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都市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二次函数中的线段最值+存在性问题 (北师大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成都市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二次函数中的线段最值+存在性问题 (北师大版)

1 / 33 线段最值+存在性 1. 如图 1,抛物线 与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 侧),与 轴交于点 C,直线 AE: 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一点 E,点 D 为抛物 线的顶点. (1)求直线 BC 的解析式及点 E 的坐标; (2)如图 2,直线 AE 上方的抛物线上有一点 P,过点 P 作 PF⊥BC 于点 F,过点 P 作平行 于 轴的直线交直线 BC 于点 G,当△PFG 周长最大时,在 轴上找一点 M,在 AE 上找一 点 N,使得 值最小,请求出此时 N 点的坐标及 的最 小值; (3)在第(2)问的条件下,点 R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 点 S,使以点 N,E,R,S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矩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S 的坐标,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32 2 35 2 3 2 −+−= xxy x y 3 3 3 3 −= xy y y NEMNPM 2 1 ++ NEMNPM 2 1 ++ 图 1 图 2 2 / 33 2.如图 1, ABC 的三个顶点均在坐标轴上,且 A、C 的坐标分别为 ( )1,0− 和 ( )0, 3− ,点 B 在 x 轴正半轴上, ABC 的面积为 15 2 ,过点 A 的直线 AD 与 y 轴正半轴交于点 D , 45DAB = . (1)求直线 AD 和 BC 的解析式; (2)如图 2,点 E 在直线 2x = 上且在直线 BC 下方,当 BCE△ 的面积为 6 时,一线段 4 2FG = (点 F 在 G 的左侧)在直线 AD 上移动,求当四边形 BEFG 的周长最小时点F 的 坐标; (3)如图 3,将 DAC△ 绕点C 逆时针旋转使得CD BC⊥ ,将 DAC△ 沿直线 BC 平移,平 移中的 DAC△ 记为 ' ' 'D A C△ ,设直线 ' 'C D 与 x轴交于M ,当 ' 'C MA△ 是等腰三角形时, 请直接写出 AM 的长度. x y O D C B A 图 1 x y E O G F D C B A 图 2 图 3 A B C D O y x A' D' C' 3 / 33 3. 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左侧),与 y 轴交于点 C. (1)如图 2,点 是是抛物线第二象限上一点,且满足 ,过点 作 的 平行线,分别与 x 轴、射线 交于点 、 ,,点 P 为直线 下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 连接 交线段 于点 ,当四边形 面积最大时,在 轴上找一点 , 轴上找 一点 ,使得 取得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 (2)如图 3,将 沿直线 平移得到 ''' COB ,再将 ''' COB 沿 ''CB 翻折得到 '''' COB ,连接 BC ' 、 BO '' ,则 ''' BOC 能否构成等腰三角形?若能,请直接写出所有 符合条件的点 ''O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2 2 3 4 2 2 −+= xxy D 22=− AD xx D AC CB F E AC PD AC Q PQEF y M x N NBMNPM 5 3 −+ BOC AC 4 / 33 4.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3 3 32 3 1 2 −+= xxy 与 x 轴交于 A, B 两点,交 y 轴于点 C,连接 BC.过点 A作 BC 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 D . (1)求 ABC 的面积; (2)已知点M 是抛物线的顶点,在直线 AD 上有一动点 E ,x 轴上有一动点 F ,当 BEME + 最小时,求 CF EF− 的最大值及此时点 F 的坐标; (3)如图 2,在 y 轴正半轴上取点Q,使得 CQCB = ,点 P 是 轴x 上一动点,连接 PC ,将 CPQ 沿 PC 折叠至 CPQ .连接 BQ, QB , QQ ,当 QBQ  为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 点 P 的坐标. x y M F E D C B AO 图 1 x y Q' Q P O D C B A 图 2 5 / 33 5.如图,抛物线 与 轴交于点 A,点 B,与 y 轴交于点 C,经过点 C 的直线 l 与抛物线交于另一点 E(4, ),抛物线顶点为 Q,抛物线对称轴与 x 轴交于 点 D. (1)求直线 CE 的解析式; (2)点 P 为直线 CE 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 PC,PE.