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学案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一、散文概念 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种类 1.写人记事类散文 (1)以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2)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这是因为叙事散文所写的人和事大都与作者有密切的关系。所写的人,或是亲人,或是师长,或是战友,或是所敬仰爱戴的人;所写的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对人教育大、影响深的事。因此,作者写这些人和事必然带有饱满的感情。 (3)故事情节不一定完整,人物形象不一定深刻。写人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是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 映一个主题,人物性格刻画不一定深刻。记叙事件常常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段,讲究以小见大。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其性格的某一方面。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记叙、描写为主。 (5)情感多含蓄或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6)注重行文的技巧。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状物类散文 (1)文眼鲜明,凸显主旨 散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使写景散文的这一点睛之笔更为鲜明,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3)融情于景 大凡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4)语言美妙,风格各异 写景散文不仅语言美妙,还风格各异。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 (5)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景物特征更加突出。例如:对比法。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景物,或者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对比,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再如: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把所描述的景物直接当作人来叙述,赋予其动作、行为、语言等,来反映景物的变化运动过程。 ②动静结合,交相辉映。 ③写景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按景物的类别来写。 3.哲思文化类散文 哲思文化类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1)达到与人的思想性情相通、灵气往来的境界,使读者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 (2)哲思文化类散文经过联想,拥有丰富的内涵,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思文化类散文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蘸满了审美情感的汁液。 (4)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学色彩浓厚。 一、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方法 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第一步的整体阅读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下一步带题阅读乃至准确答题的成败。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散文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区别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 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根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征,也能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为我们所捕捉了。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概括内容和主旨。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人、事、景、物的感悟和观点态度,进而把握全文主旨。 二、整体阅读示例 (一)写人叙事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半 局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是个棋语,用在写人散文中肯定有暗喻。 张晓风 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 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 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第二步:圈点批注 表明“我”对杜公的情感态度,“惊奇”“真的”“一直”交代了“敬”“喜”之深。 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点明了杜公性格中的可爱。 外凶内善。 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侧面描写。 “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杜公能写字,也能作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多才多艺。 “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地说:“这是制服吗?” 这四字立人魂魄。 “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这是制帽?” “是啊!” “这是制鞋?” “是啊!” 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谈恋爱时的表现。 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 “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 会让你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 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我”的愤怒,怒天妒英才。 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自评。 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您怎舍得这个女儿; 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您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特殊遗嘱令人唏嘘。 