈欣:我是一个离开学校 30 多年的人了,作为科幻小说作者,也不是太怀旧的人。 所以,我对在学校时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前几天,我回了一次母校,和同学们交流,才感 受到学校的生活。但是,我仍然觉得,现在看到的学校生活和我当年很难联系起来。所以, 学校生活对我的作品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财新记者:和现在的年轻人沟通时,你觉得会有所谓代沟吗? 刘慈欣:这要从两方面来说:肯定会有代沟,现在新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得这么快,时 代不同,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多,生活环境变化很快,代沟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和年轻 人的共同之处肯定多于差异。科幻作品的读者一般都是年轻人,《三体》这本书在年轻人之 间产生了很大影响,说明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还是很多的,能够互相理解。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慈欣是科幻小说作家,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获得了“星云奖”和“雨果奖”, 即将在今年 10 月份由托尔出版公司出版。 B.刘慈欣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不会和别人讨论他所写的内容,而其他作家则是写一段 就给朋友看一段,然后征求意见。 C.很多人认为,《三体》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刘慈欣也担心自己超越不了这个成就,因 此,在写作时会有很大的压力。 D.刘慈欣作为一个离开学校 30 多年的人,因为不是太怀旧,所以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 对他的小说创作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解析:选 D A 项,“获得了‘星云奖’和‘雨果奖’”错,文中并没有说《三体》的 英文版获得了这两个奖项,只是说《三体》英文版的出版方曾出版过多部获得“星云奖”和 “雨果奖”的重要作品。B 项,“其他作家”错,原文说的是“有的作家”。C 项,“很大 的压力”不准确,原文说压力“应该是有的”,但不代表有很大的压力。 5.刘慈欣认为成为优秀的科幻作者的条件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作答时,首先要找到涉及“成为优秀的科幻作者的条件”这一内容的段落,即文 章的第八、九段。然后通过分析刘慈欣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整理出答案的要点。注意不要遗 漏要点。 答案:①科幻文学体裁的繁荣。如果科幻市场比较繁荣,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投身 于科幻创作,诞生大师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就小。②作家自身的积累。一部有影响 力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作家只有在创作上有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6.刘慈欣认为,中国科幻文学还处在一个积累阶段。请结合文章内容,就此谈谈你的 看法。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分析中国科幻文学还处在一个积累阶段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 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具体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中国科幻文学还处在 一个积累阶段”与“作者数量”的关系,其次要提出使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方法。注意答案 要条理清晰。 答案:科幻文学的发展,需要大量长期坚持科幻文学创作的科幻作家,这样优秀的作品 才容易出现。当前虽然发表过科幻小说的作者数量并不少,但长期坚持科幻文学创作的作家 非常少,这样,就使这一文体缺少了基础,优秀的作品便很难出现。因此,中国的科幻小说 尚处于积累阶段。要想使中国科幻文学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创作者,也要求创 作者能够坚持创作并体会主要的阅读对象——年轻人的心理,创作他们喜爱的作品。 通过[课前·自测诊断]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新闻(含访谈)阅读题难点不在读文,而在 于文章虽然能读懂,但常因对文体特色把握不准,对特色题型的分辨不清而失分。为帮助考 生准确解答新闻阅读题,针对以上失分原因,分别采取以下两大策略:, [专题薄弱环节] [二轮备考策略] 对文体特色把握不准 明确“考什么”——据文体特色,明重点 对特色题型分辨不清 明确“怎么做”——3 步系统推导保完善 [策略一] 考什么——据文体特色明重点 文体特点决定高考考点,这是命题人的共识,也是备考者的经验。抓住文体特点来备考, 不面面俱到,重点突出,才能方向明了,事半功倍。下面就从新闻文体特征的“2 个基本” 入手,探究考查的“4 大要点”。 新闻文体特征的“2 个基本” 对应考查的“4 大要点” 基本原则—— 让事实说话 “让事实说话”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遵循的 基本原则,所以新闻的语言多客观叙述,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与形象性 (重点考查形象性) 极少主观评论,这就对新闻的语言的准确 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也有部分新闻在 其客观叙述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带有明 显的情感性和倾向性,于是新闻的语言也 就有了其丰富多彩的一面。 基本结构 ——5 构成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 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 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 略。新闻写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导 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 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行文。 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 列式等。 结构的合理性与独特性 材料的详略性 标题的艺术性 [策略二] 怎么做——3 步系统推导保完善 本策略的编写旨在解决“找不准答题角度,不会答”和“要点遗漏,会答答不全”的问 题。下面详细讲解“审题干→明题型→知角度”的 3 步系统推导法,望考生认真领会,在训 练中强化运用。运用这种 3 步系统推导法,需把握和熟记以下表格中的要点。表格按“常考 题型→审题定向→答题角度”顺序梳理,为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做题时则应按“审 题干→明题型→知角度”的顺序来检索。 常考题型 (明题型) 审题定向(审题干) 答题角度(知角度) 常见设问 审题关键 新闻语言 的形象性 (1)新闻语言一般是 客观平实的,而本文 并非完全如此。请结 合 画 线 句 子 简 要 分 析。 (2)简要说明文中画 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 法和具体含意。 (1) 题 干中 有“ 语 言”“客观平实” 等字样; (2) 题 干中 有“ 画 线 语 句 ”“ 修 辞”“含意”等字 样。 (1)从运用技法的角度:是否运 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增加 生动形象性。 (2)从记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态 度或表现的主旨角度:记者是否 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持有褒贬 态度或借助新闻传达了某种价 值趋向、时代精神、情感需求等, 来营造一种氛围。 新闻结构 的合理性 与独特性 (1)文章的开头/中间 /结尾是新闻构成的 哪部分?分析它的作 (1) 题 干中 有“ 构 思”“结构”“思 路”等字样; (1)内容:作者写出了什么具体 内容; (2)主旨:是否深化或升华; 用。 (2)新闻一般按事件 发 生 的 顺 序 安 排 结 构,本文为什么提前 告知事件的结果? (3)新闻(访谈)的思 路或结构安排是怎样 的? (2) 题 干中 有“ 作 用”“怎样”“为 什么”等字样。 (3)技巧:叙述方式——倒叙、 插叙、顺叙; (4)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结构是否完整,题目和内容 是否呼应,首尾是否呼应; (5)读者:读者能否想到,是否 吸引读者。 新闻材料 的详略性 (1)这篇新闻(访谈) 为 什 么 详 写 ×× 场 景? (2) 文 章 详 细 叙 述 ××有何作用? (3)请分析文本在处 理 材 料 时 的 详 略 之 妙。 (1) 题 干中 有“ 详 略”“详写”“略 写”等字样; (2) 题 干中 有“ 作 用”“意义”“效 果”等字样。 (1)材料:材料角度是否不同, 材料是不是层进关系; (2)主旨(情感、形象):是否为 了主旨(情感、形象)的需要; (3)手法:是否运用对比、侧面 衬托等; (4)读者: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是否能让读者知道最想知道的 信息。 新闻标题 的艺术性 (1)请分析这则新闻 标题的精妙之处。 (2)新闻标题×××, 能否换为×××,请 说明理由。 (3)新闻的标题有什 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内容简要分析。 (1) 题 干中 有“ 标 题”“题目”等字 样; (2) 题 干中 有“ 妙 处”“好处”“为 什么”等字样。 (1)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作用; (2)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3)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 用; (4)对受众获取信息的作用,对 吸引读者的作用。 说明:若标题使用了修辞,还要 点出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典例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悲情王皓微笑迎接三连亚 遗憾也未尝不是一种美 新浪体育讯 在 8 年的时间里,王皓曾先后距离这枚奥运会男单金牌只有咫尺之远,但 就是这样的一步之遥,王皓最终还是没能迈出那一步。奥运会男单三连亚,这个名词看起来 有些刺眼,也让王皓的职业生涯显得有些悲情。但换一个角度想想,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能 够在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连续三次闯入同一个项目的决赛,王皓纵然没有夺冠,但他却成为 了历史第一人。赛后在与张继科的拥抱祝贺时,王皓露出了微笑,其实,有时,遗憾也未尝 不是一种美。 应该说,王皓的成长轨迹与队中众多的奥运会冠军有所不同。年少成名,并在 21 岁那 年就参加了雅典奥运会。而首次奥运会之旅又给自己带来了许久难以忘怀的伤痛,那次在奥 运会男单决赛中的落败也困扰了王皓整整两年。在 2005 年和 2006 年中,王皓虽然整体战绩 较为稳定,但男单世界冠军的头衔却迟迟不愿与他相见。 直到 2007 年男乒世界杯赛,王皓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自己职业生涯首个男单世界冠 军。但王皓的职业生涯并未从此一帆风顺。一年之后,王皓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并第二次进 入了奥运会男单决赛,但王皓最终还是没能将四年前的银牌变为金牌。不过,失之东隅,收 之桑榆,王皓在 2009 年横滨世乒赛中获得了男单冠军,这也是他职业生涯首次获得世乒赛 男单冠军,距离成为继刘国梁与孔令辉之后的第三个大满贯得主只差一步,而为了这一步, 王皓必须还要等三年。 三年的时间白驹过隙,期间,与王皓一起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王励勤与马琳先后无缘伦敦 奥运会,而张继科与马龙两位“师弟”的成长也不断对王皓实现大满贯一度产生威胁。特别 是年轻气盛的张继科。去年,王皓与张继科先后在鹿特丹世乒赛与男乒世界杯赛中会师男单 决赛,但在那两次巅峰对决中,王皓都成为了失意者。 此番伦敦奥运会,王皓一路顺风顺水,职业生涯第三次挺进奥运会男单决赛,而他面对 的对手又是张继科。八年的时间里,王皓对奥运会男单决赛已经不会陌生,但对于在奥运会 男单决赛中获胜的喜悦感,他未曾体验并极为期待。但命运弄人,王皓的这个期待不得不继 续延续下去。本场奥运会男单决赛的结果与去年的两场世界大赛的男单决赛相同,张继科又 一次获胜,又一次在激情万分之时做出了极富个性的庆祝动作,而王皓只是淡然地走到张继 科身边,祝贺队友梦想成真。 虽然王皓在本场比赛中只得到了一局比赛的胜利,但王皓的表现仍值得肯定。在第一局 比赛以 6 比 10 落后时,王皓先后挽救了七个局点,但最终遗憾地以 16 比 18 落败。而第一 局比赛的胜负也成了本场比赛的风向标,一局在手的张继科信心倍增,打得十分积极主动。 面对状态极佳的“藏獒”张继科,王皓拼尽全力,但他在场上依旧陷入了被动局面。在连失 三局后,王皓在第四局比赛中唯有背水一战,他在 10 平后顽强地连得两分,以 12 比 10 扳 回一局。在第五局比赛中,王皓曾以 4 比 0 领先,但张继科在此后却将他“血性”的一面展 现得淋漓尽致。 最终,王皓只能接受以 1 比 4 落败的结果,只能接受再次在奥运会男单决赛中落败的结 果,只能接受奥运会男单三连亚的悲情命运。 奥运会三连亚,在 8 年的时间里,王皓迟迟等不到那枚奥运会男单金牌,这样的事实对 于这位在 8 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状态的王皓来说未免有些“残忍”。但并不是每个 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比起实现梦想,更重要的其实是追梦的过程。 追梦无悔,遗憾也未尝不是一种美。 (选自新浪网) 1.“遗憾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在文中两次出现,有什么作用?(4 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作用”“两次出现”,这说明这句话在新闻的构思上有一定作 用,表明此题考查“新闻结构的合理性与独特性”。应在脑海中检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与 独特性”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结合前面的“3 步系统推导法”,列全要点,找准对应。 列要点 找对应 内容 本文写王皓的“遗憾”,并且是三连亚的遗憾;而文中所说的“美”特指“历史 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连续三次闯入同一个项目的决赛,王 皓纵然没有夺冠,但他却成为了历史第一人”。所以遗憾也是一种美。“遗憾” 与“美”已经明确了所写内容,也表露了作者的情感。 主旨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王皓三连亚命运的思考,并把“遗憾”与“美”这一看似矛 盾实则统一的问题进行了深化,也就是深化了主旨,要正确看待失败的问题。 结构 这两句,一个在开篇第一段的尾句,一个在结尾的最后一句,首尾呼应。 技巧 这两句是作者的评论,也可看作抒情。 读者 引发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这一点可写也可不写。 答案: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王皓三连亚悲情命运的思考,深化了正确看待失败的主题; (2 分)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2 分) 2.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本文却并非完全如此。请结合画线句子简要赏析。 (4 分) 但男单世界冠军的头衔却迟迟不愿与他相见。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新闻语言”“画线句子”“赏析”,这表明此题属于赏析“新闻 语言的形象性”。