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注:“四省八校”由整个高考Ⅲ卷省份八所知名高中(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广西区南宁二中;云南省昆明八中;贵州省凯里一中、遵义四中、铜仁一中、盘州二中、毕节一中)共同组织,是高中学校间极具影响力的联合考试。 1. 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 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 C.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可知,并称“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强调的是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巩固统治,C正确;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西周没有中央集权,排除D。 2. 《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 A. 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 强调以民为本 C. 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D. 主张克已复礼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孔子强调天时与人的结合,体现了他的思想中有人文主义色彩,更加关注人的命运,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排除B;孔子没有涉及到天子权威的问题,排除C;D与主旨无关,排除D。 3. 西汉文帝曾立下遗嘱《薄葬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薄葬之风盛行一时;而汉武帝以后的贵族墓葬中往往包括错金银器、车马器、布帛衣衫等随葬品,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 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 伦理道德观念深人人心 D.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初主张薄葬,但由于汉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厚葬之风盛行,故B正确;宋代才有 理学,排除A;材料与伦理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排除D。 4. 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魏晋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人才选拔注重品德修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士族门阀垄断了官场,导致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C项正确;A项是在秦朝,排除A;此时正是世家大族强盛时期,排除B;D项是察举制,排除D。 5. 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多出高官。但武周时期,狄仁杰以明经人仕,却能两度为相。这说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A. 改变了人仕取向 B. 取决于应试者的能力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人才选拔并非指科举制本身,而是指科举中举后的仕途问题,虽与能力有关,但此时狄仁杰等已经不是应试者的身份,而是朝廷官员,其擢升与当时武周与李氏集团、士族与庶族的复杂矛盾等有关,并直接与武则天相关,故选择D项;材料没有体现取向问题,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材料中的人才选拔并非指科举制本身,故排除C。 6. 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 B. 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 C. 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 D. 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钱币存取与贷出”以及“货币汇兑业务”等业务的进行有赖于商业信用,所以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和运行说明唐代后期社会信用在逐步形成,故选D;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 排除A;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经济秩序发展的表现,排除B;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是因为国家金融制度的创新发展,排除C。故选D。 7. 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A. 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土地利用形式多样,而且两熟制得以推广,加之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在农业上的做法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A正确;题干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题干列举的现象中并未体现出粮食或者农产品投放市场,因此无法证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排除C;宋代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与土里利用形式多样、两熟制无关,排除D。 8. 对于权势熏天的张居正,史书这样记载,“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材料说明明代 A. 内阁权力有制度保障 B. 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 吏治败坏致权臣弄权 D. 才能决定阁臣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可以看出张居正虽然权势很大,但是仍旧要听命于皇帝,说明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反映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中皇权不断强化的特点,B正确;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没有制度保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吏治败坏,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9. 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A. 背离儒家思想 B.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C. 主张经世致用 D.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义利是统一的”“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可知,明清启蒙思想强调义、重视利,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故选B;明清启蒙思想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体现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诉求,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排除D。 【点睛】 10. 1877—1879年,清政府陆续正式派驻了驻伦敦、华盛顿、东京、圣彼得堡等外国首都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被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这些现象表明 A. 清政府抛弃了“华夷观念" B. 国人思想得到较大解放 C. 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形成 D.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清政府相继设立了驻外的办事处,体现出清代的外交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形成,C正确;A项表述绝对化,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国人思想的变化,排除B;当时没有对外开放,排除D。 11. 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银两) 总计:1628400 上缴商部 北洋兵轮军费 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达成馆及出洋肄业经费 赈灾、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等其他事项 32400 600000 700000 296000 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 A. 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压力 B. 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 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D. 