读来五内翻涌。 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与上文“爱憎分明”遥相呼应。 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丧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相见亦无事, 不来常思君。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借对联表达对杜公的哀思,交往时心灵的契合相通。 第一步:关注标题 第二步:圈点批注(圈画出文中关键词句,稍加批注) (这两步可在边读边画中完成,内容详见上文旁批) 第三步:理出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作者与杜公交往为线索,回忆了与他交往的人生片段:从开头至“……不时骂人”,回忆初次认识他——外表有点凶,其实很“妩媚”;从“他住的屋子极小”至“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回忆他给自己屋子取名,进一步写其率真;从“杜公爱憎分明……”至“指丧服的意思”,写他生活中的爱憎分明;从“杜公谈起恋爱……”至“真是取得好”,写他“恋爱故事”,突出其风趣、狡黠、热情洋溢;从“后来就听说他病了……”至“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写他病逝;最后一段,以对联作结,表达对他的哀思和尊敬。 第四步:概括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通过回忆与杜公交往的重要片段,赞美了他风趣幽默、爱憎分明、热情友善、爱心深沉的美好人格,为他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抒发了对他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主要是出于敬意。 C.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 D.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答案 D 解析 D项没有心理描写。 2. 请概括杜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趣幽默,率直洒脱。说自己说话“言不及义”,给宿舍取名“不畏斋”,恋爱时设计骗女友,给自己写挽联。 (2)勤奋好学,才华出众。用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宿舍走廊,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 善于引经据典,连女儿的名字都取自《道德经》;能写字,作诗,作联。 (3)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非爆出来不可。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 (4)热情友善,爱心深沉。常请朋友去宿舍赏花,热情招待。生重病瞒着爱妻,临终前代女儿拟挽联,实际是劝谕女儿在爸爸去世后要好好孝敬妈妈。 3. 请阐释标题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孩子们在广场上做游戏,其中一人玩到半局就离开了;文字背后,指杜公英年早逝,没和大家一起更久地享受生命的快乐。(2)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二)哲思文化类散文 (2016·天津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母语的屋檐下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点明写作对象,而且用了比喻,突出了母语的庇护功能。 彭 程 ①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②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第二步:圈点批注 ①②两段写友人“海归”用家乡话长谈获得满足感,引出下文关于母语的议论。 ③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母语的特点一。 ④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母语的特点二。 ⑤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母语的特点三。 ⑥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母语因连着文化的基因,极其宝贵,特点四。 ⑦“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⑧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母语的特点五。 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该句极具概括性,开启下文六段内容。 ⑩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骄傲”,作者的“情语”。母语的守卫、庇护意义。(国家角度) ⑪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⑫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⑬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母语关联到家园、存在。(个人角度) ⑭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⑮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母语创造精神财富。(民族角度) ⑯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呼唤热爱母语。 第一步:关注标题 第二步:圈点批注(圈画出文中关键词句,稍加批注) (这两步可在边读边画中完成,内容详见上文旁批) 第三步:理出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首先通过与从海外归来的友人用家乡话谈话的满足感引出对母语的议论(第①②段);接着揭示母语的特点(④~⑧段);其次阐释母语的三大功能(⑨~⑮段);最后号召每个人都热爱母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伦理的基点(第⑯段)。 第四步:概括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揭示了母语的特点,阐释了母语对于国家、个人和民族的多重意义,抒发了对母语的热爱和为之骄傲之情,号召我们要保护好母语。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C.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D.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 B 解析 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与“每一种语言都连接……文化有着……语言中”作类比,借以强调语言的深层隐含着文化基因这一特点本身,而不是在强调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语言。首先要明确语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效果。“像”“般”“仿佛”表明运用了比喻,“水的环抱和裹挟”与“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形成对比。