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6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学案)
一、政治: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概况 (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2.五四运动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共产党成立 (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1)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成就:北伐战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易错练1] 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焦点 1912年—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点拨 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共和与专制的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度与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答案 A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 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2.民族工业的萧条(20世纪20年代)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动荡,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易错练2] 民国初年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 下表为近代中国工人罢工(部分)的状况 时间 地点 企业 原因 1868 上海 耶松船厂 反对工头克扣工资 1883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反对延长劳动时间 1912 汉口 俄商砖茶厂 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 1915 上海、长沙 码头、日资企业 反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6 天津(北京等地工人支援) 法资企业(各业工人组织“工团”领导斗争) 反对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 下列对上表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工人阶级逐渐成熟 B.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C.列强侵略不断加剧 D.马列主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发展 点拨 工人阶级的斗争要求由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到反对列强侵略,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反映出斗争水平的提高和工人阶级走向成熟。 答案 A 三、文化:民国前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尊孔复古。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特点 ①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 ②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 ③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 (5)影响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促进。 (2)概况: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意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4.毛泽东思想萌芽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易错练3] 透过现象看本质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点拨 各种社会思潮出现的背景都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思潮的着眼点都力争解决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爱国与挽救民族危亡是主旋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民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考向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2019·课标全国Ⅱ,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解析 B对: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反映了当时各界团体的爱国热情。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且“趋于一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群众运动和爱国热情,并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 2.(2018·课标全国Ⅱ,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失分诊断 概念不清:革命道路≠暴力革命,苏俄革命道路:指的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暴力革命是其斗争的方式,不是革命的道路。很多考生误选A项,原因就在于把革命道路和斗争方式混为一谈。 答案 C 解析 C对: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A错: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B错: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孙中山不可能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材料也未体现代议制的相关信息。D错: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 变式训练 (2019·济宁一模,30)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 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 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 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 答案 A 解析 孙中山强调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的相同之处,巧妙地将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中俄两国“革命道路”不同,故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均排除。 3.(2015·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民国前期的历史可以从多个时空纬度理解。1912—1927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中,191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是民国前期,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7年是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9—192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期;1924—1927年是国民革命时期。题干材料中的“皖直交斗” 表明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因此属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北洋军阀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三大因素 (1)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2)从国内看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3)从国际形势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3.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新气象 (1)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些都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面临着新的领导、新的方式、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前途。 (2)国民的觉醒:这是五四运动引发的最显著的新气象。这种席卷全国,囊括各界的群众运动, 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国民觉醒的明确表示。在有的地方,青年学生还到农村做宣传,使一部分农民也加入这觉醒的行列。 (3)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五四运动后,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学校、工厂、街市,各种行业,都有社会团体的组织。他们办报刊,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 (4)青年人个性解放的发露:五四运动大大激发了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从被动地受教育,变为主动地磨练自己。他们有的自动走出家庭,摆脱宗族、家族的压力,到学校,到各种团体中去求知识,求训练。五四时期,中国青年,主要是青年学生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 (5)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五四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胡适率先示范,大胆进行婚礼丧礼的改革,各地效尤者,大有人在。 预测1 (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关注中国共产党党史 (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3)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纲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 A.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受到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影响 C.采取了分化和瓦解资产阶级的革命策略 D.为维护国共合作做出了方针政策的调整 答案 A 解析 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可以看出已经正确认识到了中国的国情,故A项正确;“打倒公共的敌人”不能体现机会主义,故B项错误;“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体现对国情的认识,没有体现对资产阶级的分化和瓦解,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1922年并没有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故D项错误。 预测2 (社会主流价值观)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测评,30)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和思想界领袖们得到了商人、民族资本家和工人的支持,希望通过思想改革、社会改革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中国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遭受到猛烈批判。这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 ) A.找到了民族救亡正确道路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C.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D.弘扬了爱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 答案 D 解析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学生和思想界领袖猛烈抨击传统伦理教条,希望建设新中国的想法与五四运动弘扬了爱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有直接联系,D项正确。 考向二 民国前期的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 1.(2019·课标全国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 A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与“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1919—1922年时,“‘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A项正确。 2.(2019·课标全国Ⅲ,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可能反对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1916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课标全国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 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C对: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通过这些争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关注高考能力要求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历史表象:广告词将“补脑”与国民精神相联系。 历史本质:广告迎合大众需求,反映社会生活。该广告词将“补脑”与提升国民精神相关联,强调要使国民精神“日旺”须“谋补脑”,结果大获成功。这说明新思想、新思潮是当时社会潮流,广告词契合了这种社会思潮。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1)原因 ①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②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③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 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④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特征 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②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③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预测3 (隐性热点)民族企业家的人才观 (2019·济宁高三期末,11)1920年,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下图为公司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望反映出当时( ) ·学农工商三科为国家造就富强基础 ·心系祖国,中西兼贯,新旧知识交融,以期成为完全之才 ·养成勤俭的美德 ·学习余暇,调查国外商业发展,随时报告,使我国商业有长足进步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B.中国教育开始趋向近代化 C.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 D.企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对人才的要求侧重于“农工商”“中西兼贯”,具有“美德”,这样的人才都要注重实业,故C项正确。“广泛共识”是企业家的而非“社会各界”,故排除A项;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预测4 (主干知识拓展)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思潮 (2019·潍坊期末,10)李泽厚认为,五四运动后是启蒙和救亡的互动,由于中国在近代以后屡遭挫折,“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上述主张意在强调,五四运动后( ) A.思想启蒙应退出历史舞台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救亡图存仍是社会主旋律 D.社会主义运动已蓬勃兴起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救亡”压倒了“自由、平等、民主、民权”,说明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故C项正确。 异同、比较类大题 全国卷高考有关“异同、比较”类大题有以下几种设问角度: 类型 问题呈现形式 求异型 概括(指出、分析)……不同之处(区别、不同、差异、发展) 求同型 概括(指出、分析)……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 异同型 概括(指出、分析)……异同(异同点、对……进行比较) 答题思路: 1.审清设问类型: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型。 2.明确比较对象:明确比较哪几类历史事件或哪些历史人物。 3.找准比较角度:一般来说,已经设定了比较点的题目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比较点。具体有以下四种: (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 (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 (3)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 (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 (2017·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指导语 “促进作用”表现在政治和思想等方面。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君主专制”“人民主权”“平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指导语 从中法两国民族主义所反对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上寻找其相同点;从两国民族主义反对的侧重点上概括其不同点。“原因”要结合当时中法两国不同的政治状况来分析。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总结 这类试题一般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分析比较。试题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不同之处”等词语出现。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明确试题的要求。注意试题比较的角度,是考查二者的区别,还是联系,或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例如本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2)“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例如本题第(1)问要联系法国大革命的有关史实。 (3)“获”:获取材料信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按题目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4)“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两者同一性质的内容进行比较,逐条归纳出二者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 答案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查看更多