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写作之议论文学案
1.[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要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向一 论点突出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设置论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所谓鲜明,就是要明确地告诉读者你的立场和态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无论是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还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必须立场坚定,态度果决,旗帜鲜明。如果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就会使整个写作过程充满矛盾和困惑,就像一群乌合之众到处奔跑,没有方向。 (2)准确。所谓准确,就是所要阐明的观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合乎人情事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议论文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严密,虽然确立观点的角度很宽泛,但无论我们选取哪一个角度,都要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之上,才能使论述内容没有漏洞。文章的观点不准确,就会使整个写作过程牵强附会,再好的语言也不能自圆其说。 (3)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求论点应当有新意,有深度。有新意,就是说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总是重复别人的论调;有深度,就是不能只抓表面现象,就事论事,而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缺少了新意,观点就显得苍白平淡;写不出深度,观点就显得肤浅空泛。新颖,是确立观点的一个较高要求,也能充分体现考生的基本功。 2017年全国卷Ⅱ所给的6句名言,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反映出传统美德的内涵。杜甫、李清照、魏源、鲁迅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人,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他们丰满、深刻、灵动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看到生命中的智慧、趣味、境界。这些名句揭示了他们的品性志趣、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有巨大的生命能量,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精神。如果写作议论文,就需要树立鲜明的中心论点,表达深刻的认识。 [佳作示范] 敢为人先,做领先者 甘肃一考生 敢为人先,做领跑者,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才能感受到独一无二的高度。一味追随,甘于他人背后,便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世间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模仿与追随他人,活在他人华丽的光彩之下,你怎能辨别出这千万缕的光芒究竟哪一缕属于自己? 做第一流的花,做第一流的人,才能让生命充满色彩。当一件件多姿多彩的古物被人发现,一件件仿制品也开始鱼贯市场,或许仿制品的做工比真品还要精良,质地也更莹润,但仿制品仍会被打上两个字——“赝品”。领先与创新让作品价值连城,灌注了心血与汗水的果实自然香甜。伴着香甜的果实,登上高峰,品味着“一览众山小”的豪壮气概,这是领先者所拥有的乐趣,而追随者,将成功复制,妄为自己所用,终将化为一场空。三星模仿追随苹果公司,正当三星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时,苹果一纸诉状将三星告上法庭,三星顿成众矢之的。盗窃他人的成功,虽得一时之快,但到最后也会落到别人的白眼之中。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的人生让人敬佩,因为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有人说了,安逸舒适地获得成功有何不可?可是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樵风乍起,残月孤云,雨意薄冻,没有经寒风冷雨打磨过的成功,不过是成功的“半成品”。荆棘和苦难由领跑者砍去,追随着的人就去欣赏荆棘之后的陌上花开,因为每一个领跑者都敢于正视自己,正确定位自己。不是吗?畎亩之中,舜见发;版筑之间,傅说举。直面苦难,成功之花更加艳丽;享受安逸的成功,看似光鲜美满,鲜花盛开,实则暗潮汹涌,潜藏着随时堤溃的危险。 当盲目追随成为主流,人们将丧失另辟蹊径的能力。人是一根有生命的苇草,当盲目追随让行动的齿轮被动转动时,思考的齿轮将失去它的作用,一点点被风化锈蚀,此时,人与机器有什么两样?不过是按照固定的程序,一日日周而复始地忙碌,最终当全世界思考的齿 轮都被锈死,领先者不在,追随者还能去模仿谁? 做一个领跑者,明晰自我,何畏荆棘,享受独属自己的成功喜悦。 [点评] 本文条理清晰,思想深刻。全文以材料内容为依托,树立了“敢为人先,做领跑者”的中心论点。分析时,作者从领跑与追随的关系组织材料,整个写作内容充满哲理意味,表现出认识上的深刻性。全文在安排结构时注意层次上的逻辑关系,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以鲜明的条理表达对事理的认识。同时,文章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文采斐然。 1.众所周知,诚信是难能可贵的美德,谎言是罪该万死的恶行。