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新同步苏教版生物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3 (含第四~五章)
阶段综合测评(三) (含第四~五章)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5 题,共 50 分) 1.下列有关探索遗传物质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是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 验的一个推论 B.艾弗里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将 S 型肺炎双球菌中的 DNA、蛋白质等物质 一一提纯,再分别与 R 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使用噬菌体和同位素标记法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 遗传物质。] 2.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 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 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 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 mRNA 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 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 T2 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C [A 错:T2 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中,并在其细胞中复制和增殖。B 错:T2 噬菌体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合成 mRNA 和蛋白质。C 对: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在宿主细胞内,T2 噬菌体以自身 DNA 为模板, 以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含 32P 的脱氧核苷酸等)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因此培养基 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 噬菌体的核酸中。D 错: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 含的核酸是 RNA,T2 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 DNA,故两者的核酸类型不同,增殖 过程不完全相同。] 3.某双链 DNA 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54%。其中α链 上的碱基中,22%是腺嘌呤,28%是胞嘧啶,则β链中腺嘌呤占该链上所有碱基的 比例和β链中的胞嘧啶占整个 DNA 分子中所有碱基的比例分别为( ) A.24%、13% B.23%、27% C.48%、26% D.22%、28% A [假设该 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为 200 个,则 G+C=108(个),又因 G=C, 所以 G=C=54(个);已知 Aα=100×22%=22(个),Cα=100×28%=28(个),又 因 Cα+Cβ=C,所以 Cβ=54-28=26(个),则β链中 C 占整个 DNA 分子中所有 碱基的比例为 26÷200=13%。关于腺膘呤的计算,因为 T=A=(200-108)÷2= 46(个),Aβ=46-22=24(个),则在β链中腺嘌呤占该链上所有碱基的比例为 24%。] 4.某双链 DNA 分子含有 200 个碱基,一条链上 A∶T∶G∶C=1∶2∶3∶4, 则该 DNA 分子( ) A.含有 4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含有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20 个 C.四种含氮碱基 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 4100 种 C [一个双链 DNA 分子中含有 2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 错误;由一条链上 A∶T∶G∶C=1∶2∶3∶4,计算得一条链上 100 个碱基中含 A、T、G、C 依次 是 10、20、30、40,另一条链上含 A、T、G、C 则依次是 20、10、40、30。故 该 DNA 中含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 10+20=30(个),B 错误;四种含氮碱基的比 例是 A∶T∶G∶C=(10+20)∶(20+10)∶(30+40)∶(40+30)=3∶3∶7∶7,C 正 确;含 200 个碱基的 DNA 不考虑每种碱基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可能的碱基排列方 式共有 4100 种。但因碱基数量比例已确定,故碱基排列方式肯定少于 4100 种,且一 个 DNA 分子只有一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D 错误。] 5.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 标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 A 占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DNA 上 B.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3/2 C.DNA 解旋酶作用于①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含有 14N 的培养液中复制 3 次后,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占 1/8 B [该基因可能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DNA 上,也可能在线粒体或者叶绿 体内,A 错误;该基因全部碱基中 A 占 20%,那么 T 占 20%,G 和 C 均占 30%, 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3/2,B 正确;DNA 解旋酶作用于 ②氢键部位,C 错误;将该基因置于含有 14N 的培养液中复制 3 次后得到 8 个 DNA 分子,根据 DNA 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这 8 个 DNA 分子中有 2 个 DNA 分子一半 含有 14N,一半含有 15N,其余 6 个 DNA 分子只含有 14N,所以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占 1/4,D 错误。] 6.DNA 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假设为 P)变成了尿嘧啶, 该 DNA 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 4 个子代 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 U—A、A—T、G—C、C—G,推测 P 可能是( ) 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胞嘧啶或鸟嘌呤 D.胞嘧啶 C [根据题意可知,该 DNA 分子经过诱变处理后,其中 1 条链上的碱基发生 了突变(P 变成了 U),另一条链是正常的,因此得到的 4 个子代 DNA 分子中正常 的 DNA 分子和异常的 DNA 分子各占 1/2,因此含有 G—C、C—G 的 2 个 DNA 分子是未发生突变的。这两个正常的 DNA 分子和亲代 DNA 分子的碱基组成是一 致的,因此 P 可能是 G 或 C。] 7.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图 丙为图乙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下列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甲 乙 丙 A.图甲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内,图乙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质内 B.图中催化图甲、乙所示两过程的酶 1、酶 2 和酶 3 是相同的 C.图丙中 a 链为模板链,b 链为转录出的子链 D.图丙中含有 2 种单糖、5 种碱基、5 种核苷酸 C [图甲表示 DNA 的复制过程,图乙表示转录过程。DNA 的复制和转录主 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图甲中酶 1 和酶 2 相同,为 DNA 聚合酶,图乙中酶 3 为 RNA 聚合酶。由于转录是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图丙的 a 链中含有碱基 T, b 链中含有碱基 U,故 a 链为 DNA 模板链,而 b 链为转录产生的 RNA 链,因此 图丙中含有 2 种单糖、5 种碱基、8 种核苷酸。] 8.右图是高等生物多聚核糖体合成肽链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图表示翻译的过程,图中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 B.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互不相同 C.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 100 个分子的水,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 102 个氧 原子 D.若合成产物为胰岛素,则它不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 [由图可知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右向左,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 基酸的排列顺序上相同,若合成产物为胰岛素,则它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 工。] 9.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B.图中②过程需要 mRNA、氨基酸、tRNA、RNA 聚合酶及 ATP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下降 D.