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等级考试 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 1. 以下实验中,酒精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可用酒精对离体的胡萝卜韧皮部组织进行消毒 B. 观察花生种子中的脂肪用酒精洗去染液浮色 C. 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实验中用酒精做提取液 D.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用酒精作为解离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 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 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进行消毒;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 95% 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 DNA 等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时,需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即先用 70%的酒精进行处理,再用 0.1% 的氯化汞溶液进行消毒,A 正确; B、观察花生种子中的脂肪需用体积分数 50%的酒精洗去浮色,B 正确; C、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实验中酒精(无水乙醇)作提取液,C 正确;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配制而成,使得组织 细胞分离开来,D 错误。 故选 D。 2. 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结合而成的二糖,其结构稳定,能帮助酵母菌度过不良环境。在无 生存压力的状态下,葡萄糖的代谢产物 G6P 等可抑制海藻糖的合成,同时细胞会降解已经存 在的海藻糖。有生存压力状态下,转运蛋白将细胞内合成的海藻糖运至膜外,结合在磷脂上 形成隔离保护,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不变性失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海藻糖是二糖,因此会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出砖红色沉淀 B. 无压力状态下细胞中海藻糖含量增加有利于能源的储备 C. 酵母菌代谢速率减慢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 D. 据题分析,干酵母的活化过程中 G6P 的含量会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结合而成的,结构稳定,在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 海藻糖被运输在细胞膜外并结合在磷脂上形成保护膜,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不变性失活, 以帮助酵母菌度过不良环境;而在无生存压力的状态下,G6P 等可抑制海藻糖的合成,并降 解已经存在的海藻糖,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海藻糖属于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出砖红色沉淀,A 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无压力状态下,细胞中的海藻糖的合成会被抑制,且已经存在的海藻 糖会被降解,B 错误; C、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因此酵母菌代谢速率减慢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 合水的比例会降低,C 错误; D、据题分析,干酵母的活化过程中,其生存压力减小,G6P 的含量会增多,以抑制海藻糖的 合成,D 正确。 故选 D。 3. 破骨细胞可吞噬并降解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HAP),HAP 在溶酶体中水解酶的作用下 降解释放出 Ca2+等离子,从而促进骨组织的发育和重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破骨细胞的吞噬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吞噬过程会伴随着 ADP 的生成使细胞内 ADP 的含量明显增多 C. Ca2+等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D. 处于低温环境中的破骨细胞吞噬并降解骨组织中 HAP 的速度会减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破骨细胞可以吞噬并降解 HAP,其吞噬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利用了细胞膜 的流动性;其降解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破骨细胞的吞噬过程是细胞膜的胞吞过程,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 正确; B、吞噬过程消耗 ATP 会伴随着 ADP 的生成,但是 ADP 与 ATP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细胞内 ADP 的含量不会明显增多,B 错误;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C 正确; D、破骨细胞可吞噬并降解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HAP),其降解 HAP 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而 低温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因此处于低温环境中的破骨细胞吞噬并降解骨组织中 HAP 的速度 会减慢,D 正确。 故选 B。 4. 将家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如下(箭头方向表示水分 子的进出,箭头粗细表示水分子出入的多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段时间后,甲细胞的吸水能力会增强 B. 图中乙细胞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C. 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图中乙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 D. 可用家兔、鸡等常见生物材料的红细胞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大于吸水量,使得细胞皱缩;图乙,细 胞处于等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图丙,细胞处于低浓度的溶液中, 细胞吸水量大于失水量,细胞膨胀。 【详解】A、由于甲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大于吸水量,一段时间后,甲细胞的 吸水能力会增强,A 正确; B、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则甲细胞和丙细胞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能发生渗 透作用,乙细胞不能发生渗透作用,B 正确; C、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水分子运输,C 正确; D、鸡成熟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内膜结构会干扰实验结果,D 错误。 故选 D。 5. 正常情况下,胰腺合成的胰蛋白酶原无活性,可被肠激酶识别,从羧基端切掉一小段六肽, 转变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胰腺炎是胰腺被胰蛋白酶消化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患者血清中胰 蛋白酶含量较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 6 个肽键 B. 肠激酶抑制剂可缓解胰腺炎的症状 C. 提取的肠激酶应该在其最适温度下妥善保存 D. 该六肽由 6 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而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肠激酶从胰蛋白酶原羧基端断开一个肽键后,切下一小段六肽,因此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 少了 6 个肽键。 