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学传统,网络创作秉持中华文学立场,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网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自,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择天记》等众多热门小说展现的玄幻世界,均可在传统神话中找到源头。 文学是变化的,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更是这样。不过,不管怎么变,网络文学终归还应该是文学,大凡是文学就该有一些属于文学的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多年前就有作家提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载体、阅读习惯和表现方式,不能改变文学本身,如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离不开文化立场的主体定位,即时接优秀文学传统,使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性的积极力量。从古代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优秀文学传统,这一中国文脉对于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有用,而且有效,不仅不能终止于网络,而且应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网络文学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必将促使自己从“高原”走向“高峰”,创造出新境界。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从零开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人们好像不太关注网络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但事实上网络文学蕴含着中华文学的传统和立场。 B.网络文学离不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文学也会走向进一步繁荣。 C.网络文学虽有些另类,但其中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则与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D.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凝聚着中国力量优质源头的网络文学正为我国文艺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便直入论题,点明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第二段引用某网络作家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网络文学赖以存在的两个基础。 C.文章列举四大名著,与《择天记》等网络文学形成对比,论证了网络作品应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D.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要表现的观点进行论证,既有说理,又列举实例,易于读者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类其他精神生产一样,网络文学创作不存在从零开始和随心所欲,而是在继承之上的创造。 B.网络文学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其语言表达、情节设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 C.文学的发展是求变的,但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本身的要素却不会因时代而变化。 D.网络文学要想从“高原”达到“高峰”,创造出新境界,就需从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戴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客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回答:“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钳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一——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煦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而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泰戈尔长于细节描写。从塞满零食的小纱丽,到华贵的红绸衣,这一变化体现了敏妮的成长,也使她与拉曼关系的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关于“公公”的玩笑三次出现,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5.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4分) 6.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3 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此言得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分)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5 分)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救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D. 陈蕃对周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瑶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 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3分)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夜归鹿门歌》)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登岳阳楼》) (4)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 (5)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设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B.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登高》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C.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 D.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今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17.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三、课内知识与语言运用( 29分)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③可谓智力孤危 ④思厥先祖父 ⑤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③④ B.①⑥ C.②⑤ D.①⑤ 19.下列对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洎牧以谗诛 ⑤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⑥燕王,吾所立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③④不同, ⑤⑥相同 C.③④相同, ⑤⑥不同 D.①②不同, ⑤⑥不同 20.下列诗句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按沉郁雄浑、清俊飘逸、寄寓深远、激昂悲壮的顺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21.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唐代诗人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属其流派的有白居易、李贺等,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C.唐代诗人称谓富有特色,世称李白为“诗仙”,性格豪迈狂放,气盖天下,这些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可见一斑;杜甫为“诗圣”,风格多样,但就其主要倾向而言,当是“沉郁”二字,这种风格在他后期的律诗,例如《登高》中表现得极为明显:王维为“诗佛”,刘禹锡为“诗鬼”,李贺为“诗豪”。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_________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是______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萃”,(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______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______的那样。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类比 相互冲突 浪漫主义 提出 B.运用 相互冲突 形式主义 指出 C.运用 相反相成 浪漫主义 指出 D.类比 相反相成 形式主义 提出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 B.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 C.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 D.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 25.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4分)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26日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教务处 2017年4月26日 26.