成为了清政府主要财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从材料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盈余部分有大量的为国家的军事教育经济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A正确;材料不是突出强调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排除B;轮船招商局是航运业,不能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排除C;根据材料数据不能得出轮船招商局成为清朝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结论,排除D。 12.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年发行后.张之洞读完颇为感慨: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统筹全局择精语详。"光绪皇帝览闭此书,也是大为赞。此书一时成为畅销书,一些地方官甚至把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考试的考题。该书影响较大是因为它 A. 变革了科举考试内容 B. 契合了国人“富强救国”的愿望 C. 得到皇帝的积极推荐 D.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盛世危言》是郑观应编的论文集。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初仿照元代,依旧设立中书省、御史台并列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监察机关。后来由于胡惟庸一案,明太祖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御史台改为督察院。至此,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员内部除左右都御史外,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督察御史不仅可弹劾中央官僚,也可监察地方。明朝在行政系统内部又设置六科给事中,分别对应六部,可对六部任何往来文书进行批驳弹劾,六科给事中和督察御史并称为“言官”。另外,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 材料二1907年光绪皇帝下达圣谕:“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中央资政院对行政部门具有监察权。资政院可向有关的行政部门提出质疑,并且有权得到答复。如果有大臣侵夺资政院的权限,资政院可以请皇帝来裁夺。各省咨议局为各省议会筹备机构,对地方上的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监督权。 ——摘编自卞新龙、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三2016年以来,中央积极部署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省市开展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设立国家监察委,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内部监察机构的行政监察到独立的国家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的国家监察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监察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姬亚平、吉亮亮《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监察制度变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为皇帝服务;监察制度完备,中央与地方监察相结合。评价:积极:对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防治腐败等有一定作用;局限:以皇权为中心,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学东渐;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 (3)意义:是监察制度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和谐;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促进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至此,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员内部除左右都御史外,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督察御史不仅可弹劾中央官僚,也可监察地方”得出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根据“另外,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并结合所学可众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为皇帝服务、监察制度完备,中央与地方监察相结合等方面概括。评价:积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对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防治腐败等有一定作用、局限:以皇权为中心,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等方面概括。 (2)背景;根据近代所处的背景可从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学东渐、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等方面概括。 (3)意义:根据“设立国家监察委,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内部监察机构”可从是监察制度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和谐、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促进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概括。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中最复杂的一个社会,它同时将多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结构层次复杂地融合在一起。各种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漩涡里挣扎、探素、融合。社会结构在断裂中重组,再衔接,社会生活天翻地覆,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刺激、颠覆着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惯性。各种社会意识互相交融、博弈,中国人民面临着不断的抉择。中国几千年的静态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的轰鸣机器侵略下,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改变,禁不住留恋着旧日的辉煌。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是激变的历史,是几千年历史老病在百年内积聚、爆发,是经过几千年孕育的痛苦分娩。 ——摘编自导读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 【答案】以下观点仅作为示例,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1外来侵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化。2中国各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等。论述略。 【解析】 【详解】根据“各种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漩涡里挣扎、探素、融合”并结合所学,可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这一内容进行提炼主题并展开论述。如中国各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论述时结合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展开论述即可。 请考生在下面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 材料 唐朝重视医疗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对医者行医诊治也颁布了严厉的医药律令。武则天当政时重视医学,曾诏令御医张文仲“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共得“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表上之”。唐玄宗时期更颁布“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并亲制开元《广济方》颁示天下,以体恤民疾,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疗制度建设显著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原因: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统治者重视;唐代医学的发展;唐代国力强盛; 科举制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2)特点: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统治者重视医疗保健。 