再从揭示了人与母语的关系的角度,运用比喻、对比的作用的术语作答。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2)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3)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4)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5)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6)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由标题的含义可知,文章强调的是母语与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读全文,母语的意义可概括为:和少年时代的伙伴用家乡话谈起来感到过瘾,母语与世界的关系,母语可以抒发感情,母语可以守卫民族文化,母语可以让人找到安全感,母语创造了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共同精神财富。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考点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编者注:本文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录于《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5 000字左右,有删改。 第一步:关注标题 第二步:圈点批注(圈画出关键词句,稍加批注) (前两步可在边读边画中完成) 第三步:理出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七段,第一段先写自己的渺茫之感;二至四段写自己坐在窗内看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并感慨市井风景全在窗子以外;第五、六段写在家中只能看到窗外有限的景物,感到气闷决定出走;第七段写外出旅游仍感到坐在窗内,仍有无形的窗子存在。全文思路由实到虚。 第四步:概括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通过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有“窗内”之感、都有窗子的存在的叙述描写,揭示了人生其实就是“窗内窗外”的生存境况,抒发了人永远都是旁观者,无法打破有形无形窗子的隔膜的悲剧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 B 解析 B项表述与全文中心尤其是末段表述不一致,全文中心是即使是出外旅游,仍无法打破无形窗子的隔膜。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文题目叫“窗子以外”,全文始终都在写窗子,窗子是文中最重要的词语。文章先从有形的实用窗子入手,写了窗外的生活情景,然后再写到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窗子。虽没有给窗子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分类细说窗子,但读完全文大体能体会到窗子有有形与无形两种,含义有表层与深层两类。作答时要答出“窗子”具体所指和作用这两点。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题型归类: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题 对应考点:B—(1)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审题,题干并没有问第一、二人称的表达作用,而是要回答人称变化中的情感态度;要注意“交替”一词的提示作用,它意在提示我们:“你”“我”两种人称在“交替”中结构文本,在“交替”中寻找答题角度。全文共七段,第二段全用了“我”叙述,第六段中换了一次“我”叙述,其余文段全用“你”叙述。从全文看,先用“你”,再转为“我”,再转为“你”,中间又转为“我”叙述了一句,接着转为“你”一直到结束。也就是以“你”为主,中间穿插了两次“我”。 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是把自己个别具体的事情上升到了一种抽象的一般概念上来,带有一种研究思考的味道,这就是冷静审视的态度。 第二段用“我”叙述,是从眼下场景开头,引出一个共性话题,即“所有的活动的……以外罢了”,这个话不知从哪里说起,其实到处都是,即渺茫地找不到源头,也到处都是源头,不信你看,眼下就是。第六段中间突然来了一句“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最后的结果是游了一大圈,还是在窗子以外,无法打破那无形的隔膜。这就是自嘲与反思的态度。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题型归类:叙述人称题 对应考点:D—(3) 二、(2017·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第一步:关注标题 第二步:圈点批注(圈画出关键词句,稍加批注) (前两步可在边读边画中完成) 第三步:理出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21段,先写裁缝店的外部环境背景及店内环境的温暖和有情趣(1~4段),再写发生在顾客身上的小故事(5~15段),最后写裁缝工作的艰辛及其生活感悟(16~21段)。 第四步:概括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裁缝店的生活琐事的叙述描写,展现了边民生活的艰辛、民风的质朴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的感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答案 B 解析 从文章内容看,养金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生意,店里的金鱼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温馨和美。和顾客讨价还价,是因为裁缝工作的艰辛,也是因为人们生活的艰辛,双方自然会为做衣服的工钱讨价还价。在相持不下的时候,让顾客看金鱼是将问题暂时放一放,而不是让金鱼去转移顾客的注意力,因此选项“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错误。另外,从文本看,金鱼这精灵、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给顾客美的享受,这让店主与顾客之间更多了一层温暖,顾客就会做出适当让步,自然也表达出了最终在顾客适当让步的同时“我们”也适当让步了,双方都让步了,问题就解决了。这不能表明顾客“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因此B项错误。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解文中句子含意,要结合语句所处文中位置和文章内容、主题等,并注意关键词语,从表层(字面意思或者内容层面)和深层(文字背后意思或者思想情感层面)这两个维度思考作答。答题时要注意由表及里的顺序。 首先要从最小语境出发来思考和分析,画线句子“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在文中倒数第五段结尾(文章靠后部分),这个段落是一个抒情议论段落,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段话是这句话的最小语境——“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段话是从前文所叙述的小故事和自己做裁缝的真实体验有感而发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裁缝工作的艰辛的感受,这样艰辛让人真不想干了,但是不干这个干啥呢?