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联系起来考察,以朱光潜为代表。他的《诗论》主 要从社会学、哲学、艺术史、文艺心理学、音韵学等方面来建构他的诗歌美学体系。他谈到 了诗的起源、谐隐、境界、表现、节奏、声韵,诗与散文,诗与画等一系列诗学命题。诗歌的 音乐性问题是其主要论题之一。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本是混合的,韵和顿对新诗很重要。 这就比那些纯粹从朗诵的角度去谈朗诵诗的言论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也更富启迪作用。与诗 歌音乐性密切相关的是诗歌的本质性问题。他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当时不 少抗战诗类似政治标语口号,一味发展新诗的叙事功能,诗歌抒情这一本质性特征严重匮乏。 所以,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取得了纠正时弊的效用,而且 使新诗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总之,朱光潜的《诗论》对于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具 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现代化联系起来研究,这以朱自清为代表。他的《新诗杂话》就是讲 “新诗的现代化”。他考察了新诗从“五四运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的路向,得出了新 诗从说理向抒情发展的结论。其实,到了抗战时期,叙事性已经成为新诗主要的美学追求。他 认为新诗要向外国诗歌形式学习,新诗不必取法歌谣,但不妨取法于歌谣。这种谨慎对待新诗 向民间诗歌学习的态度,可以看出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开放而又犹豫的心态。也 就是说,朱自清没有因为新诗的现代化而去否弃新诗的大众化。同时,朱自清还从内容上肯定 了格律诗派、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为扩大诗的感觉天地所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朱自清是从 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研究新诗现代化的。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西方文学资源结合起来探讨,这以李广田为代表。李广田的诗论属 于印象主义式诗歌理论批评。他最有名的诗论专著是《诗的艺术》。他声明自己的基本诗观 ——“我以为那最好的作品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这就是他所说的诗的精髓,在承认新 诗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突出了形式对新诗尤为重要的地位。他所谓的新诗形 式,指的是作品技巧,即章法、句法、声韵、格式、用字等。当然,这并非形式主义的纯技巧论。 他主张的是那种“有意味的形式”。他的观点也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内容而轻视形式的反 拨与校正。正是用这样的评价尺度,他充分肯定了卞之琳的《十年诗草》在“格法与韵法”上 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巧,也充分肯定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说冯至的十四行诗像一个水瓶,可 以给那无形的水一个定形;像一面风旗,可以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 - 2 - 所设的水瓶与风旗。 (摘编自杨四平《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新诗评论与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论》以大众化、音乐性、抒情性为研究新诗的角度,对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意义重 大。 B. 李广田认为“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是诗歌的精髓,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为“最好的作 品”。 C. “不必”又“不妨”取法歌谣,体现了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的矛盾心态。 D. 针对新诗创作所出现的政治标语口号的倾向,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严肃批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为论据,阐述了 他们研究新诗大众化所体现出的各自的特点。 B. 文章层次清晰:整体上运用并列式结构,同时每一段都运用“总一分---总”结构。 C. 文章以一些似政治标语口号的抗战类诗的缺点为例,论述了朱光潜从音乐性角度研究新诗 的优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D. 文章材料翔实,既有直接引用,如“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又有间接转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认为“说理一抒情一叙事”是新诗从“五四运动”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发 展走向。 B. 李广田特别强调内容对新诗的重要性,这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校正。 C. 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缺失了抒情性,朱光潜的研究对这一弊端起到了纠正的作用。 D. 在卞之琳的眼里,冯至的十四行诗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所设的水瓶与风旗。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 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 项,“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严肃批评”于文无据。相关文句为“当时不少抗战诗类似 政治标语口号,一味发展新诗的叙事功能,诗歌抒情这一本质性特征严重匮乏。所以,把新 - 3 - 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取得了纠正时弊的效用,而且使新诗 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这并非朱光潜所言,而是本文作者的评论。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每一段都运用‘总一分一总’结构”表述错误,文章一、二两段运用了“总一分一总” 结构,第三段是“总一分”结构。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 A 项,“说理-抒情-叙事”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从说理向抒情发展”; B 项,“强调内容对新诗的重要性,这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校正”错误, 从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李广田强调形式对新诗的重要性,且他的观点也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 重内容而轻视形式的反拨与校正; D 项,“在卞之琳的眼里”错,根据最后一段,对“十四行诗”的点评是李广田的观点,而不 是卞之琳的观点。 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 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 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 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 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手艺 孙如静 - 4 -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 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 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 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 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 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 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 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 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 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再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 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 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 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的、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 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 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 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 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 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 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 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 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 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 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 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儿。 - 5 -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 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了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 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 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 的锅里,那里暖和。”