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3

小说阅读 ‎ 3步确保4选1选择题得满分 ‎[考点阐释]‎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的理解、故事情节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解题方略]‎ 解答小说文本的选择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一、了解选项常见错误类型 错误类型 常见情形 人物概 括不准 ‎①特点概括错误;②特点概括过多;③特点概括不全。‎ 事实陈 述混乱 ‎①将人物的这种行为说成是另一种行为;②将人物的这种想法说成另一种想法;③颠倒人物做事的顺序;④将此人所为说成是他人所为。‎ 技巧断 定不当 ‎①说错某个情节的性质或情节安排的作用;②说错某处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③说错某处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④说错某处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⑤说错句子的含意、风格和表达作用。‎ 评价理 解失当 ‎①评价人物感情失当,如褒贬用语不当;②评价人物说法过重或过轻;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进行违背文意和常理的解说(曲解文意)。‎ 文本评 述失据 ‎①对人物的评价于文无据;②叙述的人物的行为文中没有对应信息;③总结的所谓“主旨”不在文本的主题范畴内。(无中生有)‎ 二、解答综合性选择题“3步骤”‎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浏览选项敏感点。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逐步排除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典例剖析]‎ ‎(2016·全国卷Ⅰ,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执着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表现了他对土地的热爱,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 第一步:标注选项敏感点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依据 第三步:比对分析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表现了他,为下文情节发展。‎ ‎①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②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③六安爷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信息①,表现出六安爷温和、热爱土地的性格。‎ 信息②,表现出六安爷的勤劳。‎ 信息③,表现出六安爷对土地的深情,对耕种生活的热爱。选项分析正确。‎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连接起来。‎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这次谈判是小说发展的社会背景,涉及土地承包权转让问题、农业种植被忽略问题、工业侵吞农用地问题等,六安爷的个人感受同此谈判结果紧密相连。这体现了小说的现实性。选项分析正确。‎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从此往后, 。‎ ‎“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错,小说的主题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对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下,农用地日益减少的伤感与思考。故选项分析有误。‎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 随着臂膀,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有力的拉拽”“咯嘣咯嘣”“一股一股地翻起来”等词富有诗意,写出了六安爷劳作时的惬意舒畅。选项分析正确。‎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流浪汉 侯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是相机专卖,尼康啦,佳能啦,这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轿车。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大约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膙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得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踅摸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流浪汉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去。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又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悠闲悠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似的。小康便气不打一处来,走到流浪汉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似乎心说,我也并没有杀你的父亲、夺你的妻子,为啥发这么大的火气?‎ ‎“看什么看?你聋吗?再不滚我揍死你!”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 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台索尼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说出了自己的直觉。‎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也屙稀屎,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 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摘编自《天津文学》2017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作了铺垫。‎ B.小说中小康的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含蕴不尽的想象空间,足以使读者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C.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明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行文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C C项,将明线与暗线颠倒了。‎ ‎2.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篇小说情节的转折点在小康驱逐流浪汉促使其最终离开。(2分)(如答“小康的店铺被盗”给1分。)‎ 该情节在文中的作用:(1)承上启下。承上,小康怀疑流浪汉是贼。启下,小康店面被盗。(2)与父亲的形象构成对比。小康缺乏爱心,致使小店被盗;父亲关爱流浪汉,使流浪汉怀着感恩之心为两代人守卫店面。(3)揭示小说主旨。小康的冷血使他驱逐了恩人,从而导致小店的损失,这就很鲜明地揭示了人应该怀有一份悲悯之心、助人其实也是自助的小说主旨。(3分。每点一分。)‎ ‎3.小说以“大叔,您在哪儿呢?”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前文照应,突出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变化,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去思念,表现出小康灵魂深处的善的觉醒,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2)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读者因为小康的呼唤,也会不自觉地去牵挂流浪汉的命运,从而让自身心灵得到净化,这就使小说具有更加深广的现实意义。这一结尾,无疑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3)小康对大叔的呼唤,也是他人性的一种回归。说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生意人应以慈悲为怀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暗示他的事业也有了新的起点。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6分。每点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