【详解】A、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 6 个肽键,A 正确; B、肠激酶抑制剂可抑制胰蛋白酶的形成,使胰腺被消化减弱,从而缓解胰腺炎的症状,B 正 确; C、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C 错误; D、六肽由 6 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而成,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D 正 确。 故选 C。 6. 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 O2 的结合,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气而陷入内 窒息。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 K+的相关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通过实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 K+属于主动运输 B. 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会限制 K+的吸收 C. 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能量逐渐被消耗最终将无法吸收 K+ D. 氰化物起作用的部位可能是线粒体内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细胞置于蒸馏水中时,氧气的消耗速率不变,当加入 KCl 后,氧气消耗速率先逐 渐升高后又逐渐降低。 分析乙图:在加入氰化物之前,钾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变,加入氰化物之后,钾离子的吸收速 率逐渐降低,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由实验甲可知,加入 KCl 后,氧气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 K+ 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 正确; B、植物根尖细胞吸收 K+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的限制,B 正确; C、实验乙中 4h 后组织细胞吸收 K+的速率不再降低,说明此时细胞已经不能利用氧,其吸收 K+的能量可能来自于无氧呼吸,并不是无法吸收 K+,C 错误; D、氰化物能抑制[H]与 O2 的结合,其作用的部位是线粒体内膜,D 正确。 故选 C。 7. 在一定浓度的 CO2 和 30℃条件下(呼吸最适温度为 30℃,光合最适温度为 25℃),测定 A 植物和 B 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 等时光照强度(kx) 光饱和时光 照强度(kx) 光饱和时 CO2 吸收量 (mg/100cm2 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 CO2 释放 (mg/100cm2 叶·小时) A 植物 1 3 11 5.5 B 植物 3 9 30 15 A. 若在 25℃条件下进行该实验,A 植物的光补偿点会小于 1klx B. 当光照强度为 3klx 时,适当增加 CO2 浓度时,B 植物叶绿体中的C3 含量会增加 C. 当光照强度为 3klx 时,为提高 A 植物光合速率可改变条件提高暗反应速率,光反应速率无 法再提高 D. 当光照强度为 3klx 时,A、B 植物固定 CO2 量的差值为 1.5mg/100cm2 叶·小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A 植物光照强度为 1,B 植物为 3;光饱和时 A 植物光照强度为 3,B 植物为 9,说明 A 植物是喜阴植物;光饱和时 CO2 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 率,A 植物为 11,B 植物为 30;黑暗条件下 CO2 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A 植物为 5.5,B 植物 为 15。 2、真正的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时,此时的光照强度为 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的值时,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等不会改变,这光照强 度为光饱和点。 【详解】A、若在 25℃条件时,呼吸速率降低,光合速率增加,光补偿点左移,即 A 植物的 光补偿点会小于 1klx,A 正确; B、当光照强度为 3klx 时,B 植物适当增加 CO2 浓度时,C3 的来源增加,而 C3 的消耗不变, 因此 C3 的含量会增加,B 正确; C、当光照强度为 3klx 时,提高 A 植物的暗反应速率后,光反应速率也将提高,C 错误; D、CO2 的固定量为总光合,光照强度为 3klx 时,A 植物固定的 CO2 量为 11+5.5=16.5mgCO2/100cm2 叶•小时,而 B 植物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固定的二氧化碳 的量为 15,故两者固定的二氧化碳的差值 16.5-15=1.5mgCO2/100cm2 叶•小时,D 正确。 故选 C。 8. 某研究小组发现,血液中含有一种名为“GDFI”的蛋白质,其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 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因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 所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CDF11 含量减少会导致细胞分裂能力下降 B. 血液中 GDF11 的减少可能导致细胞衰老,使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相对表面积减少 C. 血液中 GDF11 含量减少可能导致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D. 抑制癌细胞内 CDF11 合成基因的表达,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思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因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所 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防止细胞衰老。而血液中的“GDFI”的蛋白质,其含量减少可 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导致端粒缩短,细胞分裂次数减少,使细胞衰老。 【详解】A、CDF11 含量减少会导致端粒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细胞分裂能力下降,A 正确; B、血液中 GDF11 的减少可能导致细胞分裂能力下降,使细胞衰老,使细胞核体积增大,细 胞体积减小,B 错误; C、血液中 GDF11 含量减少导致细胞分裂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细胞分化,神经干细胞的形态、 结构发生改变,C 正确; D、抑制癌细胞内 CDF11 合成基因的表达,其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 降,导致端粒缩短,细胞分裂次数减少,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思路,D 正确。 故选 B。 9. 某研究小组认为,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气泡”,让肿瘤与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交 流,并改变这些内皮细胞的行为。这些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当 微泡与内皮细胞融合,它们所携带的这些癌症蛋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这 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并为它们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合 理的是( ) A. 肿瘤细胞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B. “癌症蛋白”是由肿瘤细胞合成的一种信息分子,作用于内皮细胞,调节细胞生长 C. “癌症蛋白”借助微泡进入血管内皮细胞,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无关 D. 