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祟尚节俭 B.历代盗扰严重 C.冶铸技艺落后 D.葬俗遵循周礼 ‎2.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 C.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 ‎3.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贵族统治的完善 C.血缘政治的打破 D.分封制度的推行 ‎4.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D.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5.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周代王位是父子相承的,……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到了秦汉时代,成为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种现象说明了 A.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C.构建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地方 D.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6.中国古代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但从西周到明代,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最高统治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其他皇子参与到皇位继承的争夺中来 B.嫡长子缺乏竞争,才干不足 C.专制皇权的独断性与排他性 D.嫡长子继承制不公平公正,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7.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8.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9.唐太宗时期编撰的《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定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宗法制得到完善 ‎10.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C.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 D.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11.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12.明清以来,在聚族而居的村庄宗族势力比较强大,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专门规定这些村庄可以不编保甲,以宗族组织来代行保甲之职。同时,授予族长族中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对族人的生杀权等各项权力。这说明 A.清朝初年政府地方控制能力有限 B.封建社会家国同构色彩的具体体现 C.宗族组织成为合法的地方行政机构 D.族权开始成为政权控制的依靠力量 ‎13.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A.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14.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据此 A.三代至唐皆为封建贵族社会 B.平民社会推动民主思想发展 C.唐宋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D.其判断依据为选官制度变化 ‎15.明代官员海瑞充任地方官时,自述对案件的斟酌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教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届乡宦,宁届小民,以存体也。”这体现了明朝时 A.宗法制的影响还在 B.海瑞秉公执法,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C.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 D.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 ‎16.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 A.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明确官员选拔范围 C.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保障皇权高效行使 ‎17.“司”本是唐代六部下属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职的。在宋代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握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构。宋代三司的设置 A.只是为了分割宰相财政权力 B.使政府职能发生部分转变 C.调和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D.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8.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19.在雅典,公益捐助是一项花费不菲的任务,即使是富人也往往不能完全承受而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足够的资金。这种公益捐助制度反映了 A.富有阶层追求荣誉和威望 B.原始的直接民主 C.城邦社会人文主义的发展 D.民主政治的发达 ‎20.提米斯托克利战功卓著,亦是民主制最激进的支持者,却被政客煽动起来的雅典公民放逐。陶片放逐制无疑是民主选择和惩罚领导人的重要方式,在雅典因为宗教、道德和政治的理由经常使用。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这反映了 A.雅典公民很容易被政客煽动 B.直接民主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C.陶片放逐制有利于防止专制 D.民主制比专制更加具有优越性 ‎21.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A.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C.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22.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 C.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23.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 A.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B.贵族身分与家子身分对立 C.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D.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24.罗马《十二铜表法》中提到了“耐克逊”的交易形式,被用来表示契约,其规定:“借用人应尽返还借用物或其代价的义务,借用人不如期履行债务时,贷与人得收为奴隶,使役之,出卖之,杀戮之。”这说明当时罗马 A.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借贷制度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对契约概念的表述比较原始 D.法律肆意践踏公民的个人权利 ‎25.古罗马裁判官法规定:除遗嘱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该规定 A.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 B.体现了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C.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D.防止了监护人的道德风险 ‎26.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即使是奴隶,也不是活着的工具。这种理念被罗马人化为了行动和制度。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守的规范,法的成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材料表明 A.亚里士多德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B.古罗马是依法治国的国家 C.罗马法延续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D.罗马法维护所有人的利益 ‎27.卢梭十分欣赏希腊人的民主,认为凡是人民所需要做的事情都由人民来做。他还对当时英国的议会进行斥责,认为英国人民只有在选举期间是自由的,一旦议员被选出来后英国人民就变成奴隶了。这段话旨在说明 A.卢梭否定英国君主立宪制 B.人民主权论”已经过时 C.社会契约论的优势很明显 D.英国代议制具有局限性 ‎28.19世纪晚期,英国政府在对地方自治政府进行民主化改革的同时,确定以伦敦为首的80多个大城市直属内政部管辖。这一举措 A.协调了行政与立法间的矛盾 B.有利于行政权力的扩张 C.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君主立宪制的需要 ‎29.光荣革命时期,英国国王与议会达成“革命协定”:议会答应给威廉提供一笔稳定的税收支持他对法国的战争;威廉授予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无权解散议会;君主提出要求,下议院批准(或不批准),上议院表决通过(或不通过)。据此可知,“革命协定”‎ A.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最早落实三权分立的理论 C.旨在实现国王和议会的相互制衡 D.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30.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 A.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B.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C.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D.