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和蛋白质结构来实现的 B [图中②过程为翻译,不需要 RNA 聚合酶。] 10.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某段 DNA――→ ① mRNA ――→ ② 蛋白质 ――→ 直接 ――→ 间接 ))性状 A.①过程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RNA B.某段 DNA 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 C.②过程中需要多种 tRNA,tRNA 不同,所转运的氨基酸也不同 D.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 的性状 C [①过程为转录,该过程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合成 RNA,A 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其控制合成的 蛋白质改变,B 正确;tRNA 具有专一性,一种 tRNA 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但一种氨基酸可由几种 tRNA 来转运,因此 tRNA 不同,其所转运的氨基酸可能 会相同,C 错误;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 DNA 的碱基序列中 T—A 碱基对 突变成了 A—T 碱基对,导致血红蛋白的一个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这 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 正确。] 1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诱变可以控制基因突变的方向 B.红绿色盲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 C.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 D.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A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不能控制 基因突变的方向,A 错误;红绿色盲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B 正确;基因 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C 正确;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 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所以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D 正确。] 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 pen 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 pen 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 pen 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 pen 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 [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A 选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 向的,B 选项错误;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选项正确;野生型昆 虫和 pen 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属于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 离,D 选项错误。] 13.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一定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B.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导致纯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D [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可能是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导致的,A 错误; 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导致基 因重组,B 错误;正常情况下,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C 错误;基 因重组是指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D 正 确。] 14.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SCK 基因)导入水稻,筛选出 SCK 基因成功整合到 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假定 SCK 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某些抗虫植株体细胞含两个 SCK 基因,假设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出现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下 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甲图个体自交,F1 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 3∶1 B.乙图个体与正常水稻进行杂交,子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 为 1∶1 C.丙图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有 1/2 含 SCK 基因 D.丙图个体自交,F1 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 9∶1 B [甲图所示基因型可看作 AA,而非转基因水稻基因型可看作 aa,乙图所 示基因型可看作 Aa(因两个 SCK 基因都在一条染色体上),丙图所示基因型可看作 AaBb(A,B 任一都抗虫)。则甲图个体自交,F1 中所有的个体都抗虫,A 错误;丙 图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有 3/4 含 SCK 基因,C 错误;丙图个体自交,F1 中 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 15∶1,D 错误。] 15.关于人类 21 三体综合征、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唇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B.患者父母不一定患有这些遗传病 C.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区分三种疾病 D.都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检测是否患病 B [21 三体综合征是由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疾病;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只能 判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1 三体综合征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检测是否 患病。] 16.人 21 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 标记对 21 三体综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现有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 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系该遗传标记 的基因型为--。据此所作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患儿致病基因来自父亲 B.卵细胞 21 号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了该患儿 C.精子 21 号染色体有 2 条而产生了该患儿 D.该患儿的母亲再生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为 50% C [21 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病,题干中给出的标记基因,不是致病 基因,由于患儿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所以其致病原因是父亲产生的精子 21 号染色体 有 2 条。该患儿母亲再生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不能确定。] 17.下列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观点不相符的是(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是物种不变论的观点。拉马克的进化 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 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18.将粗提取的 DNA 丝状物分别加入 0.14 mol/L NaCl 溶液、2 mol/L NaCl 溶液、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中,然后用放有纱布的漏斗过滤,分别得到滤 液 P、Q、R 以及存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 p、q、r,其中由于含 DNA 少可以丢弃 的是( ) A.P、Q、R B.p、q、r C.P、q、R D.p、Q、r C [DNA 在 0.14 mol/L NaCl 溶液中溶解度最小,过滤后 DNA 在黏稠物 p 中, 可以丢弃 P;DNA 在 2 mol/L NaCl 溶液中溶解过滤后,DNA 在滤液中,可以丢 弃 q;DNA 不溶于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所以过滤后 DNA 在黏稠物 r 中, 可以丢弃 R。] 