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小说 的真实性。 B. 听了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老罗头心有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 自己的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C. 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的闲聊,老罗头急火攻心一命呜呼, 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 D. 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在他的小摊前停留”,鲜明的对比,巨 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5. 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6. 小说以“手艺”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4. C 5. ①表现儿子的孝顺。②凸显老罗头嗜手艺如生命的形象。③推动了老罗 头得知儿子收购铁锅而病好这一情节的发展,同时为老罗头得知真相而倒下埋下伏笔,使文 章更有波澜。 6. ①凸显人物形象。老罗头是民间手艺人,手艺是他一生的寄托,技艺高超、坚守手艺是老 罗头最大的特点。②统领全文(或:以“手艺”为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小说主要围绕老 罗头补锅手艺在时代变迁中受到冷落的现实展开。③暗示主题。小说从补锅“手艺”写起, 引发对传统手艺命运的思考。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 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 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 确判断。 - 6 - C 项,“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的闲聊,老罗头急火攻心一命呜 呼,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错误,“表明了人言可畏”属于臆断,偏离了文章的主旨。 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表现儿子的孝顺,老罗头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凸显老罗头对手艺 的珍视,他要的是对他手艺的认可和尊重,凸显手艺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总结文本结构思路的基本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 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 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题干已经告知设题的内容,“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从儿子的角度来看,儿子的这 一举动表现儿子对父亲的孝顺,凸显孝心,从老罗头的角度来看,用“铁锅”来治病,有人 找他补锅,他的病就好了,这表现出老罗头对手艺的珍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为下文 老罗头得知事情真相后而急火攻心去世埋下了伏笔,因为老罗头要的是别人对自己手艺的尊 重,对自己的认可。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小说的命名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以人物命名,以故事情节命名,以物象命名,以环境命名等。然后把握标题的作用:全文的 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 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答题时,在理解标题 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 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从本文来看,“手艺”指的是老罗头补锅的技艺,往深层考虑,还指传统的技艺,传统的文 化;小说中的老罗头是一位补锅的手艺人,他因补锅而快乐,因少人关注他的补锅手艺而生 病,因又能补锅而病愈,最后得知事情真相而逝世,可见小说处处围绕“手艺”展开,标题 “手艺”统领全文;由补锅的手艺展示老罗头技艺的高超,由老罗头因手艺没有得到重视而 生病而病逝凸显老罗头对手艺的坚守,小说标题凸显了人物的形象;“手艺”在文中指的是 补锅的手艺,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补锅手艺”的层面,以“手艺”来命名,就上升到传统手 艺的层面,引发对传统手艺在当代命运的思考。 【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 7 -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 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 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 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 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 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 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 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 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 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 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 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 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 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 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 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 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 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8 -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 11 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 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 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 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 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 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 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 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 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 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 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 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 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 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已、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 2018 年 7 月 17 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 1965 年起,日本用近 50 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 率 98%,初中渗透率 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 率仅 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 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 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 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 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 子“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冰,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 2018 年 10 月 10 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 9 - 7. 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 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 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 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 50 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 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8. 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部等 11 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 行。 B. 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 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 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 参加研学旅行的原因之一。 