其实干啥都同样辛苦,并且还得从头学起——裁缝的工作自己已经很熟练很熟悉了。 其次就这句话的关键词和字面意思看,“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句话需要思考分析“干什么”“都一样”这两个词语。“干什么”意思是作者知道的别的任何谋生的职业, “都一样”意思是无一例外都相同——都如同裁缝一样艰辛,都需要踏实劳动。因此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指“无论干什么谋生的职业都会像裁缝一样艰辛,需要踏实劳动”。 再者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看。文章的内容就是写了裁缝店的温馨、裁缝工作的艰辛、裁缝店的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裁缝店和裁缝工作的切实体会和特殊的感情——一针一线的辛苦踏实的劳动的裁缝工作是自己一家人的谋生行当,能够给一家人带来平稳的生活,从而揭示了“唯有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有平稳的生活”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就是“裁缝虽然很辛苦,但是是一家人平稳生活的依靠,我对裁缝这个工作有着特殊的情感”。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题型归类:句子含意理解题 对应考点:B—(2)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目要求赏析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可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语言文字上的特点,二是文中人物的语言,三是文章呈现出的整体的语言艺术风格。然后做概括。 首先看作者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读过之后,不难感受到如同作者所写的这些小故事一样,语言真实、亲切、朴实易懂,大量运用口语,如话家常。比如第2段“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这段话,“十来个平方”就是“十个平方左右”的生活化表达,“前半截”“后半截”也是口语的表达。再如第5段写老头儿取衣服不愿意试穿,写得生动、真切、亲切自然,“死活不愿试穿”“死活不肯照镜子”“双手死死捂着脸”就是生活化的表达,就是口语化的语言。 再看文中人物的语言。这篇散文,注重人物对话,有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人物语言除了展现人物形象、构成内容之外,也能体现作者的语言风格。细心体会,很容易发现,文章中的人物语言都很有特色:鲜活真实,极具个性,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写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来做裙子时,没有钱付订金,就用三只鸡抵订金时的语言:“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嘛,好得很嘛!”“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这些语言除了将库尔马罕的儿媳妇的爽直的性格刻画出来,也展现出语言的鲜活真实和地域特色。“嘛”这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很生动、鲜活;“当当”就是极具喀吾图地域特色的语言,意思是“唠叨、责怪”。 最后看文章整体的语言艺术风格。认真感知,不难感知到文章的语言艺术风格与所写的内容高度协调融合:自然率真、亲切朴实而又明快风趣。文章写的是裁缝店的一些日常生活小故事和自己的真实体会与感受,裁缝店这间屋子是热闹的、充满生机的、温暖温馨的,裁缝店里的人无论是顾客还是主人,都热情质朴,率真爽直,心直口快,活泼风趣,与之相协调,文章在叙述这些故事描绘这些情景的时候,语言自然生发,从心底流出,在笔尖滴落,自然而言,亲切朴实,明快风趣。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比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嘛”。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题型归类:语言特色赏析题 对应考点:D—(1) 1.在完成上面真题训练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全国卷散文阅读命题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命题理念:①散文与小说并重,②重在审美鉴赏。 (2)题型设计:一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选择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及艺术特色的赏析,主观题考查文本内容和艺术的核心价值。 (3)设题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很多,重点放在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这三个层级上。 (4)主要题型:选择题的题型及考点基本不变,主观题2017年高考卷主要有词句含义(意)理解题、艺术特色赏析题。但因题型众多,未来主观题有很大变数。 2.全国卷散文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散文来说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启示有二:会读文,会答题。 (1)会读文。坚持阅读与做题并重,优先考虑“会读文”的训练。目前,考生存在着“轻阅读、重做题”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答题越来越不会答,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模式化。问题的根源在于考生不会阅读,轻视阅读。复习时应选取典型文本,扎扎实实地读文,运用正确的读文方法。在阅读训练中坚持整体把握与局部细读相结合,先进行整体阅读,后带题阅读。 整体阅读可以借助对散文文体特点的把握,借助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考148分(满分150分)的考生孙婧妍的阅读经验,就是不管是何种题材、何种文体,阅读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含道映物。“道”是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也就是其写作目的;“物”是作者寻找的载体,包括在文章中运用的物象及一切语言组织形式。“含道映物”,也就是说作者是带着目的去写这篇文章的,文章的一切都要为这个目的服务,都是这个目的的映像。明确了这一点,就等于直接抓住了阅读题的答题方向——无论是词句理解赏析,还是手法作用分析,都属于对“物”的发问,而我们要做的事非常简单,就是找到作者心中的“道”,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看。 带题阅读就是针对题型作相应的阅读。如词语、句子理解题,阅读特点是局部精读,对词语、句子本身及其语境精品细读;概括题的整体概括要求把握全文,圈点出关键词句,局部概括要求精读所给文字,理出层次,提取要点;作用题要求对局部文字细读,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思考;赏析题也要求局部精读,抓住描写或叙述对象,理出层次,抓住关键词语。 (2)会答题。①全面掌握散文各种题型的题型特点和答题要点、角度和步骤。②由重答题套路转为重答题思路。③养成精准表达的良好习惯:答案写得具体、全面、有条理、有层次而又简洁。为此,更要养成打磨答案的习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