应在脑海中检索“新闻语言的形象性”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结合前面的“3 步系统推导法”,列全要点,找准对应。 列要点 找对应 技法角度 “头衔”不愿与他相见,拟人手法。 情感、主旨角度 尽力而拿不到冠军,令人同情。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借冠军头衔不愿与王皓相见,委婉地表现了王皓始终未能获得奥 运冠军的令人同情的现实命运。(4 分) 3.文章第 6 段详叙王皓比赛情况有何用意?(4 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根据题干“详叙”“用意”可以确定本题考查“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应在脑海中检索 “新闻材料的详略性”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结合前面的“3 步系统推导法”,列全要点,找准对应。 列要点 找对应 材料 这一材料写王皓的强大夺冠实力和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精神,最能体 现“美”,也最能体现“遗憾”,所以详写。 主旨 (情感、 形象) 第 6 段详叙王皓的比赛情况,从中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利于刻画王皓这 一人物;在情感上也表达了对王皓的同情。 手法 手法上是衬托,以王皓强大的实力,表达了对王皓的惋惜和同情,呼应 题目“悲情”“遗憾”“美”。 读者 能让读者了解赛场上真正的王皓,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答案:从正面表现王皓的强大夺冠实力和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精神;(2 分)以张继科 的血性表现,衬托出王皓强大的实力,表达了对王皓的惋惜和同情。(2 分) [新闻特色题型增分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丹·卢泽德 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 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 静。 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 年的这 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 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 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 3 000 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 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 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 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 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 水涨到顶点。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 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 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 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 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 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 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 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 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 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 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 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 000 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 世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 坏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 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 ——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 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1982 年 3 月 15 日,李予阳译) 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 大挑战。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 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 景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 洪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 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D.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 者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解析:选 B A 项,文章的主题是“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而不是“一 方有难八方支援”。C 项,“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错,描写市民休息的内容主要表现了 对市民的同情,且作者并没有推测明天洪水是否会退下去。D 项,文章没有使用渲染的手法, 都是通过客观的描写来表现灾区的情况。 ★2.简要说明文中画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具体含意。 (1)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答: (2)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 答: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洪灾中的人们对防洪堤的重视以及对防洪堤出现 缺口的惧怕心理。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水势的凶猛和浩大,并暗示灾难可能再次到来。 ★3.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两个题目哪个更 好?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答: 答案:(示例一)“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 ①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 目中“梦境”指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入睡的具体背 景。