9. 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7. A 8. C 9. (1)现有的学校教育(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或缺失)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的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3)城乡经济发 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4)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薄弱,研究旅行渗 透率偏低。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 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 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 - 10 - 的一项”。A 项,“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这个地方。从材料一可知:“研 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偷 换了概念。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题目要求选择“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C 项,错在“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这个地方,从材料二可知: 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 研学旅行的设计。两相比较可知:选项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和作用。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探究文本某些问题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 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 求“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要尽量全面、不重不漏,然后用言 简意赅的语言进行归纳。结合材料三“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 5%左右。不少学校以 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 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 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 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等文字,可从如下方面 去思考作答:学校教育的现行体制;教师的传统课程观念;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研学 旅行”的宣传、渗透率低、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等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 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 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 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共 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11 -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 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 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 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 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 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 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 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 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 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 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 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 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 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 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 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 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 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 12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古代的交际用语。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 施再拜礼。 D. 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 之患。 B.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 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 刭而死。 D. 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 机合纵破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2)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答案】10. B 11. B 12. B 13. (1)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 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 (2)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 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 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 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 反复、辨句式。 本题中,“亡秦之燕”是逃离秦国来到燕国,“燕”作“之”的宾语,与“之”之间不应断 - 13 - 开,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 C 项;从句意方面来看“容之”的主语应是“(燕)太子”,“太 子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燕国)太子收留了他”,这是独立完整的部分,“太”前停顿, 据此排除 A 项;“寒心”是一个双音节词语,不能在中间分开,“又”表示列举另外的情况, 宜在句首,据此排除 D 项。 故选 B。 句子大意: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啊!秦 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胆战心凉,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 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表述错误,应该是“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 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错误,原文“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的“灭 口”在文中是指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不是借人之手杀掉樊将军之意,选项曲解 文意。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 14 - (1)困穷:走投无路。不迫于强秦:被动句,“于”表被动。哀怜之交:可怜的朋友。(2) 愚:我。诚:如果。窥以重利;状语后置句。窥:此处指“引诱”。贽:礼品,礼物。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翻译: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啊!秦王很残 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胆战心凉,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 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 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 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 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 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 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 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 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 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 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所讲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 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 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 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 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 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 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 - 15 - 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 (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 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 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 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 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 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 好,(我)希 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 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 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变幻不定。