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该蛋白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 成,由此说明该物质为信号分子;并且该信号分子存在于“气泡”,属于分泌蛋白的一种,核糖 体为该蛋白的合成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该蛋白进行加工和运输,线粒体在全过程中供 能。 【详解】A、肿瘤细胞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细胞成 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A 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癌症蛋白”是信息分子,由肿瘤细胞合成,作用于内皮细胞,调节细胞生 长,B 正确; C、“癌症蛋白”借助微泡进入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发生特异性结 合,进而调节内皮细胞的代谢,C 错误; D、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因此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与细胞分 裂和细胞分化均相关,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10.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为 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试验,结果可靠易分析 B.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C. 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 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D.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 9:3:3:1=(3: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 F1 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 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 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 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所以用豌豆做人 工杂交试验,结果可靠易分析,A 正确; B、孟德尔的假说提出了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但是并没有提出遗传因子在染色 体上,B 错误;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 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C 正确; D、孟德尔两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各自性状分离比的乘 积,即 9:3:3:1=(3:1)2,D 正确。 故选 B。 11. 某种开紫花的植物有雌株、雄株和两性植株三种性别类型,受一组复等位基因 A、A+、a 控制,其中 A 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雌株,不含 A 基因但含有 A+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 a 基因时表现为雄株。下列围绕该植物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植物中的雌株与雄株杂交,子代雌株所占比例大于 50% B. 该植物性别的基因型有 6 种,其中纯合子有三种 C. 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自交两代,理论上 F2 中雄株所占比例为 1/9 D. 该植物体的花瓣细胞为原生质层有色的紫色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某种开紫花的植物有雌株、雄株和两性植株三种性别类型,受一组复等位基因 A、 A+、a 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雌株的基因型为 AA、AA+、Aa,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 A+A+、 A+a,雄株的基因型为 aa。 【详解】A、由于雄株的基因型为 aa,不能产生含 A 的配子,故雌株一定为杂合子(AA+或 Aa),所以该植物中的雌株与雄株杂交,子代雌株所占比例应等于 50%,A 错误; B、由于雄株没有 A 基因,所以没有 AA 的雌株纯合体,因此,控制该植物性别的一组复等位 基因可组成 5 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有 2 种,B 错误; C、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自交 1 代,F1 中 A+A+、A+a、aa=1:2:1,其中 aa 不能自交而被淘 汰,F1 再自交 1 代,F2 中雄株均来自 A+a 植株,故 F2 中雄株所占比例为 2/3 ×1/4 =1/6 ,C 错误; D、使花瓣表现为紫色的色素位于液泡中,液泡位于原生质层中,显然该植物体的花瓣细胞的 原生质层表现为紫色,D 正确; 故选 D。 12. 一个基因型为 DdXaY 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 个 DddY 的精细胞,则另外三个精细胞最可能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Xa、Xa、DY B. DXa、Y、Y C. D Xa、Xa、Y D. Xa、Xa、DddY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能产生 2 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 母细胞产生 2 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 4 个精子,但只有 2 种基因型。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 DdXaY 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 了一个 DddY 的精细胞,因为其中含有等位基因,据此可推测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 体未正常分离形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其基因型为 DDddYY 和 XaXa,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 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根据异常精子的基因型可知,含 d 基因的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进入同一 个精细胞中,则与该精子同时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 DY,另外两个精子的基因型为 Xa、Xa, 即 A 正确。 故选 A。 【点睛】 13.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伴 X 显性遗传(D、d 表示等位基因)。丈夫表现型正常的孕妇(甲) 为该病患者。现用放射性探针对孕妇(甲)及其丈夫和他们的双胞胎孩子进行基因诊断(检 测基因 d 的放射性探针为 d 探针,检测基因 D 的放射性探针为 D 探针),诊断结果如图(空圈 表示无放射性,深色圈放射性强度是浅色圈的 2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个体 1、个体 2、个体 3 分别是表现型正常的男孩、丈夫、患病的男孩 B. 双胞胎孩子个体 1 和个体 3 的基因型分别是 XDY、XdY C. 个体 1 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所生女儿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概率为 1/2 D. 男性的 X 染色体来自于母亲,只能传递给女儿,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伴 X 显性遗传病,孕妇甲是患者,从图形可 知其基因型为 XDXd;个体 3 的 d 基因放射性最强,基因型应该为 XdXd,应该是他们的女儿, 则其父亲的基因型应该为 XdY,即个体 2;个体 1 没有 d 基因,是患者,基因型为 XDY,是他 们的儿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个体 1、个体 2、个体 3 分别是患病的男孩、正常的丈夫、 正常的女孩,A 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双胞胎孩子个体 1 和个体 3 的基因型分别是 XDY、XdXd,B 错误; C、个体 1 是患者,其长大后与正常异性结婚,所生的女儿一定患病,C 错误; D、男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其 X 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并传递给女儿,因此抗维生素 D 佝 偻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D 正确。 