当 的面积最大时,若 在 x 轴上存在动点 M,在 y 轴上存在动点 N,连接点 PM,PN,求 的 最小值; (3)连接 CD,将(1)中抛物线沿射线 CD 平移得到新抛物线 , 经过点 D, 的 顶点为 H.在直线 QH 上是否存在点 G,使得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 G 坐标. 图 1 图 2 图 3 23 2 3 3 3 3 y x x= − − x a PCE MNPNPM ++ 'y 'y 'y DQG y x y x y x Q D C BA O Q D C BA E O Q D C BA E O P 6 / 33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21 2 y x bx c= − + + 与 x轴交于点 A B, ,与 y 轴交 于点C ,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6y x= − +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M 为线段 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连接MB ,MC ,点 N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 任意一点,当M 到直线 BC 的距离最大时,求点M 的坐标及MN NB+ 的最小值; (3)在(2)中,点M 到直线 BC 的距离最大时,连接 OM 交 BC 于点 E,将原抛物线沿射 线 OM 平移,平移后的抛物线记为 y,当 y经过点 M 时,它的对称轴与 x 轴的交点记为 H.将 BOE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至 1 1BO E ,再将 1 1BO E 沿着直线 1O H 平移,得到 1 2 2B O E .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 F,使以点C ,H , 1B ,F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 1B H 为边 的菱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 1B 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x y O C BA M 备用图 x y E O C BA M 7 / 33 7.如图,抛物线 23 9 6 8 4 y x x= − + + 交 x 轴于 A、B 两点,点 A在点B 的右侧,交 y 轴于点C , 点 D 为顶点. (1)求点 A、D 的坐标; (2)若点 P 是抛物线上位于第一象限内对称轴右侧的一个动点,当 45=ABPS 时,在线段 AC 上有一动点Q,当 QAPQ 5 3 + 的值最小时,求Q的坐标和 QAPQ 5 3 + 的最小值; (3)如图 2,点 F 是 y 轴上一点,且 2OF OB= ,连接BF 将 BOF 沿 x 轴向右平移,得 ' ' 'B O F ,当点 'F 恰好落在 AC 上时,连接 'OF ,将 'AOF 绕点 'F 顺时针旋转 (0 180 )     ,记旋转中的 'AOF 为 ' '' 'A O F ,在旋转过程中,设直线 ' ''A O 分 别与 x 轴、直线 AC 交于点M 、N ,当 AMN 是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 AN 的值. 图 2 x F C B A O D y 8 / 33 8.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于 、 两点,与 轴 交于点 ,直线 经过点 ,与抛物线交于另一点 .已知 , . (1)求抛物线与直线的解析式; (2)如图 1,若点 是 轴下方抛物线上一点,过点 作 于点 ,过点 作 轴交抛物线于点 ,过点 作 轴于点 , 为直线 上一点,且 .点 为第四象限内一点,且在直线 上方,连接 、 、 .记 , .当 取得最大值时,求出点 的坐标,并求出此时 的最小值. (3)如图 2,将点 沿直线 方向平移 13 个长度单位到点 ,过点 作 轴,交抛物线于点 .动点 为 轴上一点,连接 、 ,再将 沿直线 翻 折为 (点 、 、 、 在同一平面内),连接 、 、 ,当 为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 图 1 图 2 82 −+= bxaxy x A B y C ( ) 5 0 3 y kx k= +  A R OAOC 2= OAOB 3= P x P ARPH ⊥ H P xPQ // Q P xHP ⊥ H  K HP  PQPK 32= I PQ IP IQ IK PQPHl 4 1 2 13 −= IKIQIPm ++= l P m A AR M M xMN ⊥ N D x MD DN MDN MD NMD  M N D N  AN NA  NN  NAN  D 9 / 33 9.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23 2 3 3 3 3 y x x= − + +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在点 B 左侧),与 y 轴交于点C . (1)求直线 BC 的解析式; (2)点 P 是 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 P 作 PQ平行于 x 轴交 BC 于点Q,求线段PQ 的最大值; (3)如图 2,在(2)的条件下,当线段 PQ的长度最大时,连接 AC ,将 AOC 绕点O 逆时 针旋转60 得到 'O 'A C ,将 'O 'A C 沿 x 轴平移,记平移中的 'O 'A C 为 ''O' ''A C ,连接 ''A P 和 ''C P ,在平移过程中, '' ''A PC 是否能为等腰三角形,若能,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 O'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图 1 图 2 备用图 10 / 33 10.