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诗歌的形象学案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 诗歌的形象 学案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人物(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景物(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①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 ②这首诗的前×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场景)? ③诗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 事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①概括××这一意象的特点。 ②简要分析××、××两种不同意象的特点。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从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个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2~6分之间。考题大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题型一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答题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找——找到诗人描绘的有关形象的诗句; 2.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考查的是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首先注意诗下的注解:“居士,指文人雅士”。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陈居士”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然后 根据[满分导考]中的解题思路,依次分析:先找出有关人物形象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表层含义,喜饮酒,爱写诗;然后联系全诗主旨。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陈居士”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的生命个体,畅饮美酒三日不醒,平日就拿着最普通不过的葫芦瓢,不讲究酒器,只在乎心情。悠哉游哉,醒来之后,面对满园美景,找寻着能足以展现美景的诗文佳句。其闲适放达高雅之形象也就不难概括出来了。 【答案】 行为洒脱、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诗意】 几杯楚酒,让人委顿,三天长醉;一夜风雨,园花如洗,百般艳红。风吹长袖,我在长亭畔寻诗觅句,没有人能够刻画描绘。 大家不要将我讥笑,我爱山瓢、粗酒,忧愁时它们有把我送入梦乡的功效。酒醒后,出门去,寻诗觅句,明月高照,乔木葳蕤,高大峭拔。 题型二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关于季节、时令、地域等的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答题思路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答题模板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感伤”的具体原因。 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考查的是诗歌第二联写景的“精细”之处。根据诗题得知诗写的是秋夜之景。首先发掘颔联的关键景象,“风”“林”“叶”“露”“草”“虫”,然后抓住“下”“鸣”两个动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试着以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这一场景,秋风劲吹,叶子纷纷飘落;露水打湿了枯草,昆虫已受不了这般凉意,鸣叫不已。最后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一联写景所烘托出的意境:寂静、凄清。 【答案】 (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诗意】 北斗星低垂于莽苍的天空,银河好似飘浮在浩渺的太空。秋风劲吹,树叶纷纷飘落,露水打湿了枯草,昆虫受凉而哀鸣。进入初秋凉爽的天气病 情就缓解了,诗歌往往会在难于入睡之际偶得。还是想念大散关的行军路啊,将士们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型三 事物形象 有些诗歌特别是咏物诗,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答题思路 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答题模板 诗中描写了一个×××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的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或者采取咏物诗的答题模式: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其内在品格、精神) 2.运用什么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 3.寄托什么感情或表达什么观点态度?(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题角度方面,“怎样的野菊形象”,需要准确概括出野菊的形象特点,这个特点既包括野菊的外在形象特点,又包括野菊的内在品质特点。 (2)答题内容方面,问题中“颔联”点明了答案区间,但是解答时不能局限于此,还要从诗歌整体入手,尤其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首联中“况随流俗”、尾联中“冷笑东篱”等,对概括野菊形象皆有一定作用。此外,“菊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概括本诗的野菊形象,可联系“菊花”这一意象的常见内涵。 (3)答题范式方面,可以采用“诗意+特点”的形式组织答案,先阐释诗句意思,再概括野菊特点;也可以采取直接概括的办法,用若干(一般不少于两个)形容词概括出野菊特点。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诗意】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还要向陶渊明媚求恩宠。 形象赏析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1.(2016·河北保定市高三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①乡魂,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 ①黯:形容心情忧郁。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1)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做题时注意把握词中的重要意象,如“碧云”“黄叶”“寒波”“斜阳”“芳草”等,理解代表了秋天的传统典型意象的内涵,再结合下片思乡之愁,总结出意境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的句子出现在上片结尾,属于写景句,根据这两个信息提示,可以明确它在表情达意和篇章结构上的两大作用。 【答案】 (1)《渔家傲· 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荒僻寂寥的边塞秋景图。本词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用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寥廓苍茫的江野秋景图。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无情的芳草,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晖都照射不到的远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写芳草无情,衬托作者的羁旅乡愁。承上启下,为下片的抒情做了渲染和铺垫。 【诗意】 碧蓝的天空白云飘荡,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景映入江中水波,波上笼罩着苍翠寒烟。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伸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2.(2016·浙江杭州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 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之情。 (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区间:颈联和尾联。其次,细读这两联,分析写作内容和思想感情,“故乡归不得”是把握情感的关键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所谓“无景之景”,该是诗中所写都是些日常之景罢了,作者对景物的描摹又极为简约,属于白描手法,同时注入关键词“惟”“独”。 【答案】 (1)故乡有军营(或“故乡不得归”) 家国之思(或“忧国思乡”) (2)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诗意】 暮春时刻,桃树柳树的花瓣簌簌落下枝头,堆砌在路边,一片飞絮。日色渐长,春色渐远,唯听几只鸟雀叽叽喳喳;所居之处也甚为荒僻,无人往来,独有自己柴荆偏处一隅。关中数乱(指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3.(2016·山东烟台市高三自主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 年 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闲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 ①飞鞚: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句,比如第一首诗第二句“须凭弓箭得功名”,渴望凭借高超的箭术博取功名,第三句“等闲”意为随意,写出了人物的意气风发。第二首里,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关键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有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侧面描写有环境烘托、人物对比等。 【答案】 (1)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幅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诗意】 令狐楚《少年行》(其二):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施肩吾《少年行》:一个醉醺醺的恶少骑着白马,在街头横冲直撞,飞驰电掣,气焰嚣张,身边的同伙在路边起哄。忽然恶少勒住了马儿,原来是迎面走来了一位高官,恶少忙滚下马鞍,点头哈腰向他作揖,那副嘴脸真是丑陋无比。 4.(2016·江西临川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 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 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注意修辞的运用,作者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它美人的情态。咏物诗里常用到的艺术技巧有拟人、对比、托物言志、象征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梅花意象通常蕴含坚贞不屈、傲霜斗雪、报春等意蕴。 【答案】 (1)拟人。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对比、衬托。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如从色彩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②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漂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 【诗意】 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 的风韵相比。在司春之神东君的管领下,有的花白,有的花红,红红白白,颜色甚多,但山下千种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 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纤手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而今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不如回到那神仙居所,那里也许才有我的“知音”。 5.(2015·广东高三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要从情与景物的关系分析诗人描绘景物所流露的感情和思想。前两句“春鸠鸣”“杏花白”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致,后两句写农人忙于春事。答题时注意分析意象特点和归纳意境特点。(2)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先分析诗歌中景物的基本色调,明朗的景色还是灰暗的色调,然后抓住抒发情感的诗句,结合作者的用词和表达,再加上前面的意象的特 点,基本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但要注意,有时作者的情感是较为单一的,但有时会比较复杂,所以,回答这类题时,要答全,要结合每一句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叫,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2)尾联抒发了诗人惋惜、惆怅之情。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诗意】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又高又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还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忽然却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