故选 D。 14. 下列叙述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 T2 噬菌体的 DNA 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复制并指导合成 T2 噬菌体的外壳蛋白 B.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分离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在培养基中出现 S 型 菌的菌落 C. 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与霍氏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 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 D.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和活的 R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最终能在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 S 型细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 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 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 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 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A、T2 噬菌体的 DNA 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复制并指导合成 T2 噬菌体的外壳蛋白, 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A 错误; B、将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时,R 型活菌繁殖的后代中有少量 S 型菌体,说明 S 型菌的 DNA 能够指导 S 型菌蛋白质合成,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B 错误; C、由于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故感染后增殖出新的病毒为烟草花叶病 毒,说明 RNA 是遗传物质,C 错误;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和活的 R 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最终 能分离出活的 S 型菌,这只能说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 细菌,但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D 正确。 故选 D。 15. 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内都可以进行 DNA 复制,经过复制才能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B. 真核生物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转录产物为 RNA C. 生物界的所有遗传密码都是统一的,每个遗传密码都对应 1 个或多个氨基酸 D. 遗传信息可以从 RNA 传递到 DNA,该过程称为逆转录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 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 DNA 分子,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给 mRNA。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称为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详解】A、病毒体内不能进行 DNA 复制,必须依赖于宿主细胞,RNA 病毒进行 RNA 复制 或逆转录,A 错误; B、转录是以 DNA 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mRNA 的过程,真核生物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 体、叶绿体中也可以进行,B 错误; C、生物界绝大多数遗传密码是统一的,如 AUG 在真核生物中对应甲硫氨酸,在细菌中对应 甲酰甲硫氨酸,每个遗传密码对应 1 个或 0 个氨基酸(终止密码子不对应氨基酸),C 错误; D、RNA 逆转录可以形成 DNA,遗传信息可以从 RNA 传递到 DNA,D 正确。 故选 D。 二、选择题: 16. 某长度为 1000 个碱基对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中含鸟嘌呤 700 个。该 DNA 分子复制时, 1 链首先被断开形成 3′、5′端口,接着 5′端与 2 链发生分离,随后 DNA 分子以 2 链为模板, 通过滚动从 1 链的 3′端开始延伸子链,同时还以分离出来的 5′端单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子链, 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复制该 DNA 分子共需形成 1000 个磷酸二酯键,与该键形成相关的酶有 DNA 聚合酶 B. 该 DNA 分子复制时,以 1 链和 2 链为模板合成子链的方向分别为 3′端→5′端、5′端→3′端 C. 该 DNA 分子与链状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都是边解旋边复制 D. 若该 DNA 分子连续复制 n 次,则第 n 次复制所要的腺嘌呤的总数为 2n-1·300 【答案】CD 【解析】 【分析】 DNA 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DNA 复制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能量(ATP 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等)、 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 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DNA 复制结果:一条 DNA 复制出两条 DNA。 DNA 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A、DNA 分子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因此该双链环状 DNA 复制时共需形成 2000 个磷酸二酯键,与该键形成相关的酶有 DNA 聚合酶,A 错误; B、该 DNA 分子复制时,以 1 链和 2 链为模板合成子链的方向均为 5′端→3′端,B 错误; C、该 DNA 分子与链状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都相似,均为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C 正 确; D、长度为 1000 个碱基对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中含鸟嘌呤 700 个,则其中含有的腺嘌呤的数 目为 1000-700=300 个,若该 DNA 分子连续复制 n 次,则第 n 次复制相当于新形成 DNA 的数 目为 2(n-1)个,因此需要腺嘌呤的总数为 2(n-1)×300 个,D 正确。 故选 CD 。 【点睛】 17. 洋葱鳞茎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研究人员用红色鳞茎洋葱与白色鳞茎洋葱杂交,F1 全为红色鳞茎洋葱,F1 自交,F2 中红色、黄色和白色鳞茎洋葱分别有 119 株、32 株和 10 株。