如图,抛物线 与 轴交于点 , (点 在点 的左侧),与 轴 交于点 ,连接 , ,过点 作 ∥ 交抛物线于点 .点 为线 段 下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过点 作 ∥ 轴交线段 于点 . (1)如图 ,当 最大时,分别取线段 , 上动点 , ,使 ,若 点 为 的中点,点 为线段 上一动点,连接 , ,求 的 最小值; (2)如图 ,点 在线段 上,且 ,连接 ,点 , 分别是 与 线段 , 的交点,以 为边,在 的右侧作矩形 ,其中 .作 的角平分线 交 于点 ,将 绕点 顺时针旋转 得到 , 当矩形 与 重叠部分(面积不为 )为轴对称图形时,请直接写出点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1 2 3 6 6 3 y x x= − − x A B A B y C AC BC A AD BC ( )8 3,10D P BC P PE y AD E 1 AEPE + AE AC G H 5GH = M GH N CB EN MN MNEN + 2 F AD : 7 :3AF DF = CF Q R PE CF BC RQ RQ RQTS 2RS = ACB CK AD K ACK C 75 ' 'A CK RQTS ' 'A CK 0 P 第 26 题图 1 A NH C G E P D y x O M B A F C E P 'K D xBQ R T y 'A K S O 第 26 题图 2 A F C 'K D xB y 'AO 第 26 题备用图 11 / 33 11.如图,抛物线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与 y 轴 交于点 C,连接 AC、BC.点 D 是线段 AB 上一点,且 AD=CA,连接 CD. (1)点 P 是直线 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在线段 BC 上有一动点 Q,连接 , 当△PCD 的面积最大时,求 的最小值; (2)将过点 的直线 绕点 旋转,设旋转中的直线 分别与直线 AC、直线 CO 交于点 M、 N,当 CMN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此时 CM 的长. 26 题图 备用图 21 1 4 3 3 y x x= − + + , ,PC PD PQ 10PQ CQ+ D l D l  x y D B C A O P Q x y D B C A O 12 / 33 12.抛物线 21 3 6 12 6 = − − +y x x 与 x轴交于点 A, B (点 A在点 B 的左侧),与 y 轴交于 点C ,点D与点C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连接BD交 y 轴于点G ,作直线OD ,点 P 为线段 BD 上方的抛物线上任意一点,过点 P 作 PE ∥ y 轴交 BD 于点 E ,过点 P 作 ⊥PF 直线OD 于点 F . (1)如图1,当 +2PE PF 最大时,点M 为平面上一点,且MCG 是以M 为直角顶点的直 角三角形,动点Q 从点 E 出发,沿射线 ED方向以每秒 2 3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点 N 处,然后以每秒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适当路径运动到直线OD 上的点 R 处,最后以 每秒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适当路径到点 M 处停止运动,求动点Q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的最短用时; (2)如图 2,连接CD ,将 OCD 沿射线DB方向平移至 ''' DCO 的位置,当线段 ' 'O D 的中点 H 落在 x 轴上时,此时再将 ''' DCO 绕平面内某点 K 旋转 90 ,旋转后的三角形 记为 '''''' DCO ,若 '''''' DCO 恰好有两个顶点同时落在抛物线上,请直接写出满足条件 的点 K 的坐标. 1 1 图 1 图 2 13 / 33 13.已知抛物线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在点 的左侧),与 y 轴交 于点 C. (1)如图 1,点 为线段 上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当四边形 面积最大时,连接 并延长至点 ,使 ,在对称轴上有一动点 ,将△ 沿边 翻折得到△ ,取 的中点 ,求 的最大值; (2)如图 2,将△ 绕点 顺时针旋转至△ 的位置,点 , 的对应点分别为 , ,且点 落在线段 上,再将△ 沿 轴平移得△ ,其中直线 与 轴 交于点 ,点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动点,连接 , ,△ 能否成为以 为直 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能,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 由. 21 2 3 9 9 3 y x x= − + + A B P BC PCAB OP Q PQ OP= E ACE CE 'A CE 'BA N BQ QN+ AOC O 1 1A OC A C 1A 1C 1A AC 1 1A OC y 2 1 2A O C 1 2O C x K T KT 1O T 1O KT 1O K T 图 1 N O Q A' P E C BA y x 图 2 O1 C2 C1 A2 A1 T K O C BA y x 14 / 33 14.