②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 乐观,但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③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 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而题目中的“暂”字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 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④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 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大家都能安定 地生活。 (示例二)“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 ①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 的情况,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②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 态。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 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了,也是不安的睡眠。③表达对灾民的 强烈关心。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报道中灾民晚 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④整齐,有文采。这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新闻阅读”专题检测(一)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3 题。 材料一: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 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 老龄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 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 村老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 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贫困和低收入 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 年全国约有 2 300 万人。其次,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 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 行举步维艰。再次,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 年约有 5 000 万人。 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无子女和失独(丧失独生子女)老年人越来越 多。我国正在研究通过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商业保险应先行先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提及这个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 结构变动的要求。例如,6 层甚至更高的楼房没有电梯,过街天桥、地铁上下不便,红绿灯 变化太快致使老年人过街面临危险。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 惯,突出“年龄平等”的理念。 (选自叶紫《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 老龄化带来新挑战》,有删改) 材料二:最近发布的《2015 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中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幸福感高人群的特征包括:女性、年龄更长、健康良好、非农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等。 一方面,年龄更长的人幸福感相对更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寿命增长和多种因素的影 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 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于是,不少人担心老龄化会造成中国的人口危机。就此论 点,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人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原新教授表示,客观讲,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人口现象,不能说是人口危机,也不可能 成为人口危机。 原新认为,人口老龄化现象能否成为社会危机,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在人 口老龄化背景下,保持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构建合理完善的社会综合保障 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为老服务体系很关键。 原新表示,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所以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按照现 在人口发展的规律,人口老龄化之后的社会形态一定将是一个稳定的老龄社会。 在社会高度关切民生问题的当下,对于老龄化问题是民生问题这一说法,原新教授表示 了质疑。他认为,人口老龄化的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非民生问题。因为经济问题的核心 是要“做蛋糕”,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力,根本要求是 要把经济“蛋糕”做大。而民生问题的本质是公平、公正地“分蛋糕”,根本要求是分配蛋 糕的“量器”一定要公正。 (选自《专家:人口老龄化不等于人口危机》,有删改) 材料三: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现象。人口理论研究和率先出现老 龄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复杂而深刻,既带 来机遇,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如何养老正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目前大多数人还难以接受送老人去 养老院的做法。而养老院条件不好或不舍得花钱也是人们不愿去养老院的原因。 实际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公办养老机构较少,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建设迅猛发展。 养老服务业正在转为“朝阳”产业。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四十岁左右、中等收入的人群,大多愿意未来选择条件相对较好 的养老院集体养老;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65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医养结合型 养老护理模式目前受到市场欢迎。 养老市场前景繁荣,但也必须看到,在曙光到来的前夕,社会养老行业需要熬过一段“寒 冬”。 首先是养老观念尚需要扭转和培养,很多人愿意重金养孩子,却不舍得重金养老。其次 是社会兴建养老机构遭遇融资难,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 更重要的是,政府观念也需要转变。