19.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做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 分析错误的是( ) A.若③的基因型为 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1/4 B.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由③到④过程产生的有利变异多 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 原材料 C [若③的基因型为 AaBbdd,自交后代⑩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1/2×1/2 =1/4,A 正确;⑤×⑥→⑧是多倍体育种,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正确; 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C 错误;③→⑦过程中,花粉的产生经过减数分裂, 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 正确。] 2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增大,可以增大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基因型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种群基因库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 D.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 [种群数量越大,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越小,A 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 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错误;当种群基因 库的差别足够大时,不同种群之间的个体不能进行自由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因 此种群基因库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C 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 一,D 错误。] 2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f 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a~j 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f~j 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D.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周围的无机环境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 [a、c、f 是不同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 错误;同一种群所 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而 a~j 属于不同物种,所包含的全部基因不 能称为基因库,B 错误;f~j 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染色体变异和 自然选择等因素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 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和称为生态系统,但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 错误。] 22.曲线 a 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b、c、d 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由 a 变为 b、c、d 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 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 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 ③四种菌株中 d 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④ 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 D [使用诱变剂后菌株由 a 变为 b、c、d,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诱变剂可 以加快变异频率,但不能决定变异方向;由题图可知,四种菌株中 d 的产量最高, 最符合人们的生产要求;青霉菌是真核生物,还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3.某地区男性中的红绿色盲占 8%,若此地红绿色盲的遗传符合遗传平衡定 律。下列有关该病在此地发病情况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女性色盲的概率为 0.64% B.女性携带者的概率为 14.72% C.男性携带者的概率比女性的高 D.男性中正常的概率为 92% C [红绿色盲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 b 位于 X 染色体上,对男 性(XY)而言,每个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 X 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不 含则为正常个体,无携带者。若男性中色觉基因 B、b 的频率分别为 p、q,则 p +q=1。据题意可知:q=0.08,可求得 p=0.92。男性的 X 染色体来源于母亲, 因此,在女性中 B 的基因频率 p 和 b 的基因频率 q 分别为 0.92 和 0.08。故女性色 盲(XbXb)的基因型频率 q2=0.082=0.006 4,即 0.64%,女性携带者(XBXb)的基因 型频率 2pq=2×0.92×0.08=0.147 2,即 14.72%。] 24.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 挑选了两个种群的共 25 匹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 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一个种群 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C [野外的普氏野马的不同基因的突变频率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A 错 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不是同一个种群,B 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生存条件更为复杂,生存斗争更为激烈,某些基因的频率 将有可能发生变化,C 正确;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 生的隔离是地理隔离,题中没有信息表明它们出现了生殖隔离,D 错误。] 2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两栖类起源于早期鱼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适应水中生活又适应 陆地生活的特点 B.早期的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都进化为适应陆地和水体等不同生活环境的 现代爬行动物 C.鸟类起源于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水生、陆生和飞翔生活的种类 D.哺乳类起源于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适应淡水、海水、沙漠、森 林等环境的种类 B [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变异类型不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变异 类型被淘汰了,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类型才被保留,并进化为现代爬行动物。]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10 分)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 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 C 有大量的放射性,则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用__________(填“32P” 或“35S”)标记的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 0,其原因是__________,没有进入大肠 杆菌内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氮源为 14N 和 15N 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 DNA 分子分别为 14N —DNA(相对分子质量为 a)和 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 b)。将只含 15N—DNA 的 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 14N 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 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预计第Ⅲ代大肠杆菌 DNA 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解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 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离心后,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蛋白质外壳较轻,分布在上清液中,大肠 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未被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 面,所以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 0。