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洋葱鳞茎不同颜色是由液泡中不同色素引起的 B. F2 的红色鳞茎洋葱中与 F1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 4/9 C. F2 中出现了亲本没有的表现型,比例是 3/16 D. F2 中的黄色鳞茎洋葱进行测交,得到白色洋葱的概率为 1/3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F2 中红色、黄色和白色分别有 119 株、32 株和 10 株,即 F2 的性状分离比 接近于 12:3:1,是 9:3:3:1 的变形,说明洋葱鳞茎颜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遵循基 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这两对基因用 A、a 和 B、b 表示,则题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红色) 和 aabb(白色),F1 的基因型为 AaBb(红色),F2 中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1AABB、2AaBB、2AABb、 4AaBb、2Aabb(或 2aaBb)、1AAbb(或 1aaBB),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2aaBb(或 2Aabb)、1aaBB (或 1AAbb),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 【详解】A、洋葱鳞茎不同颜色是由液泡中不同的色素引起的,A 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子二代的红色鳞茎洋葱中(9A_B_、3aaB_) 与子一代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 4/12=1/3,B 错误; C、子二代中出现的黄色是亲本没有的表现型,占 3/16,C 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子二代黄色鳞茎洋葱的基因型为 A_bb 或 aaB_,让其与 aabb 测交,后 代白色洋葱 aabb 的概率为 1/2×2/3=1/3,D 正确。 故选 ACD。 18. 如图甲、乙、丙为某二倍体雄性生物细胞分裂的相关示意图。图甲为细胞分裂某时期的模 式图,图乙为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相对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丙为细胞分裂各时 期染色体与核 DNA 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细胞为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B. 处于图乙 BC 段的细胞中可能含有 0 条或 1 条或 2 条 Y 染色体 C. 图甲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可对应图乙的 DE 段和图丙的 a 时期 D. 图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可对应图乙的 DE 段和图丙的 d 时期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图甲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又因着丝点分裂,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注意乙图为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的变化曲线。丙图要根据染色体和核 DNA 分子的数量判 断细胞分裂的时期。 【详解】A、据分析可知,图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为是某二倍体雄性生物细胞分裂的 相关示意图,故不能为第一极体,A 错误; B、BC 段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数目为 2,对应的分裂时期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 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但不存在 2 条 Y 染色体的情况, B 错误; C、根据图丙可知,a 可以代表有丝分裂后期;b 可以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以及减数第一 次分裂各时期;c 可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可代表生殖细胞。所以图甲所示细胞所处时 期可对应图乙的 DE 段,以及图丙的 c 时期,C 错误; D、图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为精子,对应图乙的 DE 段和图丙的 d 时期,D 正确。 故选 ABC。 19. 科学家在研究地中海贫血症的过程中发现了“缺氧诱导因子”(HIF)。HIF 由两种不同的 DNA 结合蛋白 HIF—la 和 ARNT 组成,其中对氧气敏感的是 HIF—la,而 ARNT 稳定表达且 不受氧调节。当细胞处于正常氧条件时,在脯氨酰羟化酶的参与下,氧原子与 HIF—la 脯氨酸 中的氢原子结合形成羟基。羟基化的 HIF—la 能与 VHL 蛋白结合,致使 HIF—la 被蛋白酶体 降解。在缺氧的情况下,HIF—la 羟基化不能发生,导致 HIF—la 无法被 VHL 蛋白识别从而不 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并进入细胞核与 ARNT 形成转录因子,激活缺氧调控基因。细胞感 知氧气的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会受到氧气含量的直接影响 B. 在缺氧诱导因子中,HIF—la 是机体感受氧气含量变化的关键 C. 图中 B、C 分别代表氧气和 VHL 蛋白分子 D. 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 HIF 的含量下降 【答案】AD 【解析】 【分析】 阅读材料可知: 1、缺氧诱导因子 HIF 由两种不同的 DNA 结合蛋白(HIF-1α和 ARNT)组成,其中对氧气敏 感的部分是 HIF-1α;而蛋白 ARNT 稳定表达且不受氧调节。所以,HIF-1α是机体感受氧气含 量变化的关键。 2、细胞处于正常氧条件时,在脯氨酰羟化酶的参与下,氧原子与 HIF-1α脯氨酸中的氢原子结 合形成羟基。羟基化的 HIF-1α能与 VHL 蛋白结合,最终被蛋白酶体降解。在缺氧的情况下, HIF-1α羟基化不能发生,导致 HIF-1α无法被 VHL 蛋白识别,从而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 并进入细胞核与 ARNT 形成转录因子,激活缺氧调控基因。 3、研究生物氧气感知通路,这不仅在基础科学上有其价值,还有望为某些疾病的治疗带来创 新性的疗法。比如干扰 HIF-1α的降解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来治疗贫血,同时还可能促进新血 管生成,治疗循环不良等。 【详解】A、人体细胞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不论有氧无氧均可进行, A 错误; B、由信息“缺氧诱导因子 HIF 由两种不同的 DNA 结合蛋白(HIF-1α和 ARNT)组成,其中 对氧气敏感的部分是 HIF-1α;而蛋白 ARNT 稳定表达且不受氧调节”可知:在缺氧诱导因子中, HIF—la 是机体感受氧气含量变化的关键,B 正确; C、分析题图中可知 A、B、C 分别代表 ARNT 蛋白、氧气和 VHL 蛋白分子,C 正确; D、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过程会加剧,据题干信息“在缺氧的情况下,HIF-1α羟基化不 能发生,导致 HIF-1α无法被 VHL 蛋白识别,从而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可知,该状态下, 骨骼肌细胞中的 HIF 的含量积累(上升),D 错误。 故选 AD。 20. 小麦旗叶是位于麦穗下的第一片叶子,小麦籽粒产量约 50%来自旗叶。科学家在适宜的条 件下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旗叶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有 4 种,其中胡萝卜素约占 1/4 B. 为小麦旗叶提供 H218O,籽粒中的淀粉会含 18O C. 为小麦旗叶提供 14CO2,籽粒中的淀粉都含 14C D. 若去掉一部分籽粒,旗叶叶肉细胞的光合效率会上升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 ATP 的形成; 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 被 C5 固定形成 C3,C3 在光反应提 供的 ATP 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 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而旗叶是位于麦穗下的 第一片叶子,因此光照强度不是其限制因素;一昼夜内有机物的增加量=白天光合作用总量- 一天呼吸作用消耗量;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相同时间内的呼吸作用消耗量。 