抛物线 21 3 4 4 2 y x x= − + + 与 x 轴交于点 A,B( A在 B 左边),与 y 轴交于点C ,点 D 与点C 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对称. (1)如图1,连接 AD ,P 是 AD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 AP ,DP,当 APD△ 面积最 大时,过点 B 作 BE ∥ AD 交 y 轴于点 E ,在直线 AD 上有一动点M ,过点M 作 MN BE⊥ 于点 N ,连接 PM , 求 5 5 PM MN BN+ + 的最小值; (2)如图 2,将 AOC△ 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得到 A OC △ ,将 A OC △ 沿直线OC平移, 记平移中的 A OC △ 为 A O C  △ ,直线 A O 与 x轴交于点 F ,将 FO C △ 沿直线OC 翻折得到 F O C  △ ,当 CC F △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 F 的坐标. 图 1 图 2 15 / 33 15. 17 / 33 17. 18 / 33 18. 19 / 33 19.如图,已知直线 lAC:y=﹣ 交 x 轴、y 轴分别为 A、C 两点,直线 BC⊥AC 交 x 轴于点 B. (1)求点 B 的坐标及直线 BC 的解析式; (2)将△OBC 关于 BC 边翻折,得到△O′BC,过点 O′作直线 O′E 垂直 x 轴于点 E,F 是 y 轴上一点,P 是直线 O′E 上任意一点,P、Q 两点关于 x 轴对称,当|PA﹣PC|最大时,请 求出 QF+ FC 的最小值; (3)若 M 是直线 O′E 上一点,且 QM=3 ,在(2)的条件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 否存在点 N,使得以 Q、F、M、N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 写出点 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 / 33 20.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xy = ,点 )610( ,Q ,点 )0, 10 7 (A ,动点M 在直线 )0( = xxy 上,动点 P 、 N 在 x 轴正半轴上,连接MQ 、MN 、 NQ . (1)若点 )77( ,M ,求直线MQ 的解析式; (2)如图 1,当 QMN 周长最小时,连接MP ,求 MQPMAP ++ 5 3 的最小值,并求出 此时点 P 的坐标; (3)如图 2,在第(2)问条件下,将 PMN 绕点 A旋转 度( 3600  ),得 NMP  , 记旋转过程中直线 PM  与直线 xy = 交于点 K ,直线 PM  与 x 轴交于点 R ,是否存在 OKR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线段 KR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 1 图 2 21 / 33 21. 22 / 33 22. 23 / 33 23. 24 / 33 24.如图 1,抛物线与 21 1 4 3 3 y x x= − + +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与 y 轴交于点 C,连接 AC、BC,点 D 是线段 AB 上一点,且 AD = CA,连接 CD. (1) 求直线 CD 的解析式; (2) 如图 2,点 P 是直线 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在线段 BC 上有一动点 Q,连接 PC、PD、PQ,当△PCD 面积最大时,求 10 10 PQ CQ+ 的最小值; (3) 将过点 D 的直线 l 绕点 D 旋转,设旋转中的直线 l 分别与直线 AC、直线 CO 交于 点 M、N,当△CMN 为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 CM 的长. 图 1 图 2 备用图 25 / 33 25. 27 / 33 27. 28 / 33 28. 29 / 33 29. 30 / 33 30. 31 / 33 31. 32 / 33 32. 33 / 33 33.如图 1,抛物线 32 −= xy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右侧),与 y 轴交于点 C,连接 AC.点 Q 是线段 AC 上的动点,过 Q 作直线 xl // 轴,直线 l 与 BAC 的平分 线交于点 M ,与 CAx 的平分线交于点 N. (1)P 是直线 AC 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 PA,PC.当 PAC 的面积最大时,求 AMPQ 2 1 + 的最小值; (2)如图 2,连接 MC,NC,当四边形 AMCN 为矩形时,将 AMN 沿着直线 AC 平移得到 ''' NMA ,边 A’M’所在的直线与 y 轴交于 D 点,若 ''NDM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 OD 的 长。 图 1 y x l O NM Q P C B A y xO NM Q C B A 图 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