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文言文阅读综合练(四)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文言文阅读综合练(四) Word版含解析

- 1 - 文言文阅读综合练(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20 分) 更 法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 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 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 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 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 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 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 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 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 无邪。’君其.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 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 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 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 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孝公平画. 画:谋划。 B.恐天下之议.我也 议:非议。 C.何古之法. 法:法度。 D.不循.古而兴 循:遵循。 解析:答案:C 法: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2 - A. 固见负于.世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 更礼以.教民 作《师说》以.贻之 C. 君其.图之 其.皆出于此乎 D. 寡人不之.疑矣 蚓无爪牙之.利 解析:答案:B A 项,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到。B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C 项,副词,表祈使;副词,表猜测。D 项,代词,代指“拘世以议”;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最终,秦 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 B.商鞅引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当时应该实行变法才 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C.文末秦孝公的话不仅表明了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决意变法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变法 反对者的讽刺。 D.文中商鞅的语言错落有致,多用对偶、对比手法;论证多用举例、引用等方式,严谨 而缜密,很有说服力。 解析:答案:A 杜挚反对变法,秦孝公采纳的是商鞅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4 分) 译文: (2)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4 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百姓的方 法。(得分点:“虑”“讨”“使民”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2)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 才能的人受礼制的束缚。(得分点:“制”“更”“不肖”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评议谋划治国之策,商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侧。(他们)分析社会 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百姓的方法。 秦孝公说:“继承君位不忘国家社稷,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法令制度必须显 - 3 - 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来教 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商鞅说:“臣听说:‘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成功,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 当尽快决定变法的策略,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高于普通人行为的人, 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有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一定会遭到民众的诋毁。俗语说: ‘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能先预测到。百姓, 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时的决策,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最终的成果。’郭偃的法度曾说: ‘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世俗,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 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因此圣明的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效法旧有 的法度;如果能够使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旧的礼制。” 秦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臣听说:‘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 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人,不用很辛苦就 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 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来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 国君认真考虑这件事。” 商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是世俗言论。平庸的人满足于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 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 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 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侯。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受法度的约 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人受礼制的束缚。受礼制束缚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 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 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 国君要仔细思考这件事。” 商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 不相互重复,应当遵循哪一种礼制呢?伏羲、神农施行教化但不施行责罚,黄帝、尧、舜虽 然施行责罚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 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 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 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 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盛;商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 既然如此,违反古制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赞许。国 君不要迟疑了。” - 4 - 秦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喜欢与人 争论’。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贤能 的人所沮丧的事。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辞,我不再因它们而犹疑了。”于是就颁布 了《垦草令》。 5.用“/”给下面文段断句。(3 分)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 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选自戴钧衡《<南山集>目录序》,有删改)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在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 开,然后抓住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或根据句式结构分析难断处。如本题中,考生根据语感,可 在“又如”前断开。“庶几”表猜测,常放在句子开头,其前应断开。“庄周之文”“李白 之诗”是两个名词,其间可断开。“读”的主语是“余”,宾语是“先生之文”,“余读先 生之文”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考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断句即可。 参考答案: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 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错一处扣 0.5 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我读先生(戴名世)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乘风飘飞的仙人, 没有谁可以窥视他的行踪。我私下里曾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 文章差不多相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20 分) 雪涛阁集序①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 而通 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 者也。 骚之不袭雅也,雅之体穷于怨,不骚不足以.寄也。后之人有拟而为之者,终不肖.也,何 也?彼直求骚于.骚之中也。古之为诗者,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文也,有直书之 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文实。晋、唐以后,为诗者,有赠别,有叙事;为文者,有辨说, 有论叙。架空而言,不必有其事与其人,是诗之体已不虚,而文之体已不能实矣。古人之法, 顾安可概哉?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 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 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②,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 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 5 -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 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 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③,何也?余曰: 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 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 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 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中国历代文论选》,有删改) [注] 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袁宏道的朋友。② 驺从:达官贵人出行时骑马导行传呼的侍从。③俳:滑稽,幽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逐.目而逐时 逐:驱逐。 B.终不肖.也 肖:像,相似。 C.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信:随意,任凭。 D.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释:解除。 解析:答案:A 逐:追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不骚不足以.寄也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 彼直求骚于.骚之中也 急于.星火 C. 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 劳苦而.功高如此 D. 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解析:答案:D A 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把。B 项,介词, 从;介词,比。C 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D 项,均为代词,“他,他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开篇就指出从古至今,时代发展趋势使文章不能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模仿古人说 话就好像严冬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B.晋、唐之前,诗虚而文实,诗歌重在寄托情感,而文章重在叙写事情;晋、唐之后, 诗歌中有叙事成分,文章中有辩说议论的成分。 C.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根本不应该复古,他们应该自创新意,不能模拟前人字句,放弃眼 - 6 - 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 D.有人认为进之的文章虽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主旨悠远,但是有些句子近于浅 近俚俗,而作者却对进之的这种写法大加肯定。 解析:答案:C “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根本不应该复古……不能模拟前人字句”错,作者 并不完全反对复古。作者认为复古是对的,只是反对将抄袭当作复古,反对放弃眼前景物不 写,而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 家无疑矣 解析:作答文言断句题,要根据上下文,大体了解文段的意思,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关 键实词和虚词。该题中,“不然”是一个固定词语,其后应该断开;“何至”是“何至于” 的意思,往往放在句首,故其前应断开;“不能自舍”是省略句,其主语是“古之才人”, 宾语为“一二浅易之语”,其前后都应断开;“哉”作语气助词,往往放在句末,其后应断 开;“进之诗”是“为大家无疑矣”的主语,其前应断开。 参考答案: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 /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4 分) 译文: (2)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4 分) 译文: 参考答案:(1)聪明的人被这种习气所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 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仆役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得分点:被动句式 1 分, “牵”“倡”各 1 分,整体意思通顺 1 分) (2)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像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 时人的眼界。(得分点:判断句式 1 分,“矫”“阔”各 1 分,整体意思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这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品质 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 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 - 7 - 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痕迹来冒充古朴,这就像是身处严冬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 笑)。 《离骚》不能模仿《雅》,《雅》的诗体极尽怨刺,不用骚体不足以寄托(新的)情感。后代 诗人有模拟骚体而作诗的,最终并不像骚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直接从《离骚》中学习骚 体的风格。古代人作诗,有广泛寄托深情的,没有直接叙述事情的;而当他们作文时,有直 接叙述事情的,没有广泛寄托深情的;所以说,诗歌(重)虚而文章(重)实。晋、唐以后,作诗 的人(所作之诗),有赠别的,有叙事的;作文的人(所作之文),有辩说的,有论叙的。架空虚 构而言,不一定有这件事或这个人,这是诗体已经不再(全是)虚,而文体已经不能(全)实的变 化。古人的方法,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 袭当作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务必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 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束缚,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 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的人被这种习气所牵制,愚笨的人喜 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仆役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 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真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文章创作所产生的 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沿袭的风 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随意所写随意所说,都能自成规则和法度,他所说的都是现在 人不能说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文章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主旨悠远,(在这 方面)他无疑是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穷极创新和变化,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 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是进 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像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 古代和当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 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 选择一两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 的诗无疑是大家之作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文章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 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