阅读下面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文学面临哪些问题,不超过40个字。(4分) 期盼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刚落到中国作家莫言手中,热心的读者就开始讨论“谁有能力冲击下一个诺奖”。大家心中的人选是余华、苏童、贾平凹、陈忠实、阎连科等“50后”、“60后”甚至“40后”作家。至于“70后”和“80后”作家,则醉心于能更快带来真金白银的畅销书写作,其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几乎为零。 我们在为莫言获奖高兴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作为主体受众的年轻人更多追捧的是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据相关统计,在每年4000部以上的小说作品中,言情、玄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4.3本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是67本)。在这区区人均4.3本图书中,文学类所占比重能有多少? 四、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A.“网络文学蕴含着中华文学的传统和立场”范围扩大,文章第一段说“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B.说法绝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虽离不开网络的发展,也需要主体的创作和文化精神的传承。D.化未然为已然。“凝聚着中国力量优质源头的网络文学”与文中“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表述的时态不一致。 2.【答案】C 【解析】 “对比”说法错误,且论证的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3.【答案】B 【解析】 曲解文意。“其语言表达、情节没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与原文表达的意思有差别。 4.A 【解析】“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错误。婚礼时的秋阳,和它前面喜庆热闹的“婚礼的喇叭”一道,是以明媚温暖的温馨环境,反衬喀布尔人物是人非的恍惚、感伤情绪,情景相反,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不能说是“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选项对小说情景关系的理解错误。故选A。 5.①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讲述者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②第一人称叙事,“我”所知有限,使小说叙事集中到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上,省略其它次要部分,情节详略分明。③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或进行心理描写),使得“我”对拉曼的欣赏、反感、同情态度变化细致具体,情感真挚动人(或读来具有代入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④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恰好也是一名作家,使小说故事读来仿佛真实发生,十分可信(或仿佛是泰戈尔借“我”之口叙事言情)。⑤第一人称叙事,能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通过“我”对拉曼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拉曼的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 6.强调和谐与温暖:①拉曼之前与敏妮之间温馨快乐的相处与玩笑;②拉曼对敏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或拉曼之后遇见、提及敏妮总面带微笑);③拉曼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或拉曼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温馨一幕);④“我”欣赏拉曼与敏妮的玩笑与友情(或“我”信任拉曼,让其与敏妮交往);⑤“我”与拉曼皆为人父,对其产生共情、同情,终于让拉曼和女儿见面;⑥“我”资助拉曼,使其归家与女儿重逢,并为之欣慰。 淡化了原本激烈的冲突矛盾:①略写“我”与妻子关于拉曼危险性的分歧;②略写拉曼与街坊的流血冲突,以及牢狱之灾。 留下了淡淡的感伤:③仅保留敏妮长大、物是人非的感伤;④与拉曼有家难回、不知女儿消息的淡淡感伤。 7.C 8.D 9.C 10.略 11.C 12.A【解析】“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故选A。 13.C【解析】“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错误。 14.(1)于是送信的人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 (2)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朝廷授予他议郎的管制,第二次升迁担任乐安太守。郡人周缪,是高洁的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为修武令。后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 16.C【解析】“气概整体昂扬”理解错误。分析可知,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全诗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可见选项“气概整体昂扬”说法错误。故选C。 17.①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 18.D【解析】①颠覆:采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⑤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②“从事”,古义: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③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④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⑥“人事”,古义: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事理人情。 19.D【解析】①⑥为判断句,②为省略句,③⑤为倒装句,④为被动句。 20.C 21.D【解析】 A.二十四史统一用纪传体编写。B.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 C.刘禹锡为“诗豪”,李贺为“诗鬼”。 22.B【解析】第一处:美学和艺术美学,是总体及其具体分支的关系,用“运用”较为合适。第二处:该句转折,提出问题,只提到了“全”与“粹”矛盾的一面,没有提及统一的一面,所以应是“相互冲突”而非“相反相成”。第三处:浪漫主义,指一种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与原文内容不匹配;形式主义,指一种脱离现实内容,只关注表现形式的艺术思潮,符合原文中过于讲求“抽象”“提炼”的意思。第四处:提出,语气普通,强调观点从无到有生成的过程,这并不是原文特别想强调的:指出,则强调观点及其方向立场上的正确性,观点的权威性更强,因此更符合文章末尾收束的意图。故选B。 23.D【解析】该句用到两处“似乎”,表意模糊,用以提出问题,留待后文反驳,故不可选B和C两个不留余地的断言。先有“全”和“粹”两个关键点,与“又全又粹”的要求,其并行兼有之后才产生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故顺序上应是“又全又粹”在前,照应“全”“粹”,将条件更进一步,“矛盾”在后,抛出结果与问题。D项表达与衔接恰当。故选D。 24.A【解析】“美”与“表现”不能用同一个动词恰当地搭配,需要拆开分述;“完成”某项工作,可与“表现”搭配;“形成”某种抽象结果,可与“美”搭配;“美”应是最后结论,放在“表现”之后。故选 A。 25.“牵涉”改为“包括”;“应邀”改为“邀请”;删掉“抛砖引玉”;“拜托”改为“希望”;“莅临”改为“到达”。(找出并改对一处得1分) 26.(4分)年轻作家写作功利化,文学受众欣赏层次不高,人们缺乏阅读文学的兴趣。(答对一点得2分) 27.作文:本题一是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主人公包括小鸟、蚯蚓、甲虫。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说“我也要走了”,依依不舍地飞走了,几年后,带着伙伴,衔着种子回来了,撒播种子;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问蚯蚓“你不走吗?”回答说“我还想留在这里”,小鸟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可见它们对待大地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大地变得更加适宜生活。大地虽然曾经丰饶,又逐渐贫瘠,但最后在蚯蚓、甲虫、小鸟的努力下渐渐变好。从这些细节的分析来看,小鸟、蚯蚓、甲虫都对大地充满了感情,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哺育大地,回馈大地。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一下寓意: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概括了这个寓意,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来思考,比如对家乡,我们有些人在家乡坚守,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有些人远离家乡发展,给家乡带来资金,带来项目,发展家乡;有些外来者,跟本地人融合在一起,为当地的发展也作出贡献等等。 这则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 (1)从整体上来立意:如,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生活,努力协作,建设好大家共同的家园。等等。 (2)从某个角度来立意 小鸟角度,如,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服务; 蚯蚓角度,如,坚守+努力,定会改变; 甲虫角度,如,来了,就要融合,就要发展; 大地的角度,如,包容万物,定会迎来改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