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作业
课时作业7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大连高三质检]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毛泽东认为谈判后建交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这表明新中国初期( ) A.严格遵守“一边倒”政策 B.仍然受到革命思维的影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更多考虑单纯的国家利益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表明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比较强调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该时期的外交仍然受到革命思维的影响,B项正确。“一边倒”政策是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该时期新中国的外交受到革命思维的影响,而不是更多考虑单纯的国家利益,排除D项。 答案:B 2.[2019·大同高三模拟]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这两次“留苏热”( )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B.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D.都得益于国共关系的缓和 解析:近代中国在国民革命期间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并获得苏联的革命支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得到苏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帮助,故排除C项,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主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新中国刚成立时期,国共分裂对峙,排除D项。 答案:B 3.[2019·邯郸高三统测] 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 D.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至1954年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1955年至1959年建交国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外交上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政策上做出了调整,故D项正确。1951至1959年都处于美苏对峙时期,因此并不是出现数量变化的原因,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较大的提升,故B项排除。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功,正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次成功实践,故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答案:D 4.[2019·福州高三联考]1955年,万隆会议后,有外电评论说“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这主要表现在周恩来( ) A.提出了“求同存异”主张 B.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 C.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消除了与会各国的疑虑和分歧 解析: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在会议陷入僵局时候,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B项正确;A项促成了B项的现象;C项是1954年;D项“消除了与会各国的疑虑和分歧”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5.[2019·日照高三质检]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10月”“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周恩来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结合所学“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 转向了注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故B项正确。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表明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与题干无关,故A项排除。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表明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9·亳州高三评估]“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 A.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 D.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 解析:“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说明是提出“求同存异”的万隆会议。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C项正确;A项是日内瓦会议内容;B项是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D项中“制止新殖民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C 7.[2019·宿州高三质检]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夫妇,并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他当旅行者也行,当总统也行。”毛泽东此举意在( ) A.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B.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 C.缓和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 D.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 解析:材料“1970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反映了当时中国力图与美国缓和关系,当时处于中苏关系破裂时期,中国通过与美国缓和关系来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故B项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美国不是中国的周边邻国,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故C项错误;1970年中国力图与美国缓和关系的主要目的与解放台湾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8.[2019·中山高三调研] 以下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对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1950 1956 1960 1966 1970 1971 票数 10 24 34 47 51 76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C.投支持票的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D.直接推动了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解析:依据表格中中国支持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选择C项。A项错误,我们无法从表格中看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B项错误,西方大国仇视中国的态度依然存在;D项错误,直接推动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C 9.[2019·桂林高三质检]1972年,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毛泽东的谈话表明当时中央( ) A.尝试纠正“文革”与“左”倾错误 B.希望联合美国来制衡苏联 C.有意模糊意识形态的差异 D.准备开拓对外的经济工作 解析:根据“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就死也不肯”,结合所学,毛泽东借这次谈话批评了闭关自守的错误,准备开拓对外经济工作。形成了利用引进解决国内经济建设和生活需要、进一步打破西方经济壁垒的指导思想,故D项正确;1972年毛泽东没有尝试纠正“文革”与“左”倾错误,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72年是“文革”时期,中美存在较大意识形态对抗,C项错误。 答案:D 10.[2019·鹤岗高三质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 B.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 C.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 D.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夸大了国家利益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排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依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美苏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优势位置,故C项错误;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是以维护国家利益来决定,并非犹豫不决,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9·大连高三诊断]“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有关此历史文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中美建交推动了此历史文件的签订 B.它标志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此时,日本已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中日建交标志日本重新成为了政治大国 解析:此历史文件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该声明标志着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2年中美尚未建交,日本也尚未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尚未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12.[2019·张家口高三摸底]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在区域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中国积极引导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 解析: 从图示信息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故答案为D项。世贸组织是全球性国际组织,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上合组织是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但C项不能涵盖材料总体信息,排除。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永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自1415年西班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的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8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 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通常所说非洲人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 ——《非洲概况》(新华网2016-05-19) 材料二 我们一致认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中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友谊。一致承诺,加强集体对话,增进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我们一致同意将“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双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加强双方在非洲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发展领域的规划合作,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坚定主张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 ——摘自《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新华网2018-09-05)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洲的历史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1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8分) 解析:第(1)问,根据“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 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概括总结。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中非传统友谊深厚、中国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历史遭遇、相同的发展任务和共同的政治诉求等方面概括总结。 第(3)问,根据“中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友谊”“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分析概括。 答案:(1)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中国家最集中、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居民以黑人为主。 (2)中非传统友谊深厚,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非洲;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有共同历史遭遇,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双方有相同的发展任务,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双方有共同的政治诉求,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3)真诚平等相待;增进团结互信(或加强集体对话,增进传统友谊);共谋包容发展(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创新务实合作(或坚持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务实合作)。 14.[2019·衡阳市高三统考]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11月4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签订。条约签订后,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批评说:“今日甚嚣尘上之《中美商约》问题,表面上是一纯粹的经济问题,内容上确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政治问题。”在此前后,国民党政府还同美国签订了其他一系列条约。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一卷》 材料二 1971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方面,与美国的缓和需要在当时的革命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与越南、朝鲜以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三卷》 材料三 尤其中美经贸合作,中国的立场同样是明确的、一贯的、坚定的。……你尽管反复无常,我自心有定数。 从底线上讲,对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坚定维护。……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相反,中国谈判的大门一直敞开,但谈判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为前提,不能在关税大棒的威胁下进行,不能以牺牲中国发展权为代价。 从诚意上讲,对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中国坚定推进。……双方保持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 从责任上讲,对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坚定维护并推动改革完善。……同样,国际贸易需要“基石”,全球贸易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支柱”。而这一“基石”和“支柱”,就是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但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2018年10月0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政治目的。简述这一系列条约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双方是如何一步步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8分) (3)依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贸易战的几点认识。(6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不同时期的中美关系,以及对当前中美贸易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1)问,联系当时的国内形势可知,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政治目的是想获得美国支持其打内战。联系所学可知,这一系列条约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2)问,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方面,与美国的缓和需要在当时的革命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中美双方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过程,应当联系所学,从“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等史实来回答。 第(3)问,对中美贸易战的几点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底线上讲,对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坚定维护”“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从诚意上讲,对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中国坚定推进”“从责任上讲,对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坚定维护并推动改革完善”“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但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答案:(1)政治目的:从美国得到更多的援助,以增强其在内战中的优势。 影响: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主要因素: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长时间的隔阂。 过程:1971年3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愿意保持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这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但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贸易战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