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 决策者需要制定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选自樊霞《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 未来我们该在哪儿养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 蓝皮书,材料一主要借这本蓝皮书阐述了我国老年人面对的诸多困难和问题。 B.材料二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家庭幸福感高的人群特征以及原新教授有关中国人口老龄 化不会造成中国的人口危机的观点等。 C.原新教授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 按照人口发展规律,人口老龄化稳定在老龄社会后就会出现新的拐点,回到现在的年龄构成 阶段。 D.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现象,人口老龄化是世界 性难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负面影响 上。 解析:选 B A 项,“主要借这本蓝皮书阐述了……问题”不全面,材料一还介绍了有 关中国老龄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C 项,“在老龄社会后就会出现新的拐点,回到现在的年 龄构成阶段”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人口老龄化之后的社会形态一定将是一个稳定的老龄 社会”。D 项,“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负面影响上”错误,原文说的是“既带来机遇,又对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2.对比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准 备工作。 答: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如材料一中“我国正在研究通过社会保 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 生活习惯”,材料二中“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力”。加 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研究通过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②城市建设要充分考 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突出“年龄平等”理念。③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 力,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力。 3.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答: 解析:材料三中说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目前大多数人还难以接受送老人去养老院 的做法,具体原因是养老院条件不好或不舍得花钱。同时,目前公办养老机构太少,无法满 足市场需求,应该鼓励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养老机构。作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要转变观念, 积极应对等。由此可以看出,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需从三个方面出发:人们的观念、养 老机构的做法以及政府的做法等。 答案:①人们要扭转养老观念,要舍得重金养老,接受送老人去养老院养老的做法。② 养老机构要积极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探讨多种养老模式。③政府要转变观念,制定更好的 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 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 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 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 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 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 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 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 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 《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2001 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57 岁时, 他失业了。很快,他攒了 20 年的 30 万美元全部花光。他的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 来越清贫。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 10 年。2011 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 100 美元的捐款。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 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 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 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他的生活依旧清贫,最常吃的是 餐馆里最便宜的拌面。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 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 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 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 年,“汉字叔叔” 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组委会在颁奖辞 中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熟悉同一种语言,白发苍苍却活力四射。他们都热爱中国。 他们是虹桥、是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使者。 (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 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 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 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 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 温。