从“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 朋友是偶然相遇,稍作停留,并可想象此时两位友人正在岸上携手笑谈。 B. 诗人善于借景抒情,诗中“春风”“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 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深情厚谊。 C. 尾联中的“青袍” 意同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 “青衫”。“儒生” 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 的愤闷之情。 D.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的“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写景的目的虽不在描画山 水,但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15. 中间两联写景颇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14. B 15. ①视听结合。“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 物。细雨看不见,看看衣服已湿,说明时间过了很久;“闲花”既说明落花很轻,又可见诗 - 16 - 人心在叙谈而不在赏景。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②虚实相生。 颈联中“江上孤帆影”是眼前看到之景,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 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 情感。一实一虚,蕴含了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牵挂。(答想象或虚写亦可酌情给 分)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理解错误,“绿草”不是所见之景,“草 绿湖南万里情”为虚写,是想象的内容,不是“所见”。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 理解诗句的含义,抓住诗中主要意象分析。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景的方法有:动静结合、远 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考生应将手法和诗句内容结合起来具体分析。 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诗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点出细雨、闲花,“细 雨湿衣看不见”取视觉角度,“闲花落地听无声”取听觉角度。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 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 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 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诗歌的颈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 绿湖南万里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日暮黄昏的江上将只有你的 孤舟伴身影,你要到的湖南春草正绿,会触动你万里思乡情。根据诗句的意思可以看出,诗 人实写落日去帆之景,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仍恋恋不舍的情景。“日斜江上孤 帆影” 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下句“草绿湖南万里情”则点出友人 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 情。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 - 17 - 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 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 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 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 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重游故地,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在“易水诀别”场景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送别时慷慨悲壮气氛的两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在返乡途中,鞍马舟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客路青山外 (6). 行舟绿水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 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易错字形: (1)携、峥嵘、稠(2)萧萧、复(3)客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 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 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 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釆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 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___的孩子长 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 ____________的路上!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 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____的星 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 - 18 - 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虛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18.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岀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 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C.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据研究杋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 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 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 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 根据语境说的是部分家长热衷于“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显然选 - 19 - “揠苗助长”,所以排除含有“快马加鞭”的 CD 两项。“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 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语境 是说“很少”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故填“屈指可数”,从而排除含有“凤 毛麟角”的 BC 两项。再看,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 和目的完全相反。语境是讲家长的做法就是“行动和目的相反”,应选“南辕北辙”。“璀 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 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语境是修饰什么样“的星”,显然填“璀璨夺目”, 从而排除“光彩照人”。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 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 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句的病因之一:句式杂糅。“根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是两套句子结构,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D 项,还有 句式杂糅的毛病,应排除。原句的病因之二:成分赘余或语义重复。 “超过七成多”应改为 “超过七成”或“七成多”。B 项,语义重复未修改,应排除。而 A 项,在修改中,又造成一 个成分残缺的病因。应在“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加“以”。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 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所补写的语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作者是从反面来说的,用了一个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后面是“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这说明“如果”后的内容是错误的做法。