意义:有利于强化医者责任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医疗事业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体质;有利于强化地方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统治)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可知,其原因是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根据材料“唐朝重视医疗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武则天……唐玄宗……”可知,其原因是统治者重视;根据材料“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可知,其原因是唐代医学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力、选官制度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来补充其原因。即唐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2)特点:根据材料“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可知,其特点是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根据材料“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医疾令……医药律令。……颁布“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并亲制开元《广济方》颁示天下,”可知,其特点是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根据材料“武则天当政时重视医学,……唐玄宗时期……以体恤民疾,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可知,其特点是统治者重视医疗保健。 意义:根据材料“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对医者行医诊治也颁布了严厉的医药律令。”可知,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医者责任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医疗事业发展;根据材料“以体恤民疾,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可知,其意义是有利于增强民众体质;根据材料“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地方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统治)。 16.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际旧秩序的崩溃,促使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末期提出了威尔逊主义。威尔逊主义集中体现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后期对美国新的“国家身份)“国际角色”和“国际秩序”的追求,但威尔逊主义充满悖论。威尔逊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合作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表现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就是威尔逊无法在民族自决的道德原则与列强奉行 的强权政治原则之间求得平衡。为了实现国际联盟,威尔逊必须在“道德”与“政治”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结果,威尔逊的内心世界陷入分裂状态,并造成极度痛苦的自我认同危机。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威尔逊为了国联计划的实现而放弃对中国的道义承诺,这对威尔逊而言是一个“受难时刻”的抉择。 ——摘编自马建标《“受难时刻”: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主义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威尔逊主义。 【答案】(1)背景:一战后国际旧秩序崩溃;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国力增强;威尔逊个人的努力;一成后反战、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2)评价: 其本质是美国领导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反映出威尔逊本人及美国在主观道德原则、外交意旨的推行与现实世界强权政治原则、美国综合实力差距之间的矛盾。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际旧秩序的崩溃”得出一战后国际旧秩序崩溃;现结合所学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国力增强;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末期提出了威尔逊主义”得出威尔逊个人的努力;再结合一战对际社会的影响可得出一战后反战、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2)评价: 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其本质是美国领导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角度概括;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可得出导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根据“威尔逊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合作的矛盾关系”可得出反映出威尔逊本人及美国在主观道德原则、外交意旨的推行与现实世界强权政治原则、美国综合实力差距之间的矛盾。 17. 材料 萨镇冰(1859—1952年),生于福建福州,中国近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北洋政府的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是福建水师派往国外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威海卫之战中,负责守卫日岛。积劳成疾病倒,夫人陈氏从福州赶来欲登舰探视,被他以“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的理由拒绝。率守军英勇抵抗日军11天,直到炮台损毁,炮弹告罄,才奉命撤回刘公岛。 辛亥革命期间,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 抗战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大后方宣传抗日,发动了许多爱国能人志士加入抗日队伍,还结合自身专业给军队提供有效的建议。建国前夕,以病为由拒绝前往台湾,并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革军委委员等要职。1952年4月10日,病逝于福州。萨镇冰的一生,可谓:“生前享有隆声,活时享有赞许,死后享有美誉”。 ——摘编自《锐舰:海军耆宿萨镇冰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萨镇冰一生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就萨镇冰“传奇一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1)贡献:研习现代海军理论,培养近代化海军;身先士卒,保家卫国;弃暗投明,追求民主;抗日救国,积极奔走,献计献策;坚持民族大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中国建立后发挥自身余热。 (2)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的深厚影响力。中国共产党的感召。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北洋政府的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是福建水师派往国外学习的第一批学员” 结合所学可知他研习现代海军理论,培养近代化海军;根据材料“威海卫之战中,负责守卫日岛。积劳成疾病倒……率守军英勇抵抗日军11天,直到炮台损毁,炮弹告罄,才奉命撤回刘公岛。”可知他身先士卒,保家卫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期间,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可知他弃暗投明,追求民主;根据材料“抗战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大后方宣传抗日,发动了许多爱国能人志士加入抗日队伍,还结合自身专业给军队提供有效的建议”可知为了抗日救国,积极奔走,献计献策;根据材料“建国前夕,以病为由拒绝前往台湾,并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革军委委员等要职”可知坚持民族大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中国建立后发挥自身余热。 (2)根据材料“是福建水师派往国外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可知当时洋务运动的开展;“威海卫之战中,负责守卫日岛”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根据材料“以病为由拒绝前往台湾,并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革军委委员等要职。”可知当时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的深厚影响力、中国共产党的感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