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 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 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 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 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 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 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 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 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 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 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四: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 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 汉字留下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 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 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 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 2 000 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 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 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起源 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 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对汉字的研究工作,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 题。 C.材料一到材料三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传 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外国人对汉字的热爱,材料三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 D.材料四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 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解析:选 C A 项,“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错误,原文中“书画同源”的意思 是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但不能说“绘画起源于汉 字”。B 项,强加因果。关注语文教学,关注汉字本身是张一清的本职工作。D 项,“作为 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不准确,原文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 字”。 5.阅读材料一、二、三,简要概括宋旦、斯睿德、张一清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 的工作,并指明其作用。 答: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材料一,主要介绍宋旦的美国汉字 艺术展,介绍了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从后文看,宋旦的这种做法,主要 是让外国人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材料二,主要 介绍美国人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的事情,他雇人将《说文解字》等书上的所有字源扫描上 传,方便人们查询。材料三,主要介绍张一清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设各种讲座, 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 答案:①宋旦在美国举办汉字艺术展,用创意水墨汉字表现汉字之美,努力将汉字形象 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 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②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雇人把《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 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全部扫描上传,供网友查询。③张一清参与《中国汉字听 写大会》,开设各种讲座,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 6.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答: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重把握材料中有关汉字的论述内容。比如材料一的第一段中说,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材料三,通过对张一清有 关汉字的表述,解释了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材料四,主要表述了汉字的构造、演 变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汉字单字蕴含的信息量大,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 性,能够让我们现在还能够阅读古代文章等,以此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答案: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②汉字里蕴 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③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表意的汉字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了一个整体,使中华民族文化具 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④汉字单字的信息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能让现 代人仍可阅读 2 000 年前的文章,临篆古人的书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新闻阅读”专题检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互联网反腐热情如何纳入法律程序之中 范传贵 ①针对网帖爆料的广东深圳龙岗街道办南联社区干部周伟思“坐拥 20 亿资产”一事, 11 月 27 日,龙岗区监察局牵头区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就此事展开调查,并暂停了 周伟思的职务。 ②在“坐拥 20 亿资产”的网帖被广泛关注后,当事人周伟思向媒体大吐苦水,自称遭 人污蔑。他表示自己早已知道发帖人是谁,因为之前的一次拆迁工作,一些人和开发商发生 了矛盾,转而针对他发起网络攻击。而对于自己名下的大量房产,他表示自己在到社区工作 前,是开发公司做生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的。 ③对于周伟思的辩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不能完全否认其可能性。 “‘网络反腐’要是没有利用好,很可能就会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这样的事情 已经在很多地方发生过;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反腐倡廉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 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 ④“而出路就在于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乔新生说,“互联网在反腐败 的过程中充其量只能扮演‘线索提供者’的角色,而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正确的做 法是,把互联网络使用者高涨的反腐败热情纳入法律程序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反腐败 机构反映问题,然后通过正式立案调查程序,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⑤他向记者举了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香港几乎没有‘网络反腐’这个概念,有两个 原因,首先是市民更多地能够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如果反映了 24 小时内没收到 回复,可以投诉;另外,如果在网上发表的信息稍有不实,市民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⑥乔新生说:“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 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⑦“反腐倡廉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包括网络反腐,我们也正在向这 个方向努力和进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 时表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程序,才能进一步地去完善相关法律,对它进行规范。 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曾对此发表过看法,他认为针对网络举报,纪检监察部门 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什么样的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机制来组织调查研究,应该把它制度 化;如果是诬陷,他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两方面都给予规范,既保护监督人的权益,也对监 督人本身发帖行为进行规范。” ⑨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纪检监察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些针对互联网举报的反应机制。 比如在处理雷政富案件中,重庆市纪检监察部门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是因为近些年来中纪 委要求全国各地的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络信息搜集反馈系统,正是这套系统让重 庆市纪委搜集到网络信息后,可以迅速启动有关反腐败的预警机制,并且将调查和处理的结 果公之于众。 ⑩“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乔新生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现有的举报系统与互联网 的举报模式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将互联网举报纳入制度体系,另一方面,现有的举报系 统也应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充分重视举报信息的特殊性,为当事人匿名举报建立更加快 捷的通道和反应机制。” (选自《法制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乔新生认为,不能否认周伟思的辩解,要利用好“网络反腐”这一途径,避免沦为 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 B.乔新生认为“网络反腐”只能提供线索,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应该将其内 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 C.反腐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即反腐机构首先要正式立案,调动“网络反腐”热情, 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反映发现的问题,并去解决。 D.乔新生向记者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 责,必须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 解析:选 B A 项,原文是说“不能完全否认”;C 项,这个法律程序有误,应该是调 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向反腐机构反映问题,然后反腐机构进入正式立案调查 程序,由反腐机构进行处理,发现并且解决问题;D 项,“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 否则追责”错误,原文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 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2.目前,我国在网络反腐方面还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网络反腐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②网络 反腐尚未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③网络反腐利用不好, 有可能成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④对于举报不实或诬陷的现象,目前还缺乏相应的 监督机制和追责措施。 3.你认为当前在我国提倡合理利用网络反腐,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 答案:①网络反腐具有快捷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有利于政府快速及时地发现腐败现象, 并对其进行有效打击。②网络反腐,可以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可以 有效加强政府对腐败现象的监察力度。③网络反腐,有利于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了解到真实 民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孙甘露:诗意常在,反对庸俗 孙甘露一直给人“低产闲散慢先锋”的印象,时间一长,大家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孙 甘露就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诗酒度日,以一种古典的方 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 魔术与庸俗现实主义文学 时代周报:博尔赫斯说诗歌是魔术,您是否认为小说也是一种文学的魔术?或者说可以 成为一种文学的魔术? 孙甘露:对于小说来说,魔术的功用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一功能在某些读者那里是 不存在的。他们会把小说视作课本、新闻报道、纪实故事,却不把它视作魔术。我不是说好 的小说就是魔术,但是它有这样的魔力。小说运用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但是它反映和揭 示的问题与现实本身并不一致。我拿一块布给你看一块布,那没什么神奇的。小说家就像魔 术师,他给你看一块布,掀开,突然冒出来一只鸽子、一杯水,甚至,一个人。这就是魔术, 小说有唤起惊讶的魔力。 时代周报: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中国文学出现了及物性的倾向,更加写实。您觉得出 现这样的倾向,是作家对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领悟,还是他们学会了“现实”? 孙甘露: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文学有许多实验性的成分。