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5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52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 B.“养成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 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 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诗题的“竹”字。‎ 解析:选BC A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不是对新竹的描绘。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视听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 参考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 虚心劲节的竹 竹,枝干修长,空心劲节,“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还虚心”。竹子的虚心劲节正好与古代君子之风吻合,所以古诗词中的竹子往往被塑造成君子的形象。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愬①画像(节选)‎ 惠 洪 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止吞项羽?‎ 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櫜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 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②广武:指广武君,赵国谋士。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④鞬櫜:盛弓箭的器具,此指背着弓箭拜见丞相。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 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诗歌前四句,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的典故与李愬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愬的形象。‎ D.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E.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而议论本身又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解析:选BC B项,“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该是李愬不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C项,应是“类比”的手法,诗歌前四句将韩信向广武君请教终破项羽的典故与李愬不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的功勋相类比,非对比。‎ ‎(2)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深谋远略,大将风度。李愬俘获李祐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胜利可期。②厚待将士,气度非凡。李愬像他父亲一样厚待将士;“拄颐长剑”,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③为人谦恭,赤胆忠贞。李愬破敌后背着弓箭拜见丞相,表现了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每点2分)‎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 丞 相 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才正式设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 ‎[诗歌鉴赏]‎ 一、二句,从楚汉相争的史实着笔,写韩信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平定燕、齐,项羽势孤。三、四句,写李愬俘获李祐但没有杀他,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表现了李愬的深谋远略和大将风度。“锦袍”两句是说李愬曾像他父亲解下锦袍玉带送给部将一样厚待将士;身上佩着拄颐长剑,又像当年的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最后两句抓住“见丞相”的细节表现李愬不居功自傲 ‎、善识大体的品质,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政治远见。‎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 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霖雨突降,不仅“润”了衣襟,诗人的心田仿佛也得到了滋润。‎ B.颔联正面写景,诗人不愁屋漏床湿,却喜溪流涨水。‎ C.颈联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转而写想象中雨后庄稼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叶之声的美妙。‎ D.尾联表现了诗人自己因这场甘霖而生的狂喜之情,即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 E.“喜”字贯穿全诗,每一联都是一喜,全诗通过写“喜雨”体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关心。‎ 解析:选BD B项,“颔联正面写景”错误,该联是直接抒情,正面表现一个“喜”字;D项,“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是说“像‘我’这样没有种田的,尚且这么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那些等待丰收的百姓呢!”。‎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特点:雨大,及时。(2分)‎ 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床床”“岸岸”,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虚写稻花应秀色,实写雨打梧桐声音之美妙来表现雨的及时;④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诗人的喜悦来衬托农人的喜悦,以此来表现雨的及时。(4分)‎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与诗人所抒发的“喜”相契合,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 ‎②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写夜雨带来的美好情景。(×)‎ 分析:应该是分别从“空间(千里)和时间(五更)”的角度来写夜雨带来的美好情景。 ‎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旋律轻快、情致酣畅的喜雨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诗人的心田也得到了滋润。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感情,这一“喜”字贯穿全诗。颈联承“且喜”句,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想象中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的美妙之声,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乐之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解析:选AC A项,“儒雅谦恭”有误,综合首联中的“书剑”“如云”“吐虹”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应为“豪迈洒脱”。C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颈联写自己梦回战地,是为了表达对戎马生涯的怀念,没有对塞外风光的描写,更谈不上怀念。‎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 ‎ ‎ ‎  ‎ ‎ ‎ ‎  ‎ 解析:首联写诗人年轻时自信有文武才华,笑傲王侯,能言雄辩,理想远大。颔联写作者本欲战场杀敌,以酬壮志,如今却年华老去,白发萧疏,表现了英雄迟暮之悲。颈联写诗人如今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之志,赋闲在家,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曾经建功立业的塞外,与首联对比,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尾联则痛惜好友已然故去,表达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互诉衷肠的寂寞之情。‎ 参考答案:①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②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情。(每点2分)‎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 秋风之意象 ‎①秋天的风;西风。因秋风萧瑟,故往往蕴含凄凉悲苦之情(洛阳城内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或喻指人生暮年之态。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杜甫《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同‘袅袅’)动高旌。”‎ ‎②同“抽丰”。指利用各种借口向人索取财物。特指向在任官员乞求遗赠。《儒林外史》第四回:“高要地方肥美,或可秋风一二。”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泊舟呈灵晖 徐 玑[注]‎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 所喜同舟者,清羸亦好吟。‎ ‎[注]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与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和赵师秀(号灵秀)合称“永嘉四灵”。‎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题,交代了泊舟的地点与环境,一个“又”字表明漂泊时间很长,暗含羁旅在外的辛酸。‎ B.“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诗人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这里,“近阙”就是靠近京城,对皇上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C.这是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含蓄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感。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D.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位与我志趣相投的旅伴。全诗情感由喜到忧,不断变化。‎ E.这首诗歌,作者借“风”“林”“楚天”“湘水”等意象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愁苦。景语情语融为一体,艺术性很强。‎ 解析:选BD B项,没有“对皇上不满之意”。D项,不是“由喜到忧”,而是“由忧到喜”。‎ ‎(2)“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意象鲜明,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楚天碧蓝,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可惜身在他乡,漂泊在外。(3分)②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诗人正是用乐景写哀情,含蓄地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愁。(3分)‎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由前两联的借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 ‎②尾联照应诗题,结构圆合,将诗作献与友人之意传达出来。(√) ‎ ‎[诗歌鉴赏]‎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写给朋友徐照的一首诗。‎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明了泊舟的地点是野桐林。一个“又”字点明诗人像这样漂泊在外已不止一年了。春风又起,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在漂泊,羁旅之思蕴蓄其中。‎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楚天碧蓝,一轮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这里,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可惜身在他乡。王国维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诗人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含蓄地表达了只身在外的漂泊之感。‎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这里,由前两联的借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得朝廷重用?所居地偏远,这就更加触发了诗人内心的失意愁苦之情。‎ ‎“所喜同舟者,清羸亦好吟。”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个长得清瘦、喜欢吟诗的旅伴,与我志趣相投。这才让寂寞孤单的旅途有了一点点乐趣。也许正是船上这位旅伴让作者想起了同样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徐照吧。‎ 这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前两联写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整首诗来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忧到喜的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