【详解】A、旗叶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有 4 种,其中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约占色 素总含量的 1/4,A 错误; B、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和产物,为小麦旗叶提供 H2l8O,该水参 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 C l8O2,再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将段,因此籽粒中的淀粉会含 l8O,B 正确; C、籽粒中的有机物只有 50%来自旗叶,因此给小麦旗叶提供 14CO2,小麦籽粒中的淀粉只有 一部分含有 14C,C 错误; D、去掉一部分籽粒,旗叶产生的淀粉输出减少,导致旗叶中有机物积累,因此一段时间后旗 叶的光合效率会下降,D 错误。 故选 ACD。 三、非选择题: 21. 淀粉和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两种主要终产物,马铃薯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茎贮 藏。下图是其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向题。 (1)图中②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__将 C3 转变成磷酸丙糖,该过程中产生的 ADP 在叶绿体中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一些颗 粒,它们被看作是叶绿体的“脂质仓库”,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体的很多器官接受蔗糖前先要将蔗糖水解为____________才能吸收。研究发现蔗糖 可直接进入液泡,该过程可被呼吸抑制剂抑制且为逆浓度梯度运输,该跨膜过程所必需的条 件是____________。若摘除一部分块茎,叶肉细胞液泡中的蔗糖含量会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如果需要用叶片干重变化反映(净)光合作用强度,需要选取______(填“离 体”或“不离体”)叶片。为了验证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菌蔗糖酶 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出现 严重的短根、短茎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和 ATP (2). 叶绿体基质运往类囊体薄膜 (3). 颗粒中的脂质参与构 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 (4). 葡萄糖和果糖 (5). 载体和能量(或载体和 ATP) (6). 增 加 (7). 离体 (8). 叶肉细胞壁上的蔗糖酶水解蔗糖,导致进入韧皮部的蔗糖减少,根和 茎得到的糖不足,生长困难 【解析】 【分析】 题图可知,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 CO2 的固定阶段,②是暗反应中的 C3 的还原阶段。 从图中可以看出,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其产物磷酸丙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 粉,也可以被运出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蔗糖可以进入液泡暂时 储存起来;蔗糖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被运至茎块细胞,在茎块细胞内合成淀粉。 【详解】(1)光反应的产物[H]和 ATP 参与卡尔文循环(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 即图中的②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 ATP,因此该过程中产生的 ADP 需要源源不断地由叶 绿体基质向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运输,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一些颗 粒,它们被看作是叶绿体的“脂质仓库”,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由于该颗粒随着 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再结合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显然颗粒中的脂质参与构 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因此逐渐变小。 (2)植物体的很多器官接受蔗糖前先要将蔗糖水解为小分子的葡萄糖和果糖才能吸收。蔗糖 可直接进入液泡,该过程可被呼吸抑制剂抑制且为逆浓度梯度运输,据此可知蔗糖进入液泡 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跨膜过程所需的条件载体和能量。据图可知,叶肉细胞合成蔗糖后, 一部分进入液泡储存起来,另一部分通过韧皮部进入块茎细胞合成淀粉储存起来,若摘除一 部分块茎,则蔗糖会全部进入液泡,因此叶肉细胞液泡中的蔗糖含量会增加。 (3)据图分析,如果需要用叶片干重变化反映(净)光合作用强度,需要选取离体叶片,目 的是排除蔗糖转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为验证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 菌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 植物出现严重的短根、短茎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应该是叶肉细胞壁上的蔗糖酶水解蔗糖,导 致进入韧皮部的蔗糖减少,导致根和茎无法得到更多的糖表现为生长困难。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中相关信息并能运用 其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利用信息 的能力。 22. 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 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实验材料和试剂:纤维素悬浮液、pH7.5 的缓冲液、蒸馏水、三种微生物(A~C)培养物的 纤维素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斐林试剂。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1、2、3、4。向四支试管均加入 0.2mlpH7.5 的缓冲液、0.3ml 纤 维素悬浮液,____________,向 2、3、4 三支试管均加入 1.4ml 蒸馏水以及分别加入 0.1ml 的 微生物 A 提取液、微生物 B 提取液、微生物 C 提取液。 (2)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 37℃的水浴,保温 1 小时。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号试管。 (3)在上述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进行______处理。观察比较 4 支试管的 颜色及其深浅。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实验结果: 实验处理 微生物 A 提取物 微生物 B 提取物 微生物 C 提取物 颜色深浅程度 + +++ ++ (4)上述结果表明:____________。若不考虑酶的最适 pH 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 是____________。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分析,开发这种纤维素酶的用途在于____________。 【答案】 (1). 向 1 试管中加入 1.5ml 蒸馏水 (2). 1 (3). 50~65℃水浴加热 (4). 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葡萄糖与斐林试 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5).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 不同 (6). 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 (7). 