(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将 DNA 和 蛋白质彻底分开,这样可以单独观察 DNA 的作用,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4) 将只含 15N—DNA 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 14N 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Ⅰ和 Ⅱ),以 1 个 DNA 分子为例,根据 DNA 半保留复制特点,1 个只含 15N 的 DNA 分子复制一次形成的 2 个 DNA 分子均为一半 15N,一半 14N,再复制一次,共形 成 4 个 DNA 分子,其中有 2 个是一半 15N,一半 14N,还有 2 个只含 14N,再复制 一次,共形成 8 个 DNA 分子,其中有 2 个是一半 15N,一半 14N,还有 6 个只含 14N,所以第Ⅲ代大肠杆菌 DNA 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a+2×(a/2+b/2)]/8 =(7a+b)/8。 [答案] (1)32P DNA (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未被标记 (3)DNA 是遗传物质 (4)(7a+b)/8 27.(14 分)下图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请回 答: (1)图中过程①是________,此过程既需要________作为原料,还需要能与基 因启动子结合的________酶进行催化。 (2)若图中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携带 丝氨酸和谷氨酸的 tRNA 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 AGA、CUU,则物质 a 中模板链对 应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 (3)图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是一对________。若致病基因由正常基因的中间部分 碱基替换而来,则两种基因所得物质 b 的长度是________的。在细胞中由少量物 质 b 就 可 以 短 时 间 内 合 成 大 量 的 蛋 白 质 , 其 主 要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图可以判断过程①是转录过程,过程②是翻译过程,物质 a 是 DNA,物质 b 是 RNA,转录过程既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还需要 RNA 聚 合酶进行催化。(2)根据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 tRNA 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 AGA、 CUU,可以推知丝氨酸和谷氨酸的密码子为 UCU、GAA,进而可以推知物质 a 中模板链对应的碱基序列为—AGACTT—。(3)根据题图可以看出该异常蛋白质没 有起催化作用,所以致病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 生物体的性状。(4)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若致病基因由正常基因 的中间部分碱基替换而来,基因中的碱基数量并未发生改变,所以两种基因的长 度是相同的。在细胞中由少量物质 b 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从题 图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是一个 mRNA 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答案] (1)转录 核糖核苷酸 RNA 聚合 (2)—AGACTT— (3)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等位基因 相同 一个 mRNA 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28.(12 分)如图表示两个家庭的遗传系谱图,Ⅱ1 患苯丙酮尿症,Ⅱ3 患尿 黑酸症,Ⅱ4 患血友病,控制上述三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 P 和 p、A 和 a、H 和 h 表示,它们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血友病基因 h 位于 X 染色体上。一 号和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 图 分 析 , 苯 丙 酮 尿 症 的 遗 传 方 式 是 ________ , Ⅱ 1 的 基 因 型 是 AAppXHXH,Ⅱ4 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Ⅰ3 和Ⅰ4 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3)若Ⅱ3 已经怀孕,则其生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为了避免生出 患病男孩,可采取的有效手段是________。 (4)一调查小组经调查发现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100 个人中有一人含苯丙酮 尿症致病基因。现有一名双亲正常,其弟弟患苯丙酮尿症的正常女性与一正常男 性婚配,婚后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 (1)由Ⅱ1 患病,其父母正常,可推出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同理,可推出尿黑酸症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 患尿黑酸症,其基 因组成为 aa,则Ⅰ3 和Ⅰ4 的基因组成都为 Aa;Ⅱ4 患血友病,其基因组成为 XhY,而父母都表现正常,则Ⅰ3 和Ⅰ4 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XHY、XHXh;又因为 二号家庭不携带一号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故Ⅰ3 和Ⅰ 4 的基因型分别为 AaPPXHY、AaPPXHXh,则Ⅱ4 的基因型是 AAPPXhY 或 AaPPXhY。(2)Ⅰ3 和 Ⅰ4 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1/4。(3)Ⅱ2 的基因型为 1/3AAPPXHY、 2/3AAPpXHY,Ⅱ3 的基因型为 1/2aaPPXHXH、1/2aaPPXHXh,二者婚配,生一 个健康男孩的概率是 1×1×(1/2×1/2+1/2×1/4)=3/8。(4)正常女性的弟弟是苯丙 酮尿症患者(基因组成为 pp),而其父母表现正常,则其父母的基因组成都为 Pp, 该女性的基因组成为 1/3PP、2/3Pp。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携带者占 1%,该女 性与正常男性结婚后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1/100×2/3×l/4)×1/2=599/1 200。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PPXhY 或 AaPPXhY (2)1/4 (3)3/8 产 前诊断(基因诊断) (4)599/1 200 29.(14 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 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 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 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 的地质变化,某种蛙生活的水体被分开,从而使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 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材料一中的此 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________,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 涸,种群中个体数大量减少,会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变小。 (5)如表所示为基因 D、d 在材料二中两个种群(A 和 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D 基因在 A 种群中的频率为________。造成 B 种群的基因型分布的原因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型 A 种群(个) B 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解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 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种群 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2)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这两 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故形成了新物种。(3)材料一中,此种蛾中的一部分 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 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4) 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若种群中个体数大量减少,会导致该种群 的基因库变小。(5)D 基因在 A 种群中的频率=(200×2+50+180)÷[(200+50+ 100)×2+180+170]×100%=60%。B 种群基因型类型中无 XDXD 和 XDY,故最 可能的原因是含 XD 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答案] (1)种群 种群的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2)是 已经存在生殖隔 离 (3)自然选择 (4)基因库 (5)60%(或 0.6) 含 XD 的雌配子不能存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