在 90 年代,出现了一种 “新写实”的浪潮,现实庸俗化的写法成了主流。当然这里有社会变迁的因素,回避是他们 转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80 年代实验的热情,不仅仅是文本的实验,还有方法的、 政治的,以及各种抱负的实验,这种冲动在 90 年代不存在了。这和绘画中的“玩世现实主 义”,就是那些画一个大头,画 50 年代的搪瓷碗的那种,在 90 年代成了潮流一样。但我觉 得,就整体而言,90 年代的中国文学接受的是 80 年代文学的遗产。当然还有更深的原因。 在我看来,在中国,这种庸俗现实主义的文学一直是存在的。 时代周报:在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您写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写作的方式也以特立 独行著称,作为专业作家写作了这么多年,在精神上是否感到过孤独? 孙甘露:从天性上来说,我是很享受这种状态的。好比有的人在家里待不住,我不会这 样,我挺享受在家里待着的状态。阅读和写作,我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许有的人会感觉 烦躁,但我不会因此而感觉不悦。对我来说,孤独是一种常态,并不是一种处境造成的。我 并不感到孤独。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许就是孤独,但是对我来说,我享受孤独。 我觉得一个作者,真正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话,其实也就那么几句。当然我不是说写得多 不好,你要能写成托尔斯泰那样也很好,你要像兰波那样,一两册也行。这从来都不是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我看作一个新作者。仿佛五十岁之前,都是在做准备。不是准备写 某个作品,而是准备写作。一个作家一定是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我一直在学习写作,学习 写作这种技艺。 语言的精雕细刻与个人有关 时代周报:在上海,您、格非、陈东东、宋琳等小说家和诗人,都有喜欢对语言精雕细 刻的共同特征。您觉得你们对语言的迷恋,和上海这座城市有没有关系?还是说跟个人趣味 的关系更大? 孙甘露:两重因素都有。在上海,以一种“张家长李家短”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也大有人 在,但与此同时,上海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对语言的敏感首先肯定和作者本人有关。就 地域而言,我们其实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有一类是移民,格非是 从外省到上海来读书的。情况各有所不同,应该说,我们选择这样的语言方式,和我们个人 经验以及城市生活都有关。 当然,我们说上海有这样的作家诗人,不表示其他地方就没有。北京的西川,四川的万 夏、钟鸣、欧阳江河、翟永明等人都是语言非常考究的诗人和随笔作家。地域会对作家产生 影响,你看,“今天”派的诗人和四川诗人、上海诗人在语言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北京 的“今天”派诗人有很强的政治诉求,四川、上海的诗人可能更多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 的载体,这直接导致他们诗作的含意、主题、构思、意象、情怀都有差异。食指在知青中传 颂一时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我不相信》和万夏的诗歌,自然是意趣迥异 的了。这种集体的差异应该与城市有关。 时代周报:近些年您写的随笔比较多,写随笔是因为随笔这种文体比较灵活,随时都可 以记录内心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说自己其实更喜欢写随笔,所以把随笔写作作为近期的 重心? 孙甘露:在 90 年代,我主要写了三本随笔,这个文体帮助我渐渐走向现在的写作状态, 同时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我的随笔严格来说是我的阅读笔记。读小说也好,读诗也好, 读理论也好,我会有感而发写一些阅读笔记。这些笔记并没有全部发表,有些适合发表,有 些不适合。所有这些随笔,我从广义上都称之为笔记。当然,也未见得全部都是笔记。比如 香港中文大学要出一本关于《小团圆》的文集,沈双编的,他们来约稿,字数也不要求,那 我就写了七八千字给她。又比如陆灏来约我写奈保尔,我问写多少字?他说随便,越长越好。 那我就写了一万多字给他。这种写作与当下的阅读有关,又是一种约稿的产物。这也有一个 互动性的方面在。它不是一种商业宣传性质的写作,和我的思考相关,而不和商业计划相关。 (选自《时代周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直以来,孙甘露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 火,诗酒度日,因此,他是“低产闲散慢先锋”。 B.“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是作者对孙甘露的高度评 价,放在采访的开头,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孙甘露的生活和品质。 C.孙甘露认为,小说具有魔术的功用,是因为好的小说虽然材料来自现实,像一块白 布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它具有一种唤起惊讶的魔力。 D.在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里,孙甘露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他的作品都以特立独 行而著称。 解析:选 C A 项,强加因果。B 项,“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 写作”不是作者对孙甘露的评价,而是人们对他的印象。D 项,“他的作品都以特立独行而 著称”错,原文是“写作的方式也以特立独行著称”。 5.阅读文章,分析孙甘露的作品对语言精雕细刻,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语言的精雕细刻与个人有关”部分寻找答案。抓住关键语句, 如“我们选择这样的语言方式,和我们个人经验以及城市生活都有关”等,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和他本人有关,他本身对语言极为迷恋,在他的随笔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 对语言的精雕细刻;②与地域以及他所生活的城市有关,他本人生活在上海,上海的历史文 化、地域色彩,必然影响其文学作品的写作。 6.有人认为,在潮流涌动的当今社会,“诗意地生活”已经不太可能实现,我们还得 随波逐流,像余秋雨一样适应现代的社会,并成为时代的先锋;也有人认为,不管社会如何 进步发展,我们都应该守住根本,反对庸俗,像孙甘露一样让诗意常在。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可以认为应该像孙甘露一样,也可以同意像余秋雨 一样。无论选择哪种观点,都要结合文章内容及现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即使社会再进步,我们也应该像孙甘露一样,守住根本,让诗意 常在。在众多作家中,他虽然产量不高,为人处世低调,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错觉;但 他甘于孤独和寂寞,以自己特立独行的写作方式,写出一片真我,给读者以灵魂的洗涤;他 的随笔,只和自己的思考相关,无关乎商业计划。现代社会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作家。 (示例二)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像余秋雨那样,让文学通俗化,娱人利己,从而 促使文学进步。他们行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充当着文学进步的弄潮儿;他们出入各种场合, 宣扬文学和文化,声名远扬;在文学界,他们也会拥有众多粉丝,成为文学界的元老级人物。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作家也需要有进步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