“倡树诚信,摒弃谎言”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吗?写出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力求观点有创新,同时注意思维的辩证性。 答: 答案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讲真话的,并不是每时每刻说真话的效果都比谎话好,谎言有时是很必要的。在很多事情上,小到为了不使人难过,为了缓和气氛;大到为了大家的利益,为了大局的胜利,其中都有notlügen(德语,意思是“出于礼貌不得不说的谎”)的影子。 三国中著名的黄盖诈降,二战中英国的浮尸记,哪个不是谎言,如果没有它们,历史上怎会有火烧赤壁,又怎会有二战的胜利?“兵不厌诈”啊!有篇文章《我的自白书》,是陈然写的。对于一个被敌人抓住的俘虏来说,说真话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当叛徒,而历经折磨咬紧牙关不说实话的人则被称为英雄。如果按为人不可说谎来看,这该是什么逻辑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今的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比如说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仅仅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近期网上热传的“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帖子中,与“蓝瘦香菇”一同入选的还有“洪荒之力”“老司机”“狗带”等等。如果说“洪荒之力”还是源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事件的话,那么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源于网络“原生态”,而且常常具有这样的特性: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寿命大多很短——就如同一场流行病。 网络流行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谈谈你的观点,力求深刻透彻。 答: 答案 如果说网络流行语都是语言的“病症”,显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因为毕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已在口耳相传中“扶正”,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蛮拼的”等等。但无论如何,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的一大影响是,终究患上了“语言贫乏症”。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迅速传播,一是部分网民宣泄在现实中被压抑的不满情绪;二是部分网友将自我等同于网络语言的“创新”与“炫秀”,争“奇”逐“怪”;三是部分网友过分浓烈的表达欲望,导致某些网络语言的流行;四是很大程度上,网络语言的流行取决于网民的搬运作用;五是受利益驱使,一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蔓延网络。 考向二 论证严谨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结构严谨。所谓结构严谨,就是整个思路有序展开,以清晰的结构层次表现鲜明的写作中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以严谨的逻辑组织各部分内容。清晰的逻辑关系,体现的是鲜明的写作思路。无论是写作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该以清晰的逻辑,科学安排写作内容,表达自己的认识。一般情况下,逻辑关系包括由因到果,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等内在关系。对这些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各部分之间便会形成一种环环相扣、前后贯通的写作思路。 考场作文要做到结构严谨的要求,提升在“结构”得分点上的等级,可以运用以下三种写作技巧: 1.框架安排法:下笔行文,首先考虑文章的整体框架,安排好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然后再添加材料内容。 2.详略安排法: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考虑清楚材料内容的详略处理,注意过渡衔接。 3.伏笔照应法:安排文章结构,注意标题与内容相互照应,段落之间相互照应,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巧妙运用伏笔。 总之,考场作文不管什么内容,无论哪种文体,其结构一般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布局合理,逻辑严谨,言之有序,转承自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要注意力求紧扣中心,不要横生枝节;整体设计,不要随心所欲;合理分段,不要杂糅交错;过渡照应,不要胡乱进行;新颖巧妙,不要落入俗套。 如2016年全国卷Ⅰ,要求根据漫画内容进行分析,表达对“分数”的认识,就需要精心组织论证的过程,以及各论证内容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具体写作时,可以根据写作实际,安排内容,体现清晰的思路。 [佳作示范] 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今人之于古人,更为注重孩子的教育。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视化为对于点点成绩的纠结,平日里的“天子骄子”因点点失误而被“由爱转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点点进步而顿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父母的态度因一点点分数改变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对待成绩过于主观、生硬的行为。