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纵,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6分)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2分)谈谈你的分析。(2分)‎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4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约之使人人守法……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 ‎——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4分)‎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4分)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4分)‎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高等级墓葬出现大量的青铜兵器,反映了西周时期墓葬习俗按照周礼的等级秩序进行陪葬,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西周的节俭风气,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墓葬偷盗现象,排除。C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西周冶铸技艺,排除。‎ ‎2.【答案】B ‎【解析】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无法说明“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的原因,A错误;分封制使贵族内部有了更加细致的等级划分,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故B正确;世袭制使贵族形成了对权力的垄断,排斥了平民参与政治,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C错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的作用是进一步巩固了王权,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D错误。‎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打破商朝的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了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就是分封制的推行,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的衰落,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特权,因此B错误;分封制度与血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说“血缘政治的打破”不准确,C错误。‎ ‎4.【答案】B ‎【解析】贵族政治是指由世袭贵族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据材料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还要负有亲自……的世职,可以看出,“士”在西周享有世袭特权;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说明了贵族政治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B正确;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任免或能力当选,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春秋战国各诸侯之间征伐不断,不会走向和谐,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与分封相关的信息,D错误。‎ ‎5. 【答案】D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秦汉实行郡县制,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注重血缘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分封制存在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6.【答案】C ‎【解析】据所学 “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种以血缘贵贱为依据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在专制皇权产生之前,这种以血缘关系进行权力分配还能维持,但是在这种一统专制皇权产生后,争权夺利就会变的异常复杂”,这是因为专制皇权的独断性与排他性,据此判断,C正确;“其他皇子参与到皇位继承的争夺中来”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不能体现公平,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体现的嫡长尊卑等级观念恰恰适应了君主制度讲求君尊臣卑的体制和君主集权的客观要求,D错误。‎ ‎7.【答案】D ‎【解析】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西周的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中原地区,故D项正确;标准化的器物生产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侯,B项错误;分封的诸侯国并非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C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排除D。‎ ‎9.【答案】A ‎【解析】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新兴氏族依靠科举制度,才可以入仕做官,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信息,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信息,故排除C;宗法制度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调整、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D。‎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掌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国家的决策和政务的决定分层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故选C项;材料信息虽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但它们“相互制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时间越来越短,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就比较清明,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是在道光年间才开始侵略中国的,排除。‎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举措是清政府授权,不能说明A;“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严格的宗法制虽在周代以后已不复存在,但“家国同构”观念并未随之消弭,反而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要保证其子孙兴旺、富贵,必然需要一个坚定稳固的国家层面的行政体系进行庇护;而另一方面,国家要维护国家整个局面的平和与安定,捍卫君权的至高无上,同样需要将国家的组织形式和家族宗法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这种独特的社会政治模式,B正确;宗族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C错误;不能说“开始成为”,族权在政权控制中早已被利用,D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其官员多带着皇帝家臣的属性,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而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其职能也明确向国家公共权力转变,这种变化体现了权力中枢决策更具有制度保障与规范化;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中央机构,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材料强调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中的进步是指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而不是单纯的相权有所分散,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主要的原因是隋唐以后科举制的实行,使有能力的庶族地主也能进入到社会的高层,中国社会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D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科举制已经推行,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唐宋时期中国一直是封建社会,社会形态没有变化,C项错误。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宁屈其弟”“宁屈其侄”“宁屈富民”等信息,可以看出审理案件标准不一,体现出明朝时期司法制度还不够完善。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说明“宁屈乡宦”“宁屈小民”,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海瑞秉公执法,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选择一些人品端方、字画端楷的官员到军机处当差,而军机处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机构,让这些人到军机处当差主要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D项正确;清朝官员选拔的方式是科举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员的选拔范围,故B项排除;C项是这一诏令的目的,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1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在宋代又变成政府财政权专握在司的手里,独立设置‘三司’机构”可知政府职能发生部分转变,故选B。