从文 章第一自然段,讲家长们“沉醉于‘童星制造’”,第二自然段,讲想要“早成名”,而且 “早成名”是“童星制造”的目的,所以语序上先说“童星制造”,再说“成名”。第三段 讲的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即把孩子的童年当作“快消品”。 总结句其实是对前面几个段落要点的归纳,所以补写的句子要按照段落的顺序来排列。综合 以上分析: - 20 - 故选 D。 20.下面是一封感谢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2018 年 3 月 18 日,我光临你校,垂询学生就学事宜。不慎将手包遗失在办公楼附近。当 我返回寻找时,发现你校李子阳同学正在原地等候。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你校学生高尚的道 德情操,也是你校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尽的绵薄之力。感谢你们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本人 请你校务必对李子阳同学提出表扬,使他的行为能感染更多同学。 【答案】(1)光临,是敬语,应改为“到”;(2)“你校”不能体现感谢和尊敬,应改为“贵 校”;(3)“垂询”为敬语,应改为“咨询”或“询问”;(4)“所尽的绵薄之力”为谦辞, 应改为“所做的贡献”;(5)“务必”语气过于强硬,应删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懂得看对象,审尊卑长幼是 否得体,改换谦敬词,做到敬谦词使用不错位;看场合,审是否合乎氛围,改逆情悖理的语 句为顺情合理的语句;看感情,审褒贬词语是否误用,改换褒贬词语,该褒不贬,该贬不褒; 看语体,审有不伦不类、文白夹杂现象,根据不同的听众、读者对象,该用口语改用口语, 该用书面语该用书面语;看劝诫语,审有无人文关怀,改粗俗浅陋语为温情关怀语;看转述, 审对象改换后,叙述角度、人称、时间和地点是否随之改变。如“光临”“你校”“垂询”“所 尽的绵薄之力”都属于敬谦词使用不当,应分别修改为“到”“贵校”“咨询”“所做的贡 献”。而“务必”一词则属于使用场合不当,语气过于强硬,删去。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①________,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 方面的综合效益。首先,垃圾分类可以节省土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 分之一,而垃圾场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其次,垃圾分类能够减少污染。通过堆放或 填埋处理垃圾,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②________,这些有 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③________,如 1 吨废塑料可回炼 600 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 机肥料等。 【答案】 (1). 垃圾分类( 或者“它”)的好处很多 (2). 也阻止不了有害物质渗透 (3). 垃圾分类还可以变废为宝(回收利用) 【解析】 - 21 -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 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垃圾分类”。 第一处,前面是“垃圾分类”的概念,后面说“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 益……”,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是总说垃圾分类的诸多好处; 第二处,前面说“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即使”是表示 假设的关联词语,一般与“也”搭配,那么横线上的句子应是“也……”,结合后面“些有 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可知,横线上的句子应是说无法阻止有 害物质渗透; 第三处,“此外”表明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后面“如 1 吨废塑料可回炼 600 公斤柴油,回 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这是举出例子对前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横 线处的句子应是说垃圾分类的益处。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在你走过的十五六年的岁月中,总会有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让你驻足回首,虽时空阻隔,却仍然能感受到永不褪色的温度。 请以“记忆的温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 字。 【答案】例文 记忆的温度 翻找岁月的史书,寻找我的独家记忆;当人们在歌颂爱时,我却只愿去诉说。——题记 小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我的避风港,每当依偎在她怀抱,总会感到无限温暖。一眨眼工 夫,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每天房里的灯都要亮到十点多。学习的艰辛,就好似一杯浓浓的 咖啡,尝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还记得那是初三时候,入冬后,天气显得很冷。那天晚上,我顶着萧瑟透骨的寒风,疲 惫地骑着车回到家。爸爸一人在厨房里收拾东西,妈妈还没有下班。我没多问什么就钻进自 己的书房,打开灯,惊奇地发现,床边不知什么时候放了一双毛绒狗造型的棉鞋,狗的样子 很可爱,胖胖的,憨憨的,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有了这小家伙,冷寂的房间顿时多 出几分生机,心头也顿感温暖。我急忙去问爸爸。爸爸说:“你妈下午买的,说怕你晚上写 作业冷。”听了这话,我的脚步缓慢起来,脑海想起昨晚一幕。 夜深了,窗外的风吹着摇摇欲坠的枯叶。我房间的灯还亮着,父母房间也透着一丝亮光, - 22 - 这些亮光很容易被人忽略。面对那烦人的数学题,我沮丧到了极点,终于写完。我耗尽最后 一点力站起来,可刚要起身,双脚已冻得麻木。可能是听到我的声音,妈妈从房里走出来, 问我:“累了吧?想吃点什么不?我去给你做。” “妈,我好冷。”我拉着妈妈的手摸摸我的脸。妈妈用双手捧住我的脸说:“我的宝贝 辛苦了!”我不自觉地跺了跺麻木的双脚,妈妈立刻发觉了,扶我坐到床上,帮我脱下鞋子, 用手搓了搓我的脚说:“呀,你看你,冻成这样也不说一声。”随后,她用被子盖上我的脚, 自己赶紧打来一盆热水,蹲下身,捧起我冰凉的双脚,轻轻放入温暖的水盆中,用双手轻轻 揉搓着。一股暖流顿时从脚涌上心头。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呆呆望着妈妈头上不知什么时候 生出的几根白发。一盆热水的温度,伴我度过暖暖的一晚。 穿上暖暖的毛绒狗棉鞋,暖流顺着脚心上升到心头,我美美地走到爸爸跟前,让爸爸看, 爸爸笑了,说:“这下不会冻脚了,来尝尝你最爱吃的糖醋鱼!”说着,端起刚出锅的糖醋 鱼放到桌子上,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穿着暖暖的鞋,吃着热热的鱼,感受着母爱和父爱的温度,这是我记忆中最不能忘却的 温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 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 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 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本次作文要求以“记忆的温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命题作 文。“记忆的温度”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温度”,修饰语是“记忆的”,写作重点 是“温度”。在题意的理解上,一要注意中心词“温度”,准确理解“温度”的内涵;二要 注意修饰语“记忆的”。比如有“温度”的话语是温暖人心的话语,它往往与歌颂、表扬、 鼓励、鞭策、提醒等有关,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激动人心的话语,理解这一层意思后,在写作 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温度”一词,多角度描述,反复渲染,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温度” 的内涵。“温度”的意思是物体的冷热程度。从题目中的“记忆的”来看,比较适合写成回 忆性的记叙文或记叙性的散文。可以写记忆中给自己“温度”的那些人、那些事,把握了这 个意思,一般来说就不会偏题离题了。另外,记叙文必须“以情动人”,这就需要考生用细 腻的心灵去感受,用形象的文字去描述,用生动的细节去再现,抒写一片真情,力求文章形 象生动感人至深。当然,也可在情节上做文章,将情节处理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如采用 - 23 - 抑扬的手法,可先写因误会感觉那话语是多么冰冷,误会消除、真相大白后才发现那是世上 最有温度的话语。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参考立意:写记忆中的人、事、物给自己留下的感受,让自己感受到的温暖。 行文结构: 首先由小时候母亲的怀抱引题,接着回忆初三时候的一件事情,展现父爱和母爱的温度,结 尾部分点题。 素材: 1.温暖,会一直留在回忆中,也会弥漫在整个记忆里,让我们一直不会寒冷,这个记忆叫家, 它也叫温暖。 2. 我是被一阵香味弄醒的,是爸爸回来了,在煮鱼。我知道这应该是爸爸特意回来看我时, 路过街上买的。妈妈在做自己的事,时不时揉揉手,上面淡淡的酒味和头上的舒畅都在提醒 我,她曾经在我睡着时,擦着酒精为我按摩。忽然,我心中充斥了浓浓的暖意,这是家的温 馨带来的温暖。夕阳的斜晖照耀,心中的温暖长存。 3. 十月中,即使阳光也透着冷意,银杏依旧青葱,空气里漫着特有的秋季的肃杀,也溢出森 冷。换季时,流感盛行,虽是生病,但现在却不感寒冷,因为有身边之人的关怀,更有回忆 中的温暖。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 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 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 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 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 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 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 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 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 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 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 如的境地。 - 24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