分数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程度、思维方式、老师出题的难度,甚至于个人的运气皆可改变成绩的高低。仅以“这次比上次高了几分”来界定孩子是否认真学习是不客观的、表面的。高分学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来的勤奋与不懈,低分学生的父母不能认识到孩子的能力与水平。单次成绩的沉浮难以认识到孩子真正的水平,依此 评定,终会致使孩子深陷那红色的分数漩涡,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礼记》有言“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爱本是无条件,而现今因分数一点点退步或增加均可改变父母的爱,则此爱易流于表面而不触其心。孩子退步了两分即挨了巴掌,这或许便是错罚了即使试题变难仍是班级第一的他。孩子学习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进,这一路上,父母的关爱与理解便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让前路阳光明媚。而若父母的爱变得“有偿”,须用分数进步来赢得,只会让孩子战战惊惊,时刻背负“优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担”。 父母的“巴掌与吻”是可影响孩子一生的。曾几何时,武汉神童惊人跳级、学业有成,而父母惯于其优异,容不得半点失误或退步,他终顶不住压力而厌学,“泯然众人矣”。 古人云,“爱其子,则为计之深远”。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考试是对孩子学习的评估,却并非是对孩子整体素质的评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数的眼光也不应局限于一隅,而应看到整体的、比较的,这样才能知道成绩背后那点点浮沉的真正意义。 成绩那点点浮沉并不能直接界定了孩子的“好坏”和“优差”,也不能作为孩子赢得父母的爱的筹码。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实力,给予及时支持,方能在无涯学海上为他撑起一片小舟,助他学成至彼岸。 [点评] 本文是考场中一篇精彩的议论文。首先,作者能准确地解读漫画的寓意。题目“点点浮沉”四字用词非常精妙,体现了该考生对漫画的全面评价。全文紧紧围绕着“点点浮沉中的成绩”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议论,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谨。从分析“只看分数浮沉”的错误观点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进而能高屋建瓴地提出教育的本质应在于看“浮沉分数”背后的真正意义,体现了考生极强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再者,文章最为精妙之处,还在其语言文字的亦雅亦俗,畅达准确,严谨冷静的分析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考生,极富有说服力。成语的运用顺手拈来,比喻的句子生动形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经典语句的引用,更能表现出该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比 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驾驭素材的综合能力。 3.下面是一篇题目为“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的议论文,请在空缺处添加一个适宜的片段,使之形成对照式结构。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答案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 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选择。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不断提升你自己,完善你自己,待到时机成熟时,会有很多很多梦想。所以,修炼自己比取悦他人要有力量得多,花开蝶自来……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选好角度,按照思维导图的提示构思作文,写出题目和观点,列出作文框架和段落安排。 答: 答案 题目:当机会来敲门 第一层开篇结合材料引出论点,简要论述中心。化用电影名《当机会来敲门》,假设命题,吸引眼球。第二层分三段,从机会来临的三种情况、三个角度拟分论点立意,递进式结构,列举事例,阐述中心,得出结论。第三层是结尾,再现论点,紧扣中心照应开头,引用名言结束。 神奇的书签 北京一考生 邀一轮明月,携一缕清风,品一盏香茗,手捧一卷书,持一枚小小的书签,任思绪畅游其间。 回首往事,岁月的河流洗刷着多少风轻云淡,历史的年轮碾碎了多少苦情哀伤;触摸残破的城墙,触摸光阴的创伤,俯瞰人世沧桑。 那时,孟姜女用泪水的签,在长城上刻下印记;孙膑用血肉的签,留下兵法十篇;屈原用悔恨的签,在汨罗江畔荡起碧波……一种叫历史的神奇生物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以书签为记,留下亘古不变的记忆。 那一枚枚小小的签,就是它们独有的标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昭示着它们的存在。 犹记多年前,那时的我连字都认不全,捧着姐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痴痴地读着。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中国历史上,有这样几个人物让我钦佩。 