三司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法调和,排除C;三司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 ‎18.【答案】A ‎【解析】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有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故A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内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 ‎19.【答案】D ‎【解析】根据“公益捐助是一项花费不菲的任务”可知,古代雅典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保障社会公平稳定,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发达,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直接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雅典重视公益捐助,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答案】B ‎【解析】根据“被政客煽动起来的雅典公民”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容易被一些政客利用,“陶片放逐制无疑是民主选择和惩罚领导人的重要方式”说明陶片放逐制通过多数人的民主压制少数人,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陶片放逐制的弊端是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C是陶片放逐制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说明民主制和专制都存在弊端,因此无法比较哪个更优越,排除D项。‎ ‎21.【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即雅典民主制度能更好的把人民和政府联系在一起,把维护城邦国家的利益建立在雅典民主制度上,D正确,AB不是材料强调的思想,故排除;C中“必然”说法绝对,错误,排除。‎ ‎22.【答案】C ‎【解析】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的政策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在最后一步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设想,那就是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的补救,故C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不是看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而且材料第一句话虽然提及集权政治的可能性,但是集权政治并不必然等于“动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说的“团体”是指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门阀”,而“公民团体”虽然提及,但并没有在下文中表达他们关于社会地位平等的追求,故B项错误;按材料所述,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制度预防与限制,不是必然产物,故D项错误。‎ ‎23.【答案】C ‎【解析】古罗马出现“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的现象,说明儿子作为公民独立于家庭,依法对家庭成员做出审判,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贵族身份,排除B;材料反映儿子可以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无法体现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排除D。‎ ‎2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交易形式”“契约内容”等说明当时契约处于原始状态,因为“贷与人得收为奴隶,使役之,出卖之,杀戮之”,故A项排除,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早起的契约关系,与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借贷关系中不能及时履行债务所受到的惩罚,与践踏公民的个人权利不合,故D项排除。‎ ‎25.【答案】C ‎【解析】根据“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体现罗马法重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体现出人文主义关怀,C正确;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罗马法律体系完备”,排除B;D表述太绝对,错误。‎ ‎26.【答案】C ‎【解析】“人,即使是奴隶,也不是活着的工具”指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守的规范,法的成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说明法保证每个人各得其所,正义是在法的范围内保护人的权利,亚里士多德的人文精神通过罗马法而在罗马延续,C正确;A、B、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7.【答案】D ‎【解析】根据“英国人民只有在选举期间是自由的,一旦议员被选出来后英国人民就变成奴隶了”可知,卢梭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D正确;材料强调英国君主立宪制具有局限性,并非否定英国君主立宪制,排除A;人民主权符合政治民主化趋势,并不过时,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契约论,排除C。‎ ‎28.【答案】B ‎【解析】英国政府确定以伦敦为首的80多个大城市直属内政部管辖,说明英国民主化改革加大了英国政府的权力,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行政与立法间的矛盾”,排除A;材料反映改革扩大了英国政府的权力,没有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排除C;材料信息与君主立宪制无关,排除D。‎ ‎29.【答案】D ‎【解析】根据“威廉授予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无权解散议会;君主提出要求,下议院批准(或不批准),上议院表决通过(或不通过)”可知,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这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故D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B;资产阶级发动光荣革命的目的是限制王权,而不是实现国王和议会的相互制衡,排除C。‎ ‎30.【答案】B ‎【解析】“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度保证了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工业革命后它成为陈旧的制度而被淘汰,说明光荣革命只是确立了民主原则,故B项正确;“光荣革命”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大,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C项错误;“光荣革命”改变了国王专权的局面,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故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31.【答案】(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解析】(1)过失:根据“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得出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根据“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得出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根据“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得出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观点:根据“秦之事迹……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相同点:根据“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得出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分析:根据“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3)差异:根据材料,可从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顾炎武则进一步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分析。原因:可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观点上不同等角度分析总结。‎ ‎32.【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 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3)建议:以法律约束官员,层层监督;明确官员职责,逐级考核。‎ 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家国情怀。‎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以分析出《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方面来归纳。‎ ‎(2)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 ‎(3)第一小问,从材料“约之使人人守法。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可见以法律约束官员,逐级考核。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可以从传承家风,弘扬美德、和谐社会和家国情怀等角度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