将纤维素分解为葡 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作为原料,提供清洁能源一定程度上代替化石燃料 (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则实验的自 变量是不同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因变量是纤维素酶的活性;纤维素酶可以催化纤维素分 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而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定,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 砖红色颜色越深的组,纤维素酶的活性越高。 【详解】(1)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分析,已知向 2、3、4 三支试管均加入 1.4ml 蒸馏水以及分别加入 0.1ml 的微生物 A 提取液、微生物 B 提取液、微生物 C 提取液,则 1 号试管是对照组,应该加入 1.5ml 蒸馏水。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1 号试管为对照组。 (3)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即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进行 50~65℃水浴加热处 理。该实验的原理有: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 大小;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4)根据表格分析,不同微生物提取物产生的颜色深浅程度不同,说明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 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在不考虑酶的最适 pH 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 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或氨基酸序列不同。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分析,这种高性能纤维素 酶的用途在于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作为原料,提 供清洁能源一定程度上代替化石燃料。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的基本原则、还原糖的鉴定等知识点,能够根据实验目 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补充实验过程,并能够根据颜色的深浅程度判断酶活性的高 低。 23. 内质网应激是指某种原因使细胞中内质网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的一种细胞器病理状态,研究 发现该过程是导致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之一,请回答问题。 (1)Ⅱ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 B 细胞受损,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胰岛素等蛋 白质由于___________,被叫做分泌蛋白。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体现了___________这些 细胞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2)内质网膜面积广阔,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若要研究细胞中内质网生理功能发生 紊乱是否与内质网的结构发生变化有关,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将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分 开,获取内质网进行观测。 (3)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质 TRIB3 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关,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对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对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相关蛋白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 1。研究人员认为 TRIB3 介导 了内质网的应激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研究 TRB3、内质网应激与Ⅱ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做了如图 2 所示实验,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其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 (2).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线粒体、细胞膜 (3). 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点,利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4). 差速离心 (5). CHOP 为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TRIB3 的变化与 CHOP 基本一致 (6). TRIB3 浓度的高低、内质网应激的有无 (7). TRIB3 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会引发胰岛 B 细胞凋亡,从而导致 II 型糖尿病的发生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 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 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2、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能够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 度。 【详解】(1)分泌蛋白是指在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 和分泌体现了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等细胞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2)内质网膜面积广阔,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点,利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进 行;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3)①据题图信息可知:CHOP 为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TRIB3 的变化与 CHOP 基本一 致,故研究人员认为 TRIB3 介导了内质网的应激反应。 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TRB3、内质网应激与Ⅱ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故实验的自变量为TRIB3 浓度的高低、内质网应激的有无,因变量为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据图可知,该实验结果 说明 TRIB3 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会引发胰岛 B 细胞凋亡,从而导致 II 型糖尿病的发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明确实验设计的变量原则,并能结合题 图分析作答。 24. 已知果蝇的翅型有长翅、残翅和小翅三种由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已知 A、 a 位于常染色体上。某生物小组以纯合残翅果蝇(甲)和纯合小翅果蝇(乙)为亲本,分别进 行实验一和实验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 F1 F2 实验一 雌果蝇甲×雄果蝇乙 雌、堆果蝇均为长翅 雌果蝇:长翅:残翅=3:1 雄果蝇:长翅:小翅:残翅=3:3:2 实验二 雌果蝇乙×雄果蝇甲 雌果蝇均为长翅, 雄果蝇均为小翅 雌果蝇:长翅:小翅:残翅=3:3:2 雄果蝇:长翅:小翅:残翅=3:3:2 (1)由实验结果可知,控制果蝇翅型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______(填“符合”或“不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纯 合残翅果蝇(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F2 长翅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如何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定实 验一 F2 中某小翅果蝇的基因型?