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实热点训练5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实热点训练5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业)

训练5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C项符合题意。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A项排除。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B项排除。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D项排除。‎ ‎2.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B、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排除。‎ ‎3.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这(  )‎ A.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 B.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 C.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D.为推翻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正是这类偏见,妨碍了中国人对外来文明的学习,王夫之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藩篱,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故B项排除;材料中关于文化中心论的观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 ‎4.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被认为是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答案 C 解析 材料“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中由开始对大自然的敬畏,到人自身的觉醒,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人本身,是人文意识的发展,故C项正确。‎ ‎5.宋代《图画见闻志》:“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  )‎ A.理想化的道德人格 B.绘画技法高雅传神 C.生动体现事物特质 D.忠实再现事物全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可知,“精”的根源是高尚的人品,因此“精”的要义在于理想化的道德人格,故A项正确;材料探讨的是高雅传神的原因,故B项排除;材料认为“精”的根源是高尚的人品,故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6.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 A.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C.儒家思想“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答案 C 解析 材料“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说明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国人思想具有天朝上国思想,因此外交部出现很晚,故C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案 (1)特点:传承性;包容性;本土性;重伦理。‎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封建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视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 ‎(3)价值:增加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经验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