有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她海棠般娇羞的容颜,她莲花般孤高的风骨,她柳絮般飘飞的思念,她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她聪慧,痴迷汉赋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她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她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她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她,就是王昭君。 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马背上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农夫: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的 错误。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怀揣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 纵观历史,早已物是人非,才发觉,一枚小小的书签是如此神奇,明明只是普通的物件,却能亘古地守候。 我们如此渺小,在人生的戏剧舞台上随潮起随风落,即使有时想最华丽地谢幕,却也不被允许。于是,当月光再次照进书卷,清风再次拂过,香茗依旧,旧人却早已不在。 或许在那段属于自己的时光里,只有一枚小小、小小的签子,见证着曾发生过的一切。 闭上眼,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好像什么都不曾改变…… [病因分析] 文章能够对“神奇的书签”这一题目进行合理解读,表达对阅读的思考。但是,整个文章写成了散文化的议论文。开头结尾的文字,虽然能够营造一种情境感,仍需要进一步调整,使之更具记叙特征。主体部分,对每一个人物的分析,虽然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但这种语言仍带有鲜明的论述性,需要调整,使之成为符合文体要求的记叙文。题目明确要求写作记叙文,因此,在修改时,就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调整,让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表现出鲜明的叙述特征。 神奇的书签 北京一考生 邀一轮明月,携一缕清风,品一盏香茗,手捧一卷书,持一枚小小的书签,任思绪畅游其间。 回首往事,岁月的河流洗刷着多少风轻云淡,历史的年轮碾碎了多少苦情哀伤;残破的城墙,给后人留下了光阴的创伤,久久不能释去。 某一天,书签停在了那页洒满了泪的纸上。一个平凡女子的名字,在我的眼前一亮:孟姜女。为了找到自己的丈夫,她洒尽了泪水,哭 倒了长城。那枚精致的书签提醒我:人间自有真情,应该为这位女子感动。这时,纸上的文字仿佛跳动起来,争着要闯入我的眼帘。轻轻地,把书签放在页码中间,不想让它再移动。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类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应该用一种叫历史的神奇生物串联起来,以书签为记,留下亘古不变的记忆。 离不开书,自然离不开书签。每一天,都要在那枚神奇的书签的引导下,走进那些充满神奇力量的书中。 记起小时候,那时的我连字都认不全,捧着姐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痴痴地读着。那一天,春光烂漫,书签带我于书中看到了一位如春光一样烂漫的女子。我问:“她是谁?”书签抖动了一下身子,悄悄地告诉我:“她叫王昭君,她有海棠般娇羞的容颜,她有莲花般孤高的风骨,她有柳絮般飘飞的思念,她有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当然,她的一切,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我开始沉思了。为什么这么一位聪慧的女子,竟然会如此命运不堪?看出了我的困惑,书签在耳边轻轻地说:“为了国家,为了百姓的安宁,她的牺牲是值得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责任。 上初中时,课外的时间变得少了,读书的机会也少了。可是,每当假期,我还是要将自己关在那间小小的房间里,聆听生命的故事。一个煦暖的午后,打开一本《人物传记》,那枚小小的书签偷偷地告诉我一个页码,于是,我轻轻地打开书,将书签放在了那一页。“这不是李时珍吗?”我轻声地问。“是的,你应该看看他的故事?”“我不喜欢医生,将来也不想当医生。”“他不仅是一位医生,他的经历,会让你知道怎样去收获生命中的成功。”于是,我静下心来,专心地读书。哦,李时珍原来只是一介农夫,但是他竟能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的错误。他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于是走进大山,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是啊,这种责任感,不就是成功必备的品质之一吗?掩上书,闭上眼,思想获得了进一步提升。“怎么样?对你有启发意义吧?”睁开眼,看到那枚书签正俏皮地向我眨着眼睛。我笑了,它也在笑。 一枚小小的书签是如此神奇,是它,将我引入历史的时空,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力量。于是,每当月光照进书卷,清风拂过脸颊,我都会手捧香茗,陶醉于人文之中。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在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范围调整。作者将原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情境拓展,使之融入与书签交流的过程之中,表现出鲜明的记叙特征。全文围绕“我”与“书签”的对话展开,孟姜女的故事,王昭君的故事,李时珍的故事,都成了整个叙述内容中的一个片断。每一个故事,都以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整个文章便产生了浓浓的诗意。同时,文中增加了大量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更充分体现了记叙的特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