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_。 (3)若分别从实验一 F2 和实验二 F2 中各取一只小翅果蝇进行杂交,后代出现残翅果蝇,该 杂交过程的亲本果蝇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若让实验二中的 F2 小翅雌雄果蝇随机交 配,则所得后代中小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符合 (2). X (3). aaXBXB 、aaXBY (4). 1/6 (5). 选择残翅雌果 蝇与该小翅果蝇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若子代出现残翅果蝇,则该小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bY;若子代不出现残翅果蝇,则该小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bY。 (6). AaXbY、AaXbXb (7). 8/9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实验一种纯合残翅雌果蝇(甲)和纯合小翅雄果蝇(乙)为亲本,F1 代雌、雄果 蝇均为长翅,而 F2 中雌雄的性状表现有差异,说明 B/b 位于 X 染色体上,又知 F1 中雌雄个体 表现相同,再结合后代的性状表现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XB(残翅)、AAXbY(小翅),F1 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BXb(长翅)、AaXBY(长翅),F2 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3A_、 1aa)(1/4XBXB、1/4XBXb、XBY、XbY);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Y(残翅)、AAXbXb (小翅),F1 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BXb(长翅)、AaXbY(长翅),F2 中雌雄个体的基 因型为(3A_、1aa)(1/4XBXb、1/4XbXb、XBY、XbY)。 【详解】(1)根据正反交结果不同可推测,B/b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而 A/a 基因位于常染色 体,因此控制果蝇翅型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纯合残翅果蝇 (甲)的基因型为 aaXBXB 、aaXBY。 (2)实验一中,F2 长翅雌果蝇 3/4×1/2=3/8,长翅雌果蝇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1/4×1/4=1/16, 因此 F2 长翅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6)÷(3/8)=1/6。实验一 F2 中小翅果蝇的基 因型有 A_XbY,为判断该果蝇的基因型型,实质是判断其中的基因型是 AA 还是 Aa,故采取 测交的方法,则应选择残翅的雌果蝇与该小翅果蝇进行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若子代出现 残翅果蝇,则该小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bY;若子代不出现残翅果蝇,则该小翅果蝇的基因 型为 AAXbY。 (3)实验一 F2 中的小翅果蝇为雄性,基因型为 A_XbY,显然应该选择实验二 F2 中小翅雌果 蝇(A_XbXb)进行杂交,若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即意味着有 aa 纯合的机会,则杂交过程的亲 本果蝇基因型为 AaXbY、AaXbXb;若让实验二中的 F2 小翅雌雄果蝇(A_XbXb、A_XbY)随 机交配,则所得后代中出现残翅的概率为 1/3×1/3=1/9,因此后代中小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1-1/9=8/9。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相关基因的位 置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伴性遗传的实质与应用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25. 在真核生物中,正常的 DNA 被紧紧包裹在蛋白质复合物中。为了读取 DNA 的遗传指令, 细胞依靠酶和复杂的“机械”来切割和移动碎片,一次只能读取一部分,就像是阅读一个半 开的卷轴。过去,科学家们大多是依靠基因测序,来研究肿瘤细胞 DNA 里的癌基因。最近在 《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研究表明,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发现大量如“甜甜圈”般的环状 染色体外 DNA(ecdNA)。科学家们指出,ecDNA 是一种特殊的环状结构,看起来有点像细 菌里的质粒 DNA。这类独立于染色体存在的环状 DNA 在表达上并不怎么受限,很容易就能 启动转录和翻译程序。在人类健康的细胞中几乎看不到 ecDNA 的痕迹,而在将近一半的人类 癌细胞中,都可以观察到它,且其上普遍带有癌基因。当癌细胞发生分裂时,这些 ecDNA 被 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ecDNA 上的癌基因和染色体 DNA 上的癌基因都会被转录,从而推动癌 症病情的发展。但由于两类癌基因所在的位置不同,发挥的作用也无法等同。 (1)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DNA 的空间结构为______,请写出构成 DNA 的 4 种基本结构单位的 名称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和本文信息可知,人类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内 DNA 的不同在于______。 (3)细胞一旦癌变就获得了不死性,可以无限分裂增殖。根据文中信息,同一个肿瘤细胞群 体中,不同细胞携带 ecDNA 的数量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在癌细胞分裂间期发 生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是______,其中______过程在分裂期很难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3). 肿瘤细胞中有位于染色体之外的环 状 DNA(肿瘤细胞有 ecDNA) (4). 不同 (5). 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6). DNA 的复制、转录 (7).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不利于解旋 【解析】 【分析】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有无限 增殖、可转化和易转移三大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并破坏正常的细胞组织。 【详解】(1)DNA 空间结构为双螺旋结构,构成 DNA 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由于碱基 的不同,分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 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2)DNA 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癌细胞 DNA 发生改变,与正常细胞不同之处在于,肿 瘤细胞中有位于染色体之外的环状 DNA。 (3)ecDNA 被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同一个肿瘤细胞群体中,不同细胞携带 ecDNA 的数量 不同。在癌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是转录、翻译和 DNA 的复制,其中,DNA 的复制、转录在分裂期很难进行,原因是染色质高度螺旋化,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不利于 解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复制、表达,通过文字信息分析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