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7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14 驿路梨花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 思及效果,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难点)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素养)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 第一篇作品。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间, 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 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 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 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 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 篇文章。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 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 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 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坐了七年监狱。 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 是他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 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 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梨 花》等。 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qiào lù pèn mù jùn jǐ niǎn qì yǎn yì huǎnɡ hū yínɡ miè zháo 陡峭 露宿 喷香 暮色 菌子 麂子 撵走 修葺 掩映 恍惚 晶莹 竹篾 着急香气四溢 yì zhài 驿路 寨子 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扛 迷茫 简陋 悠闲折损 kánɡ mánɡ zhé lòu yōu ( ) 喷薄 多 音 字 ( ) 劳累 ( ) 果实累累 ( ) 喷香 累 喷 ( ) 日积月累 预习检查 lèi léi lěi pèn pēn 形 近 字 俏( ) 鞘( ) 瑶( ) 谣( ) 预习检查 峭( )陡峭 俏丽 刀鞘 qiào qiào qiào 谣言 瑶族yáo yáo 莹( ) 萤( ) 摇( ) 荧( ) 摇动 萤火虫 荧光 yáo yíng yíng yíng 晶莹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恍惚 香气四溢 修葺 折损 迷茫 不真切,不清楚。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损失。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整体感知 略读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 整体感知 “我”和老余 梨花 解放军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 为方便过路人, 专门送粮食来 哈尼小姑娘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照料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为方便过 路人而建造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照料小茅屋 整体感知 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 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 一种更好。 整体感知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课文顺序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 人入胜。 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 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 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 说说其表达效果。 精读细研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 开 误 会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 悬念一:初见小 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 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 什么建造小茅屋? 通过悬念 和误会的安排 和展开,使文 章波澜起伏、 扣人心弦,增 强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精读细研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小茅屋真正 的主人是谁? 建造和照顾小 茅屋的人都是 它的主人 精读细研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 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 其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 “我”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为故事情 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精读细研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 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 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以自然环境美烘托 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 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 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 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 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 情节向纵深发展。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 梨花处处开。” 精读细研 引用诗句,使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 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 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 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梨花美丽芬芳,人世间的雷锋精神温暖 如春,彭荆风借梨花为我们展现了哀牢山的人情美。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语言、写作顺序和人物描写角度 等方面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展现这种人情美的。 1.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 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 林中小茅屋边上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 纯洁、美丽,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揭示了 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合作探究 2.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顺叙、插叙相结合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顺 叙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 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一般包括时间的 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 过程。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我们”投宿 于小屋时的所见所闻,其中 “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 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 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 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 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 叙 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遇见小屋的 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 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 谁的谜底。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 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 充实,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插叙的作用 方法指导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 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 叙过去的事件,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 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3.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 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本文运 用这种写人的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合作探究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 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 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 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 社会风貌。 学后感悟 感悟一:雷锋是我们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雷锋助人为 乐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美德,像鲜花一样开遍 祖国的大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感悟二:本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梨花姑娘的鲜明形 象和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我们在具体写作过程 中要注意借鉴这种写法。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❶波澜起伏的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小茅屋、梨花照 料小茅屋写起,顺叙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 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而得解饥疲 和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插叙文字表明过去小屋的建造和 对它的照料。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 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 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 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写作特色 ❷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 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 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 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对小 茅屋的设备,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等人物 的介绍,已把她写得光彩照人,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 白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很好地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板书设计 驿 路 梨 花 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无灯无人,设置悬念 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小屋解除饥饿疲劳 瑶族老人述说主人 梨花之妹讲屋来历 再现梨花,引用诗句:热情讴歌,结束全篇 课堂检测 A.竹篾(miè) 陡峭(qiào) 着急(zháo) B.撵走(niǎn) 喷香(pēn) 菌子(jùn) C.修葺(qì) 简陋(lòu) 相衬(chèn) D.晶莹(yíng) 驿路(yì) 香气四溢(yì) 【解析】B项中,“喷”应读pèn。 B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茂密 修长 悠闲 歇气 B.瑶族 瞪眼 朝气 火糖 C.疲劳 照管 茅屋 折损 D.恍惚 简陋 花瓣 撕开 【解析】B项中,“火糖”应为“火塘”。 B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 饥饿都撵走了。( )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 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 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 (4)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 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拟人 外貌描写 比喻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 课堂检测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 茫的暮色中。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 我们身上。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 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A 【解析】B项中,句号应为叹号;C项中,分号应为逗号;D项中,第三、四个逗号 应为顿号。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1)请你为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联,补写上联。 上联: ;下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雷锋精神时时现 5.为弘扬雷锋精神,班级拟开展以“凡人善举·和你一起”为 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3)校学生会准备成立一个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旨在服务 校园,服务社会。请你为这个团队取一个简洁而寓意深刻的名 字,并说说理由。 团队名: ; 理由: 春风送暖 春风送暖,比喻志愿者团队像春风一样把 爱心与温暖送给大家。 课堂检测 有关梨花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月出天山 梁衡 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美丽的,但它也有雄 浑、苍凉、悲壮的一面。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是李 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眼中的月 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 拓展探究 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 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 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 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 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工作不定,常 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 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到“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 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 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古来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 上自然条件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月与在江南不 拓展探究 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 名句如卢纶①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如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 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戊戍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仗剑 游西北,有诗云:“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林则徐是 福建水乡之人,曾是惯看清风明月、渔歌互答的。但他一踏上被发配 新疆的漫漫长途就悲从中来,豪气溢胸,眼中的月色也为之变。他在 伊犁过中秋时有诗:“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②。孤村白酒 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他出嘉峪关时感慨:“长城饮马寒宵月, 古戍盘雕大漠风。”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诗,曾抄写,现还挂在人民大 拓展探究 会堂的甘肃厅。就是毛泽东一到西部,其诗也有“长空雁叫霜晨月” 式的悲凉。 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20世纪 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 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 熟睡的少女。20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 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群 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 拓展探究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 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 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 葡萄、歌舞和馕③。 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选文有改动)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凄慨。② 伊凉:古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③馕(náng):一种烤制成的 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 拓展探究 (1)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 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 一般人:温柔、朦胧、美丽的; 李白:苍茫、雄浑、伤感的; 我: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 卢纶:悲壮、苍凉。 拓展探究 (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 含义。 李白诗歌的雄浑与苍茫,让我 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坎坷,面对生活。 (3)品味语言。 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拓展探究 “沐浴”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林则徐纪念馆在月光的映 衬下,更加的醒目、耀眼,暗示林则徐不屈精神给后人的启 示,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与赞美。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 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 的葡萄、歌舞和馕。 拓展探究 这个句子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借月写人,表达了作者对 西北拓荒者的无私奉献和西北人所特有的坚强精神的赞美。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 纯、最明亮”。 拓展探究 自古以来那些征战、流放西北的人们,那些开发大西 北的拓荒者们,面对恶劣的自然与生活条件,他们都表现 出一种坚强与豪迈,他们守卫并开拓疆土,为后人树立了 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是完美 的、纯真的,引人注目的。 课下作业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 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 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